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布德尔论艺术与生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法国雕塑大师布德尔的著作。 作为一部激情澎湃的散文力作,布德尔回顾了他的童年成长岁月,记录了游历欧洲欣赏各地建筑的所见所感,谈论了他对于古希腊以来许多古典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和重要思想的看法,以及他对于生活的感悟。本书由著名西方美术史翻译家啸声先生翻译而成,译笔笔力雄浑。本书中将包含啸声先生拍摄的大量布德尔雕塑绘画作品的珍贵照片,在国内美术界是首次出版介绍。本书将是一本图文具佳、人文气质浓郁的佳作。

内容推荐

法国雕刻家埃米尔·安托万·布德尔,一生写下大量笔记,记载了学习心得、参观感受、创作经验、生活感言、艺术思考。他为巴黎大茅舍美术学院教课20年,留下许多讲稿。此外,与亲友有书信往来,也不时有访谈见诸报刊。大师的这宗文字财富,直到他去世半个世纪后,才有机会问世。这部书由其遣孀在友人协助下,从浩瀚的遗稿中甄选编辑,为世人进一步了解大师的精辟思想和杰出艺术提供了最直接的帮助。

目录

布德尔的英雄情结(代序)

布德尔论艺术与生活

往事在忆

旅行印象

谈艺论人

面对生活

布德尔雕塑绘画作品

布德尔生平年表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我的家庭与童年

我的祖父是塔尔纳一加龙地区的牧羊人,为人善良,热爱家室,十分关照他的羊群。他多半的日子总是穿一条肥大的白裤子,一双有银扣子的敞口鞋,一件路易十六式的花背心和一件不上浆的大翻领衬衫。我的叔伯也都是牧羊人。我从小就是听着牧羊人的排箫声长大的。

我的外公是塔尔纳省阿尔比那边的人,是织布工。他天生一付好嗓子,声音很迷人,会唱一些格调古朴的老歌……外公雷耶不善交际,生性腼腆,心地善良。他那些高亢的歌,至今留在我的记忆里。

我的一位叔父,也是牧羊人,是有名的吹笛好手。他早早晚晚都要用他美妙的笛声来取悦蒙托邦这座城市。

我的母亲,织布工雷耶的女儿,塔尔纳人,是一个美丽的农家女,胆小孤僻。

外公放弃了收益甚微而辛苦异常的职业,到修铁路的工地去当了监工,住在塔尔纳省和阿韦龙省的险峻地区,住在岩石激流和栗树林这类地方,带着一家老小。他的长女二十岁了,就要嫁给我的父亲,父亲当年四十岁。

我的父亲,安托万·布德尔,是鳏夫,有过一个儿子,死在十九岁上,后来有的我,当时四岁了。我那位哥哥是四个孩子中的老大;女孩子都死了,和我母亲一样,都死于那时的不治之症。

我很小就为一些伤心的记忆感到痛苦,和父亲一样。我的哥哥像父亲一样,有画画的天赋,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在哪个素描学校,总是出手不凡,名列前茅,和父亲早先一样,甚至一位年事很高的教师孔布先生情愿出资,把他送到巴黎安格尔…的画室去学画。

父亲非常眷恋母亲和娇惯的儿子,不愿离开老家。他当了细木工;后来,又自学成材,成了木雕工、车工、细木镶嵌工。为此,他在当地很有点艺术家的名声。

父亲一直工作到八十二岁。我从未见他生过病。

可怜的母亲死在四十七岁上,一。直病病歪歪,但是细致,和善,忠诚,尽职,生性敏感。母亲和我之间,有多少牵肠挂肚的亲情!她的去世着实让我领教了自然规律的残酷无情。

我上小学时,教我的还是那位教过我亡兄的老师;我除了画画,什么都不想学。十三岁时,我画得很像样了,那年假期,我从父亲那里拿了木雕工具,照着一个石膏像,雕刻了一个带角的老农牧神浮努斯头像。

临摹的作品很接近石膏原作。父亲很吃惊,非常高兴,便同意让我雕刻一些酒柜和餐具柜上的装饰。我轻松愉快地完成任务,把东西做得同他设计的样子分毫不差。

我不是学徒。渐渐地,难度越来越大,可我一点也没有意识到,一周一周地过去,我的活干得更有把握了。我跟着父亲,做旧家具的仿制品。我还修理一些中国和日本的错综复杂的雕刻品。当时,我还在蒙托邦市立素描学校,学习用黏土照着古代石膏像临摹头像。我的老师是一位年迈的摄影师,对什么东西都要用他那双天生灵巧的手去摸弄一番。这不关我的事。倒是那些古代石膏像给我的教益更大,我依稀体察到它们所包含的绝妙运动。

我们的顾客都是些艺术爱好者,很关心这个给他们修理家具和摆设的小家伙,就对我说起图卢兹美术学院如何如何。

我们很穷。父亲对应承的活计,总是付出双倍努力;他干的是艺术家的工作,收入的却是普通工钱。就这样,我们穷得很体面,不过也实在窘困得厉害。

我帮了父母的大忙。我做东西很快;城里的制造商和木器商都来买我的雕刻。……父母没有犹疑,我们就去向蒙托邦的市政部门申请奖学金。安格尔的影子总在笼罩着充满朦胧期望的人的头脑。一座曾经贡献出一位画坛巨擘的城市,兴许就是一块培育丰硕果实的沃土。

经过一场激烈的辩论,我战胜了一位来自图卢兹那所学校的竞争者,赢得了奖学金。起初我拿三百法郎,后来总算拿到六百。我在十五岁上,离开了大动感情的母亲和父亲。不过,我们三个,都对荣耀,对财富,深信不疑。

蒙托邦的那些星期日

我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不喜欢那些总爱夸富的孩子。我家境贫寒。我很喜欢那些很自尊的流浪汉。富家孩子有笨头笨脑的玩具,傲慢得让人讨厌。乞丐的小孩子们常带我去看潺潺的溪流,到开满紫堇花的清静树林去玩。同阔小子们一起,我仿佛被一条金链拴着;和赤脚伙伴一道,我感受着天空般的自由。这一切,唉!只是让我感到·种难耐的饥渴。可是,这种饥渴也正是艺术家心中的魔。

艺术家们,到一幅素描中去寻找你们的命运吧。我小时候,从没有上过什么正式的学校。我一天到晚画画,走到哪儿就画到哪儿,让所有的老师都心烦。只有对大自然这一课,我牢记在心。我知道,我得不到奖金和荣誉。可是,我在森林里尽心画那些有生命的树枝树干;我不能,不能去关心那些庄严颁奖会上颁发的奖品,在那种场合我的整个童年会憋死的。

稍长之后,几个朋友就会趁着阳光明媚的星期日,兴高采烈去漫游。那会儿什么事都干,简直无法无天。一种隐约的恐惧感使我远离这些。

你想想吧!在那儿,在庸俗的喷水池旁边大奏其军乐。把我的耳朵都震聋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讨厌这些。铜管乐器的声音忽而刺耳忽而呜咽,长号吹得的的嗒嗒,大鼓敲得砰砰嘭嘭,让我的心都揪紧了,只觉得难受。那里有些漂亮的女士,还有非常迷人的女孩子;至于我那些朋友,都很帅,至少想打扮得很帅,一个个鞋擦得亮,头抹得光,脸蛋刮得干净,衣服熨得笔挺。可是,我总是落拓不羁,因为我喜欢这样。在我看来,他们的装束可怕至极。

非但如此,我那些年轻朋友抽香烟,抽粗雪茄。这样他们觉得像人人;他们还要大声喊叫,开怀人笑,得意洋洋,吸引着女人们的目光——对此,至少他们自己毫不怀疑。

我从不曾想抽烟,我从不曾想过,我不知道出于什么本能,我不愿像我看到的那些大人先生那样。用我朋友们的方式去努力讨好女人,何苦呢?

我觉得自己很怪,我会莫名其妙地激动起来,我喜欢一切能从自身窥探到的美。

那些漂亮女士,那些美丽小姐,她们又能给予我些什么;我在孤僻的心里暗自揣摩,从她们身上窃取到的东西要多得多,而这一切的代价是约束住自己。你们注意,朋友们,往昔的孩提心性孕育了我作为艺术家的前途。

我的父亲足牧羊人的儿了,是木雕工,图画画得精准,还是车工、细木镶嵌工和细木工,他的每件作品都是手工杰作;我的母亲是织布工的女儿,是性情温和的农妇。他们俩都喜爱乡村,而我也非常喜欢在黄昏时分,跟着他们远离我们的小城。在树林里,没有军乐的铙钹、大鼓和长号,是夜莺教我懂得什么是歌唱。这位神圣的夜游者以其美妙的歌喉,常使我感动得泪眼模糊,在其歌卢中温情脉脉的黑夜和放浪形骸的自由汇成充塞六合的天籁。

我此后从不曾改变,从不曾忘记夜莺给予我的永恒教导。

学校的竞赛、银质的奖品、成就或财富,对我来说,始终是军乐里铜管乐器、长号和人鼓发出的嘈杂噪音。  我对此始终心存畏惧。

……

P7-11

序言

布德尔的英雄情结

布德尔曾对自己的学生说:

“我们尤其不要忘记,我们的作品乃是我们的镜子。我们的工作取决于我们灵魂的品格。”

什么是布德尔灵魂的品格呢?

毋庸置疑,主要是英雄主义,一种充满阳刚之气而又偏于悲壮的英雄主义。

法兰西民族及其艺术,往往让人看到浪漫的气质,优雅的风度,精致的样式,柔美的表现……总之,是在很大程度上的女性化。难怪罗丹会提出这样的批评:“法兰西曾经有过细气和灵气;可是,也许缺乏追求动人起伏的高度激情。在法国雕刻中,有时会出现雅致而流于纤弱,精美而失掉大形,微妙而有悖真实的情形;肉感则过多。”(摘自罗丹《法国大教堂》)

诚然,在这个伟大民族及其光辉艺术中,并非一味的风流妩媚,而是也有刚健雄强的一面。中世纪吉尔贝的欧坦圣拉撒路大教堂门楣《末日审判》、文艺复兴早期斯吕特的《摩西之井》、17世纪皮热的《克洛托那的弥隆》、19世纪吕德的《马赛曲》、卡尔波的《乌戈利诺及其子孙》和罗丹的《加米义民》等杰作,便是在法兰西交响乐中奏出高亢激越旋律的一脉。

继承这一传统并予以发扬光大的,正是布德尔。

布德尔毕生的艺术创作,自大器晚成的成名之作《张弓的赫刺克勒斯》(1909)至去世那年最终完成的《密茨凯维奇纪念碑》(1929),始终贯穿着一个明确的思想:摒弃平庸,讴歌英雄。

在雕刻家自行选择的题材中,希腊神话的大力士是胜利的英雄,他浑身较劲,怒目仰视,张弓欲射专食人肉的铜喙、铜爪、铜翼斯廷法利斯怪鸟;而《垂死的马人》(1914),则是失败的英雄,因不再受人信奉而停止吟唱,哀伤至死,标志神话时代的终结;至于乐圣贝多芬,更是与命运争抗并且战而胜之的象征,受到雕刻巨匠的无上崇敬,一生为之作出六十二个头像,使这位悲情英雄的伟大精神传诸永世。

在受各方委托的大型纪念性雕塑中,鉴于主题都契合艺术家的心意,于是那些有名或无名的英雄们更成就了他的一件又一件传世杰作。这里有普法战争中蒙托邦的战士,有“一战”的牺牲者,有毕生为民族自由奋斗的伟大波兰诗人,有领导阿根廷人民进行革命的将军,还有为拯救人类而奉献爱子的伟大圣母……

对雕刻家来说,更其重要的是如何对待他的英雄主题,也就是说,以何种手段去表达它,去达到他所说的“人的固有命运的高级象征”。

一个首要的手段,是概括综合,是摆脱琐碎细节的干扰,将反映表现对象精神实质的主要侧面有机融会起来,提升对象的外形直至传达其内在真实,即他所谓的“固有命运的高级象征”。这便使他的作品意境崇高而气象宏大。

为此,他回避那种过分依附对象的严格写实做法,而采取风格化的造型,以类型的真实取代个体的真实,把哥特精神引入自己的作品。他的作品之所以给人庄严肃穆之感,正是得益于这种充满生命力的风格化造型。

再者,既出于天性,又为了追求,他无心于流转圆润的起伏和柔美(他一生表现赤裸女体的作品甚少,《果实》为其中的冠军之作,说明他同样是此中的高手),而强调强悍粗犷的骨骼与肌理,为的是赋予自己的作品以铮铮的铁骨和凛凛的威风,以此抚慰他终生不渝的英雄情结。

在布德尔风格的形成过程中,贫家子弟的奋斗精神和对艺术的一片至诚之心一直在激励他;达卢尤其是罗丹的影响使他获益匪浅;最重要的,是他从法国的哥特雕刻中悟出真谛,从而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他有这样的表白:“模仿他人的行为,决不,因为对我来说那都是虚假的!你有你自己的声音,它是你灵魂的反映;你要让它唱,让它喊,让它哭,让它为你的骄傲和为你的真实而祈祷……”

布德尔以一生不懈的努力、惊人的悟性和卓绝的创作,成就自己成为风格奇崛而又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匠——20世纪的雕坛大家贾科梅蒂和里希埃均出自他的门下。

艺术即人。

观赏布德尔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啸 声

后记

布德尔一生写下大量笔记,和亲友有过许多通信,为大茅舍美术学院课程编写了不少讲稿,也不时在报刊杂志发表一些答问……

雕刻人师的这宗文字财富,却要等到他去世半个世纪后,由布德尔夫人接受巴黎ARTED艺术出版社委托,在亡夫浩瀚的遗稿中反复甄选,并由一位名叫瓦雷纳(G.Varenne)的朋友稍加整理,略添注释,编成《布德尔论艺术与生活》,于1981年由该社出版,才得以公布于世,使大师用文字表述的精辟思想进一步帮助世人理解他的为人和为艺。

想必此书的印数和发行范围有限,我从未在巴黎的书店见到过,直到我首次赴法的周年即1985年6月6日,才在布德尔博物馆发现,自然如获至宝,并决定要将它译成中文,介绍给国人。布德尔在我国名声极好,可是只有零散的介绍,还从未有过认真、完整、深入的介研;至于他的文字著作,甚至还不在我们的视野之内。尽管我早就下定译出此书的决心,但其译事在二十二年后的2007年9月22日才告完成——要说,原书只有一百二十八页,也没有特别难译的地方。

当然,困难还是有的。

由于绝大部分都是手搞,那种起草时通常可见的涂抹勾划或改动留空比比皆是;只有少数已见诸报端的文字相对干净和完整。毫无疑问,布德尔的笔记和讲稿原不为发表,而是供白己使用,所以下笔时只注意记录下自己的思想或感受,而不大去考虑语法修辞这些问题,凶而难免出现思想跳跃而文理欠缺的情形。这样,许多文字读起来不免费力,译时就更费周折,因为不得不透过字面去追踪作者后面的思想,摸准后又得用明白通畅的中文造译过来,而不能“字对字”地直译,让中文读者去再费一番猜测。

罗丹的《法国大教堂》,也是笔记,是他在三卜多年考察法旧中世纪艺术过程中的心得。作为随手写下的笔记,自然也有涂改勾划和文理欠缺的通病。不过,因为有几位文字大家如里尔克等人帮他整理润色,同他一起反复汀止,最后由他定稿并在牛前出版,书中文字实属上乘。所以,我在译罗丹这部《法国大教堂》时,非但没有颇费周折的疑虑,而是心情十分愉快,把力气全都用在了使中译文忠实、流畅和优雅上。

此译布德尔,考虑到原文的实情,我不得不将译事的重心放在“信”字上,而不去勉强追求文辞的华丽。我认为,布德尔虽有许多深邃闪光的思想、别出心裁的比喻和个人独特的文风,但他毕竟不曾受过严格的文字训练,更不足惯于遣词造句的文体家,此外,他的手稿也没有享有罗丹笔记的幸运,所以,其文字的力量不在华美飘逸,而在朴实凝重。

但愿我的译文既能满足中国读者,又能安慰布德尔的在天之灵。

为了方便读者对布德尔一生艺术创作的了解,我特意选编了一套图片。其中雕塑部分由我从原作拍摄;绘画部分则由布德尔博物馆提供资料。在此,我要对给我很火帮助的布馆表示由衷感谢——遗憾的是,曾经热情接待我的罗迪亚·迪菲-布德尔夫人已然作古,我无法向她献上此书,尽管她和我的共同愿望终于实现。

啸 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布德尔论艺术与生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埃米尔·安托万·布德尔
译者 啸声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85961
开本 16开
页数 2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9
出版时间 2009-08-01
首版时间 2009-08-01
印刷时间 200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5.65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3
167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3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