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教科文行动
内容
编辑推荐

《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向读者展示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灿烂画卷。遥远而模糊的历史纪年,漫长而崎岖的丝绸之路,瑰丽而恢宏的世界遗产,神秘而惊人的古人智慧。本书图文并茂,浅显通俗,引导读者漫步在丰富绚烂的历史回廊里,感受那充满无穷探索乐趣的历史之旅。

内容推荐

《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是CCTV教科文行动历史篇节目的文字本,从寻找失落的年表,到古代丝绸之路的探索,在到世界遗产的发掘和保护,以及古代科技文化的介绍,本书介绍了有关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为人们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提供了一个富有趣味的科普入门读物。

目录

第一章 寻找失落的年表

第二章 丝绸之路

第三章 世界遗产

第四章 科技与文化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寻找失落的年表

从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所有的历史事件开始有了绝对年代的标尺。

这一年,中国历史出大事了。

西周晚期,周厉王在位。厉王重用奸佞之人,侵占国家公产。谁批评他,他就杀谁的头。人们在街上相遇,不能用嘴,只能用眼睛互相打招呼。

有大臣对他说,人有嘴,就像大地有山川一样。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厉王哪里听得进去。

这么搞了三年,国人终于造反了。

厉王被赶到山西,他的时代结束,从此,他再也没能回来。

国家恢复了平静,街市依旧太平。《史记》上说,没了王的国家,国事由两个大臣来管理,并把这一段历史时期叫做共和。

十几年后,这两个人还政于厉王的儿子,即周宣王。这是一段真实历史。

厉王逃走的这一年,是公元前841年。

对这段奇特的历史现象,司马迁解释说:“黄帝以来,即有牒记,我看到过很多牒记中关于历史的记载,但这些牒记彼此不同,彼此矛盾,我无法把这些矛盾的记录统一起来,只得存而不论了。”

也就是说,司马迁手里拥有从黄帝时代就传下来的材料,也就是说,后来的尧、舜、禹时代,夏、商、周三代等,都有各种历史材料传下来。司马迁作为国家的最高史官,他当然能看到这些历代流传下来的史料。只不过,经他比对、分析之后,他认为各种史料关于纪年的材料,到周厉王逃走那一年之后,才能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司马迁是对的,因为错误的记录比空白更可怕。

世界上其他文明又是怎样一个情况?

埃及。

经过100多年的研究,法、英、德国的考古学家已经把埃及年代学问题基本解决。时间一直到公元前3200年。

两河流域就是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由于解决了公元前两千多年古巴比伦王国的纪年,所以据粗略的估计,两河流域古文明可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多年。

虽然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延绵不断,持续到今天,然而,它的最早的确切时间记录,也只到公元前841年。

在河南汲县的小村庄里,出土了一批竹简。

人们在竹简中,发现一部魏国史书,上面记载有夏、商、西周,一直到战国魏安僖王的年代和大事。这本史书,就叫《纪年》。可惜的是,这本书后来又失传了。到了近代,有人搜集古人著作中引述《纪年》的只言片语,编成一本书,叫做《古本竹书纪年》。

1935年,中国学者在此附近发掘战国的大墓,然而再也没有发现竹简和年表。

岁月流逝,这样的机会还会出现吗?

时光流转到70年代,在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又出土了一批竹简。

经过整理发现里面有十几种古籍,其中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内容,有一种就是年表。

这个年表要比司马迁所使用的年表早六七十年,它的价值非常珍贵。这个年表可以说是汲冢竹书出土以后,在两千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现过相似的关于纪年的简’牍资料,相当珍贵,立刻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

这些材料破碎得很厉害,在200多个碎片里很多都是只有几个字,最长的也只有九个多厘米,很难完全地复原了。虽然如此,作为几百年来惟一一次出土的年表,它的资料性还是弥足珍贵的。

在司马迁之后,还有没有人注意到年表,探讨这个问题呢?  西汉末年,有个大学者,名叫刘歆。

他利用自编的历法和当时能见到的文献,居然推出了一个年表,但是他推出的这个年表,后来的学者们认为存在很多问题。

清代的皇帝亲自批准了一个年表。

这个年表能作为定论吗?

大概只有学者们才能心知肚明。

后来,问题就更玄了。连夏、商两代是否存在,也成了问题。

19世纪末,学者们发现了一种刻在龟甲和牛骨头上的奇怪文字,即今天说的甲骨文。

甲骨文为人们打开了一扇窗口,使人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历史时期。

在甲骨文上发现了“大乙”两个字。“大乙”就是“天乙”。“天乙”,正是商代的第一个王——商汤王。

“王亥,上甲”,也出现在甲骨的记录中。

“王亥”,就是书上说的“振”,是商族的祖先之一。“振生微”,就是说“振”生了“微”,“振”当然就是“微”的老爹,“微”就是“振”的儿子。

“微”是谁呢,从书上我们可以看到“微字上甲”。微的名字就是“上甲”,“上甲”就是“微”。人们在出土的牛胛骨上看到了这个合文。

传世的文献,和地下出土的文字契合得这样好,叫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学者们的目光继续往前看,司马迁还留下了夏代各王的名号。

再往前,司马迁为人们留下了一个传说中的时代。

要迈过公元前841这道门槛,需要什么条件呢?

搞夏商周断代工程,需要大量真实而可靠的历史资料。

罗琨先生认为,“研究中国古史的学者常常谈到伪书问题,伪书有几种情况,第一,古代流传下来在后来写成的东西,还有一种是根据部分古代流传下来的材料,后世写成的,比如《尚书》里头的《禹贡》,还有《尧典》,许多人认为它是不可信的,因为它是部分根据古代传下来的材料,很多的内容是后人加工的,但是其中确实也包含着古代一些真实的情况。再一种情况,就是后世的伪书。伪书的出现,是因为中国的史学家一向是非常严谨的,认为只有当时的材料,才是值得重视的。实际上,伪书里头,包含着很多可信的材料。就算不是伪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也有错,也要进行比较严密的考证。”

P1-5

序言

中央电视台社教节目中心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合作的《教科文行动》丛书出版活动,标志着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借助与兄弟媒体的互动与联系,获得了一个具有品牌效应的传播平台,频道制作、编播的优秀科教文化节目的社会影响力也在此平台上获得了全新的、深层次的扩充。

中央电视台作为一个全国性、综合性的媒体,不仅注重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文艺事业,还十分注重文教事业;不仅注重自身建设,还十分注重与各方面社会力量的合作;不仅注重传媒自身的政治文化使命,也十分注重社会经济属性。

这几个注重,加上多年积淀,就决定了中央电视台是有着深厚文化内涵和文化作为,开放而非封闭、灵活而不僵硬,无论业务还是观念都始终处于前沿的电视媒体。

现在科教频道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合作,就是体现了几个注重,尤其体现了我们的文化作为、文化抱负,也体现了我们的合作理念。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于2001年7月开播,是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应运而生的。3年来,科教频道组织了多次主题突出的大型系列节目制作和播出上的特别编排,在中央电视台已形成了鲜明的频道特色,“教科文行动”的品牌在社会上也获得良好的赞誉。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同志一直关注着科教频道的成长,关注着科教频道的内容,此次通过精心策划、编辑,使电视上一闪即逝的节目,变成可以细读的文字,可以细看的图片,这样,科技、文化、艺术知识的传播就是立体的,深入的,全方位的。所以,双方的合作从文化上看,可以说是善莫大焉。

科教频道是中央电视台宣传“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基地,也是展现国内外优秀电视科教作品的基地。希望我们能以此为出发点,在将来展开更大规模、更高规格、更具影响力的合作。这样,我们同为国家文化事业中的一员,就能够互相借力,共同发展,最终把我们的事业做大做强。

祝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合作成功,祝《教科文行动》丛书的出版获得成功!

2004年4月

后记

吹尽黄沙始到金

“教科文行动”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始创,历经三载,熔铸了当代中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时代精神,熔铸了科教频道对“教育品格、科学品质、文化品位”一以贯之的追求,熔铸了中央电视台领导,科教频道领导、编创、管理等方面电视人的勇气、智慧与心血,熔铸着广大电视观众的希冀,终于成长为一个获得了同行赞誉、具有社会影响力而富于特色的电视文化品牌。

中央电视台于2001午创立科教频道,电视文化传播始踏上专业化征程。历次“教科文行动”不遗余力,不惮繁复,可谓“千淘万漉虽辛苦”,也只是经编纬辑了中外优秀文化成果中的不及九牛一毛。但在电子传播时代,它更像是种子,不断播撒于广泛的社会受众渴求知识的心田之中。

科教频道于2003年暑期编创的“教科文行动”,分为文学、美育、历史、地理、自然、科技、综合等7大版块,播出全程历时60多日,全套节目题材广泛,内容充实,视角独特,在生动的声画世界中渗透着深沉哲思与人文关怀。

节目播出后,受到观众好评,许多人要求重播或保存相关节目资料。对科教频道电视人而言,这是莫大的安慰与鼓舞——前行路上,知音弥多。

为方便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深层理解和对相关文化知识的掌握,探索一条跨媒体的文化传播途径,中央电视台社教节目中心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合作,整合“2003年暑期教科文行动”等一批优秀节目资源,将其纳入图书出版之列,并命名为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教科文行动——给头脑的基本储存”。

丛书共分8个分册,分别为《探索宇宙的神奇奥秘》(原天文篇)《极具挑战的地球故事》(原地理篇)《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原历史篇)《改变人类的科学活动》(原科技篇)《古今中外的文学盛宴》(原文学篇)《艺术殿堂的心动之旅》(原综合篇)《动物世界的生存法则》(原自然篇)《科技发明的历史长河》(原天工开物)。其中对《教科文行动——天文篇》节目的创作和文稿编写,得到了天文学界李竞、李元、崔振华、赵复垣、赵世英、王家龙、朱进、王绶琯等专家提供的专业资料及热情指导。

这样,电视“教科文行动”终于带着蓬勃的姿采走出电视,落实到广大观众及读者的手中、心中。观众、读者如在阅读中感到一些或契合或启迪或便利,就算是科教频道电视人借《教科文行动》丛书的出版而送上的点点金沙吧。

整套丛书在编辑过程中,得到了中央电视台台领导的支持,得到了多领域专家学者的指教,得到了《教科文行动》编创人员的通力配合。在此一并深表谢忱。

中央电视台社教节目中心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两家传媒的精诚合作,更为《教科文行动》丛书出版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本丛书的编辑或有不妥不当舛错之处,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CCTV-10《教科文行动——给头脑的基本储存》

编辑部

2004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教科文行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魏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947535
开本 16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4
出版时间 2011-03-01
首版时间 2011-03-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17-49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0:5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