60年前开创的新中国外交是一部宏大历史书,记录了赢得解放并进入社会主义时代以后中国外交成长的过程,从艰难草创到持续拓展,从顽强进取到重点突破,从辉煌崛起到全面进步。
该书堪称是书写中国大外交的一部宏大历史巨著,对中国外交发展的各方面问题进行详尽阐释,提供文明的分析论证,既回顾60年的发展历程,又对当前和未来中国外交面对的重大课题作出探讨和预测。
图书 | 中国大外交(折冲樽俎60年) |
内容 | 编辑推荐 60年前开创的新中国外交是一部宏大历史书,记录了赢得解放并进入社会主义时代以后中国外交成长的过程,从艰难草创到持续拓展,从顽强进取到重点突破,从辉煌崛起到全面进步。 该书堪称是书写中国大外交的一部宏大历史巨著,对中国外交发展的各方面问题进行详尽阐释,提供文明的分析论证,既回顾60年的发展历程,又对当前和未来中国外交面对的重大课题作出探讨和预测。 内容推荐 回顾60年中国外交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对今后中国外交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通过对60年来外交思想和理论方面的变化的分析,并以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外交实践为线索,对60年中国外交的主要活动进行了全面的回顾。本书的导论部分对中国的外交形式、外交环境、外交战略思想、重大事件等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节 中国大外交格局的形成 第二节 中国国家利益的变化 第三节 60年中国外交的六个阶段和外交战略的变化 第四节 中国外交的几个重大事件 上编 60年中国大外交:理论、思想与观念的变化 第一章 中国外交指导思想的变化 第一节 毛泽东时期的外交指导思想 第二节 邓小平时期的外交指导思想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指导思想 第二章 中国外交独立自主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毛泽东独立自主原则的提出及特点 第二节 邓小平的独立自主战略思想 第三节 新时期独立自主思想的发展及共同发展思想的提出 第三章 中国外交时代主题观的变化 第一节 毛泽东关于和平与战争的思想 第二节 邓小平的和平与发展思想 第三节 新时期创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的思想 第四章 中国外交的多极化思想 第一节 毛泽东的反霸与多极化的思想 第二节 邓小平的反霸与多极化的思想 第三节 新时期的反霸与多极化的思想 第五章 中国外交的“三个世界”到“发展中国家”的思想 第一节 毛泽东的“中间地带”和“第三世界”的理论 第二节 邓小平“第三世界”与“发展中国家”并用 第三节 新时期强调“发展中国家是基础” 第六章 中国的对外开放观 第一节 毛泽东时期的对外开放观 第二节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战略思想 第三节 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第七章 中国的国际秩序观 第一节 毛泽东时期的国际秩序观 第二节 邓小平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思想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的国际秩序观 第八章 中国外交的策略思想 第一节 毛泽东的“纸老虎”和敢于斗争的策略思想 第二节 周恩来分清敌友、求同存异的思想 第三节 邓小平的外交策略思想 第九章 一国两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从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思想 第二节 一国两制战略思想的提出 第三节 新时期两岸关系的新思维 下编:60年中国外交的实践 第十章 中美关系:敌对-缓解-正常化-伙伴关系 第一节 对峙与冲突的时期(1949-1969) 第二节 关系正常化时期(1969-1979) 第三节 中美关系顺利发展时期(1979-1989) 第四节 合作与冲撞中的发展(1989-2009) 第五节 美国对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变化 第六节 中国对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变化 第七节 中美关系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第十一章 中国与苏-俄关系:盟友-对抗-正常化-战略协作关系 第一节 中苏关系:从盟友到敌人(1949-1979) 第二节 中苏关系正常化(1979-1991年) 第三节 中俄关系:战略协作关系的确立和发展 第四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化(2001-2009) 第五节 中国与苏一俄关系60年基本评价与前景展望 第十二章 中欧关系:观念对立、平稳发展与全面伙伴关系 第一节 新中国对欧外交的开始(1949-1963) 第二节 中欧关系发展的第二阶段(1964-1977) 第三节 中欧关系的大发展和波折(1978-1994) 第四节 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1995-2009) 第五节 “大危机中的大机遇”——中欧关系的前景和面临的问题 第十三章 中日关系:从对立、友好到曲折发展 第一节 建交前的中日关系(1949-1972) 第二节 中日关系顺利发展时期(1972-1988) 第三节 中日关系的波折(1989-2000) 第四节 中日关系的冰冻期(2001-2006) 第五节 中日关系的转折机遇期(2007-2009) 第六节 中日关系的主要特点 第七节 中日关系的重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第十四章 中印关系:友好、对立、缓和与发展 第一节 中印关系的友好与合作时期(1949-1959) 第二节 中印关系的恶化与僵冷时期(1959-1976) 第三节 中印关系的改善与缓慢发展时期(1976-1988) 第四节 中印关系稳步发展时期(1988-1998) 第五节 中印关系的波折与恢复发展时期(1998-2009) 第六节 中印关系的主要特点 第七节 中印关系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第十五章 1949-2009: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的关系 第一节 冷战时期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关系 第二节 冷战后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关系 第三节 影响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关系的因素及发展趋势 第十六章 1949-2009: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 第一节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1949-1978) 第二节 和平发展主题下的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1979-2009) 第十七章 1949-2009: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 第一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三个阶段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中国对中亚国家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变化 第四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发展趋势及主要问题 第十八章 1949-2009: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 第一节 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的初始阶段(1949-1959) 第二节 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的“两面性”阶段(1959-1969) 第三节 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初步调整阶段(1969-1979) 第四节 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全面调整阶段(1979-1990) 第五节 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成熟阶段(1991-2000) 第六节 21世纪初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2001-2009) 第十九章 1949-2009: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关系 第一节 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与南亚关系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与南亚关系 第三节 中国与南亚国家关系的主要特点与发展趋势 第四节 中国与南亚国家关系的主要问题 第二十章 1949-2009:中国与大洋洲国家的关系 第一节 中国与大洋洲国家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二节 中国与大洋洲国家关系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影响中国与大洋洲国家关系的几个因素 第二十一章 1949-2009:中国与美洲国家的关系 第一节 中国与加拿大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 第二十二章 1949-2009: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 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的中非关系 第二节 20世纪60年代的中非关系 第三节 20世纪70年代的中非关系 第四节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中非关系 第五节 20世纪90年代的中非关系 第六节 21世纪以来的中非关系 第二十三章 1949-2009: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 第一节 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发展与特点 第二节 中国对国际组织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变化 第三节 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几点思考 结束语 中国外交的十大战略机遇与十大挑战 一、中国外交发展的十大战略机遇和有利因素 二、中国外交的十大挑战和不利因素 三、最大的机会和最大的挑战是中国自己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外交的总战略就是如何避免和防止战争,如何争取与维护和平。但具体到不同时期,却有很大的变化发展。对时代的看法,是制定国家的对外大战略的基本依据。是战争时代、战争与革命时代,还是和平发展时代,对中国外交产生着深刻的重大影响。在毛泽东时期,毛泽东为维护世界和平,为争取中国的和平环境作出了自己的巨大贡献,但也正是在如何判断世界战争与和平,战争与革命发展趋势方面,他过高地估计了战争与革命的因素。邓小平提出了战争打不起来,因而要把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和平建设上来的思想,中国的对外战略发生了重大转移;新时期中国领导人则进一步提出,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创造和争取和平发展的良好的国际环境。 第一节 毛泽东关于和平与战争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一开始就与美国处于严重的军事对抗状态,还在朝鲜半岛与美国进行了长达三年多的军事较量,但毛泽东对世界局势的总的分析没有发生变化,他的基本观点仍然是:世界大战的危险仍然存在,但它不可能真正发生,世界人民有力量制止帝国主义发动战争。1950年6月,毛泽东在朝鲜战争爆发的前夕指出:“帝国主义阵营的战争威胁依然存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是,制止战争危险,使第三次世界大战避免爆发的斗争力量发展得很快,……新的世界战争是能够制止的。”在朝鲜战争结束后,毛泽东对世界和平较为乐观,因此在这一年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要为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而努力的讲话。在这一年,中国正式形成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毛泽东也在1954年8月提出了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进行和平建设的讲话,他指出:“中国是一个正在开始改变面貌的落后国家,经济上、文化上都比西方国家落后。但是现在正在开始改变面貌,已经取得了改变的可能性。中国是农业国,要变为工业国需要几十年,需要各方面帮助,首先需要和平环境。经常打仗不好办事,养许多兵是会妨碍经济建设的,如果诸位同意的话,我们要继续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的国家现在还很穷,如果能得到几十年和平就好了”,毛泽东希望,能与西方国家其中包括美国一起签订一个和平条约,以保证几十年不打仗。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正执行五年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也正在开始。如果发生战争,我们的全盘计划就会打乱。我们的钱都放在建设方面了。如果发生战争,我们的经济和文化计划都要停止,而不得不搞一个战争计划来对付战争。这就会使中国的工业化过程延迟”。后来,毛泽东又几次讲,中国最好能有一段和平的时间,“只要有五十年的和平,我们便可进行十个五年计划”。至少要争取到十五年时间。“我们要争取十五年和平。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可无敌于天下了,没有人敢同我们打了,世界也就可以得到持久和平了”。 在60年代,毛泽东关于世界形势的看法和他对战争与和平的估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国内政治向“左”倾斜,毛泽东把主要精力从过去搞经济,转为抓阶级斗争,形成了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后来引发“文化大革命”,而国内的“左”倾路线也对外交思想有重大影响,表现为从过去主张和平共处发展为到后期的把支持“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放在重要地位上;第二,中国的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是中苏关系紧张,后来又发展为军事武装对抗,60年代末期发生了边境战争和流血冲突。这使过去的战争危险存在的思想更为发展,过去的战争危险并不是迫在眉睫,而现在它引发了新的紧迫感,来自北方的威胁与一直存在的战争威胁,对中国压力很大。这样,在这一时期,革命与战争成为毛泽东思想的中心问题。 1968年11月28日,毛泽东在会见澳大利亚共产党中央主席希尔时说,“请你考虑一下,世界是战争呢?还是革命?是发生战争后引起革命,还是革命能制止战争?总之,现在既不打仗,又不革命,这种状态不会维持很久了。”在1969年4月,毛泽东又指出,“关于世界大战问题,无非是两种可能:一种是战争引起革命,一种是革命制止战争。”1972年,毛泽东在会见阿尔及利亚领导人时再次重申了战争将会爆发的观点,说我看会打仗,总而言之,将来总有一天会要打的。争夺的结果最后可能会武力解决。不要真正相信所谓的永久和平。这个社会制度不改变,战争不可避免,不是相互之间的战争,就是人民起来革命。毛泽东在1976年2月23日最后一次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也重申了战争不可避免的观点:“美国在世界上有利益要保护,苏联要扩张,这个没法子改变。在阶级存在的时代,战争是两个和平之间的现象,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也就是说是和平的继续。和平就是政治。” 在认定战争不可避免的情景下,毛泽东为中国制定了革命外交战略,它的基本内容就在于支持世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通过推动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斗争,延缓战争的爆发,或通过革命来制止战争,通过革命来获得和平。 同时,由于感到战争的危险更加迫近更为现实,毛泽东在国内又把大规模的备战提到了最重要的地位。1965年4月,根据毛泽东对战争形势的分析,邓小平起草了加强战备的中央文件,指出美帝国主义在越南扩大战争,严重地威胁了我国的安全,所以要加强战备,要切实做好对付敌人空袭的准备,我们对小、中、大打,都要做好准备。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全面进行了战备工作,各地大修防空洞和各种备战设施,造成浪费和损失。 第二节 邓小平的和平与发展思想 1978年后,邓小平对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进行了新考察和分析,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邓小平认为,战争的危险虽然存在,但不能说有多么严重。1985年6月4日,邓小平把他自己对世界形势的新判断作了一个总结,他说,“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我们好多的决策,……都是从这个观点出发的。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根据对世界大势的这些分析,以及对我们周围环境的分析,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到1989年,邓小平更明确地指出,“现在国际形势趋向缓和,世界大战可以避免”。 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的思想,是基于四点考虑:第一,只有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有能力打世界大战,但这两个超级大国谁也没有部署好,战争没有现实威胁;第二,现代战争是核战争,它可以使双方同时毁灭,没有胜利者,美国和苏联都相互拥有毁灭对方的能力,因此谁也不会先动手;第三,世界人民是反对战争的,反对战争的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加。反对战争的,不仅有中国,第三世界各国,还包括欧洲、日本,美国人民、苏联人民也不希望发生战争,反对政府的战争政策;第四,世界新科技革命让世界各国都面临压力,要求把发展经济和科技放在首位。 战争打不起来的观点和结论,为中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提供了正确的依据。这首先提出了扭转过去实行的半军事经济体制的战略,使国内经济转到和平建设的轨道上来。其次,中国在1985年6月宣布裁军100万,向世界人民表明中国实行和平外交的决心。 P59-62 序言 60年前开创的新中国外交是一部宏大的历史书,纪录了赢得解放并进入社会主义时代以后中国外交成长的过程,从艰难草创到持续拓展,从顽强进取到重点突破,从辉煌崛起到全面进步。中国外交不仅为中国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创造出中国外交史上的精彩篇章,而且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施加了积极影响,在世界外交史上写下了举世称羡的光荣纪录。这部历史书当然不会停止在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某一个时刻,它远远没有完成,每日每时都在继续书写,年复一年增加着成功的纪录。我们作为生活在21世纪初年的中国人,怀着自豪的心情关注着这部宏大历史的延续。我们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从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出发阅读这部大书,并且为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这部历史书的创作而感到骄傲。 读者朋友们现在看到的由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们共同编写的《中国大外交:折冲樽俎60年》(2009年版),堪称是书写中国大外交的一部宏大历史巨著。他们对中国外交发展的各方面问题进行详尽阐释,提供文明的分析论证,既回顾60年的发展历程又对当前和未来中国外交面对的重大课题作出探讨和预测。我以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我作为这些专家学者的朋友,极愿从阅读中获得教益,并衷心预祝他们取得成功。 应主编叶自成、李红杰同志所请,我荣幸地为这部大外交撰写前言。以我的学力和实际经验而言,不可能对中国外交的宏大主题作出全面的说明。我想到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值得我们在阅读外交历史时加以注意。 第一是理论与实践。这是这本大外交的两个最基本的部分,我完全赞同他们的这种编排方式。我认为60年新中国的外交与前身旧中国(清末与民国)外交的根本性区别,就在于新中国外交理论是正确的,实践是成功的,而旧中国外交则未能做到这至关重要的两点。新中国外交维护了中国独立、主权、安全与发展的根本利益,逐步地接近国家统一的目标,实现了一百多年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宏大理想。诚然,正确的理论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成功的实践也要在曲折中走向成熟。中国外交在60年国际风云激荡中由嫩苗成长为大树,有一些局部的失误是不可避免的。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理解前辈人物决策的艰难,我们不难感受中国外交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的利益奋斗,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与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共同携手坚持人类进步的方向并终于赢得伟大成就,这就是60年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展示给当代与后世的基本事实。 第二是主导和基础。本书导论中提到中国外交概念的拓展和大外交格局的形成,引用周恩来总理60年前在新中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外交是通过国家和国家的关系这个形式来进行的,但落脚点还是在影响和争取人民,这是辨证的,这一点要搞清楚。”我的看法是,在中国社会主义总体外交中,政府外交是主导,民问外交是基础。60年来主导和基础发挥的作用不完全相同。主导的作用一直很强,而基础的作用则是增强。到现在所有的外交领域都可以分解为政府(官方)与民间(非官方)两个主要方面,它们实现互动,扩大着中国外交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近年颇受重视的公共外交,实际上也是官方与民间互动的外交形式。我有20年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工作的经历,把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人民交朋友看成是民间外交这个基础的基础。可以说我参与中国外交这部宏大历史书的创作,就是在加强基础的基础,所以我愿在此强调一下这个外交方面的主导与基础的关系。 第三是全局与重点。这部大外交的实践部分,用了很多篇幅介绍中国的全方位外交,这当然是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必然表现出来的特征。在跨世纪的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外交布局观,即邻国是首要,大国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这里提到发展中国家是基础,与前面讲到的民间是基础,含意有所差别,但从落脚点上理解是相同的。我认为布局观实际上讲的是外交全局中的工作重点。中国外交工作千头万绪,以国别关系而言就有190多个,但重点就是四条,不能忽视其中的任何一条。我们要抓首要、抓关键,我们日益占据了重要舞台的中心,但绝不能忽视基础,否则就会搞得无立足之地。从事外交工作的同志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才是。 第四是刚性和柔性。本书理论部分专门有一章论述中国的外交策略思想,我认为是有必要的。中国外交有两大目标,一是推动本国的发展,二是保障世界的和平。这两者都是非常艰难的使命,如果没有高明的策略,根本无法完成这些使命。敢于斗争是刚性的,韬光养晦是柔性的,两种策略都很重要,不可或缺。我认为对于正在崛起的中国而言,处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更应该强调刚柔并用和以柔克刚,这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社会主义思想原则的。历史上常见的现象是一个大国在崛起之后,立即采取咄咄逼人的高姿态外交,忙于争夺和扩充霸权,恨不能把整个世界都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结果是向反面转化,由盛而衰,由强变弱。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一定要避免重蹈覆辙。要在外交上保持通情达理的低姿态,善于和世界各国进行友好沟通,特别注意尊重小国和弱国的利益,同时也搞好与大国和强国的合作。外交本来就是一种妥协的艺术,国家强大了更应注重柔性的运用,这样坚持刚性才有足够的理由。外交斗争才能无往而不胜。 第五是现在和未来。我在本文开始时就说过中国外交这部宏大的历史书不会停止在我们现在生活的时刻。这部大外交论著只是60年中国外交的概述,它专门写了展望机遇和挑战的结束语。我们确实应该看得远一些,比如说到2049年建国100周年之际中国有可能完成现代化事业,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大国和强国。现在有一些地方出现所谓“中国威胁论”,大概就是害怕中国强大起来会成为一个霸权主义国家吧?我们不接受这种看法。我们要牢记毛泽东主席作出的承诺,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做超级大国。中国人在国际交往中,要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大国沙文主义。即使中国有一天真正强大起来了,也要这样想,这样做。我们民族的伟大光荣,绝不在于强大起来后成为一个新的霸权主义大国,而是在于和全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最后结束世界上霸权转移与交替的历史,迎来一个永久和平与共同发展的崭新时代。 以上五条,是我对中国外交过去现在未来的一些原则性看法,我自己以为是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外交的宗旨和精神的。也许有人会批评这些看法过于理想主义,有一相情愿的毛病。我则认为中国外交事业历代的领导人,本来就是人类进步理想的坚持者与实践者,他们的务实精神离不开理想主义,所以能够对构建人类的未来作出贡献。我在论述他们的外交理论和实践时,有一点理想主义也是不奇怪的。到建国100周年的时候,会有人续写中国大外交这部更宏大的历史书,提供便于阅读的2049年文本。我希望到时候读者会发现我在这里作出的理想主义论述都被历史所证实。中国外交一定会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赢得新的光荣,历史将把由衷的赞美奉献给中国外交一代又一代的英雄们,而全世界进步人类将以此而感到幸运和光荣。 把崇高的敬意献给《中国大外交:折冲樽俎60年》的编撰者,以及关注此书出版的热情读者朋友们,相信其中很多人都是中国外交这部宏大历史书的参与者和创作者,向你们表达最美好的祝愿! 陈昊森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 2009年6月1日赴欧旅途中写 后记 本书的撰写得到了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报道杂志社、当代世界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本书完成及出版之际,谨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承蒙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撰写序言。昊苏同志认真阅读书稿,对全书文章布局提出许多有益建议。在此向昊苏同志表示感谢。 本书是集体创作的成果,主要由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组织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博士生、硕士生撰写,也有来自外交部、解放军报社、装甲兵学院、中国报道杂志社、中国传媒大学、广东省委党校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与撰写相关的内容。 这些作者及撰写的内容分别是: 叶自成:导论 叶自成:第一章 叶自成:第二章 叶自成:第三章 叶自成:第四章 叶自成:第五章 叶自成:第六章 叶自成、蒋立群:第七章 叶自成:第八章 叶自成:第九章 苏明华:第十章 曲延涛:第十一章 张弛:第十二章 孙璐、李敏:第十三章 邓集龙:第十四章 邓集龙:第十五章 李潜虞:第十六章 胡新龙:第十七章 应奇益、褚颖春:第十八章 李红杰:第十九章 刘峰、徐攀攀:第二十章 周云:第二十一章(第一节) 王日华:第二十一章(第二节) 杨延智:第二十二章 杜鹏:第二十三章 叶自成:结束语 全书由叶自成、李红杰主编,共同对书稿进行了统一的审校和定稿。 在撰写过程中,本书的作者们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在此也向被引用成果的作者们表示感谢和敬意。 虽然作者们都尽了自己的努力,但由于水平有限,也由于涉及的范围广泛,有不少是过去较少涉猎的领域,因此难免挂一漏万,有些资料和观点也不尽准确,还请读者原谅并指正。 本书出版得到当代世界出版社社长朱锐同志、副社长兼副总编孔根红博士、编辑部主任丁云同志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出版得到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谨代表全体作者对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鼎力支持表示感谢。 书评(媒体评论) 60年前开创的新中国外交是一部宏大的历史书,记录了赢得解放并进入社会主义时代以后中国外交成长的过程,从艰难草创到持续拓展,从顽强进取到重点突破,从辉煌崛起到全面进步。中国外交不仅为中国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创造出中国外交史上的精彩篇章,而且对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施加了积极影响,在世界外交史上写下了举世称羡的光荣记录。 中国外交一定会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赢得新的光荣,历史将把由衷的赞美奉献给中国外交一代又一代的建功立业者们,而全世界进步人类将以此而感到幸运和光荣。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 陈昊苏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大外交(折冲樽俎60年)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叶自成//李红杰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当代世界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900466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60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40 |
出版时间 | 2009-10-01 |
首版时间 | 2009-10-01 |
印刷时间 | 2009-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9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829 |
丛书名 | |
印张 | 3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5 |
宽 | 170 |
高 | 2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