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诗剑风流(杜牧传)(精)/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
内容
试读章节

平淡的诞生

公元八〇三年,大唐帝国在开创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璀璨文明之后,正在走向没落。当年秋天,帝都京兆府万年县(今属西安)的安仁坊内,一个男孩儿呱呱坠地。这孩子诞生时,室内无白光香气,屋外无祥云瑞霭,其父母也未曾梦见青龙白虎托梦。一切都是平淡的。唯一不肯平淡的是天气。当年夏天关中大旱,秋天又提前霜冻,亩产十不及一,民间甚至出现典妻卖子以求存活的惨象。

这种极端的天气本足以令监察御史韩愈焦虑无比,偏偏此时,自幼跟他一同长大,名为叔侄、谊同兄弟的韩老成(八仙之一韩湘子之父)又生病去世。这两种诱因催生了文学史上的两部名篇:《祭十二郎文》、《论天旱人饥状》。后面那篇是公文,触怒了京兆尹李实,韩愈因而被贬出京师,南下阳山县(今属广东),充当七品芝麻官儿。还是在那一年,经剑南西川(治今四川成都)节度使韦皋资助,历时九十余年的乐山大佛最终竣工。

那一年是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谁也不会意识到,中晚唐诗歌的版图,将会因为那个婴儿稀松平常的诞生而酝酿高潮,并再现辉煌。因为那个婴儿就是晚唐三大诗人之一的杜牧,所谓小杜,韩愈的倾慕者与追随者。

杜牧,字牧之,属羊,生于农历八月二十七到九月二十二之间,对应于二十八星宿中的角宿。他出生时,中晚唐的重要作家以及与他关系密切的政治人物中,韩愈三十六岁,刘禹锡、白居易三十二岁,柳宗元三十一岁,元稹、牛僧孺、贾岛二十五岁,李德裕十七岁,李贺十四岁。喜爱唐诗的人们还要分别再等上十年与九年,才能爬梳出李商隐和温庭筠的名字。

乐山大佛巍然耸立直至今日,韩愈文章小杜诗也依旧令书页生香,而京兆尹李实之辈呢?那无数的帝王将相呢?总有一天乐山大佛也会风化倒塌,而永远不会倒塌的,只有李杜王韩柳元白以及小李杜。当然,这份挂一漏万的名单很长很长。

盛唐高山仰止,因而在浩瀚无边的唐诗海洋中,杜牧肯定不算是最高的岛屿,甚至也算不上最有特色的岛屿。不是所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国人都能熟知其名。然而文学的硬盘并不兼容“最”这样的格式。即便你不知杜牧之名,也一定知道这些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等,人人耳熟能详有口皆碑。而它们最初的源流,都是杜牧的心血泪水,和着酒兴,从笔端点点滴滴而出。一句话,他可能不是唐诗海洋中海拔最高或者特色最浓的岛屿,但一定是座绕不过去的岛屿。

让我们记住这四个关键词:杜牧,长安,旱灾,八〇三年。

家住京都黄金地带

隋唐时期的都城长安实行里坊制。杜牧自幼便居住于安仁里,亦即安仁坊。安仁坊本名安民坊,高宗永徽元年(650)改为安仁坊。不知是否为避太宗李世民的讳。它具体在哪个位置,不妨说得稍微详细一点。

长安在隋朝名曰大兴城,由宇文恺规划,阎毗、何稠等人参与设计。他们都有西域胡人血统,但又长期在华夏生活,因而这座崭新的都城,可谓胡汉合璧:既遵照《周礼·考工记》中的规制,又广泛采用西域工艺。从太极宫前的承天门,经皇城的正门朱雀门,到外郭正门明德门,形成笔直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宽阔笔直,宽五十一丈有余,合一百五十五米。道旁槐树成荫。全城共建一百零六坊,坊间形成东西大街十四条,南北大街十一条。其规模之宏大,不仅遥遥领先于我国历代帝都,也是工业革命以前整个人类历史的最高纪录。罗马帝国的东西两京无疑是传统西方最大的城市,但罗马极盛时期的占地面积不过九平方英里,约合七十方里强,君士坦丁堡内外两城的面积总和,大约也是九平方英里,而唐都长安城垣所占的面积,不包括大明宫,已经超过三十平方英里,亦即二百三十五方里。直到十三世纪末期,伦敦城内王宫、官署、教堂、市场、民居等各项建筑,还填不满当初罗马驻军所筑的城垣,总计三百三十英亩,亦即半方英里零十英亩。差别就是这么大。

中轴线上要经常举办皇朝礼仪,因而朱雀大街就像高树,唐时结满权贵之果。左右两坊之内,遍地大人物。宰相张说、杨国忠,唐玄宗第二十二女咸宜公主、第二十五女万春公主、刑部尚书韦坚,大画家、武卫大将军李思训,太子宾客、大儒元行冲,都在其列。重要的宗教建筑荐福寺、大兴善寺、唐昌观,以及因为刘禹锡吟咏而名垂青史的玄都观,也都在中轴线附近。它们虽是宗教建筑,但也带着权门痕迹:荐福寺是中宗李显即位前的旧宅,小雁塔是荐福寺的一部分;唐昌观得名于玄宗的女儿唐昌公主,观中据说是公主手植的玉蕊花,屡屡被唐宋诗人吟咏。

杜家居住的安仁坊紧邻中轴线:朱雀门东第一街、从北数第三坊。据《两京新记》记载:“隋文帝以京城南面阔远,恐竟虚耗,乃使诸子并于南郭立第。”也就是说,为了带动京城南部的人气,隋文帝把儿子们都撵了过去。如此南北呼应,弹簧一般启动长安。但唐朝都城的布局,又与之不同。总体而言,是“东贵西富、南虚北实”。皇城以及中书门下等政府机关,皇子的宅邸,都集中在北部。以朱雀大街为界,街东归万年县管理,多贵族;街西由长安县统辖,多富豪。除了安仁坊的宅第,杜家另外在朱雀大街以西第三条街上的延福坊还有家庙①。

安仁坊在朱雀大街以东,乃权贵领地。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安仁坊“西北隅,荐福寺浮图院。东南隅,赠尚书左仆射刘延景宅。坊西南,汝州刺史王昕宅。(注:延景即宁王宪之外祖,昕即薛王业之舅,皆是亲王外家。甲第并列,京城美之”)。万春公主,户部尚书章仇兼琼,宰相元载,义成军节度使、上谷郡王张孝忠,以及宰相诗人元稹,均在此安居。P1-4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严格遵循史实,发挥合理想象并运用文学语言创作了本传。书中对于晚唐的政治斗争、士人心态与社会风貌有真切的表现,对于杰出诗人杜牧忧国忧民、文韬武略、壮志难酬以及诗酒风流,均由生动的描绘,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陶文鹏

他的《山行》,会让我们想起红于二月花的霜凌之叶;他的《清明》,会让我们想起了断了路人魂魄的纷纷细雨;《过华清宫》,会让我们想起一骑红尘,妃子笑靥;《江南春》,让我们想起水村山郭,烟雨楼台……诗歌常青,诗人常青,穿透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作者为我们奉献了一部关于唐代接触诗人杜牧的奏鸣与交响。

——程步涛

后记

迄今为止,我出版过十几本书,发表小说大约两百万字,但只有这本《杜牧传》令我感觉神奇。

这种神奇的感觉是:我竟然会为杜牧作传。我怎么会为杜牧作传?不可思议。

喜欢杜牧是很早很早的事情,至少可以追溯到中学时期。当然,那时只是喜欢作品,还谈不上对作者产生兴趣。对于大别山里的穷孩子来说,从作品到作者的联想,未免深邃了些。我最喜欢的杜牧诗作,或曰印象最为深刻的小杜诗句,既非《山行》或《清明》,亦非《江南春绝句》跟《泊秦淮》,更非《题乌江亭》与《赤壁》。毫无疑问,它理当与情感相关。而上述诗作美则美矣,却无关乎情感,不是朦胧少年的菜。

《遣怀》似乎是写情感的,人人耳熟能详,或是杜牧影响最大的诗作。因它对中年人的胃口,颓废嘛;更对当下的胃口,不主动不拒绝不道歉不负责嘛。但我一直不大欣赏,从那时到现在。不是标榜道德高,而是自认情商低,身板也不够好。杜牧风流倜傥才华横溢,可惜只活了五十岁,我的结论是与之有关。这也是当年牛僧孺对他的担忧。白居易好佛,结果享年七十又五。这虽然不能当作寿命与生活方式对比调查的科学样本,但或许能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

我印象最深刻的小杜诗作,是《赠别》之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那时我在读高三。分别在即,某日某个男生托我给女生传纸条,内容就是这四句诗。印象中没有作者,也没有题目。在那个时刻,我是如此地嫉妒这位同窗。嫉妒他敢于给女生传纸条——本来这并非什么高难度动作,问题是那女生多有特殊:未必最漂亮,必定最高傲。从来都是落落寡合,像辛弃疾词中独立于灯火阑珊处的仕女,而非杜牧笔下屡屡倒霉的召之即来的姑娘;嫉妒他能以潇洒的行草,写出这首我从未听说过的诗。那一刻我有点明白,自己之所以无此胆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怀中未藏这样的利器。

已经忘记多久之后,我才弄明白题目和作者。从此心里就刻下了这个名字:杜牧。起初这个名字还是偏正词组,我对名更感兴趣,因不懂“牧”字的涵义。在我心目中,它可不是什么好词儿。我就是不想在山里放一辈子牛,才要外出熬油念书的嘛。

后来我知道有位姓李的大将也以此为名。再后来我以此给儿子命名。彼时我笑言曰:他好好干,将来当省长;不好好干,回去跟爷爷放牛。

如今我才明白,“牧”在《圣经》中几乎是个神圣的字眼。而比起当省长,跟随爷爷放牛的希望更加渺茫。老家的土地全部撂荒,牛已失踪多年。每次回故乡,对我都是一种不动声色的伤害。还好,我有了这本《杜牧传》。感谢上帝。

我学的是工科,主要是考虑生计。因高中时期母校的文科极其薄弱,考生的最高学府便是本地的信阳师范学院,而我是决意要远走高飞的。但二十二年前走出大学校门后,心里依旧放不下文,时至今日安身立命的倚靠也并非数字,还是文字。却说某日我到济南公干,顺便买了两本书,一本是吴在庆先生的《杜牧全传》,另外一本是《辛弃疾全传》。系同一出版社的系列作品。读过之后我印象深刻,因为极不喜欢。虽然名曰“全传”,但完全是小说笔法。无论文笔好坏,史实正误,都不对我的胃口。我尤其不能忍受文中的人物对话。

我总是想: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么想时,我几乎满怀委屈。重新为杜牧作传的念头,也许就在那时,在我尚未意识到的时刻,已经悄悄埋下种子。十几年后姗姗而来,犹未为迟。

其实《杜牧全传》的虚构写法是出版社的体例要求,并非浑水摸鱼。《史记》也有不少想象虚构的成分。只不过那并非我的志望和兴趣所在。尽管我如今的专业便是虚构,那样更加省事。我希望严格按照史实作传,力争无一字无出处。惜乎杜牧虽为晚唐三杰,但存世资料极其有限。两《唐书》本传、《唐才子传》以及各种笔记中的资料,用于写小说或足以洋洋洒洒,但要建构一本信史传记,却是举步维艰。因而这样的写作难度远甚于小说笔法。你无法天马行空,只能大海捞针般地寻找,头晕脑涨地核对。

除了真实,我对本书的定位之二是细节。绝不简单地就事论事、就人论人。那样写出来的人物,缺乏背景与细节的观照,难有层次感。千年的时空阻隔已经滤掉多数信息,笔尖稍一打滑,必然还要导致更多信息的流失。类似复印和翻拍。我希望写出时代背景、时人的精神风貌、当时生活的种种讲究。吴带当风。只要可能,我甚至希望查出他们衣褶的样式。在我看来,这绝非无足轻重的细枝末节,而是历史的质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读者一定还会注意到,我花了大量的笔墨来考证唐代的官制。在一本文学家的传记中作此努力,似乎跑题,但其实没有。从古到今,中国一直是个官本位的国家。读书人三天没做官,便会心慌。这实在不怪文人腰板不够硬。当政府垄断了绝大多数乃至全部资源的时候,只能如此。尽管这会导致全民人格以及民族文化品格总体性的退化弱化矮化。“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唐太宗的目标的确已经完美实现。所以如今公务员考录十万挑一,所以当时的杜牧老感觉怀才不遇。而客观地说,官员杜牧或许不算显赫,但也绝不落魄。因他的任职履历毫无空缺,从未遭遇多数官员必然要面对的“二年居官,十年待选”的尴尬,并且最终当了中书舍人。那可是宰相判官。

写作自然离不开想象。但本书所有的合理想象都源自杜诗。诗中谈及的人与事,我便换为我的口吻与文字。唯一的全然推测,便是将《寄李起居四韵》的“李起居”断定为传主的好友与亲家李方玄。文章以意为先。这种立意造就了这本传记如今的模样。它不仅仅是一本诗人的传记,从某种意义而言,也是唐代政治生活与文学活动的风物指南。

我的写作之路可谓曲折。起初动笔是因为无聊,写集邮和邮市评论文章打发时日;后来改写报纸的副刊文章,读《杜牧全传》便是在那个时期;再后来写小说,如今又写了《杜牧传》。所谓中年变法衰年变法,张弘靖书体三变流传史册,我未入中年已历四变,不是三级跳,而是杀四门,但犹未为显;不待扬鞭,自当奋蹄。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十多年前偶然买下但从未细读的超级冷门书《唐代工商业》竟能突然发挥作用,若非神意,谁能成全?人近中年回味少年时期梦境的温度,感觉是亲切而非不堪回首,不必自我否定,已是无上幸福;能用秃笔一支,点滴还原那种梦境,触摸那种雕版印刷般的凸凹感,何止幸福,简直奢侈。不是吗?

有一点尤其需要说明。本次写作,我最主要的两本参考书是缪钺先生的《杜牧传·杜牧年谱》、吴在庆先生的《杜牧集系年校注》。二公均为杜牧研究专家,老一辈学人缪钺先生功力尤其深厚,然这两本书中都有我不敢苟同之处。这并非说明他们用功不到,更不说明他们学术素养欠缺,而是历史实在复杂,历史写作格外困难。有时毫无线索,有时线索互相矛盾。学人尚且如此,何况半路出家。我工科出身,没有整套的史学理论体系,也无全面的历史学术素养。虽然凭借多年的兴趣和积累,大耗心力完成此书,但根基既浅,谬误必多。恳请各位方家读者不吝赐教,以俾随时补正。小子不才,顿首再拜。

是为记。

目录

第一章 显赫家世:我家公相家

第二章 少年时代:食野蒿藿,寒无夜烛

第三章 崭露头角:两枝仙桂一时芳

第四章 幕府生涯:十年一觉扬州梦

第五章 京师郎官:我心悬旆正摇摇

第六章 执掌一郡:三守僻左,七换星霜

第七章 落幕时刻:将军携镜泣霜毛

附录一 杜牧大事年表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巨匠,他们如璀璨的群星,闪耀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系统和本正地记录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文化成就,无疑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为此,中国作家协会于2012年初作出决定,用五年左右时间,集中文学界和文化界的精兵强将,创作出版《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大型丛书。这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文化出版工程,它对形象化地诠释和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公民的历史文化普及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这项原创的纪实体文学工程,预计出版120部左右。编委会与各方专家反复会商,遴选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120余位历史文化名人。在作者选择上,我们采取专家推荐、主动约请及社会选拔的方式,选择有文史功底、有创作实绩并有较大社会影响,能胜任繁重的实地采访、文献查阅及长篇创作任务,擅长传记文学创作的作家。创作的总体要求是,必须在尊重史实基础上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力求生动传神,追求本质的真实,塑造出饱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引人人胜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反对戏说、颠覆和凭空捏造,严禁抄袭;作家对传主要有客观的价值判断和对人物精神概括与提升的独到心得,要有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新传水平应当高于已有同一人物的传记作品。

为了保证丛书的高品质,我们聘请了学有专长、卓有成就的史学和文学专家,对书稿的文史真伪、价值取向、人物刻画和文学表现等方面总体把关,并建立了严格的论证机制,从传主的选择、作者的认定、写作大纲论证、书稿专项审定直至编辑、出版等,层层论证把关,力图使丛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从而达到传承中华文明和弘扬杰出文化人物精神之目的。丛书的封面设计,以中国历史长河为概念,取层层历史文化积淀与源远流长的宏大意象,采用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与雅致温润的色条进行表达,意蕴深厚,庄重大气。内文的版式设计也尽可能做到精致、别具美感。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这百位文化名人就是杰出代表。他们的灿烂人生就是中华文明历史的缩影;他们的思想智慧、精神气脉深深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代代相袭的中华魂魄。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定成为我们再出发的精神动力。

感谢关心、支持我们工作的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及专家们,更要感谢作者们呕心沥血的创作。由于该丛书工程浩大,人数众多,时间绵延较长,疏漏在所难免,期待各界有识之士提出宝贵的建设性意见,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编委会

2013年11月

内容推荐

张锐强编著的《诗剑风流(杜牧传)》是一部个性鲜明,融汇了作者独到的见识和心得体会的人物传记。作品对杜牧作为晚唐两大杰出诗人、文学家之一的历史地位及其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定位准确,评价中肯;对杜牧的显赫家世,饥饿、贫穷少年生活,文学创作上的崭露头角,“十年一觉扬州梦”的幕府生涯,“三守僻左、七换星霜”的刺史岁月,以及最后回京任中书舍人的经历,都做了真实、清晰、细致、生动的表现。在人物性格方面,作者力求多方位展现,使杜牧这一人物在作品中有血有肉,饱满生动。

编辑推荐

作者张锐强严格遵循史实,发挥合理想象并运用文学语言创作了本传。《诗剑风流(杜牧传)》中对于晚唐的政治斗争、士人心态与社会风貌有真切的表现,对于杰出诗人杜牧忧国忧民、文韬武略、壮志难酬以及诗酒风流,均由生动的描绘,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他的《山行》,会让我们想起红于二月花的霜凌之叶;他的《清明》,会让我们想起了断了路人魂魄的纷纷细雨;《过华清宫》,会让我们想起一骑红尘,妃子笑靥;《江南春》,让我们想起水村山郭,烟雨楼台……诗歌常青,诗人常青,穿透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作者为我们奉献了一部关于唐代接触诗人杜牧的奏鸣与交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诗剑风流(杜牧传)(精)/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锐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77829
开本 16开
页数 43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78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79
CIP核字 2015013143
中图分类号 K825.6=424
丛书名
印张 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58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4:4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