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幸福心帮助
内容
编辑推荐

我们常常误以为自己不幸福的原因,是由于没有赶上好的时机,没有

碰上好的朋友、伙伴,没有生在好的家庭与国度,没有足够的金钱与权

力。其实我们忽略了一种可能,就是我们完全可以在外部世界依旧的情况

下,让幸福重新回到身边。心理学的帮助恰恰提供了这种可能。心理学并

不能改变你的现实生存条件,它所能改变的是你对待外部世界的心态和行

为。当这些改变发生的时候,幸福的感觉就会回到你心中。由杨凤池编著的《幸福心帮助》是想把生活中一些被遮蔽的东西呈现给广大读者。

内容推荐

由杨凤池编著的《幸福心帮助》是想把生活中一些被遮蔽的东西呈现给广大读者。换一个想法,换一种态度,换一种方式处理眼前的问题,也许会出现另外一番新的景象,从此你的生活将大不相同。不管你生在哪里,不管你住在何方,不管你贫穷还是富有,也不管你年轻还是年长,你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你是幸福的,只是你暂时没有意识到:《幸福心帮助》告诉你,幸福并不遥远,幸福就在自己手中。

目录

导言 幸福在哪里

第一章 成为好父母

 一、幸福感要从小培养

 二、一个中心:一切以孩子健康成长为中心

 三、两个基点

基点一:让孩子顺其自然地成长

基点二:让孩子在肯定中成长

 四、三个误区

误区一:重物质轻精神

误区二:重智商轻情商

误区三:重学龄后轻学龄前

 五、四个重要问题

表扬和批评的技巧

网瘾少年的帮助

考出“好成绩”

单亲家庭的孩子也快乐

 六、五个成长关键期的重要提醒

(一)0~1岁,婴儿期

(二)1~3岁,幼儿期

(三)3~6岁,学龄前期

(四)6~l2岁,学龄期

(五)12~17岁,青春期

第二章 赢在职场

 一、扭转一个观念

 二、把握三个要点

选择热爱的专业和职业是职业生涯成功的基础

职场成功,其实是热爱生活的副产品

快乐在于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三、弄清两个源头:你的压力来自哪里

不能愉快地胜任工作所带来的压力

不能适应环境所带来的压力

 四、适应职场有诀窍

(一)把握基本原则

 角色不混淆,分清优先级

 别把职场当家,别把领导当妈

 说话办事,对事不对人

 以感恩的心态润滑事业

(二)与领导相处的关键:接纳

(三)与同事相处的关键:平等

(四)与下级相处的关键:信任

 敢于放手,勇于承担

 听取意见.容纳情绪

 表扬侧重人,批评侧重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五、职场人要预防的三类“职场病”

(一)强人“强迫症”

(二)升职“焦虑症”

 升职“焦虑症”

 升职与生育的矛盾

(三)职业“倦怠症”

 倦怠的到来

 倦怠未必是坏事

 倦怠的克服

第三章 和谐家庭

 一、美好婚姻123

(一)一个基点:找一个心理健康的伴侣

(二)两个原则

 爱的付出与回报相平衡原则

 保持适度的距离

(三)三个关键阶段

 蜜月期

 敏感期

 危机期

(四)五把金钥匙

 学习做个“猫头鹰”

 争吵时请不要走开

 少说“你”怎么样,多说“我们”怎么样

 不轻易说“离婚”

 不要让“冷战”成为婚姻的杀手

 二、再婚家庭也幸福

带着孩子再婚

分清了财产,分走了感情

做一个称职的继父母

别让以前的生活破坏现在的幸福

 三、贤妻良母秘诀多

(一)秘诀一:掌握沟通四要素

(二)秘诀二:全职太太乐又忙

 摆正心态,大干一场

 如何关心为事业奔波的丈夫

 精神与情感的归属

 关注自身独立的生命体验

(三)秘诀三:化解更年期矛盾

 当更年期遇到青春期

 更年期的两大情绪误区

 大声说出口,“我在更年期”

 四、家有老人是块宝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新老观念的“和而不同”

谁说婆婆、媳妇是“天敌”

隔代教育问题多

给亲情一道安全线

守护老人,直面夕阳

第四章 老年生活的七大主张

 一、识老、服老、不惧老

 二、“带着症状快乐生活”

 三、让位又放权

 四、妥善处理两件事

孙辈教育

遗产分配

 五、有自己的生活圈

 六、活到老、学到老

 七、老人要有老来伴

后记

试读章节

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确定,常常可以追溯到婴幼儿阶段。特别是一些心理和行为偏离常态、看上去有点古怪的人,他们性格的形成与婴幼儿阶段的养育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早年生活里留下的一些遗憾和缺失,长大成人后往往还会看到痕迹。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就是说,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有可能在早期养育中就形成了固定的反应模式。长大以后,在没有得到强力干预的情况下,这个人虽然外形越来越高大,但是他的内心始终按照幼儿时期形成的模式在活动。

如果幼儿期形成的模式比较健康,对这个人来说是一种幸运。长大成人以后他就会更理性、客观地去跟周围的环境和人相适应,幸福感就强;反之,如果这个人在幼儿期就形成了一种不太健康、不太理性的反应模式,那么尽管以后他长大了,其内心世界还是一个建立了不良反应模式的儿童,会出现人际关系、工作、学习、生活适应的各种不良状况,幸福感就低。

研究发现,孩子跟家长之间不能相互认同、不能相互接受、不能很好地交流和沟通,是孩子不够快乐、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的重要根源。可见,为人父母责任重大!孩子的幸福感往往是家长跟孩子有效沟通的结果,因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采用的方式方法就十分重要,要从孩子生命最早期就着手培养他们下列特征:

喜欢自己、接纳自己

如果家长说“孩子我爱你”,并将这种爱渗透在与孩子一举一动的互动中,这个孩子就容易喜欢自己和接纳自己,因为他知道家长爱我,我是可爱的,所以自己应该认同和接受自己。

如果家长经常指责孩子,经常简单、生硬地指出孩子的缺点、错误和不足,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孩子,在内心里就会分裂成完全不同的或是有很大差异的两个人:一个是自己应该做成好孩子的那个样子,另外一个就是现在家长说自己不好的那个样子。孩子没有办法整合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自己,没有办法整合自己就没有办法喜欢自己,接纳自己。

能够用言语和非言语等多种表达方式表达自己

怎样培养孩子善于表达的特点呢?首先就是家长要允许孩子表达。

对孩子的表达,即使家长看起来不太合乎逻辑、甚至有几分荒唐,也不要加以盲目的指责和批判。这样孩子就会知道,不管自己的想法是对还是错,只要能够表达出来,家长就能够容忍、理解和接纳。

家长采用这样的方式,孩子就可能愿意表达、善于表达。而且,他可能不仅仅用言语,还会用情绪状态和身体动作来表达内心。比如孩子脸上的表情,语言的声调,身体的姿势和动作都可以用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家长应该鼓励和支持孩子用言语和非言语方式和谐一致地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从而在孩子成长中有效地克服一种成人常见的心理障碍——“述情障碍”。这种障碍是心身健康的大敌。

能够和人正常地交往

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从哪里来?往往来自于和父母交往的经验。当父母和孩子有不同看法的时候,双方通过交流达成一致;当父母和孩子各自有想法的时候,双方能够顺畅地表达;个人的愿望经过表达,可以变成大家共同的意志。

这样的事情如果在家里经常发生,孩子就能接纳父母和他人的想法,这个孩子就能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

父母和孩子双方,都能顺畅地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看法,会使孩子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也能和老师、同学、同事很好地沟通。出现不同意见,也可以通过倾听与表达,和大家交流探讨,最终达成共识。

如果一个人小的时候,在家里就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也不能正常讨论,都是一方说什么,另一方就必须服从,以后在学校和工作单位遇到新的情况,他就不能处理了,因为他会感到“怎么会和家里情况不一样呢”?这就给他完成好学业和工作带来相当多的人际困难。

能够适应规则和适应环境

这也是孩子需要在和家长的交流沟通中形成的一种品质。

在交流沟通中,家长和孩子应该相互认真倾听对方的想法;同时家长作为主要的教育者和监护人,应该给孩子制定出一些规则,训练孩子形成适应规则和环境的习惯,因为孩子是通过适应家庭来学习适应环境的。因此,家长不应该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家长如何制定规则?比如孩子玩电脑游戏,家长应该在孩子提出这种要求的同时,就制定规则:

“玩多长时间啊?”

“玩一个半小时。”

“到时能结束吗?”

“能,不能结束以后就不玩了。”

家长可以借此明确“以后”这一概念:明天就不能玩了。P3-5

序言

幸福在哪里

生活本来是幸福的,因为,获得幸福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

然而,实际的情况往往不如人意:

生活不断改善.苦恼有增无减;

事业蒸蒸日上,压力不堪重负;

努力建立关系,相处成了难题;

财富与日俱增,快乐渐行渐远;

……

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

“孔雀哥”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幸福。

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有一位来自内蒙古的参赛者,名叫姜仁瑞,44岁,是一名普通的机械修理工。他表演的是孔雀舞,伴随一曲《月光下的凤尾竹》,这只舞姿远称不上优美的“孔雀”笨拙地开了“屏”。这个“屏”是他花费了大半年时间发明的一种能自动开屏、闪亮、旋转的机械装置。结果可想而知,所有评委都选择了“No”,他不能继续参加下一轮的比赛。

有入问:“你觉得你的舞姿怎么样?”

他说:“不好,就像一个疯子。”

“那你为什么要跳?”

“我就是为了让我爱人高兴,让她能笑出声来。”

原来,他的妻子已经瘫痪在床三年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只有一只手能动;不能说话,只会笑。为了帮助妻子康复,他除了求医问药外,还每天为她跳舞。每当他笨拙地舞动时,妻子愁苦的脸上顿现笑容。他来参加“达人秀”,就是因为自家的小阁楼太过狭小,孔雀开屏装置不能完全展开……

他说,爱人以前也是这样全心全意地对待他,“我如果晚上12点才回家.她一定要等到12点才吃饭;我要是一宿不回家,她也会等我一宿。现在她病了,我应该陪她一起快快乐乐地走到终点”。

这一故事感动了中国,网友们亲切地叫他“孔雀哥”。不是因为他独特的舞姿,不是因为他超常的设计,更不是因为他无助、可怜,而是因为他的故事、他的坚守触动了我们内心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按照一般人的观点,他们过着清贫的生活,或许欠缺基本的生活满足感,应该是不幸的。但是实际上,“孔雀哥”和他的爱人是幸福的。他们绵薄的收入有相应的生活方式,也有节俭度日获得的快乐。他们的幸福与是否拥有健康身体、是否拥有大笔财富和令人羡慕的舞姿无关。重要的是,他们的幸福就在他们心中,就在他们通过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所传递的爱的感受之中。他们用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做幸福。

幸福其实是一种美好的内在感受。幸福并不来自于外部世界获得的名誉、地位和金钱,它来自于个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强烈的享受生活的感觉。幸福取决于你的心态和行为——你怎么想你自己,怎么想你周围的人,怎么想你的生活;怎么对你自己,怎么对你周围的人,怎么对待生活。

我们可以有当将军、成富翁的人生理想。但这个理想并不妨碍我们享受从做一个士兵所开始拥有的价值感;也不妨碍我们在做生意之初只挣到10元、1OO元时所产生的幸福感。

我们,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如果自由自在、顺应自然地生长、生活,本来是可以获得幸福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我们从小到大的人生历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因素刺激了我们,伤害了我们,有的甚至造成了创伤,这些刺激和伤害让我们以怨恨面对现实;也许一些想法过去曾经帮助了我们,我们也一直认为是对的,所以容易让我们一直坚持用这样的想法指导生活。这两种方式都有可能让我们偏离生活实际。  这些固定的想法构成了我们精神上的牢笼,影响着我们的心态,使我们偏离了生活的真实。这样的偏离可能会导致我们有过高的欲望,比如对生活有过高的要求,对他人有过高的期望;可能会使我们习惯于与他人进行不恰当的比较;可能会让我们用错误的方式做事或者与别人交往。结果,幸福就在这样的主观选择中,离我们越来越远。

这是让我们最感无奈的事情。

你知道动物园的大象拴在什么地方?它就被拴在一个不大的木桩上。凭它的力气,完全可以拔掉木桩跑掉。为什么它不跑呢?动物园的饲养员解释说:当这头大象还是小象时,它就被拴在这个木桩上.由于当时力气小,它试一次,跑不了,再试一次,还是不行,多次的失败使它形成了一个意识:“拴在木桩上跑不了”,于是放弃做任何挣脱的尝试。

在大象的头脑中,在它的精神世界里,有一个无形的障碍和牢笼。尽管大象现在已经有能力拔掉这个木桩,但是头脑里依然“觉得”这个木桩是自己无法撼动的,这个信念已经牢固地扎根在它的脑海里。事实上,不是木桩无法撼动,而是那个信念束缚了大象的行动。

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有没有与之类似的一些障碍或牢笼?我们并非没有能力冲破它,只是我们“觉得”无法改变,于是就朝另外的方向努力了。当你感觉幸福渐渐远去的时候,你特别失望,会拼命地努力,想把幸福重新拿回手中。但你努力的方式依旧是:过高的欲望,不恰当的比较,不恰当的做事和交往方式。于是,你越努力,幸福逃得越远。

我们常常误以为自己不幸福的原因,是由于没有赶上好的时机,没有碰上好的朋友、伙伴,没有生在好的家庭与国度,没有足够的金钱与权力。其实我们忽略了一种可能,就是我们完全可以在外部世界依旧的情况下,让幸福重新回到身边。心理学的帮助恰恰提供了这种可能。心理学并不能改变你的现实生存条件,它所能改变的是你对待外部世界的心态和行为。当这些改变发生的时候,幸福的感觉就会回到你心中。

这本书是想把生活中一些被遮蔽的东西呈现给广大读者。

换一个想法,换一种态度,换一种方式处理眼前的问题,也许会出现另外一番新的景象,从此你的生活将大不相同。

不管你生在哪里,不管你住在何方,不管你贫穷还是富有,也不管你年轻还是年长,你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

你是幸福的,只是你暂时没有意识到:

幸福并不遥远,幸福就在自己手中。

后记

我从事心理学教学、科研、临床实践和社会服务工作已经25年了。25年来,我对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的规律充满了兴趣。不管工作、学习多么繁忙,一有闲暇,我就在思考,人的精神痛苦是怎么产生的,怎样帮助人摆脱心理苦恼与困惑。这种思考,在我生活道路充满艰辛、坎坷,甚至职业生涯发展面对挫折、陷入困境时,也始终没有减弱。

在大量的心理学教学、科研、行政工作之余,我始终坚持学习临床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同时始终不脱离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刻的反思。在对心理学理论和技术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的基础上,我编写了专业教材、著作10余部,有一些出版物得到了同行的肯定。自2004年,我在中央电视台担任《心理访谈》节目的专家主持以来,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认识了心理学,对心理咨询有了直观的印象,激发了他们对心理学知识的渴望。许多观众朋友和社会人士,都曾经向我表示,希望看到我写给他们读的书。他们需要的书的特点是,没有太多的心理学专业理论描述,没有太多的专业技术的阐释,而是直接将心理学用于分析他们每天最熟悉的生活,解读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活动,细致入微地分析他们的人际关系和交往状态,以便于他们将这样的知识应用于自己的个人心理素质的培养,经营美满的婚姻,教育好子女,规划好职业生涯,处理好人际关系。

感谢中华书局和中易和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他们的热情鼓励和实际支持,是我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撰写这本通俗读物的推动力。在此,我要向做了大量工作的宋志军、刘树林、魏寅三位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希望本书的风格是亲切而口语化的表达,加之时间精力有限以及知识面的局限,有些词汇的使用和表达方式有欠精准,欢迎广大读者的批评与建议。

本书适合所有关心自身幸福和热爱心理学的人阅读。同样,对于有志于从事心理健康事业的人们,也有参考价值。我希望通过这本书,传递让大家幸福生活的心理学的科学理念,比较理性的思维方式,比较健康的行为方式。我特别希望通过阅读此书,朋友们能够贴近更加幸福和自由的生活状态,切实感受到“生活本来可以精彩,幸福离我们并不遥远”。

如果读者朋友能将此书的一些原理用于自己的生活实际,能够使自己的生活增添幸福、健康、快乐,这将是我最欣慰的事情。同时,我也希望本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乐见有更多更好的心学科普书籍的出现,为.公众的幸福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曾经为《心理访谈》的专辑写过题记,我在此把这个题记转述于此,和广大读者朋友共勉:

“像科学家那样工作,像艺术家那样生活;运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人类精神力量,享受充满智慧的快乐人生。”

2010年12月12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幸福心帮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凤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77896
开本 16开
页数 2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1-03-01
首版时间 2011-03-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49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0:4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