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学与红学
内容
编辑推荐

《国学与红学》是作者刘梦溪的最新力作,谈国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自成一家之理。

解红楼,读书得间,钩沉索隐,无非大旨谈情。

内容推荐

《国学与红学》是作者刘梦溪的最新力作,由近年来的博客文章汇集而成,为首次出版。主要包含了两部分内容:国学与红学。两部分文字风格有所不同。国学部分从国学的古今定义谈起,介绍了国学与国民教育、国故、国粹、宗教、西学、现代学术分科的关系,比较了胡适与梁启超的两个国学书目、北大与清华的两家国学研究机构等,学术气息较浓,但文字精炼、深入浅出,阐述了刘先生多年研究国学的心得与主张,即使是对国学有兴趣的入门人士,认真研读也可以理解;红学部分则是作者对红楼一书的深情追问,从红楼梦中的爱情、管理、改革等诸多方面对红楼中的情节进行探讨,抒发一己之见,读来则富有文艺色彩,耐人寻味。整体风格较有特色,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

目录

上编 国学

现代国学和古代“国学”

国学到底如何定义

国学和“六艺之学”

国学和国民教育

国学和国故

国学与“国粹”

国学与宗教

国学和西学

国学和现代学术分科

胡逋和梁启超的两份“国学书目”

北大国学门和清华国学研究院

王国维陈寅恪怎样看待学问的中西

国学和国学大师驳议

“国学大师”之名独章太炎先生当之无愧

国学有什么“用”?

我对“国学热”的省思

设立“国学博士”须慎之又慎

今天的国学

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传统文化?

国学与诗学

今天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下编 红学

《红楼梦》是中国的爱情宝典

宝黛第一次吵嘴的爆发和平息

宝黛钗爱情朦胧期的“三角”格局

青春萌动期的宝玉和黛玉

宝黛爱情的“第四方”因素

贾宝玉为何“放声大哭”

《红楼梦》发明的中国式爱情符号

贾宝玉的经典爱情表白“你放心”

宝黛爱情的升华之乐

元春给宝黛爱情投下的阴影

贾母对宝黛爱情的真实态度

袭人为何也向宝玉挑战

宝黛爱情遭遇舆论反弹

宝黛的爱情波澜缘何归于平静

宝钗和黛玉“和解”的心理秘密

贾母“见异思迁”和宝玉“歇斯底里”(上篇)

贾母“见异思迁”和宝玉“歇斯底里”(下篇)

薛姨妈是何居心

答会心客论薛宝钗

宝黛爱情的“言语浅”和“人意深”

林黛玉《桃花行》和宝黛爱情的新境界

《红楼梦》原作者笔下的宝黛爱情结局

林黛玉史湘云长什么样?

晴雯和宝玉

晴雯和袭人

晴雯和小丫头

《红楼梦》中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

贾府三小姐探春的“新经济政策”

宝钗和探春的改革理念的冲突

大观园改革的后续小故事

改革者探春是怎样下的台阶

《红楼梦》有没有反满思想

《红楼梦》第六十四.六十七回是伪作吗?

《红楼梦》诸钗是“大脚”还是“小脚”

《红楼梦》里怎样过春节

再谈《红楼梦》里怎样过春节

曹雪芹佚诗案的“曲终奏雅”

陈寅恪和俞平伯的“红楼因缘”

《红楼》答问录

附新版《红楼梦》的问题在哪儿?

后记

试读章节

“国故”是章太炎先生发明的概念。我们中国、中华民族所有过去时代的历史与文化、典章与制度、典故与故事,都可以叫做国故。典故和故事有口头流传的,有纸面上书写的,当然我们接触的是纸面上的多。所以谈国故离不开文字。章太炎先生是货真价实的文字学家,他最有资格谈国故。可是“国故”这个词,现在几乎不用了。你听哪一位以传统资源作为研究对象的从业人员,自称自己是研究国故的?其实章太炎先生也没有向别人说他是研究国故的,只是纸面行文,他选择了这个特殊的词汇,他的一本书就叫做《国故论衡》。

“国故”一词所以传扬开,是由于两个特别的契机:一是1919年初,傅斯年办的《新潮》出刊后,刘师培办了一个旨趣相异的《国故》月刊,两刊就“国故”问题颇展开一番讨论,傅斯年、毛子水一起上阵,是非得失姑且不论,“国故”一词因此扩大了影响应是事实。二是1920年胡逋在他那篇纲领式的文章《新思潮的意义》里,响亮地提出:“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积极的只有一个主张,——就是‘整理国故’。”(《胡適全集》第1卷,第698页)他说:

这叫做“整理国故”。现在有许多人自己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高谈“保存国粹”。林琴南先生做文章论古文之不当废,他说,“吾知其理而不能言其所以然!”现在许多国粹党,有几个不是这样糊涂懵懂的?这种人如何配谈国粹?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胡逋全集》第1卷,第699页)

试想胡逋在五四过后的新文化运动的当口,是何等权威地位,他这样睥睨一切的大叫大嚷,能不发生影响么?何况两年之后北大国学门就成立了,“整理国故”成为国学门的基本旨趣。

胡逋不同于章太炎的地方,是他明确提出了用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的口号。但对太炎先生,他不忘给予尊礼。他说:“自从章太炎著了一本《国故论衡》之后,这‘国故’的名词,于是成立。”(《研究国故的方法》,同前)顾颉刚也说:“整理国故的呼声倡始于太炎先生,而上轨道地进行则发轫于逋之先生的具体的计划。”(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78页)尽管如此,20世纪20年代还是因了“国故”两字而有许多讨论,单是许啸天编的《国故学讨论集》,就有足足的三册。大家一致的看法是,国故就是我们以往历史文化的那些东西,对国故进行研究,就是“国故学”,也可以简称为“国学”。

诚如胡逋在《国学季刊》的发刊宣言中所说:“‘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胡適全集》第2卷,第7页)

胡逋之先生果然讲得明白,但这也只是对“国学”的一种解释,后来大家更为一致的意见,是认为“国学”应该指中国的固有学术,也就是先秦迄于晚清儒释道各家各派学术思想的渊源流变,而《五经》、“四部”则是它的文本典籍的主要型态。不过这已经是很宽泛的定义了,窄一点的应该是马一浮的看法,他认为国学主要指“六艺之学”。

胡逋说的研究过去的一切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长时期看不到有人继续这样讲了(近来又有人重提)。盖一个特殊词汇的发明常有其时代性,当时大家这样讲,互不以为异,时过境迁便觉拗口,又会被另外的具有新的时代性的语词所取代,或竟至于被淘汰而死亡,也是常例。“国故”一词就经历了这样的命运。因此理所当然地胡逋为国学下的定义,所谓“‘国故学’的省称就是‘国学”’,除非历史叙述,如今已经没有获得生命的理由了。

P14-16

后记

红学是我的旧营生,国学是我近来关注的问题,把两方面的文章拢在一处面对读者,一要感谢新浪网,二要感谢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于丹被新浪网评为年度文化人物,年终“网络盛典”主事者邀我担任颁奖嘉宾,并帮助开博。于是我便把旧日研究《红楼梦》的文字化整为零,弃长就短,有的则变换标题,增加叙论情趣,一小篇一小篇地置于我的博客之中。

国学也是如此。21世纪来临之后,国学渐热,而且热得盖不容锅。学术文化界反应不一,赞成者、鼓吹者、反对者、鄙夷者、不明所以者,例皆有之。我近20年的研究,侧重学术思想史和中国传统文化,1988年创办中国文化研究所,又创办《中国文化》杂志,阐扬传统,回归“六经”,友接四方,不遗余力。可是,当国学如此大热起来,眼见人人谈国学,不懂国学者也谈国学,未免稍感迟疑。于是便翻阅史料,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发心把现代国学的来龙去脉弄个明白,以厘清国学与传统文化,国学与国学大师,国学与国故、国粹这些语词的区别和联系。以此在2006年秋天写了两万多字的《论国学》长文,先分三期连载于《2l世纪经济报道》,后刊载于同年年底出版的《中国文化》杂志。然意犹未尽,两年后的2008年夏天,又写了更长的《国学辨义》,主要对国学的学理义涵作了分疏。此两论国学的文章,也因时因景,就简删繁,在博客上陆续作了选登。

国学文章的博客分类我叫“国学心语”,红学的叫“情问红楼”。当然我的博客文不止国学、红学两项,另外还有“经典别谈”、“大师风采”、“师友学记”、“人生小语”、“文化时空”五个类分。不意竟引来了网络爱好者的兴趣,留言、纸条、评论、收藏、转载,不一而足。两年不到,点击率已有190万之多,其中有一篇谈“小升初”的文章,点击近十万,留言逾千条。让我充分领略到了网络魅力的奇观。从前我一向提倡“为己之学”,主张文章得失,存乎一心,学问之道,难望知音。因此颇不以学问的多所交流为然。现在看到网民的回应如此热烈,始悟和读者交流互动也不失为一件有趣的事情。

由于我的博客严守学术法则,不猎声闻,不作妄语,网友留言一般都作正面解读。不同看法的商榷讨论不是没有,恶评攻毁则少之又少。还有幸结识了“会心客”等一些具有卓识的学术之友。对我的谈红文,“会心客”先生常有细密的评骘,文到评亦到。虽然他是“拥薛派”,我是“疑薛派”,观点固异,相互尊重、“了解之同情”未尝稍减。2008年9月30日,他将自己经过深入研究的《钗黛和好及其文化意义》一文,一段一段地贴于我的《宝钗和黛玉“和解”的心理秘密》博文之后,且留言加以说明:“我发此文的目的,是向梦溪师和博友请教,也是为坚守自己的学术立场而呼吁。情怀切切,湘水汤汤,毕生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的梦溪师,却对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的宝钗误会一何深也。”可谓苦口婆心,情真意切,苟非木石,岂能无所动。于是我写了一则回帖——

因外出数日,今得读贵客之长文。谢谢贵客对红楼,对雪芹,对钗黛,对中华文化之诚笃。我想尊文的分析,理则似可以站住,且对古今之伦理、学理、世情通作一体诠解,所谓“理一分殊”者也。我于钗黛,是少年、青年时的宿见,至今未改悔。盖心性以情为体,任可任之,也不愿曲以待人。如果作为恋情对象,宁可被黛玉累死,也不愿接受宝钗的事事妥帖。他凡事都要用书里的“理”提着,我会感到很累。情与理与礼的关系,真是一篇大文章。谢谢会心,看贵客的留言,我感到高兴。因为贵客情真,不像宝姐姐,把情藏起来,让人们摸不着底里。

后来我又写了几段比较整齐的韵语(不敢称诗),题为《答会心客论薛宝钗》,单独发一博文。“会心客”先生则以长诗作答。这些已收入本书之中,愿意得到更多《红楼》爱好者的切磋指正。

上海辞书出版社的潘涛总编辑和几位编辑,也是喜欢看我博客的网友,只不过出于职业的眼光,他们提出了将其中谈红的文字单出一书的构想。我问可不可以加入国学的部分,以《国学与红学》名书?他们说可以。这就是这本小书的来历。所以一要感谢新浪网,二要感谢上海辞书出版社。另外也该向我们中国文化研究所的摩罗先生致谢,早期的博客都是他为之“搭理”。书中所引《红楼梦》原文,我用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楼梦研究所校订本,个别语词参考了其他版本,标点则根据个人对原著的理解有所调适。

2009年11月5日于京城之东塾

2011年辛卯春节后七日校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学与红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梦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633043
开本 16开
页数 3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3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Z126
丛书名
印张 22.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5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6: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