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古典幻术(剑丹豆环)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得到了包括FISM主席Eric在内的所有世界魔术联盟官员的一致好评。里面描写了中国传统魔术数千年的积累,常见的魔术背后所蕴含着的底蕴,着实能让读者感受到中国魔术的博大精深。

书中通过对于剑、丹、豆、环的逐一细致的描述,让读者了解到这些道具,变法衍生至今的历程,包括为什么这些魔术会演变成传统魔术的精髓,与道家,修仙背景的结合……

内容推荐

为了抢救与保护中国幻术这一祖先留下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杂协投入人力物力,首先把“剑、丹、豆、环”的原始风貌记录下来,并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研究它的来龙去脉、创作思路、传统技法以及演进过程和革新创造等资料,汇编成册,以便更好地继承与发展。

目录

中国古典幻术之珍——剑丹豆环(概逃)

1 说吞剑

 吞宝剑的历史渊源

 吞宝剑与吞刀吐火

 吞宝剑的表演现象

 吞宝剑的基本技法

2 说传丹

 传丹的历史渊源

 演绎道家吐纳之术的球弹幻术

 月下传丹的表演现象

 月下传丹的演练要点

 月下传丹的创新与发展

3 说栽豆

 栽豆的历史渊源

 仙人栽豆的表演现象

 仙人栽豆的道具与陈设

 仙人栽豆的演练要点

 有趣的三星归洞

 仙人栽豆与杯球术

4 说连环

 九连环的历史渊源

 九连环的表演现象

 九连环的制作方法

 九连环的演练要点

 九连环的国际交流

5 文献摘编

 仙人栽豆的技法细述

 九连环的技法细述

附录 中国历代纪元表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古典幻术之珍——剑丹豆环

剑、丹、豆、环是中国古典手彩幻术的典型之作。“剑”,即“吞宝剑”,表演者当众将坚硬的利器置入身体内脏中而不受伤害;“丹”是 “月下传丹”的简称,是演绎修道者施展吐纳之术的神奇现象。即金丹(铁球)在体内外传递隐遁,并将金丹吞入腹,再运气将其喷射吐出;“豆”,指“仙人栽豆”,亦称“红豆相思”,由古代的“藏珠戏”、“棉包儿”、“泥丸”等节目发展而成,专练手指和手掌肌肉的藏夹功夫,为一切手彩幻术的基础;“环”指“九连环”,表演者将一些封闭的铁环相互击打,使其套连或分开。中国的“栽豆”与“连环”等手彩幻术受到各国魔术界的重视并广为传播,然而在发源地中国却长期未得到应有的关注,一直到了清末光绪十五年(1889年),唐再丰编著的《鹅幻汇编》才对其加以记录,《月下传丹》、《连环》全文不过300字,《仙人栽豆》也只有480多字,非常概略。

20世纪50年代,幻术研究家傅天正、傅天奇兄弟认为“栽豆”、“连环”等是我国手彩幻术的基本功不可丢失,为了继承我国的幻术遗产,发扬我国幻术的艺术特色,为后学者培养深厚的幻术基础,1954年傅天正把数十年来在全国各地的研究采访资料、研究心得和自己的演练体会加以记录,嘱其弟傅天奇绘画,并归纳成为一个系统,出版了《仙人栽豆与九连环》,把多年来收集研究的成果公之于世。这对传承手彩幻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更令人兴奋的是,50多年过去了,至今还有读者念念不忘这部启蒙之作,在网站发表好评:“他们有系统地辑录传统的中国魔术,结集成书。当中我最欣赏的作品有《仙人栽豆与九连环》、《文娱幻术》、《中国民间戏法》和《幻术短剧》等。”今天我们就是在前人打下的基础上加以整理、扩充。他们原著中细致的技法描述,也摘录于后。供演练者参考。

剑、丹、豆、环这四个节目有着许多共同点和密切的关系,兹扼要简为叙述。

剑、丹、豆、环是我国的传统手彩幻术,它与我国先哲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修身养性、炼丹炼剑关系密切。幻术与道教都来源于远古的巫术,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幻术是以道家的法术、神仙游戏的面目出现的。幻术与法术,常常互为表里混为一谈。剑、丹、豆、环的表演现象,与道家修炼内丹的吐纳之术息息相通。

拨去幻术神仙游戏的神秘外衣,这四个节目都是中国幻术中的基本功类型节目。中国幻术历来重视手法技巧和表演技巧的提炼,概括起来为“手、眼、身、法、步”的全面修养。这些节目同是以练手法为重点,同时也注重眼神、架势、形体、步态的锻炼,业内认为学习中国幻术,应该从练童子功开始。学会后应该经常携带身边随时练习,直到晚年,终身不离开它,使之青春常在。在注重功夫修炼这一点上,它与练杂技、练武术讲究勤学苦练是一致的。业内强调熟能生巧,久炼成钢,推崇功到自然成的学养。认为练这些节目不仅能练出神入化的技艺,也是演员修身养性、提高人的素质的必经之路。

注重演词,内行叫做“说口”或简称为“口”,这些节目必须边说边变,说变结合方能显现神奇效果。比如“吞剑”、“传丹”,不说它与道家炼丹、炼剑的渊源就不显神奇。“栽豆”从“一粒下种到秋收万颗子”都要运用演词,否则趣味索然,连环一开始搭花样,就要加演词,加形体表演,点明造型的名称,乃至简明的文化背景,使观众产生共鸣。否则连环变幻的形象就不鲜明,难以引发观众兴趣。演词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早期的部分戏法名家同时也是说唱艺术家。例如常氏相声之祖常连安既是演练“传丹”、“栽豆”、“连环”等传统幻术的高手,又是相声界的泰斗。

这四个节目都具有较完整的系统性,在手彩幻术中有许多节目都是单个存在,表演现象单一,表演过程简单,但“剑、丹、豆、环”却有一定的程式,把若干变化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有头有尾,有循序渐进的套路,具备较为完整的系统。每一项都能作为单场演出。从一粒豆到多粒豆,从一只环到几只环,从开始的交代到演术的进行,脉络相通,线索贯连,好像是各种彩色鲜艳的珠子,用了一条线贯穿起来,不过贯穿的方法,并不是机械地用一条直线把珠子一颗颗穿成一串,而是用曲线依着一定的图案穿来绕去,盘根错节,把彩色的珠子盘成一朵珠花,看不出穿线的痕迹,而事实上又是息息相通的。表演程序巧妙,思绪无穷,而层次不乱,有时却又奇峰突出,波澜起伏,达到顶点。结束后,回头再看,诸多技法组织得自然而严密。它是由浅入深,从低到高阶梯式发展,虽是循序渐进,却又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

P1-6

序言

幻术是中国人民十分喜爱的表演艺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它源于远古巫术,经过漫长的演变和先人智慧的提炼,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汉刘向《列女传》记载公元前1600年,夏癸(桀)的宫廷中已有奇伟之戏演出。后简称“奇戏”或“幻术”,民间多称“戏法”。先秦至两汉奇戏大为发展,成为汉武帝百戏盛会的重要支柱。是最早登上中外文化交流舞台的表演艺术。3000多年来,它不断吸取中外文化之精华,持续发展,至19世纪末,据《鹅幻汇编》的不完全统计,已有各类幻术320余套。这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世界幻术发源地之一,中国幻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它内容丰富多彩,流布广泛,影响远大,自成一个学派,独树一帜。它贴近生活,平中出奇见巧,重视高难技巧的提炼,重视综合艺术手段的运用。“剑、丹、豆、环”是中国古典手彩幻术的代表之作。它体现了中国幻术千锤百炼的过硬功夫,是饱含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表演艺术,是中华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值得倾力继承与弘扬。然而时过境迁,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一些演出形式和技艺已不复存在,或者面目全非,甚至夹杂着一些糟粕,尤其近百年来技法散失,会者不多,东鳞西爪,乃至遗忘了它的源流,跌到了失传的边缘。北京杂技家协会和北京魔术师俱乐部的同仁认为,对于这些祖先留下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抢救与保护。为此,北京杂协投入人力物力,首先把“剑、丹、豆、环”的原始风貌记录下来。并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研究它的来龙去脉、创作思路、传统技法以及演进过程和革新创造等资料,汇编成册,以便更好地继承与发展。

后记

从汉代《百戏图》的残瓦断片,到现代舞台表演的精彩剧照,展现在这本书中的是跨越几千年的魔幻记忆,也承载着无数先人前辈的魔幻人生。它是一段历史,更是一部传奇。在完成本书时,我也像刚刚结束了一场时空穿梭的奇妙旅行,意犹未尽,流连忘返。

本书的编著缘起北京杂技家协会2009年初启动的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杂技的挖掘和整理,包括古代幻术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专项。当时,一个灵思闪动,让我产生了编著这样一本《中国古典幻术:剑、丹、豆、环》的想法,一个多年来深埋在我心中的牵挂终于找到了释放的出口。

童年时观看的古彩戏法把年幼的我带进一个神奇的小宇宙,也从此结下不解之缘;长大后多年在海外留学、工作的经历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大量西方魔术,我痴迷其中,也如饥似渴地去了解、去学习。我知道了中国环、中国雪、分沙等这些长盛不衰的经典魔术来自我的祖国,童年那些奇幻而又真切的印象,也如同一幅幅永不褪色的画面常常映入眼帘,我在异国他乡体会着这份属于自己的隐隐的骄傲——为我身后那个千年智慧与文明铸就的国度。

然而遗憾的是,当我想就此进行深入探究时,我发现在系统翔实的西方各类魔术书籍中,对于中国戏法的记载大都只是蜻蜓点水的只言片语,尽管肯定了其在世界魔术史上的存在和影响,但显然缺乏具体和深入的了解,西方人眼中神秘的古老国度似乎愈加面目模糊。而在中国本土,因文化传统和历史原因造成的古彩戏法在艺术领域中的弱势地位,也使其在文字传承方面显得颇为有限。因此,一番费心周折之后,我依然收获甚少,不免心生些许遗憾与失落,当我对西方魔术愈来愈得心应手,这种遗憾与失落似乎也就更添几分。我深知一门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必需历史性的记载和系统化的整理。时代进步的今天,中国戏法已然无可争议地登上了艺术的殿堂,是我们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亟待我们认真并正确地将其发扬光大,我想这是我们每个热爱魔术(戏法)的人的共同心愿和使命。

因此有机会参与中国古代幻术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对我来说既荣幸又欣慰,真可谓得偿夙愿。在有了编著《中国古典幻术:剑、丹、豆、环》一书的想法之后,特地与傅起凤老师做了一个试探性的沟通,果然更是一拍即合。傅起凤老师是中国杂技与魔术领域的史学家,傅老师出身于魔术世家,上世纪50年代前辈傅天正和傅天奇先生著有《仙人栽豆与九连环》等魔术专著,为“剑丹豆环”这四大古典幻术的研究积累了珍贵的资料。

在北京杂协领导的支持下,组成了一个专门的小组进行汇编工作。可以说,这本书是集体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从构思、写稿、组稿、编稿到定稿,在整个过程中,还得到了众多魔术业内人士的大力帮助,年近古稀的傅起凤老师与百忙之中的徐秋女士在探索剑丹豆环的文化渊源、流变、革新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秦鸣晓和姚金芬夫妇、傅腾龙和傅琰东父子、提日立、罗秉松、杨宝林、房印庭、徐凤美、刘趁、茹仙古丽、陈梅、李献义、樊春生、王德赢、丁玉春、芦竹年、阎建荣、李忠宝、黑远志和韩潇等等,他们热心提供了自己表演“剑、丹、豆、环”的珍贵照片和相关资料及帮助,尤其是84岁高龄的我国著名漫画家李滨声先生还特意为本书创作了精彩的漫画插图,所有这些都令我至今感念在心。在此,向所有参与本书编著的朋友表示衷心感谢,没有你们的无私支援,就不会有这本书的诞生。《今日美国》报社的马龙先生也为本书的“后记”的英文版做了耐心、细臻的文字修改与润色,特此感谢。同时,中国文联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同志,特别是责任编辑周劲松先生也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艰辛和努力,在此一并致谢。

我自己主要负责本书的中译英工作,翻译过程有如蚂蚁啃骨头,颇为艰难,尤其是那些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俗语与民谚典故,想要使其译文准确传神,殊为不易。我自知才浅笔拙,错谬亦或不免,读者方家,幸祈正之。

但愿此书的出版,如魔术史学家傅腾龙所言:“是中国魔术界的一件大事。”愿中国读者能在这里找回这份特别的民族记忆,也愿外国读者藉此多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魔术带给人类惊奇和欢乐,它穿越历史也跨越国度,让我们共同来分享这属于世界的魔幻盛宴吧!请时刻怀着期待与喜悦,与我一起等一个瞬间——等一道从久远时空不期而至的神秘力量,带着美妙的光芒倏地碰触心灵,又一次化作永恒……

北京魔术师俱乐部王志伟

于“魔幻天空”工作室

2009年7月1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古典幻术(剑丹豆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润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963900
开本 16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6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38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9
18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9: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