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十年创作集/施蛰存全集
内容
编辑推荐

此次为施蛰存先生整理编纂“全集”的小说卷,为了求“全”,千方百计、历经艰难曲折地搜辑到在《十年创作集》之外,施先生青少年时期创作的小说三十馀篇,以及中年所作二篇。这些作品是否收入全集,编者曾予以多次反复慎重的探索研究,并咨询了几位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素有专长的友人,最终决定以“集外”的方式全部收录。

内容推荐

本书中原文集本《十年创作集》收录的作品均再经审校,初版时通行的一些词语、句法及标点符号用法等仍存其旧。“集外(二)”中大部分小说作于八十年前,使用旧式句逗,限于其时印刷水平,文字讹误较多,此处整理,为便于当代读者阅读,均改用现代新式标点,也已改正错字。本书中文言词语、义项(如“中心”,在文言中有“心中”义,《诗经·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或方言、俗语(如本书中“哕唆”大多用方言“噜苏”),则均予保留。

《十年创作集》由施蛰存编著。

目录

上元灯

 扇◎3

 上元灯◎9

 周夫人◎14

 旧梦◎19

 桃园◎27

 渔人伺长庆◎32

 粟·芋◎41

 闵行秋8纪事◎46

 诗人◎54

 宏智法师的出家◎61

将军的头

 鸠摩罗什◎67

 将军的头◎83

 石秀◎102

 阿褴公主◎124

梅雨之夕

 梅雨之夕◎145

 在B黎大戏院◎152

 魔道◎159

 李师师◎169

 旅合◎174

 宵行◎179

 薄暮的舞女◎184

 夜叉◎191

 四喜子的生意◎199

 凶宅◎207

善女人行品

 狮子座流星◎223

 雾◎230

 港内小景◎238

 残秋的下弦月◎243

 莼羹◎248

 妻之生辰◎253

 春阳◎256

 蝴蝶夫人◎262

 雄鸡◎269

 阿秀◎276

 特吕姑娘◎286

 散步◎292

小珍集

 名片◎303

 牛奶⑨310

 汽车路◎317

 失业◎325

 鸥◎331

 猎虎记◎335

 塔的灵直◎343

 嫡裔◎352

 新生活◎361

集外(一)

 花◎371

 黄心大师◎374

 幻月◎386

 娟子◎400

 花梦◎414

 遭◎426

 新教育◎442

 圣诞艳遇◎447

 祖坟◎450

 徽章◎458

 一个学生的死◎467

集外(二)

 江于集◎475

 题《江干集》即似青萍/姚鸩雏◎475

 题《江皋集》即似青萍仁兄/君定◎475

 台城路·题《江干集》/王蕴章◎475

 卷首语◎476

 冷淡的心◎477

 洋油◎480

 上海来的客人◎483

 船厂主◎486

 进城◎489

 父与母◎492

 礼拜堂内◎495

 手套◎498

 姐弟◎502

 梵村歌侣◎505

 火钟的安放◎509

 乡人◎512

 两日之出家◎517

 十三页半◎521

 两孩◎525

 路役⑨529

 雪橇御人谈◎533

 贫宦与智愚◎538

 守节者◎542

 渡船◎545

 欢乐之夜◎549

 屠税局长◎552

 猫头窿◎555

 孤独者◎558

 创作馀墨◎560

 廉价的面包◎562

 恢复名誉之梦◎564

 老画师◎568

 寂寞的街◎571

 伯叔之间◎574

 卖艺者◎577

 彩胜纪◎580

 弃家记◎583

 牧歌◎587

 妮依◎595

 风阳女◎600

 在酒痞里◎613

 二俑◎618

附录

 《上元灯》初版自序◎621

 《上元灯》改编再版自序◎622

 《将军的头》自序◎623

 《梅雨之夕》后记◎624

 《善女人行品》序◎

 《小珍集》编后记◎

 关于《黄心大师》◎626

 我的创作生活之历程◎629

 《施蛰存文集》序言◎634

 《十年创作集》引言◎636

读《江干集》之后/金君钰◎639

廿世纪的代言人:庆贺施蛰存先生百岁寿辰/【美】李欧梵◎641

编后记◎643

试读章节

说着,他随手又摘了几个桃子,露着延请和催促的眼光,和我们一同走进了小屋。这是一座很简单的三开间的平屋,正中一间是起居室,两旁的两间大约都是寝室了。起居室是分作前后两间的,在后间里,我们可以看见行灶和碗橱之类的庖具,墙壁都给烟熏黑了。他掇了一只条凳,请我们坐下了,从那庞大的紫砂壶中给斟了一碗茶。又在屋角上取出一根长长的旱烟杆和一盒旱烟递给我,但经我固执地逊谢了之后,他燃起一个火来自己吸了。

我努力想从他的身体、精神和行动里寻出一些不像一个种园人的地方来,但终竞失败了。甚至看了他的吸旱烟的神气,也使我完全忘记了他曾经是一个受中学教育的智识阶级者。

“你不是曾经做过书记吗?”我又问。

“是的,我脱离了学校生活之后,曾经在乡下一所高等小学校里当书记。”

“那不是很好吗?为什么不干了呢?”

“哦,你问我为什么不干了,是不是?那就是因为我父亲是个鞋匠,而母亲是卖菜的。”

“这话怎么讲?”我不觉惊愕了。

“这个很容易懂。人家都瞧我不起。当我进去的时候,原说每月薪水是十二元,但是到发薪的时候,却变作八元了。后来才知道人家因为我年纪轻,而且因为我父母的职业又不高尚,所以减了我四元。这个且不必说,横竖拿八元一个月,我已经是很满意了。我在那里每天写蜡纸的讲义和一切教务上的表格,已经是很忙了,后来过了几个月,恰值一个管敲钟的校役辞职了,校长和庶务主任一商量,竞来叫我兼管敲钟的职司了。咄!你想,我还能再忍耐下去吗?所以我就立刻辞职了。”

“哦!”

听了他这样说,虽则心中并不是没有什么感动,但一时实在也没有话好说,我便漫应了一下。但随即就有了想问他“以后怎样呢”的主意:

“那么,辞职了之后,又曾经做了些什么呢?”

“在家里,住了半年。后来因为从前高等小学校里的恩师朱老先生的介绍,便在市立第三初等小学里当教员了。”

“哦,在小学教育界里服务,那也很好。”

“是的,我当初也以为很好。虽然一样拿了八元一月的薪水,但这个职位比书记好多了。书记是给人家做手臂的,而教师是独立的。所以我在初就职的时候,的确觉得很愉快。但后来,渐渐地觉得那小学校里仅有的两个同事都对我非常客气,是的,你懂不懂,那简直就是冷淡!一个同事是一家式微了的旧家的后裔,祖上虽然做过官,有过钱,但现在却早已产业荡然,只剩了一个疯瘫在床上的老母。他们母子俩的生活,就靠了这唯一的十块钱束惰。还有一个同事的祖上都是读了一世书连秀才都不中的书呆子。他父亲现在还在乡下设着蒙馆教几本《三字经》。这两位同事一个是自命为公子哥儿,一个是常常夸说着他家的书香门第;大约我去和他们做同事,实在是十分侮辱他们的。所以他们一味的对我很客气,一点不让我熟识上去。此外,连得那些天真的小学生们,也渐渐有许多顽皮的常常在我预备室的窗外有意无意地叫着‘小皮匠',‘卖菜的儿子'这种话了。虽然我自己不以为这是侮辱,但看着他们这种态度,多少总有些不舒服的。所以我在那里敷衍了一年,终于又辞职了。

“就在那一年上,我母亲也死了。遗下来给我的只有父亲和她辛辛苦苦积下来的二百多块钱和两个妹妹。为了要照顾妹妹,我不能到外埠去,于是就由一个邻居的介绍,进本城一家洋货铺里当小伙计。据我的经验,商界中人比学界中人和善得多。现在你们不是常常讲应当消弭阶级吗?其实我看唯有知识阶级的人心中最有阶级观念。老施,啊不,我似乎应当说少爷,现在我们在这里谈天,没有旁人看见,我晓得你决不会见怪的。但是如果你在大路上走过,我以这样一个穿着短衣的种园人的神气遇到了你,又像现在这样地和你谈话起来,你会不觉得脸红吗?你会不觉得憎厌我吗?……我不敢相信!关于这些地方,我现在已经很明白了。你还认识我们小学里同学过的那个张起墀吗?他曾经到江西去做过两年县长,又曾经做过什么局长,现在儿子也已经十岁了。我常常拣顶好的桃子去送给他,因为他肯出好价钱。但是他待我很和善,竭力装出没有官僚习气的样子来,如果我见面不叫一声老爷,我想他一定会不高兴的。所以我在洋货铺里做了一年多,倒觉得大家真有些平等精神,虽然经理和账房之类有时要发发脾气,但这些都与‘出身'没有关系。后来我因为有了这个桃园的机会,同时又觉得在洋货铺里做伙计薪水实在太少了,所以便辞了出来。……”

他这样滔滔地说着,一直到这里才停止了。这是因为他忽然想起我们的手和嘴都闲着,似乎应当递一个桃子给我们。当我接了桃子撕着皮的时候,我便问:

“从那时起就弄桃园,一直到现在吗?”

“是的。我以为这个真是我的职业。一个做鞋匠的父亲和卖菜的母亲的儿子做种桃园的人,想必不再会被人家看轻了吧。其实我已经吃了读书的亏了,如果我不读书,现在也许已经继续了父亲的职业,很安逸地过日子了。也许我可以毫无难色地做别种职业了。只因为曾经读过书,而且甚至还受过两年中学校教育,所以有许多事情,如种田,做木匠,做理发师等等究竟都没有勇气去做了。所以,当听了有人愿意将这个园地出租,而且贡献我以种桃的计划的时候,我立刻就很满意地决定了。我费了三年的苦工,你瞧,我的成绩怎样?现在我完全靠了这满园的桃子过活,但它们决不会轻视我的……”

说着他又讽刺地大笑起来,在地上叩击着他的烟管。我感觉到一阵肃然,他的话实在太锐利了。我好像自己是一个习于邪道的人,而这时面对着的却是一个正气凛然,不可侵犯的君子。我有些害怕他,只装作完全佩服了的神气,频频地点着头,缄默着。

但是,渐渐地,仔细玩味了他的话,一阵无名的悲哀来侵袭了我。我感到这是回家以后第一次地觉醒了我的确已经是中年人了。

从这一次以后,我虽然不能不对于他园里的黄桃之美味有所眷恋,但始终没有敢再去过,因为我怕听他再叫我“少爷”。P30-31

后记

廿世纪是一个战乱和革命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学创作达到顶峰的“现代主义”的时代,特别是在二三十年代——也就是施先生在中国文坛初露头角并迅即执文坛牛耳的时代……我认为非但施先生属于廿世纪,而且廿世纪的现代文学精神也属于他。他所主编的《现代》有一个法文译名:Les contemporains,意思是“当代人”,也就是能够和那个时代的世界文艺潮流同步的人。现在再翻开这个杂志的内容,特别是内中介绍的西方文学,仍然令我惊异不止。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真正与世界同步,而且是在文坛先锋的,还是施先生的几篇小说:《将军的头》、《石秀》、《梅雨之夕》、《魔道》、《巴黎大戏院》、《夜叉》……几乎每一篇都是实验性极强的作品,更遑论这些作品背后的艺术灵感:Freud,Schnizler,Le Fanu,Poe,Jules Bartmy D'Aurevilly,James Frazer,Fiona MeLeod……

我有时候对我的学生说:我们这一大堆学者,集其全部精力研究西方现代文学,恐怕还比不上卅年代的一位年轻人——施蛰存先生……他毕竟是廿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宗师和典范。

上文引自美国哈佛大学李欧梵教授《廿世纪的代言人:庆祝施蛰存先生百岁寿辰》(《庆祝施蛰存教授百岁华诞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此文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施蛰存先生研究的重要启示价值,可谓已超过迄今为止的研究施先生论著。尽管此文已全文附录于本书,仍不惮重复地节引于此,以期进一步引起中国现代文学和施先生研究者与广大读者的重视。

此次为施先生整理编纂“全集”的小说卷,为了求“全”,千方百计、历经艰难曲折地搜辑到在《十年创作集》之外,施先生青少年时期创作的小说三十馀篇,以及中年所作二篇。这些作品是否收入全集,编者曾予以多次反复慎重的探索研究,并咨询了几位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素有专长的友人,最终决定以“集外”的方式全部收录。

十年前《施蛰存文集·文学创作编》的小说卷出版时,所收小说均请施先生审定并撰写《引言》(已收录于本书)。此次搜辑到的《江干集》等全部收录于“集外(二)”,并于下文论述,以飨海内外研究者和广大文学爱好者。

施先生曾说:“我把自己的创作生命从1928年算起,因为《上元灯》一书编成于1928年,到1937年因抗日战争而封笔为止,共有十个年头。”(文集本《十年创作集·引言》,见本书“附录”。)

“直到第一线书店改名为水沫书店,我才继承着写《上元灯》及《周夫人》时的一种感怀往昔的情绪,写了八个短篇,这就是在水沫书店出版的包含了《上元灯》及《周夫人》这两篇的小说集《上元灯》。这是我正式的第一个短篇集。因了许多《上元灯》的读者,相识的或不相识的,给予我许多过分的奖饰,使我对于短篇小说的创作上,一点不敢存苟且和取巧的心。我想写一点更好的作品出来,我想在创作上独自去走一条新的路径。《鸠摩罗什》之作,实在曾费了我半年以上的预备,易稿七次才得以完成。这时我们办《新文艺》月刊。我就很自负地把我的新作排在第一篇印行了。”“在这时期以前,我所曾写的作品大部分都是习作,都是摹仿品。”甚至“我不愿意再提起它们”。(《我的创作生活之历程》,见本书“附录”。)

虽然施先生似乎“悔其少作”,但他的小说创作是海内外学术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专题,以研究他文学创作而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也指不胜屈。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均迫切地想探求阅读施先生的早期创作,但大都苦于无从检索,尤其是《江干集》。

1922年秋,施先生十七岁时考入基督教教会主办的杭州之江大学深造英语。翌年夏,因参加“非宗教大同盟”,被迫结束之江大学的学业。此年8月以“维娜丝文学会·维娜丝丛书第一种”名义自费出版云公题签的短篇小说集《江干集》,署名“云间施青萍”,书名“江干”为纪念在之江大学就读一年的求知生涯(今杭州市有“江干区”)。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施先生就曾在致之江校友宋清如信中回忆描摹过位于钱塘江畔的之江大学的风韵(见《北山散文集》)。

《江干集》的装帧设计颇具独特的艺术风格,书前有《江干风景》图二幅,《梵村歌侣》原稿与《手套》构思计划稿手迹,以及文友名家姚鸩雏、君定、王蕴章题咏诗词墨迹,目录与各篇小说题目均设计了各具特色的题花图案。每篇小说结束的一页如有空白,则必从笔记、传奇或诗词名篇中寻章摘句予以补白,以增阅读情趣。因此全书制作极为悦人耳目,比之当代书刊的装帧构思似更有别具一格的个性和品位。此书出版时仅印了一百册,现仅上海图书馆特藏部收藏已有损伤的一册。经编者恳请,许全胜博士、张伟研究员等鼎力赐助,弥足珍贵的《江干集》已全部收录于本书。

《江干集》共收录二十四篇小说,其附录《创作馀墨》对了解和研究施先生此时的小说创作观极为重要。施先生于此文起首即引用他于之江大学参与发起的兰社社友钱塘邨的观点:“一篇小说的情节,不在乎奇特,也不在乎真实。假如要讲奇特,还是看笔记好;要讲真实,还是看新闻好。”施先生认为“这是能了解短篇小说的意义的:“在我这一集中,我并不将情节的奇特和真实供献给读者。因为我并不将这一集当笔记和新闻卖给读者,我只将我随时所得的资料,思绪既定便随手将它写出来,尽我一枝笔描写我小说中的主角。但我并不刻意的描写,像塑造神像似的刻意的求像,终于失,了本来的面目。我也不愿意摹仿别人,我只将我所能做的做出来……真实并不是写实小说,写实小说是尤其注重于描写的。”

施先生不但在《创作馀墨》中恳切地告白:“我很诚敬地(将《江干集》)供献给读者,请求一个切实的批评。”而且在书末还刊出《敬求读者赐予批评》的启事和自己设计的“江干批评”的印花:“此集既刊,顾鄙人乃不能自决其价值。用敢请求读者,于阅毕此集后对于拙著之任何一方面赐一切实之批评,鄙人当汇刊一册,用鉴拙著之成功与否。该项批评一经选刊,当奉赠拙著第二种《红禅集》一册(年内即可出版)。惟每卷须黏下列印花一枚,否则无效。青萍敬白。”

书末另有一“本会启事”《维娜丝文学会广征会员》:“本会拟扩充为大规模之文学会,欢迎海内同文加入。欲知详细情形,请寄邮花一分,当即奉上详章一份。”

《江干集》出版后,当时很有影响的《世界日报》即连续四天刊载了著名文艺评论家金君钰的详尽书评,颇获好评。(载1924年3月4—7日《世界日报》,已收入本书“附录”。)

在《江干集》之外,本书“集外(二)”还收录了施先生青少年及中年时期创作的小说十三篇:

廉价的面包 此篇于文末注明写作时间为民国“十,九,十一晚”,仅二日后即发表于1921年9月13日《民国日报·觉悟》专版,署名“施太邱”。此文可能是施先生最早发表的短篇小说。

恢复名誉之梦 发表于《礼拜六》第155期(1922年4月1日),署名“青萍”。

老画师 发表于1922年5月13日,《礼拜六》第161期,署名“松江第三中学施青萍”。文末载:“钝根日:‘吾读此篇,为天下怀才不遇者放声大哭。”'

寂寞的街 发表于1922年6月25日,《星期》第17号,署名“施青萍”。

伯叔之间 发表于1923年3月,《半月》2卷12号,署名“施青萍”。

卖艺者 发表于1924年第2期《工商学报》,署名“施青萍”。文末载:“编者按:‘施青萍先生,乃《江干集》之作者,去年肄业于上海大学。平时对于社会职业问题极为注重,此篇旨趣,感叹生活之难也,有稳妥职业之人,能不惕然乎!'”

彩胜纪 发表于1924年《半月》第3卷第10号,署名“施青萍”。

弃家记 发表于1925年5月7日,《半月》第4卷第10号,署名“施青萍”。

牧歌 收录于1928年水沫书店出版的《水沫丛书·上元灯》,署名“施蛰存”。1929年《上元灯》再版时,施先生对初版所收作品作了调整,未继续收录此篇,但沈从文等名家对此篇颇有好评。

妮侬 发表于1928年10月10日,《无轨列车》第3期,署名“安华”。此篇也可当作散文或散文诗诵读。

凤阳女 发表于1929年11月15日,《新文艺》第1卷第3期,署名“施蛰存”。

在酒店里 发表于1946年10月15日,《文艺春秋》第3卷第4期,署名“施蛰存”。文末载“(时代的浮沤·二)”。此文在《文艺春秋》“散文”栏目刊出,但很可能是施先生拟记录抗战八年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浮沤》之一节。

二俑 此文作于1947年12月,发表于1948年1月号《文艺春秋》散文栏,署名“施蛰存”。柯灵主编的“上海四十年代文学作品系列”收录此文于《短篇小说集之四·团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此十余篇小说大多为严谨深入地作施蛰存先生专题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刘军博士和日本东京大学徐晓虹博士所提供。在徐晓虹博士的《施蛰存早期作品钧沉》中,还有作为小说搜辑的《玉碎记》、《执绋记》(均发表于1923年4月至7月的《兰友》)、《童妃记》(发表于1923年6月14日《半月》第2卷第19号)、《圣诞华筵记》(发表于1924年1月6日《半月》第3卷第8号),因后二篇也可作散文阅读,故分别收录于《北山散文集》的第二辑和第一辑。

本书“集外(二)”收录的小说,大都为施先生青少年时所创作,而且大部分还是未及弱冠时所作,但其中多数也并未稍逊于当时的名家名作。尤其是《雪橇御人谈》颇有美国杰克·伦敦的杰作《热爱生命》豪迈雄放的艺术风格和鲜灵生动的描写技巧。《凤阳女》神似于法国梅里美的名作《嘉尔曼》,此篇小说中流浪天涯、桀骜不驯的女主角也可与梅里美塑造的“欧洲吉卜赛女郎”媲美:《彩胜纪》和《弃家记》用文言创作,映现施先生少年时早已奠定深厚宏博的传统文化修养。

施先生生于杭州,曾暂住苏州,而长期居住成长于松江,因此他极为熟稔于江南城镇的社会生活和人情风俗,也成为他小说创作中抒写、描绘不尽的主题和题材。他的作品中也常使用江南方言,尤其松江民间语言。(他一生均将松江视作故乡,《江干集》作者名前也署上松江古代别称“云间”。)

本书中原文集本《十年创作集》收录的作品均再经审校,初版时通行的一些词语、句法及标点符号用法等仍存其旧。“集外(二)”中大部分小说作于八十年前,使用旧式句逗,限于其时印刷水平,文字讹误较多,此处整理,为便于当代读者阅读,均改用现代新式标点,也已改正错字。本书中文言词语、义项(如“中心”,在文言中有“心中”义,《诗经·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或方言、俗语(如本书中“哕唆”大多用方言“噜苏”),则均予保留。

在编纂整理本书与上报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审核过程中,施蛰存先生哲嗣施达先生,钱谷融、王铁仙、李欧梵、刘永翔、戴扬本、林玫仪、吴俊、曹旭等著名学者、教授,周退密、马祖熙等前辈,刘军博士、徐晓虹博士,许全胜博士、张伟研究员,与李保阳、方学毅、张蝶娜、史华等先生,均慨然相助,获益良多,谨于此深致谢意!

编者

2010年10月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十年创作集/施蛰存全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施蛰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757659
开本 16开
页数 6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10
出版时间 2011-02-01
首版时间 2011-02-01
印刷时间 2011-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8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6.7
丛书名
印张 41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9
170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1:4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