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教育实话》增订版。
陈桂生教授对课堂教学、当前课程改革、早期教育、教育观念等重新审视,力求实话实说。是教育改革的清醒剂。
新版为“课程”专题文集,故对原版增删篇幅较大。其中学术论文与随笔约各占一半。有些论文略带散文笔调,各篇随笔隐含专业见识。较有可读性。
图书 | 课程实话/大夏书系陈桂生教育学文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为《教育实话》增订版。 陈桂生教授对课堂教学、当前课程改革、早期教育、教育观念等重新审视,力求实话实说。是教育改革的清醒剂。 新版为“课程”专题文集,故对原版增删篇幅较大。其中学术论文与随笔约各占一半。有些论文略带散文笔调,各篇随笔隐含专业见识。较有可读性。 目录 I 变革中的课程 1 十字路口的现代教育 2 课程演变的轨迹 3 课程论概念系统 4 人民共和国课程改革的初衷 5 课程目标 6 教育的人文精神 7 课程与智慧 8 关于“中国教育赢在起点,输在终点” 9 综合课程 10 课程中的作业 11 关于“京剧进课堂” 1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3 教科书 14 《文化课本》解读 15 学生经验的课程 16 三级课程(一) 17 三级课程(二) 18 关于“校本课程” Ⅱ 实实虚虚的课堂 1 备课(一) 2 备课(二) 3 启发 4 课堂提问 5 对话教学 6 罚抄作业(一) 7 罚抄作业(二) 8 背诵 9 关于“儿童背诵唐诗” 10 复习 11 公开课 12 教师听课 13 教师唠叨 14 教学常规 15 关于“学生的口头禅” 16 为课堂转向喝彩——拟中学生座谈纪要 Ⅲ 教学法源流 1 “教学法”界定 2 教学法缘起 3 “符合心智演化秩序的教学原理”的探求 4 “教学形式阶段”的构想 5 教学常理常规的初步总结 6 从“教程”向“学程”转变的趋势 7 “教程本位”教学法的命运 8 我国革命根据地时期教学法的探索 9 现实中亦真亦幻的“教学法” Ⅳ 吾爱吾师 1 “一师多生,一生多师”格局中的师生关系 2 乃江先生 3 承慎先生 4 佛年先生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课程实话/大夏书系陈桂生教育学文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桂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177379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1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40 |
出版时间 | 2010-03-01 |
首版时间 | 2010-03-01 |
印刷时间 | 2010-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3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632.3 |
丛书名 | |
印张 | 14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6 |
宽 | 169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