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安基的创作以小读者为对象,旨在以生动的故事和写实的叙述,向少年儿童传授科学知识,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并从小培养起热爱大自然,关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当代少年哥伦布》的这些故事所叙述的虽然是几十年前的事,但今天读来我们依然会感到新鲜,仿佛就发生在眼前。这正好说明它们所具有的生命力和对今天的现实意义。
图书 | 当代少年哥伦布/青少年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比安基的创作以小读者为对象,旨在以生动的故事和写实的叙述,向少年儿童传授科学知识,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并从小培养起热爱大自然,关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当代少年哥伦布》的这些故事所叙述的虽然是几十年前的事,但今天读来我们依然会感到新鲜,仿佛就发生在眼前。这正好说明它们所具有的生命力和对今天的现实意义。 内容推荐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出版的俄文版《森林报》每期增加了一个栏目“哥伦布俱乐部”,以某中学一组学生进行科学考察活动为线索,讲述了一个个与大自然有关的生动故事。比安基编著的《当代少年哥伦布》的这些故事所叙述的虽然是几十年前的事,但今天读来我们依然会感到新鲜,仿佛就发生在眼前。这正好说明它们所具有的生命力和对今天的现实意义。惟其如此,我们特意将它们单独辑录下来,汇编成册。由于《当代少年哥伦布》中的主人公以“少年哥伦布”自称,我们就借来作为书名,为示时代性并与历史上的哥伦布区别,前面加上“当代”两字。为了方便阅读,译者适当加了一些注,也许能对不熟悉当时情况的小读者有所帮助。 目录 第一月 第二月 第三月 第四月 第五月 第六月 第七月 第八月 第九月 第十月 第十一月 第十二月 试读章节 “最后还要说说啄木鸟。我们的诗人说应当热爱动物,只有这样才能作出对它们的正确判决。我想补充一点:热爱并了解动物!不错,是有那样一只花花绿绿的啄木鸟,它从树上摘下球果,把它嵌入自己那个当机床的树墩里,用坚硬得像凿子的喙捶打它。然而坐上这儿被告席的根本不是那只花花绿绿的啄木鸟。这里这一只,它的喙相比之下没那么坚硬有力,而且从不啄球果。那只啄木鸟翅膀上有白色的突出物,背部是黑的,腿部外侧的毛是红的。而这只却是阔叶林里的居民——白背花啄木鸟。它腿部外侧的毛是绯色的,翅膀是黑色的,背部却是白色的。假如比较一下,每一只啄木鸟,尤其是黑背的,也就是所谓个儿大、花花绿绿的那只,在像医生一样叩击患病的树木,用自己坚固的喙啄穿坚硬的木质,从中捉出树皮里面的虫子的同时,带来了多么巨大、无可替代的益处,那么对啄木鸟盗窃森林财富的指控就简直可笑之至了。” 安得含笑向法官们鞠躬致意,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下。 原告在安得发表从容不迫的演说时如坐针毡,现在总算等到了法官允许他说话的时候。 “我向你们呼吁,法官公民们!不能否定明显的事实! “所有这三名被告都损毁最为珍贵的林木品种。请记住,松木可用于建筑房屋、制作桅杆、造纸,而云杉是世上最具音乐价值的木材:它可用于制造提琴!为这些罪犯辩护的人将会使自己蒙受耻辱。我说完了。” “现在休庭合议。”主审法官起立说道。 在法官们合议时,大厅里回响着很响的喧哗声。一些人喊道:“他们要从严定罪了!”另一些人喊道:“我们不答应!”第三种人喊:“不是你说了算!是专家。”第四种人喊道:“这个穿黑衣的人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它是谁?” 法官们入场了,庭内变得一片寂静。 主审法官——生物学博士伊凡诺夫站着宣读判决书。 “由三名科学专家组成的生物学法庭在审理了指控松鼠、交嘴鸟和啄木鸟反对国家罪,即盗窃针叶林储备种子的案件后,判决如下: “由于缺乏犯罪要素,将松鼠、交嘴鸟与啄木鸟予以释放,所有的指控不予采纳。” 法官们坐下,大厅里安静下来: “现在审理指控林鼠和棕色田鼠啃毁各种林木的案件。” 原告站了起来。 “法官公民们!这些漂亮的老鼠——我要强调一下:漂——亮——的!”他望着辩护人,用挑衅的口吻重复了一遍,“属于世界上啮齿目动物中最有害的群落。夏季,它们以种子为食,因而给所有品种的林木带来不可胜数的危害。它们在自己的洞穴中储存大量用于越冬的谷物,用谷物充满了自己的地下粮仓。这些非常可爱的啮齿目小动物用自己的牙齿给林木、田间作物,甚至人类的住所造成的巨大危害举世闻名。我们可爱而多情善感的小姑娘和小男孩在此为它们辩护是毫无意义的,尽管老鼠的尾巴是长的,田鼠的尾巴是短的,但鼠类终归是鼠类!它们用牙齿啃啮。我吁请在场的所有的人为我的这一论断……作证! “我请求传唤所有在场的化装者列队出庭。”P119-120 序言 本书作者维塔里·瓦连季诺维奇·比安基是俄罗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一八九四年二月十一日生于彼得堡一个生物学家的家庭。他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对大自然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种探索其奥秘的强烈愿望。他后来报考并升人彼得堡大学物理数学系,学习自然专业,与家庭的影响是有关的。在科学考察、旅行、狩猎及与护林员、老猎人的交往中,他留心观察和研究自然界的各种生物,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为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笔下的生灵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动人。一九二八年问世的《森林报》是他正式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标志。一九五九年六月十日,比安基在列宁格勒逝世,享年六十五岁。他的创作除了《森林报》,还有作品集《森林中的真事和传说》(一九五七年),《中短篇小说集》(一九五九年),《短篇小说和童话集》(一九六○年)。 比安基的创作以小读者为对象,旨在以生动的故事和写实的叙述,向少年儿童传授科学知识,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并从小培养起热爱大自然,关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森林报》问世于一九二八年(此说据一九六二年俄文版《简明文学百科全书》,与《森林报·致读者》中所说一九二七年不符,立此存照),全书仿照期刊的形式分为十二期,分属十二个月,此后的几十年里一再重版(至一九六一年已出到第十版,每一版的内容有所调整),究其原因,就是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所宣扬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具有恒久不衰的生命力。如果说作家在中短篇小说中描写的主要是动物故事及与动物相关的人的故事,那么《森林报》则向读者全面展示了自然界的大干世界。举凡天地水陆所有的生灵都有涉及。不仅如此,他还对当时苏联全国各地山川形胜和自然环境有生动的描述,使小读者在轻松愉快、饶有趣味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产生对祖国的情感。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出版的俄文版《森林报》每期增加了一个栏目“哥伦布俱乐部”,以某中学一组学生进行科学考察活动为线索,讲述了一个个与大自然有关的生动故事。这些故事所叙述的虽然是几十年前的事,但今天读来我们依然会感到新鲜,仿佛就发生在眼前。这正好说明它们所具有的生命力和对今天的现实意义。惟其如此,我们特意将它们单独辑录下来,汇编成册。由于书中的主人公以“少年哥伦布”自称,我们就借来作为书名,为示时代性并与历史上的哥伦布区别,前面加上“当代”两字。为了方便阅读,译者适当加了一些注,也许能对不熟悉当时情况的小读者有所帮助。 译者 2010年深秋于杭州西溪陋室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当代少年哥伦布/青少年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俄)比安基 |
译者 | 沈念驹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393135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3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00 |
出版时间 | 2011-03-01 |
首版时间 | 2011-03-01 |
印刷时间 | 2011-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9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S7-49 |
丛书名 | |
印张 | 4.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浙江 |
长 | 210 |
宽 | 149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8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