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已然成为历史。在这里发生的许许多多带有浓郁地域特点的往事和记忆,随着老城墙的破坏和旧胡同的没落,面临着失去依托的窘境……
本书用妙趣横生的京韵京味语言,讲述老北京独具特色的趣事闲闻、风土民情;从诗、文、画三个视角,复原老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符号。美诗、美图、美文,耐读、耐品、耐看,带你品味老北京岁月痕迹和历史烙印的心灵、视觉盛宴。
图书 | 老北京那些事儿 |
内容 | 编辑推荐 老北京已然成为历史。在这里发生的许许多多带有浓郁地域特点的往事和记忆,随着老城墙的破坏和旧胡同的没落,面临着失去依托的窘境…… 本书用妙趣横生的京韵京味语言,讲述老北京独具特色的趣事闲闻、风土民情;从诗、文、画三个视角,复原老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符号。美诗、美图、美文,耐读、耐品、耐看,带你品味老北京岁月痕迹和历史烙印的心灵、视觉盛宴。 内容推荐 老北京已然成为历史。在这里发生的许许多多带有浓郁地域特点的往事和记忆,随着老城墙的破坏和旧胡同的没落,面临着失去依托的窘境…… 夕阳下的老北京人如何留住那过往记忆的沧桑?新一代北京人将如何触摸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的文化根基?憧憬中华文明古国故都文化的中外游客如何能够寻觅到老北京的魅力? 翻开本书,贯穿于老北京衣食住行中的那些趣事闲闻、风土民情,各行各业中的仁义礼智信,胡同人家的喜怒哀乐忧,通过看似轻描淡写的叙述,借助栩栩如生的图画,透过回味深长的诗句,像一个个回放镜头,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目录 “布头”坎肩——卖布挑子 “串”起童乐——话说冰糖葫芦儿 “瓷”中妙趣——瓷(磁)儿挑子 “瓜”好月圆——西瓜摊儿 “果”溢街头——水果摊子 “混沌”老汤——馄饨挑子骆驼架 “空钟”声鸣——千姿百态抖空竹 “酪”刻童心——奶酪挑子 “卖花”姑娘——百花使者 “毛猴”神功——唧鸟小买卖人儿 “扇”起风生——卖扇子的挑子 “薯”惑弥香——烤白薯摊儿 “头顶”大事——剃头挑儿 “杏仁茶”稠——不带茶叶的“茶” “医”德天下——行医“虎撑子” “鱼”意深长——贩鱼挑子 “占卜”先知——算命先生的生财之道 “纸样”乾坤——卖纸花样儿的 “粥道”齐全——粥棚粥摊儿 “粽”趣横生——糯米黏粽挑儿 爱憎“油条”——“油炸鬼”由来 百“琴”争鸣——卖口琴的挑子 鞭打“汉奸”——陀螺冰上飞 遍地英豪——奇观“耍叉” 骠骑“竹马”——最惬意的追逐 晨暮惊闺——磨剪子戗菜刀 窗棂花样——贴窗花儿 镩铲“冰核”——累人的买卖 鼓唤“日杂”——流动的杂货店 “瓜子”篮情——瓜子挑子学问深 过“年糕”兴——年糕切糕的谐趣 猴王鼠辈——耍耗子的行当 欢喜“婚棚”——婚事儿这么办的 皇天厚土——卖黄土的小推车 家常美馔一芥末墩儿 见字如面——代写书信的笔墨先生 供奉佛龛——敬神的那些事儿 酒浓缸深——小酒菜大酒缸 旧京“甑糕”——花盆儿妙用 看家“珍馐”——豆汁儿挑子 蜡点“鼠灯”——灯市大观 蓝天纸鸢——放飞屁帘儿 老榆树下——喜摘“榆钱儿” “萝卜”花灯——见过的萝卜挑儿 满“灌香糖”——糖炒栗子 蒲草席片——蒲包大旅行 巧摸“螺蛳”——嬉水游戏 青花龙颜——伺养“小金鱼儿” 清明早春——荡秋千的乐子 糖稀百变——吹糖人儿 铜锣“豌豆”——豌豆黄儿 铜碗“干果”——果子干儿挑子 团团圆圆——摇元宵摊儿 苇席大棚——“棚匠”的点滴旧闻 物微利薄——换洋取灯儿 羊肚开锅——“羊霜霜”的诱惑 一“碗糕”香一中式蛋糕的兴衰 一轮明月——卖水的小推车儿 亦真亦幻——变戏法儿 余音绕梁——飞侠“鸽哨” 后记 试读章节 “卖花”姑娘 ——百花使者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一顶新毡帽!”旧时老北京的一首民谣,娓娓地道出了北京人过年的场景。从“腊八”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图的无非就是一个“乐”,您可别小看这乐子,也是由规矩管着呢不是。大年初一讲究最多,要小心翼翼了;不能讲不吉利的话,连污水也不能泼,会把财气泼出去;地上再脏也不能扫,避免把财气扫出去;早上吃饺子时不能说饺子,愣得叫“元宝”。年前几天,再穷也得去洗个澡、理个发,“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吗。孩子们最开心的自然是压岁钱了,手头再拮据,新年里也会给点儿压岁钱,让孩子们乐呵乐呵。当您听到吆喝“供花儿哎——捡样儿挑!”时,可就快过年喽。 这供花非是真花,属绢花类,只在腊月才有,是专供除夕夜请神时插在果供上的吉祥物,要不怎么能叫供花儿呢。为了点缀年景,营造“喜庆吉祥”的气氛。妇女们格外重视梳妆打扮,戴上象征吉庆有余的绒花、绢花,门前贴上大红对子,净是好词儿。门框贴上红绿“挂钱”,窗户上贴姥姥剪的窗花。再讲究,大门立柱两旁,挂起大红的“气死风”灯笼。年味儿十足啊! 卖供花的小贩多背四方纸篓,洒金纸铺底,四壁堂皇。内插有供花——用纸或布做成的各种小人,有:八仙、福、禄、寿三星等,朱红粉翠。这类小贩多代卖窗户花儿和门神、挂钱及老年妇女簪髻上插的石榴花和元宝花。按老令儿,石榴花可以簪戴五天,元宝花就只能戴一天了。这就不光是为了美,图的是吉利喜兴。绢做的石榴花儿,一朵盛开,一朵含苞,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为过日子操劳的老家儿,过节怎么也得轻松轻松,哪怕只能够佩戴半天,总得跟平常日子口有点区别!我印象中姥姥逛庙会,看花灯时,髻上插的正是绢做的石榴花。不过,这可不是姐姐妹妹们要的花,她们要的是芬芳馥郁的鲜花。 卖鲜花的,在那时的北京城也算一门生意。始自春末夏初直至秋凉,都是好季节。以卖花为业的小贩多为姑娘家,可能家里不宽裕吧。从花农手里趸来鲜花儿,勤快着捣腾出去,比不了旁的物件儿,蔫巴喽买卖也就砸了。花农依不同的时令,将应时的鲜花采撷下来;花束用马莲捆绑,铺盖洁净的蓝花布以蔽日。既要防晒,还要留住香气,这里面有门道。 “花儿里买花儿!” 推车或挑担的,多卖大路货,吆喝声响亮,打远儿就能听得真处。太阳一出来,卖花姑娘便开始沿街叫卖。所售花卉的品种:有粉红色的绣球、西番莲;黄色的夹竹桃和各色茉莉、含羞草、菊花等等。还有一类小贩,多为中年妇女,肩挎一个竹篮,篮内有一块冰,冰上放着几个饭盒大小的铁匣子,分别装有乳白色的玉兰花苞,花香扑鼻;薰茶叶的白茉莉花,香味浓郁。再有就是晚香玉、玉簪花、指甲花等,都是女人喜爱的花卉。在铁匣上蒙一层湿布,以防止匣内鲜花锈黄。这才是姐姐妹妹们梦寐以求插在鬓间的鲜花,幽香迷人。可是在这寒冷的腊月里,那声熟悉的吆喝听不到了,那缕萦怀的馨香闻不见了。 那时,买什么花甭打听,卖花姑娘,人年轻由鲜花衬着,总是显着朴素中的妩媚,买有情调的鲜花送心目中人儿,就得找她们。细声慢语,用不着推销。一支支玫瑰,一支支百合,转眼到了小年轻人的手中。临走了,不忘回头:看一眼鲜花,看一眼姑娘,补上一句:谢谢。 那日二姐、三姐正在屋里学剪窗户花儿,突然说去看花,两人嘴里嘟囔着跑了出去。弄得我一头雾水,大冬天的哪有花儿呀?我也跟着跑了出去。她们只是静静地站在院门,往胡同口眺望。我也学着往那儿瞅,脖子都瞅酸了,连个花骨朵儿都没见着。再看二姐、三姐满脸艳羡,我狐疑刚要问个究竟,鼻子里竟也嗅到了一丝甜甜的香气,若有若无、缥缥缈缈。两个姐姐已经心满意足地和几个小姑娘,在一旁玩上“砍包儿”了。我突然醒悟,跑到胡同口,便看到一个背影:一个体态轻盈、亭亭玉立臂挽花篮的小姑娘。沁人心脾的香气,正来自她手中的花篮。姥姥说是腊月梅,她们把新折的冬季绽放的稀有花卉——腊梅花,送到宅门闺室熟门熟户,专供应瓶插。但这对一般人家来说,是不敢问津的,一支梅花少说也得十来斤杂合面钱,够一家人吃三天的,虽说是过节北京人爱讲究面子,可也得量力不是。还是那句老话,得先奔日子,填饱肚子。姐姐妹妹们懂事,能够远远地望望就知足了。 世间并不缺少美,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细细嚼来这番话颇有几分哲理,美环绕在身边,只是每个人局限于认知的角度,感受也是不尽相同。这四季花香,正是造物主赐予人类的美。花儿应时应季而开,轮番绽放,使大地五彩斑斓,令人赏心悦目,为生活增添情趣。卖花之人便是花的使者。 四九城上空回荡着的伴着花香的、细长的吆喝声,有心人听来就是优美动听的音乐。尤其是肆意的花香浸入了绿瓦红墙、低檐陋室、泥土和空气,深深地弥漫在了人们的心灵深处,成为美好的回忆。 P26-28 后记 带着晚秋的香馨,带着挚友的期待,《老北京那些事儿》与读者见面了。一张张栩栩如生的画页,仿佛把我们拽到了已经逝去或即将逝去的街头巷尾;一行行寓意深长的诗句,似乎让我们嗅到了浓浓的唐宋韵味;一篇篇亦庄亦谐的文章,精彩而真实,灵动而可信、热闹而深刻,撩动了我们对这座古老而充满朝气的城市无比眷恋之情。 展开书页可以觉察到:老北京人曾经历过或还残留在记忆中的往事,通过恰似轻描淡写的叙述,可以从中寻找些许印迹。有记载、有故事;有伤悲、有欢乐;有礼仪、有童趣。贯穿于衣食住行中的趣事闲闻,各行各业中的仁义礼智信,胡同人家的喜怒哀乐忧,像一个个回放镜头,恰如其分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我参加《老北京那些事儿》的创作纯属偶然。好友牟宇飞先生引荐,见到邓向东先生。第一感觉:虽然重残躯体,丝毫削弱不了他的创作欲望。邓向东写博客:追求完美;定创意:策划严谨。我很快地浏览了他的博文,感觉到“新浪网”《老北京那些事儿》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我建议:要扩充文章容量并增加情感细节;增加京味儿画面提高可视性;增加诗文创作起到前后呼应,以引起读者的兴趣与关注。出奇的一拍即合。我的挚友钢笔画家王永潮先生欣然接受了我的邀请,也愿意同我为“诗文画”《老北京那些事儿》增砖添瓦。于是,“北京爷们儿文学创作组”三人团队,在2008年底悄然成立。 崭新的页面,原创的老北京画面率先抓住读者眼球。诗文不拘泥于咬文嚼字,精练地烘托出情感与场景。文字是核心主题,丝毫不马虎凑合。写的过程就是启用细化沉淀于历史深处的事实,忠实于老胡同间曾经盛行的五行八作,用感情针线连织,用真实脉络链接。 我长期从事案头写作,对文章的构架、叙述的方式积累了些体会。常有散文、杂文、诗歌,发表在各种媒体上。近年来,对“京味儿散文”“京味儿杂文”产生兴趣。闲暇时,常有随意小文出笼。数十篇文稿发表在新浪网,八斗文学、网易网,引起关注并成为网络文学中的独树一帜。碰上老北京的文学创作思路,感觉找到了厚积薄发的空间。生于斯、长于斯,对老北京有太多的思考,太多的沉积,太多想叙述的冲动。坐在电脑旁,儿时:爬城楼,蹬城砖,逛土城的情景历历在目。前后屋的街坊四邻、一块堆儿成长的发小儿,全都成了文章里的主人。智慧、矫捷、机智、诚恳、礼貌以及顽童身上固有的小聪明、小淘气加上自有的无瑕、无知都活生生地跃然纸上。我相信,灵感来源于曾经的生活轨迹。 邓向东,少年时就已显露出超乎同龄人的才华,上高中时在《北京文学》上发表处女作《退稿》,其后在北京晚报、中国青年报、《萌芽》、《青年文学》等报刊上发表小说、报告文学、散文数百篇,犹其酷爱北京的胡同文化,擅长以京韵京味描述北京人的生活。向东多才多艺,在摄影艺术方面也有较高造诣,1990年加入北京市摄影家协会,发表过民俗风情摄影作品上千幅,出版过摄影作品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过摄影作品展,其京味民俗风情摄影作品备受好评。1991年,摄影作品《京味儿》获得日本尼康摄影大奖赛二等奖。 王永潮自幼酷爱绘画。八岁开始发表作品,许多作品先后被海内外爱好者收藏。当过兵,在中越边境前线立过战功。永潮多年从事宣传鼓动,用镜头记录了那段难忘的经历,用钢笔描绘血染的风采。他为邮政部门设计的一套首日封曾成为集邮界的抢手货。1990年出访日本,其作品曾作为代表团礼品赠送给日方。工作间隙,有幸得到黄胄、张道兴等大师们的亲自指导。由于生活在北京老胡同,对其文化底蕴情有独钟,闲暇之余“流窜”于街巷深处是他一大爱好。用画笔、用相机去捕捉古老的、残存的、有历史符号的建筑物件,记录那些胡同里朴实无华的凡人趣事。许多老北京胡同及四合院随着城市改造渐已消逝,发生在街巷里的别样风情,不经意间储存在永潮记忆的脑海里。于是,老北京风情画多了一位忠实的“复制”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认知认同坦率地讲,王永潮不是从加入《老北京那些事儿》写作开始的。他的北京风俗画,早已培育了较为成熟的市场。笔法、构思、画技日臻成熟,常有精致作品在各媒体崭露。国内外有不少钢笔画追捧者对王永潮作品爱不释手,不惜高价索要。在北京“荣宝斋”,其画作也是值得一藏的淘品。 60篇文章,60幅画作,60首诗稿,倾注了我们的无悔辛劳。还记得,我们三人经常在OO上争论不休。一个动作、一个物件、一件衣衫,抠画卷的细节;一句话语、一个情节、禁忌风俗,用最精准无误的文字表述。为了精准,经常“吵闹”得不可开交。我清楚地记得:2009年7月15日晚上,我刚刚与邓向东在QQ讨论《酒浓缸深》的诗画文的结构,第二天一大早,得到头天夜里邓向东去世的噩耗。当时,我真无法接受这一“晴天霹雳”,头一次破了“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规矩。 文章可以说是曾经走过的脚印的复制记录,在诗文画里都毫不费劲儿能找到我们的影子。“屁帘儿”、“秋千”、“鸽哨”,分明再现了顽童无忧无虑享受快乐的童趣与属于那个时代的智慧。《“鱼”意深长》《“扇”起风生》《“棕”趣横生》《“瓜”好月圆》《皇天厚土》《“薯”惑弥香》,叙述生动、情感真实,既写了一个风俗的源起、传说,又把亲情、友情、真诚留在了字里行间。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比比皆是。 邓向东家属跟我说,写拉“冰核儿”饱含着向东对逝去长辈的祭奠。应了必须重写的恳求,我又想起我曾经在盛夏拉冰块的工作经历,都与土冰箱相关,都与汗水相关。接连四稿,家属满意为止。《欢喜婚棚》,恐怕至今还无人写过类似内容的风俗文章。说句实在话,《欢喜婚棚》就是我早先熟悉环境的真实感悟。把记忆积攒再丰厚一些,把知识范畴再宽泛一些,干是《欢喜婚棚》搭建成型。其作品得到多家媒体关注、登载。我想,我的魂在里面,许多带过我的师傅在里面。感谢他们,感谢我曾经有过的经历。 为所有文章作诗,是我的一项极费脑筋的活儿。我力求合辙押韵讲场面、讲细节。比如:“甜酸苦成辣诸侯,烹炒煎炸炖春秋。礼尚往来客憨在,乐翻婚棚醉何求。”我曾构思二十余稿,经常推倒重来,为的就是烘托出《欢喜婚棚》的热闹、喜悦、辛劳、礼数。“丝晃竹提挂酒房,街僻巷深嗅酒香。半斤烧刀小酒菜,百事风云大酒缸。”一气呵成,并不忌讳句句蘸“酒”。百事风云大酒缸,活灵活现道出了京城人什么时候都挂念国事、大事的豪爽气质。邓向东先生看过,连连赞叹:真想喝酒,庆贺绝句诞生! 王永潮画画时的状态,完全忘我。凌晨两三点大地寂静,他的灵感撞击着他的睡虫,举着成品画作借一抹朝阳拂拭,宽慰的笑意驱赶了睡意。“佛龛”、“豆汁儿”、“窗花儿”、“婚棚”……遂成得意之作。据说,许多追捧者要花大价钱收购原画稿,老王淡淡一笑。 那次,《京华时报》采访我们,问我们写作出于什么动机?我们对记者说:写作画画儿作诗,当然要向社会负责,弘扬积极上进的理念;要向老北京负责,把即将逝去或已经逝去的胡同文化符号修复还原;要向读者负责,从追忆中增长知识、学到礼数、提高素养;要向自己负责,不怕麻烦出精品,对得住“北京爷们儿”的名号。我们是诚实的团体,又是敢于叙述传统、挑战传统,充满活力、勇于负责任的团体。 最后集文成书,我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全书的修饰、整理、改编和补充的工作,即使夜以继日,我心释然,无怨无悔。因为,好友向东可能一直在冥冥之中与我同在。《老北京那些事儿》终于出版,欣喜之余,我仍存有忐忑不安之感。有的画境画意还有待于再三斟酌;有的诗句表现得过于刻板不活跃,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替代;有的文章立意很好尚缺乏精雕细作,甚至难免还有一些病语。所以,知根知底的老北京文化风俗研讨者,根植于城根儿胡同深处的街邻四坊,欢迎你们批评斧正,千万甭客气。 回想这本书策划、出版的全过程,我要诚挚地感谢当代中国出版社的乔平编审,他对本书的总体框架、编写体例和一些内容的修改等方面,多次和作者商榷,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我要特意感谢我的好友“红娘”牟宇飞先生的热情引荐。我还要致谢“新浪网”的编辑们,你们的鼓励、支持、关注、推崇,奠基了努力向上的台阶。特别要谢谢我的文字合作伙伴邓向东先生:你的严谨、热情、不懈追求,时刻鼓励着我。我想,这时的向东老弟该放心暝目了。谢谢画家王永潮先生把老北京刻画得如此引人入胜,用画面来图解风土人情理应是成功的探讨者。 诗文画自成一体,为宣传北京的人文景观、再现北京的人情风貌、和谐北京的街头巷尾做出了点滴贡献。我和王永潮先生内心深感欣慰。邓向东老弟的在天之灵,你可以笑颔九天,你还可以继续你的雕刻之梦、雕刻之旅! 即将成书或已经成书的日子里,我们得到许多许多的无私帮助。在此,我们一并表示诚挚谢意! 刘辉 2009年10月20日晨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老北京那些事儿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邓向东//刘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王永潮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170873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8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18 |
出版时间 | 2010-01-01 |
首版时间 | 2010-01-01 |
印刷时间 | 2010-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3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92.41 |
丛书名 | |
印张 | 12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70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