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顿野生动物故事精选(上下)/我的第一本博物学名著
内容
编辑推荐

动物小说之父、美国童子军创始人西顿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方法,描写了一些动物的奇妙生活。通过讲述一些惊险、刺激的野生动物故事,作者表达了对生存与尊严、奋斗与挫折、挣扎与困惑、精神与力量相互交错的生命历程的赞美。

内容推荐

博物学是指对大自然宏观层面的观察、记录、分类等。博物学强调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三合一”,强调鉴赏性、体验性。

博物学提倡亲自实践,尊重荒野,要时常感受荒野。博物学强调与自然共生,尊重大自然,把敬畏自然作为一个前提条件。

目录

上册

 同一片天空下的生灵

 狼王罗伯——科伦坡的枭雄

 豁耳朵——一只棉尾兔的故事

 我的狗狗宾果

 斯普瑞菲尔德狐狸

 领跑的野马

 黄狗乌利的故事

 红颈环——顿河谷鹧鸪的故事

下册

 阿诺克斯——一只信鸽的故事

 荒原警棍——胜利之狼

 男孩和猞猁

 小战马——一只杰克兔的故事

 斗牛狗的故事

 温尼伯的狼

 白色驯鹿的传奇

 银斑——一只乌鸦的故事

试读章节

我相信他一定还会在这一带寻找,至少要找到布兰卡的尸体。因此我只需要把精力集中在一件事上,那就是趁他离开这一带之前并且还处于这种失去理智的状态的时候,把他抓到手。我意识到杀死布兰卡是一个多么愚蠢的行为,如果利用她做诱饵,毫无疑问第二天我就能抓到他。

我把所有的捕狼器都收集在一起,一共130个,个个都是用坚固的钢材制成。在通往峡谷的每一条小路上我都放置了4个捕狼器,每个捕狼器都单独地固定在一根原木上,然后把原木埋起来。在埋置原木时,我都是小心翼翼的,小草一根一根的拔,尘土一颗一颗的移,草皮像毡子一样被我掀开,埋好原木后我又把草皮盖上,然后将一切恢复成原样。一切都弄好了以后,人用肉眼根本看不出有什么异样。把捕狼器精心的埋置之后,我拖着可怜的布兰卡的尸体在各个地方转了一圈,然后也绕着牧场转了一圈。最后我割下布兰卡的一只爪子,在每个捕狼器上留一道痕迹。我所知道的防范措施和捕猎装备都用上了,这一次再抓不着我就黔驴技穷了。已经很晚了,我先撤回去等待结果吧。

一天晚上我似乎听见狼王来了,但又不敢确认是不是他。第二天我骑马出去转了转。还没转完北面峡谷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此时我还没有任何关于老狼王的消息。吃晚饭时,一个牛仔说:“今天早上北边的山谷里有一大群牛,说不定是那边的捕狼器抓着了什么。”等我赶到牛仔所说的地方已经是第二天的下午了,我还没走到跟前,就隐约地看到地面上有一个灰色的影子正在挣扎着想要逃走。当我走近时,站在我面前的正是老罗伯——科伦坡的枭雄——他被牢牢地困在那里。哦,可怜的大英雄,他从未停止寻觅他的爱人,当他发现爱人身体留下的痕迹时,便不顾一切地跟随,所以才落入我精心为他设置的陷阱中。他躺在那里,四肢全被捕狼器困住,动弹不得。在他周围到处都是牛蹄子印,这说明牛群曾站在他够不着的地方将他团团围住,肆意地羞辱他。他已经在那里折腾了两天两夜了,到现在已经精疲力尽了。但当我走近他时,他“噌”的一下站起来,竖起身上的鬣,扯开嗓门以低沉有力的嗓音最后一次嗥叫,他是在求救,是在召集他的团伙。但是没有任何回应,这一次他真的沦落到孤立无援的地步。他用尽力气腾起,向着我作孤注一掷的努力。但他所做的都是徒劳,每个捕狼器都有超过300磅的牵引力,他被死死地困在那里,他的爪子被四个捕狼器紧紧地咬住,这使他的身体无法动弹,何况捕狼器上连着笨重的原木和无数条铁链,这让他无能为力。这两天里他该是怎样用他的大利牙咬磨那些无情的铁链啊。当我试着用枪管去碰他时,他一口把我的枪咬住,在枪管上留下了一排深深的牙印,这牙印至今还在。他的眼睛因为愤怒和仇恨发绿,他的牙咬得格格作响,他拼命地腾向我和我旁边那匹吓得簌簌发抖的马。因为饥饿、挣扎和失血,他很快就精疲力尽地倒在了地上。

我准备给他松开捕狼器,看着他腿上伤痕累累,有些于心不忍。

“逍遥法外的大家伙,上千次无法无天地袭击牧群的英雄,那又如何呢,一会儿你就变成了一堆腐肉了,不可能再有别的结局了。”然后我甩起我的套索扔向他的脖子,但离完全制服他还早着呢,还没等套索落在他脖子上,他就已经用嘴咬住了绳索,恶狠狠地把绳索一口咬断,掉在他的脚下。

当然我有枪作为最后的王牌,但我不想毁掉他那金贵的兽皮,于是我飞快地跑回营地,叫上一个牛仔,再带上一个套索,赶紧赶了回来。我们向他扔了一根木棍,他一把咬住了,趁他还没吐出木棍,我们立马向他扔了一个套索,这回他没法咬断绳索了,于是他的脖子就被我们紧紧地套住了。

在他愤怒的眼睛里那一点点光渐渐微弱,我喊道:“等等,我们别杀他,先把他活着带回营地吧。”现在他已经是手无缚鸡之力了,我们很轻松地把一根木棍塞到他嘴里,支在他的上下颚之间,然后用一根一头固定在木棍上的很结实的绳子把他的嘴牢牢绑紧。木棍和绳子互相制约,所以他也不会受到什么伤害。当他发现自己的嘴巴被绑时,他没有再反抗,叫都没叫一声,只是平静地望着我们,好像在说:“行啊,最终你们还是抓到我了,怎么高兴怎么来吧。”然后从此瞥都不瞥我们一眼。

我们使劲绑他的腿,他哼都没哼一声,更没有咆哮,甚至头都没扭一下。我们俩加在一起的力气刚好能把他抬到马上。他的呼吸很平静,就如睡着了一般,他的眼睛再次明亮清晰起来,但他的目光仍然不是停留在我们身上。他在看着远远的连绵起伏的平顶山上,那里曾是他们的驻扎地,他失落的王国,他的团伙从此分崩离析。他一直注视着,直到马儿沿着弯曲的小道从山上下来走进山谷,岩石挡住了他的视线。

我们一路慢慢地走着,安全地抵达了营地。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在他脖子上套了一个“围脖”,用一根结实的链条把他拴在草场上,解开他嘴上缠着的绳子。

第一次我这么近距离地端详他,而且验证了关于一个活着的英雄或者暴君的粗俗传闻是多么不可信。他的脖子上没有标志着王权的黄金饰物,他的肩上也没有倒挂着十字架以示他和撒旦是难兄难弟。但是我看到了他腰腿间的一块疤,听说这是塔勒雷的领头猎狼犬朱诺留下的,那时候他们俩在空旷的沙洲上搏杀,朱诺拼到奄奄一息,却在狼王身上留下一串尖牙印。

……

P26-28

序言

许多人不喜欢科学,并不是真的不喜欢科学,而是被科学的某个“子集”吓坏了。相当多一些人因为数学、物理成绩不够好,而害怕科学,进而不喜欢科学、远离科学。而事实上,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非常聪明,智商并不低,他们在那个“子集”外的其他方面都表现得非常优秀。是那个“子集”败坏了科学的声誉!

那个子集通常指数理科学,包括算术、代数、平面几何、三角、立体几何等数学,以及力学、物理学、化学等离开了数学很难搞明白的一部分自然科学。

在近代科学发展史中,有两大科学传统:数理(类)科学传统和博物(类)科学传统。两大传统都为科学的发展、完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博物学大致对应于西方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但中国学问中的“博物学”要比“自然史”广一点,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博物学是指,对大自然宏观层面的观察、记录、分类等,包括天文、地质、动物、植物、气象、农业、医药等学科的一部分知识。在中国古代,博物类学问相对于数理类学问要发达得多。就整个人类历史而言,博物类著作也远比数理类著作多得多,从业者也多。奇怪的是,通常的科学通史没有反映这一点。

西方历史上著名的博物学家有亚里士多德、普林尼、格斯纳、雷、布丰、林奈、居维叶、拉马克、赖尔、达尔文、华莱士、法布尔、劳伦兹、威尔逊等,中国则有郦道元、孙思邈、徐霞客、李时珍、高濂、陈元龙等。他们为生物分类学、农学、医学、地质学、比较解剖学、进化生物学、生态学和动物行为学等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就方法论而言,博物学与数理科学有着不同的探究方法,博物学强调的是从宏观的、整体的层面考虑问题,不过分追求深度。在方法论上,博物学不追求培根式的拷打自然,不追求伽利略、笛卡儿以来对大自然的过分数学化。

博物学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对特大尺度和特别小尺度上的事物不太关心。太大的东西普通人看不到,太小的东西也看不到,它们都无法直接进入我们的“生活世界”。博物学比较在乎能用“米”和“年”这样尺度来度量的、与我们日常生活非常密切的事物。博物学强调识知(knowing)过程中“个人知识”的重要性。比如,《中国植物志》有80卷126册,记录植物三万多种,这些是“公共知识”,就算你购买了这些书,放在家里,它们也不是自己的知识。没有人能认出所有这三万多种植物,我们只有通过与大自然打交道,关注具体的每一种植物,并与植物志对比,把其中一部分“公共知识”变成“个人知识”,才算掌握了真知。

博物学的目标不在于竞技体育式的现代科技竞赛。现代科技强调的是快速,但快速对我们个体未必有好处,对我们国家也未必有好处,对我们地球也未必有好处。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类在近代的行为是过分冒险的、不理性的。

新的博物学需要什么样的工具?对于博物学来说,任何设备都可以用,最重要的“设备”还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工具,即我们的感官、我们的知觉能力、我们的感受力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伦理超越性,而这些恰好是现代人所缺乏的。现代人缺乏用眼、用心观察大自然的能力和愿望,但是人生下来,每个人本来都具有这样的能力和愿望,小学生、博士生、教授、普通老百姓也都可以从事博物学。只要有心、用心,我们就可以从事博物学。

博物学研究跟通常的实验室研究不一样,它重视在野外研究大自然,强调要尊重大自然,把敬畏自然作为一个前提条件。在敬畏自然的条件下,我们能够更深切地理解大自然史诗般的进化历程。博物学不应当是少数科学家关起门,在实验室里或把大自然圈起一个框、一个巨大的牛圈羊圈来做研究。

博物学不是传统意义不断冲击记录的论文大赛,百姓从事博物学并不要求发表论文,写点自然随笔是可以的,不写也可以。

博物学强调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三合一”,强调鉴赏性、体验性,它将会导致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它也是焦虑的现代人寻求一种休闲的生活方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帮手。

博物学提倡亲自实践,尊重荒野,要时常感受荒野,如果条件不允许也要尽可能强调户外活动,在小区、街边、公园开展活动也是可以的,总之尽可能去亲自观察、尝试。这样一来,博物学可以在常识和现代科学之间提供一个缓冲区,它是公众理解科学的一个窗口,在科学传播的意义上,它也应当优先得到传播。

博物学将提供更完整的世界观,它也提倡一种新型的伦理观。通过博物学我们可以强调大自然的权利和共生理念。人类的历史并不只是打打杀杀的历史,自然界的历史也不完全是某物吃某物、你死我活的生存斗争的历史。实际上有斗争也有合作,而且合作的时候占大多数。

如果有人说,历史上的博物学并非这样,博物学家也做过许多坏事,那么,我们希望新的博物学是这样,我们有权盼望一种新科学。

博物学可以使我们心情舒畅,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让我们谦卑、感恩、敬畏,生活得更加充实。

按理说,博物学应该成为我们教育系统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或素养教育的一部分。我们的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学会科学地分析、人文地思考问题,也要学会利奥波德所讲的“像山那样思考”,懂得物与物相互依赖、人从属于大自然、人类要长久生存下去这些简单的道理。世界上除了我们人之外还有其他物种,人不过就是万物中的一种而已。

总之,博物学是普通人与其周围大自然打交道的学问。我们应当在大众层面重新启动博物学,通过它培养对大自然的情感,尊重自然、理解自然。博物学有可能起着桥梁作用,使大家更好地欣赏自然,积极参与科学,加入到保护大自然的行列。

书评(媒体评论)

动物小说之父、美国童子军创始人告诉你动物们的奇妙生活。

人类常以开发文明为借口,破坏美丽的大自然,甚至肆意杀害野生动物;而我始终想赋予它们安宁、平静的生活。使人类停止虐待野生动物,是我最大的愿望。

——E.T.西顿

西顿是个伟大的作家,是个清醒而庄重的父亲角色,他讲述的曲折动人的动物故事,第一给孩子知识,第二给孩子教导,第三给孩子力量。在他的笔下,你是看不到任何矫饰、任何虚伪造作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生命是怎样在挣扎,他都怀着父亲的责任感,毫不粉饰地讲述给孩子们。最重要的一点,西顿这些来自森林和荒原的动物故事,耐心地、永恒地诉说着自由对每一种生物的意义,一遍又一遍。

——曹文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顿野生动物故事精选(上下)/我的第一本博物学名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加拿大)E.T.西顿
译者 侯强//王峥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65393
开本 16开
页数 3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1.85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1: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