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百家姓大典/线装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参照各个姓氏在宋时《百家姓》中的排序和其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中的排名,共选取了两百多个常见的姓氏。

本书注重学术性、资料性、文学性、娱乐性的完美结合。读本书,您便能穿越时空隧道,在进行一次饶有兴味的寻根之旅的同时,身临其境地感悟姓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内容推荐

本书参照各个姓氏在宋时《百家姓》中的排序和其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中的排名,共选取了两百多个常见的姓氏,分为寻宗探源、郡望堂号、宗族特征、名人荟萃、繁衍变迁等版块进行详细的讲述。“寻宗探源”,就是追寻各个姓氏的源流。其中既有专家学者悉心研究的学术成果,又有文献典籍中的大量史实例证,还不乏民间的口头传说,读来妙趣横生。“寻宗探源”,就是追寻各个姓氏的源流。注重资料的翔实性和全面性。其中既有专家学者悉心研究的学术成果,又有文献典籍中的大量史实例证,还不乏民间的口头传说,读来妙趣横生。“郡望”,又叫“姓望”,是指一个郡(古代的一种行政建制)中的望族。这些宗族世代聚族而居,人才辈出,声名显赫,为当地人所敬重和仰望。“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它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历史名人的典故事迹或趣闻佳话,既是祖先功业道德的彰扬,也是家族宗亲特点的一种概括,还能起到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的作用。本书收录的是比较重要的、有代表性的郡望和堂号。“宗族特征”是对一个姓氏族人的面貌的整体性概括,是本姓氏族人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特点。在家族名人的介绍中,本书所选的主要是古代的名人,这是由于古人已有定论,且材料丰富。在“繁衍变迁”中,本书采取以此姓主流的迁徙和分布状况为主、兼具支流的方法进行探讨,为读者朋友展开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的画卷。

目录

尿

欧阳

司马

诸葛

上官

夏侯

东方

长孙

试读章节

王者之后

【寻宗探源】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后衍化为三支王姓族派。一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二是东周灵王的太子姬晋的后裔。姬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王牙(今山东胶南一带)。因本为王族,被世人称为“王家”,后沿用成姓。三是魏国信陵君无忌的后裔。魏国被灭后,其子孙被称为“王家”,遂以王为姓。

2.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商末年,成汤的后人、子姓苗裔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叔父,因劝谏纣王被杀,其子孙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3.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人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田姓齐国传八王,为秦国所灭,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因祖上曾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有一支在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后人念此,遂为王姓。

4.出自赐姓或冒姓,如战国燕王丹的玄孙喜被王莽赐姓王。

5.出自改姓。鲜卑族可频氏、乌桓族、回纥阿布思族有改为王姓者。成吉思汗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来到中原,为显示王爷的身份改姓王。

6.由复姓,如王子、王父等简化而来。据统计,至少有14个复姓先后简化为王姓。

【郡望堂号】

郡望

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西南,战国时置郡。此支王姓人的开基始祖为东汉司徒王允。

天水郡:治所在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汉置郡。此支王姓人是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堂号

三槐堂:太原王氏的衍派之一,是当今的王氏家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

【宗族特征】

历史上王姓家族的文人墨客浩如烟海,著述甚丰,此外王姓家族亦多有将领和起义领袖。王姓各支论字排辈,次序分明。

【名人荟萃】

王充: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东汉思想家,强调人性可以通过教育而改变,著有《论衡》。

王羲之:琅砑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人称其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王安石: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作现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周官新义》残卷等。

【繁衍变迁】

王姓人早期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周灵王后裔王元为了避秦乱,迁于琅砑(今山东胶南一带),后徙至今山东临沂。河内王氏家族,原为今山西太原人,世居今山西祁县,后辗转迁至河内温县(今闽南温县)。

王氏家族迁往江南,始于西晋末年。唐僖宗时,原居于今河南境内的王姓人王潮、王审知入今福建,同时王氏家族中又有迁居今四川、安徽、江西等地者。北宋末,不少王氏族人迁徙至今浙江、江苏一带定居。宋末元初,居住在今福建的一支王氏族人迁往今广东,其后裔散居于今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明末起,王氏家族中陆续有人迁往台湾。王姓移居海外,始于明清之际,主要分布在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王姓是当代中国人口排行第二位的姓氏,总人口约90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7.17%,其分布在全国呈北多南少的局面。

起自春秋

【寻宗探源】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国任大夫,受封于魏(今山西芮城北)。其后裔魏斯参与“三家分晋”,建立了魏国,与之同源于毕万的长卿一支被封于冯城(今河南荥阳市西南),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冯氏。

2.出自归姓。据《世本·氏姓篇》所载,东夷中有一支归夷(族人以归为姓)居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其后代中有人在陕西大荔县建立了冯夷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后被周武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归姓冯氏,至少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了。春秋后期郑简公时的大夫冯简子,是归姓冯氏第一名人。据说他博学多才,能断大事,当时郑国的许多大事,郑简公都先同他商议,再做决定。冯简子的后裔,以冯为氏。因郑国建都于今河南新郑,故此支冯氏出自新郑。

3.冯姓的其他源头还有西汉左将军冯奉世,西汉宜都侯冯参,东汉征西大将军冯异,西魏宁州刺史冯宁,唐监察御史冯师等。

【郡望堂号】

郡望

始平郡:治所在今陕西兴平东南,晋时置郡。

杜陵郡: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此支冯姓人的开基始祖为冯唐之弟冯骞。

堂号

同舆堂:冯诞和后魏高祖同岁,幼年同学,常和高祖同舆而行,因而有此堂号。

【宗族特征】

冯姓族人迁移较早,先秦时就已开始迁移。在迁徙过程中,冯姓家族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诸多郡望。冯姓各支字行辈分排列有序,据民国手抄本《冯氏家乘》记载,大同(今属山西)冯氏一支的字行辈分为:“盛时天恕仕,绪云恩毕振。”

【名人荟萃】

冯谖:战国时期齐国人,孟尝君门下食客,曾以“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之故弹铗而歌,要求提高待遇,孟尝君闻而特加礼遇。后冯谖为孟尝君收债于薛城,召债主焚其债券,使薛民皆感孟尝君之德。

冯梦龙:字犹龙,一字子犹。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市吴中区)人,明代戏曲家、通俗文学家。其作品颇多,尤其在小说方面的成就最大,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流传后世,被称为“三言”。

冯子材:广东钦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人,清末著名的抗法名将,曾历任广西、贵州两省提督,在镇南关大捷中大败法军。

【繁衍变迁】

冯姓发祥于今河南荥阳。春秋战国时,韩国上党守冯亭,在秦国兵临上党之际,毅然与赵国联合抗秦,不幸战死。其后人分散于今山西潞城东北和河北境内,且多为各国将相,家族也逐渐兴旺。至三国以前,冯姓族人已分布于今山西潞县,山东淄博,陕西西安,四川射洪、中江、渠县和湖北公安等地,人口众多。另有广布于河南内黄、宝丰、焦作、南阳、安阳及唐河、湖阳等地者,湖阳冯氏更是当时著名的大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冯姓族人大举南迁,进入今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地,还形成了一些名门望族。唐宋时期,冯姓家族的发展步入巅峰,族人继续大规模南迁,散居于江南广大地区。元、明、清时,冯姓人进入今广东、福建、台湾等地,有的还远播海外。

冯姓是当代中国人口排行第三十一位的姓氏,总人口约有7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56%。

P20-23

序言

姓氏,是人根,是祖先魂,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名片。中华姓氏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据《半月谈》报道,“中华民族的姓氏多达11939个”。这些姓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们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通过这个符号,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

实际上,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姓氏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符号,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姓氏传承得像中国这样完整而有内涵。它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生动而具体地反映着我国历史上的文明起源、社会形态演进、民族融合、中外交流以及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习俗的发展与变革。它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同祖同源同质文化的象征。

中国人历来非常注重姓氏,人们常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足见姓氏在国人心中的位置。姓氏从产生开始,就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根据姓氏制定了“同姓不婚”的婚姻原则;到了西周时期,姓氏更是成了宗法制度的基石。宋朝时期,有人将四百一十一个姓氏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集成一部《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为“三百千”,作为儿童的启蒙读物,影响甚为深远。到了清朝后期,还出现了另一本记录中国姓氏的书——《增广百家姓》。

近年来,随着“寻根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姓氏,探寻自己家族的历史。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本书参照各个姓氏在宋时《百家姓》中的排序和其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中的排名,共选取了两百多个常见的姓氏,分为寻宗探源、郡望堂号、宗族特征、名人荟萃、繁衍变迁等版块进行详细的讲述。“寻宗探源”,就是追寻各个姓氏的源流。我们特别注重资料的翔实性和全面性。其中既有专家学者悉心研究的学术成果,又有文献典籍中的大量史实例证,还不乏民间的口头传说,读来妙趣横生。“郡望”,又叫“姓望”,是指一个郡(古代的一种行政建制)中的望族。这些宗族世代聚族而居,人才辈出,声名显赫,为当地人所敬重和仰望。“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它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历史名人的典故事迹或趣闻佳话,既是祖先功业道德的彰扬,也是家族宗亲特点的一种概括,还能起到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的作用。本书收录的是比较重要的、有代表性的郡望和堂号。“宗族特征”是对一个姓氏族人的面貌的整体性概括,是本姓氏族人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特点。在家族名人的介绍中,本书所选的主要是古代的名人,这是由于古人已有定论,且材料丰富。在“繁衍变迁”中,本书采取以此姓主流的迁徙和分布状况为主、兼具支流的方法进行探讨,为读者朋友展开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的画卷。

本书注重学术性、资料性、文学性、娱乐性的完美结合。读本书,您便能穿越时空隧道,在进行一次饶有兴味的寻根之旅的同时,身临其境地感悟姓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最后,衷心感谢读者朋友对于本书的支持和厚爱。鉴于能力和水平之限,不足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朋友不吝指正,我们将努力做到更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百家姓大典/线装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线装经典编委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541186
开本 16开
页数 351
版次 1
装订 其他
字数 38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6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194.1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35
168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5: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