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张镈(我的建筑创作道路增订版)
内容
编辑推荐

张镈,祖籍山东省无棣县车镇乡段家村,其父张鸣歧曾任两广总督。张镈先生自幼聪明好学,1930年慕名我国第一代建筑师梁思成教授之名,考取了由其任教的东北大学,如鱼得水,学业优秀。1989年国家命名中国十名建筑设计大师之首。张镈所著的《我的建筑创作道路》一书,是当代中国建筑师完成的第一本自传,记述了他从1930年考入东北大学建筑系起60多年以来从事建筑设计所走过的道路。

内容推荐

张镈,建筑学家,一级工程师。山东无棣人。1934年毕业。1948年任广州穗所主任建筑师。是第三、四届政协常委,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筑学会第三、四届常务理事,北京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设计的工程有:友谊医院主楼、新侨饭店、友谊宾馆、自然博物馆、文化部新楼等。曾是国际俱乐部、友谊商店及十六层公寓等现代化建筑物规划设计的顾问。还积极参与了北京市的城建规划工作。

《张镈(我的建筑创作道路增订版)》记述了他从1930年考入东北大学建筑系起60多年以来从事建筑设计所走过的道路。

目录

第一章 败而未衰的家庭

第二章 曲折的学历

第三章 在基泰工程司的经历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实践

第五章 友谊宾馆的设计和批判

第六章 民族文化宫的设计构思

第七章 人民大会堂修建始末

第八章 北京饭店东楼的困惑

第九章 北京图书馆新馆方案

第十章 对居住建筑的思考

第十一章 访美见闻

附录:张镈设计大师《我的建筑创作道路》发行

暨从事建筑创作六十周年座谈会资料

增订版编后

试读章节

从家馆到中学

1914-1915年间,开始读方块字、描红。

1916—1918年间,与表哥、四弟读私塾。

1919—1923年问,先母为我兄弟二人,请老秀才孟老师教家馆,基本上是读四书、五经。先是朗读,然后背诵,最后是逐字逐句讲解。原文的小字注解,老师也能背诵讲解,可谓熟练至极。同时加读古文观止,择名段用同样方法教课。但对作文,除了教起、承、转、合以外,不讲究修词,更无标点符号的教导。受教很多,体会吸收较少。

1920—11923年间,开始学习英语。当时先母与我兄弟母子三人住在天津意租界二马路一栋二楼二底的三层半小楼,面宽约6米,进深在10米左右。每层面积约40平方米。半地下室高2米以上,两层正房,坡顶里有阁楼。前有独院,后有厨房及用房。总面积(含地下室)约260平方米。这种联理式的住宅是房东专为收租而设的住房,在津、沪很多。租金不低,规模不大。邻舍住有意大利夫妇二人,女主人是美籍,毛遂自荐招收我兄弟二人为她的学生。但她不懂华语,请一位略通英语的管家帮助讲解。女教师坚持用英语教学,教材是《泰西五十轶事》。逐字逐句领读、抄写、背诵,辅以简明的英汉字典,边讲、边比画。实在说不明白时,她才找来管家从旁帮助。好处是直观、直教,发音较准。问题是类似教育儿童呀呀学语,谈不上语法。在1923年夏投考南开中学以前,我在此处已学习过两年半,已渐能与教师对话,习惯于朗读课文,时年为9~12岁。填鸭式的教学法也有一定好处。

因家庭关系,我经常由海路来往于津、沪之间,中学学习阶段,耽误一个学年,共读了七年中学,同时还自恃在中、英文上有些本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家馆时期虽也请有数学教师,但基础很差,因此,我学习成绩不佳。

1923—1925年间,我在天津南开中学和汇文中学读完初中;1926年在上海复旦高中读书;1927年与先父、长兄回津,到天津新学书院读高二。这是英国天主教会学校,英神父用英语讲课。1928年去沪,在美教会办的沪江大学附中,重读高二(高三不能插班)。1929年全家回津,就读南开大学预科。中r学上过六所学校(南开、汇文、复旦、新学书院、沪江附中、南开大学预科),其中三个是国内办的,三个是英、美教会办的。其缺点是学习的连续性差,优点是亲自体会了各种学校的特点。在用英文教学的学校学习,容易吸收内容;而国内中学的英文课有重文法、修辞学的长处。

另外,我自幼喜爱绘画、音乐和京剧。对几何、代数课的学习,只能及格,但无兴趣。自从听大哥说建筑学具有艺术和技术的双重性之后,我对这个专业有了好感,下决心选修这个专业。从东大到中大

先父要我学技艺,不做官。长兄又指点了建筑师是自由职业,还介绍了世交梁思成教授的成就。因而,我在1930年考大学之前,已有了报考的方向。

当时,国内设建筑系的大学仅两所。一是南京的中央大学,地处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因1927年国民党军警要搜捕先父,使我有抵触和反感。另一所是张学良少帅主办的沈阳东北大学。他怀着国仇家恨,励精图治,不但派大量东北子弟出国深造,而且还创办了规模宏大、科系齐全的东北大学,高薪礼聘专家和学者执教。其妹丈之弟又与我家自幼交好,有这一层社会关系再加上久慕梁思成教授之名,所以我决心投考东北大学。

1930年9月1日开学到1931年9月18日,我已完成一年级学业。时间虽短,但在名师循循善诱地精心培养和严格要求下,我已对建筑学专业有了特殊的爱好。建筑系主任梁思成教授亲自讲授建筑史,简单明了,抓住不同时代、国家、社会的历史背景;尤其是在不同的建筑艺术风格和手法的描述上,更是深入我心。可以说,梁思成先生是我启蒙的恩师(以下简称梁师)。同时,梁师还讲授建筑初步。记忆犹新的是梁师在绘图技巧和徒手画上,作出大型的三角形和螺旋形,正反两种形式的徒手画。他运用丁字尺和三角板,先画方格,再用45。三角板,左右开弓,使三条线各自交在一点之上。通过他的讲授,使我们既能徒手表达图像,又能比较准确地运用绘图工具,这是基本功训练。梁师在一年级下学期也参加师带徒的设计课。当我因得高奖而提前作二年级图案时,他又指导我的设计作业。他在修改学生作业时,与陈植。老师的一挥而就,要求照画不同;又与童寓老师的只是指点缺点,不亲自动手,甚至在上板过墨、渲染之后,还在不断指点的作风也完全不同。梁师先熟悉了解学生作业的意图,铺薄纸改图时,尽量维持原意,精心修改,说明理由,使我心服、口服。修改稿相当完整、全面,既不失原意,又给以丰富提高。上板时,即可作为蓝本。三位老师,各有特点,基本功都很扎实,令人折服。童老师还有另一绝招,就是在上板后经过刀刮造成图面破碎不够完整时,他才亲自出面挽救。由于他素描和水彩画的基本功很深,常能把破碎的图面经过简单润色和调理,而得到新生的效果,可称一绝。一年级下半学期,因我有幸经过三位老师的亲自指导和辅导,更启发了我对这个专业的深深爱好,奠定了我要为此专业奋斗一生的决心。

东北大学一年级的工程技术课,有微积分、应用力学和材料力学,全部与土木工程系合班上课。因为建筑设计课占学时较多,经常日夜在大图房赶图,给技术课留下的自修复习时间较少一以能及格升班为目标,从一开始就有了重艺术、轻技术的倾向。蔡方荫。教授,任教在建筑系。他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高材生,理论水平很高,只担任建筑系的阴影学和立体几何课程。他认为这是两门雕虫小技,不能发挥特长。P15-18

序言

张镈的这部回忆录记述了他从1930年考入东北大学建筑系起60多年以来从事建筑设计所走过的道路。

张镈是我国第二代著名建筑大师。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我国第一代建筑张镈与本书编者杨永生合影大师——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童寓等,没能给我们留下回忆录。这是我们建筑界无不引以为憾的事情。因此,可以说,本书是我国建筑界的第一部回忆录,殊为珍贵。

1934年张镈加入基泰工程司——当时全国最著名的、最大的设计单位,至今也有60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经张镈设计、参与、辅导的建筑创作,当达百余项。其中有著名的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北京饭店东楼、友谊宾馆等。

作为一名建筑师,无论国内国外,一辈子做过这么多工程的,实属不多。因此,他在一生的实践中也就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有鉴于此,我们特邀张镈在百忙之中,撰写此书。起初,打算把此书列入由我主编的《建筑文库》,付梓时出于种种考虑,觉得还是另出单册为好。

记述之详尽,令人叹服。

我确信,只要您粗粗地翻阅一遍,也会受益匪浅,更何况细细地品味了。

后记

时至今日,我还清晰记得,1994年5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友谊宾馆为张镈大师举办“《我的建筑创作道路》首发及张镈从事建筑创作六十周年”座谈会的盛况,那天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建设部领导及北京院二百余位建筑师到会祝贺,大家一方面感触并敬仰张镈老的伟绩,更钦佩在中国建工出版社杨永生总编策划下中国诞生的第一部建筑师个人自传体著作。本人虽作为此次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尽管不完全懂得该书的全部价值,但能从大家的言语中感受到《我的建筑创作道路》一书的不平凡,感受到一代建筑大师张镈的伟绩。

2008年春与杨永生老先生交谈,议到这部在业内颇有影响且具有开创意义书时,我们一致认为原版本无论从装帧、印制都欠精当,因为无图片读起来令人感到枯燥。为此,动意出版增订版,好在版权期已过,于是经天津大学出版社韩振平同意拟交该社出版。在长达两年多的图片整理、编辑中《建筑创作》杂志社图片编辑贡献了力量,文字编辑在杨总的指导下查询了部分档案,美术编辑也付出了创意,在新版本即将问世之前,杨总命我作个后记,我无法推脱,只好遵命。因是为张锝大师的自传体书写后记,我心情格外激动,因为在张锝大师生前及逝后我们一行人为传承他及BIAD的伟绩作了些有益的事,这自然能引发我的回忆:

其一,2005年元月《建筑创作》杂志社在全国数位专家指导下出版了《北京中轴线测绘图典》,它是由I 994年张镈大师亲授给我的200多张故宫测绘图玻璃底版经认真整理,重新配上文字编辑而成的,它全面反映了张锝大师早在20世纪,40年代遵循朱启钤嘱,为保护北京建筑文化遗产所作的贡献。该书的出版在获得国内建筑师、文博界一致好评的同时,令我更加感受到一代大师的文化功底及英名。2005年2月28日,《北京日报》用一整版刊出马国馨院士、杨永生编审等的系列文章,并冠以“图典沉浮六十年”的名称。我曾在《北京中轴线测绘图典》一书后记中,从三个方面表达了我为什么要策划并推出这本书,该出版年另一十分有价值的是,它恰好是“故宫博物院”成立八十周年。

其二,作为后人让我迄今仍难以忘怀的是诀别张镈大师那幕幕场景:1999年7月7日上午10时,张镈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昔日的老领导、老朋友,共同奋斗了数十年的老同行来了;建筑界、文物界、科技界的同事、学友、晚辈们来了;家乡的领导和乡亲们,远方的子女们来了……300余人为张镈大师送行。在那细雨霏霏的夏日里,虽安静,但似乎是在引导人们去继续探寻那中华民族建筑的天籁之声。谁都知道,北京的长安街是举世闻名的,它的变迁可称是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的纪念碑,不同时代的建筑矗立在两旁,使古都更加壮丽多姿。而其中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北京饭店(东楼)、民族饭店、水产部办公楼(现国内贸易局)均出自张镈之手。在忆到张镈大师65年建筑生涯时,马国馨院士有诗一首“总师建院五十年,吃堑长智肺腑言,师承杨梁研古例,博采中西制今篇,‘民族’挺立成伟业,‘人大’巍峨聚英贤,一代大师乘鹤去,长留念记在人间”。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当时这样归纳张镈先生的建筑创作学术成就:建筑界享有盛誉的张镈大师生前主持并指导设计了百余项重大工程,其主持参与工程数量之多,实践之丰富、艺术造诣之深、设计水平之高均堪称建筑师的楷模。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原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张百发在与我们交谈时说:“张镈的去世是我国建筑界的重大损失,但人们只要看一眼他在天安门广场、长安街留下的作品,就会顿时感到他是一位不平凡的建筑设计大师。我以为张锝大师之所以杰出,不仅在于他深厚的建筑功底,还在于他有一种特别的创作精神;张镈先生的作品之所以有长久的魅力,就在于他具有超前的思维。我和张镈先生很熟,知道他很“怪”,早在40年前他从事人民大会堂设计时,就是一位极富想象力及创造性的改革派,有许多做法都是他的创造。今天看来,张锝大师的精神及创作手法没有过时,特别值得后辈去学习、去研究。这对整个建筑界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张镈大师走了,但他为中国建筑设计留下了许多设计经验及范例。”

张镈大师于43岁完成了对北京友谊宾馆设计后,国外权威机构评为中国20世纪50年代最早的、最成功的民族风格的典范,从而张镈位居中国现代16位著名建筑师的榜首。在20世纪90年代北京市举办的“群众喜爱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新建筑”评选活动的50项入选建筑中,民族文化宫名列第一。1999年6月20日(也即张镈辞世10天前),民族文化雷再次成为20世纪当代中国55项建筑艺术荻奖作品之一。在谈到作为中国杰出建筑师的学术贡献时,我们不能不提及他是国内第一位自己写传记的建筑师(《我的建筑创作道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张镈去世后许多建筑师纷纷用各种方式表示怀念。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原总建筑师何玉如说:“人民大会堂是他毕生最大的杰作,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不朽之作。此类建筑其外墙理应用花岗石,但令人遗憾的是当时由于工期紧,改为剁斧假石。为了将来有条件用真石,张镈特意在钢筋混凝土柱外砌24墙,为改换挂砌真石材留有余地”。高级建筑师徐健说:“为了一个专题,我聆听了大师的教诲,却不曾想,张总是那样平易近人。1998年87岁高龄的他,思路敏捷,语出惊人,对往事及未来有着精辟的见解,张大师是我心中的偶像”。胡越说:“有一件事令我终身难忘。张总谈起人民大会堂各处的比例及尺寸,如数家珍。每一个数据,包括小数点后的数字都记忆得非常精确,我想这不仅仅反映了张总超常的记忆力及建筑功底,同时也表明张总有着特殊的职业精神和高深的专业素养。”

我认为,悼念张锝大师,就是要向世人展示他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及创作技巧;严谨治学、不断进取、报国敬业的高尚情怀。从张锝大师的作品中之所以可以领略到其完美的中华民族建筑精神,在于他深入地挖掘出民族最可贵的博大及盛世精神,从而使其作品也符合当代建筑师的“胃口”,这种成功创作的可持续性唯有张锝独具。

1999年5月,张总于病榻上,又写了一篇长达800字的《论建筑师从事创作的十点修养》,他一再告诫我们,这是他献身建筑事业所总结的设计哲理。遗憾的是,当今天我们仔细核对其细节时,只看到张锝大师所写十点修养中的九点。这里让我们记下张总对建筑师的修养要点:①端正立场、观点、方法,讲究时间、条件、地点;②尊重历史唯物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③熟悉历史,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④学习现代技术科学,避免机械唯物主义;⑤传统比例尺度相关,大式小式依据则例;⑥统一各专业间矛盾,靠过硬的基本功及技巧;⑦遵从“经济性”并精打细算,重视面积、定额、指标;⑧学习城乡规划设计,深入城市分区;⑨倾听群众不同意见,领会领导者意图。

其三,在中国建筑界的历史上,1999年6月23日是个重要时刻,因为这天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有六七千人参加的世界建筑师“奥林匹克”盛会,而此刻人生给予张镈大师的时间已经屈指可数了。1999年6月23日即张锝大师辞世前一周,也即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张镈大师亲自设计的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上午9时许,我们一行推开了张镈老住的同仁医院住院部的房门,现在想起来不知究竟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这个时间。我当时只是觉得此刻必须到医院去看望张镈,再听他讲述中国建筑的过去及未来,并带去他刚刚荣获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奖的奖杯。当我们将张总在“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展”上一人获两项奖励的奖杯向他展示时,张总很高兴,他说:“回想起当年的创作过程,如有什么可以总结的,那就是有党的领导及坚持社会主义特色,敢于突出建筑师的个性并强调建筑师的艺术品位及修养。只要做到这样,建筑作品的艺术魅力才是永恒的!”

他真诚地表示:“我由衷地感到过去的中国建筑师辉煌已得到证明,2l世纪的中国建筑作品及其建筑师应出现更多的辉煌。我特别有两点希望:其一,我已专门谈了作为中国建筑师修养应该具备修养的若干体会;其二,我以为中国50年城市建设事业是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前无古人的创举,是应理直气壮正确宣传的。”张总辞世前一周的这段话,或许是为我们留下的最后的人生追求及建筑师的格言。

张镈《我的建筑创作道路》一书先后于1994年2月一版,1997年7月第二次印刷,张镈的“写在前面”作于1993年4月12日,这些虽都是己过十多年的记忆,但现在思起来还是那般清晰。我是1996年出任院研究所所长的,但任务之一是要服务于院“三大总”(张镈、张开济、赵冬日),这使我有机会认真地走近大师。张镈老的生活及家事是一幅色彩斑驳的长卷,他的成就虽已是一块沉句句的老牌子,可他却时时在创新。因此,我们有理由说,当人们每每看到长安街、天安门广场屹立的丰碑,就会自然忆起张镈待人、处事、治学、习艺的楷模及风范,就会再一次感悟到作为一代大师,20世纪著名中国建筑师的英名。时至今日,在与一大批中年以上年龄段建筑师交流中,凡提及张镈时,大家都认为他的辞世迄今也是中国建筑界的一个重要事件,因为他是在创作上有独立思想且具冷静明澈目光的人。本人在与张镈老的多次交流中记忆最深的是他那神态,微愠但不失安详的目光。作为一个从工程师转变成的建筑专业传播者及文化遗产保护者,我从张镈老身上学到了生命中必须坚守的东西:

人是大自然的最高级生灵,他生活着、奋斗着、求索着,但他同时必须坚守正义、道德、忠诚、尊严、人格,因为如果不如此,他的生命乃至职业生涯就是不健全的,他就不会领略到那异曲同工之妙,更难进入身侧天地、独立苍茫的境界。想到这些我真愿时光再倒流,更愿有更多建筑、艺术学子从张镈大师的书中真正领略到大师的品位。

金磊

《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

2010年7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张镈(我的建筑创作道路增订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永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838259
开本 16开
页数 3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8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6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45
17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1: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