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季羡林人生智慧全集(珍藏版)
内容
试读章节

所以季老劝诫我们,要适时糊涂一点,哪怕是假糊涂,也可获得一时的清净,这样才不会让自己活得太累。比如,做人不能太较真,做到这一点,或许就会活得潇洒自在些。当然,做人也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所谓“不能太较真”就是不要认死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较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一个朋友都容不下,从而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

镜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倘若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别人就罪不容赦、无可救药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经常以“难得糊涂”自勉,求大同存小异,有度量,能容人才会有许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明察秋毫”,眼里揉不得半粒沙子,过分挑剔,就连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容不得人,人家也会对你避而远之。最后,你只能关起门来“称孤道寡”,成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异己之徒。

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他们豁达而不拘小节,大处着眼而不会目光如豆,从不斤斤计较、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所以他们才能成大事、立大业,使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伟人。

要求一个人真正做到不较真、能容人,也不是件简单的事。首先需要有良好的修养、善解人意的思维方法,并且需要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和处理问题,多一些体谅和理解就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友谊。比如,有些人一旦做了官,便容不得下属出半点差错,动辄捶胸顿足、横眉立目,令下属畏之如虎,时间长了,必积怨成仇。

做人难得糊涂,得饶人处且饶人,事事留有余地,这样,在生活中才能够不结仇、不结怨,广交友。否则,志得意满、目空一切时,就很容易成为别人的靶子。事事争先,每次都要在别人的前头,这样的人,除非他具备明哲保身的智慧,否则随时都有危险。

春秋时期,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将士们一听露脸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

首先进行的是剑术格斗,将士们都使出了浑身本领,争先恐后。经过轮番比试,选出了6个人,参加下一轮射箭比赛。在射箭项目上,取胜的6名将领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最后颍考叔与公孙子都打了个平手。可先行官只有一位,所以,他们俩还得进行一次比赛。后来,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颍考叔一眼,哪知跑了一半时,公孙子都一不小心,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颍考叔已抢车在手。公孙子都当然不服气,于是提了长戟就来夺车。颍考叔一看,拉起车就飞跑出去,庄公忙派人阻止,并宣布颍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都因此对颍考叔怀恨在心。

战争开始了,颍考叔果然不负庄公所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冲上许都城头。眼看颍考叔就要大功告成,公孙子都记起前事,竟抽出箭来,搭弓向城头上的颍考叔射去,一下子把没有防备的颍考叔射死了。P063-064

书评(媒体评论)

他是那样的普通,普通得无法和周围的人加以区分。他如同一滴最平凡的水珠,无声地消融在大江大河的激流之中;他如同一粒最平凡的泥土,加入了无比浑厚的黄土地的浑重之中。

——北大教授谢冕

除了学问,和季先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平和”。

——季老“关门弟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

第一次到他家,他坐在重叠如千山万壑的书堆中用功。堆在桌上的各种参考书比我还高,书中夹着纸条、卡片,令我肃然起敬。

——新华社记者唐师曾

和他在一起,矜可平躁可释,一切多余的雕饰的东西都成为不必要的了。

——中央文史馆馆长袁行霈

季羡林先生对于不同的观念总是奉行北大的传统“兼容并包”,绝不会固执已见。

——作家陈建功

医院都说他是最好伺候的、配合最好的模范病人。他很坦然地对我说,自己已老朽,对他用药已无价值。他郑重建议医院千万不要用贵药,实在是浪费。

——人民网记者梁衡

季羡林先生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央视主持人张越

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2006年“感动中国”颁奖辞

后记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几经坎坷、命途多舛的学者,也是著作等身、誉满乾坤的大师。他用一个世纪的冥想来感悟现实,用一生的勤奋来实践理想。他一生都在推辞尘世给他的“美誉”,一切的名利在他看来都如“浮云过眼”。

而今,先生带着他山高水长的学者之风仙逝,但他的智慧却如岁月中沉淀的琥珀,晶莹地留在了晚辈学子的心中。作为大师的崇拜者,也许我们永远无法超越、甚至追赶大师的绝学,但却始终满怀仰慕,希望可以通过学习大师的人生智慧,以博学、本真而又充满睿智的先师为范本,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收获更为丰厚的精神财富。

一本书的成功面世,必然凝结着各方面的汗水和努力。在本书出版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华夏书网全体同仁的支持与帮助。尤其是许长荣、上官紫微、李倩、齐艳杰等同志的大力配合,对此书的面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此一并感谢。

目录

第一卷 立心:听大师心灵本真独自

 第一章 朴素心:人生本色即是平凡

本真是生命的底色

朴素到极点,美丽到极致

悲天悯物,安然而适意

真性情者皆心存仁爱

一语为重百金轻

 第二章 平常心:牛棚里的杂记,困境中的沉思

苦中不失其乐

将荣辱毁誉置之度内

一切的不幸都只是过程

苦不入心,生命自芳华

 第三章 赤子心:唯真男儿,爱国也恋家

铁血丹心,胸怀天下事

孝心无价,莫让人去空余憾

最真挚的爱情是默默相守

幸福婚姻是相敬如宾

真与忍是和睦家庭的箴言

 第四章 肝胆心:人生慢路,热茶清酒敬师友

良师难遇:知恩,惜恩,报恩

君子之交淡如水

择友要听其言且观其行

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

风雨同舟,患难之中砺真情

怀旧可以净化人的灵魂

第二卷 立命:悟期颐老人睿智之思

 第一章 修身:淡泊一生,成就无数

豁达地糊涂就是真正的潇洒

勤俭乃是对人生的惜福

自知,一种精神财富

人生之路没有捷径

坚强地活下去有时更勇敢

宽容的心令生命更从容

 第二章 立德:感天爱地聚福缘

敬人者人恒敬之

公德的至高境界即为功德

时时自省,可得时时清醒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人不可一日无德

一身硬骨,一生不卑不亢

 第三章 处世:做人笔挺,处世善良

愿与强者为友,敢与强者为敌

低头方见水中天

行事当三思而即断

忠言逆耳利于行

话说三分,含而不露的智慧

有一种智慧叫弯曲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第三卷 立学:习先生知炒家之道

 第一章 为学之心:勤恳谨慎,求知若渴

知海无涯,学无止境

做学问也须以情动人

良心做学问,诚心立智者

宁敝帚自珍,不妄自菲薄

开卷有益,坐拥书城才能笑对人生

 第二章 为学之法:笔耕不辍,诚可得道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竭泽而渔的学者气势

追根究底才可一窥全貌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不要让灵感与自己擦肩而过

 第三章 为学之志:老来弥坚,勤修德慧

钓沽名者无贤士

岂是一个“犟”字了得

压力也是拼搏的动力

以言导行,诲人不倦

为人师表,育教亦育德

 第四章 为学之智:国学撷趣,觅得智慧

美人必异于非美人者

华夏姓氏的大观园

谚语中待人接物的智慧

成语字字如珠玑,人生智慧大不同

第四卷 感旷达人生泰然抒怀

 第一章 名利如云烟过眼

人到无求品自高

心如明镜便无尘

尽人事而听天命

得一时淡然,失一时坦然

 第二章 有生有死才是人生

万物方生方死

用微笑温暖生命的色调

养生无术是有术

 第三章 世纪人生,德昭后世

人生总有路可走

人生不是无瑕之玉

生命不因年老而尘封

辞得了尊名,辞不了尊敬

附录 季羡林先生十大学术成就

后记

序言

最真诚的学习是最真挚的怀念

与季羡林先生并称为“未名湖畔三雅士”的张中行先生,曾经这样评价他:“(季羡林)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这简简单单的三句话看似平常,却是对一代大师的最高赞誉。

作为学者,季羡林先生诚恳严谨、勤奋求实;用自己毕生的心血仔细打磨着“学者”的丰碑。在东方学、佛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后世所仰慕的成就。

作为长者,季羡林先生平实质朴、朴素自然,以水入江河、土化大地的智慧,行走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以谦谦君子的宽容平和之风,把自己的人格打磨成了一块温润的美玉。

作为智者,季羡林先生淡泊名利、宠辱不惊,将世间百态的酸甜苦辣,人生无常的悲欢离合,都看破、忍过、放下。以恬淡闲适的情怀,实现着生命与智慧的精进。

因为理解,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珍惜。他看得透朝闻夕死的悲哀,却从不放弃求学为学、薪火传承的执著;他辨得清成败是非、功过对错,却并不影响他真诚、善良地面对世界与他人。季羡林先生以自己学者的敏锐、长者的宽容、智者的德慧,实践着为学与为人的质朴,终生用这份本真的底色保持着自己的肝胆与从容。所以,他悟透人生如镜花水月,却依然保持着对生命的热爱,对自己的要求、对他人的宽容。就像张中行先生的评价一样,这是一个有深情的人。

季羡林先生有一本叫《我的心是一面镜子》的著作。他将历史风云的变幻莫测、个人经历的坎坷顺畅与挫折都写在这本集子里。每一个时段,人们都可以看到他的“心镜”,也可以透过这面镜子看到时代的缩影,人格的完善与成长。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每个人的内心其实都有一面镜子,通过镜子看到昨天的缺点,以史为鉴,改过自新;通过镜子,也照见今天的不足,以此为戒,修正品行的缺失与懒散;通过镜子,更可以满怀希望地憧憬未来,并透过对明天无穷的渴望,让脚下的步伐走得更加坚韧。就是这样一面心镜,指引着人们一心向前。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面镜子:才学、品德、智慧,都一览无遗地出现在镜子里。而由于尘世灰尘的侵染与摔打,镜子上的污点、水渍、裂纹也同样清晰可见。所以,千人千面,也便有了不一样的内心,不一样的镜面。如果可以,谁都希望自己的镜子光滑、洁净、通透,带着对生命的热爱与达观。人们希望以此明镜来照亮自己的人生。而这份仰慕,正是季羡林先生留给后世的关于人生的美好期待。

贫而不改其志,学而不求其利,名而不萦于怀。一切都融化在季老晚年最喜欢的那句诗里:“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正如那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如通明的宝镜,哪里还怕什么尘世的污染。

如今,季羡林先生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学术上的卓越成就、处世品德的人格魅力、乐天知命的从容潇洒,都如一面明澈的镜子照耀着所有的后生晚辈。老年人在这里可以找到铅华洗尽的素朴,中年人可以寻到放怀人生的真谛,年轻人可以学习锐意进取的执著……在季老的人生哲学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智慧,应对生活困惑与焦虑的“思想武器”。

纵览季老的人生,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再次将心灵打动。他的每一句话都那样严肃、真情而又生动。没有华丽辉煌的殿宇,却留给人们一座硕果累累的庄园。从季老丰富的阅历中抽取那些最能体现其锋芒、感情与人生转折的片段,加以淳朴、本色而富有敬意的点评,编织成一本智慧的集锦,希望可以通过本书继承先生的学识,发扬先生的学风,秉承先生的遗志,广大先生的精神。  先生虽逝,但先生之风与世长存,犹如一面通明的镜子照耀着未来学子的前程。没有入能够留得住大师的脚步,但我们却可以珍藏起大师的这份智慧。谨以此书祭奠已经仙逝的大师,望以大师的明德醒世共勉。

内容推荐

纵览季老的人生,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再次将心灵打动。他的每一句话都那样严肃、真情而又生动。没有华丽辉煌的殿宇,却留给人们一座硕果累累的庄园。从季老丰富的阅历中抽取那些最能体现其锋芒、感情与人生转折的片段,加以淳朴、本色而富有敬意的点评,编织成一本智慧的集锦,希望可以通过本书继承先生的学识,发扬先生的学风,秉承先生的遗志,广大先生的精神。

编辑推荐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几经坎坷、命途多舛的学者,也是著作等身、誉满乾坤的大师。他用一个世纪的冥想来感悟现实,用一生的勤奋来实践理想。他一生都在推辞尘世给他的“美誉”,一切的名利在他看来都如“浮云过眼”。作为大师的崇拜者,也许我们永远无法超越、甚至追赶大师的绝学,但却始终满怀仰慕,希望可以通过学习大师的人生智慧,以博学、本真而又充满睿智的先师为范本,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收获更为丰厚的精神财富。

本书为您呈现长达一个世纪的人生感悟,珍藏一位智者的毕生智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季羡林人生智慧全集(珍藏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敏//史慧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173081
开本 16开
页数 2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2
出版时间 2009-08-01
首版时间 2009-08-01
印刷时间 200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7:5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