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小团圆(张爱玲的倾城余恨)
内容
编辑推荐

张爱玲最真实的私人生活!

揭开《小团圆》背后的重重迷雾!打开张爱玲神秘的内心世界!

在那硝烟弥散的故往背景中,那个高挑的女子从历史深处慢慢近前,由幕后而台前。在她的时代,在她之前和之后的世界,那样多的身影都来了又去了,走近又走远,也曾踔厉挣扎,也曾极尽能事,但所留下的不过是淡淡的三两个印痕。唯有她,死命地躲着这外边的喧嚣尘世,而尘世的种种仍然倔强地、不管不顾地来索寻着她,让她无处可逃,让她身后还是那样的寥落与热闹俱在,悲凉与喜气同生,情爱与余恨并存。

内容推荐

西元二零零九年,暮春。沉寂有时的读书界热潮再起。一部名叫《小团圆》的书开始行世,行销海内外。而其中,核心的人物,是那位早已不可能在场的民国女子——张爱玲。一位早已谢世的人物,吸引如此多的耳目,实在是迄所罕见的。

这一回,张爱玲在小说里讲的还是日本占领下的旧上海,一男一女两个主角是写爱情小说的作家盛九莉与“汪政府的官”邵之雍。某个晚上,九莉外出回家,“归途明月当头,她不禁一阵空虚。二十二岁了,写爱情故事,但是从来没恋爱过”。邵之雍因她的文采而来,她也崇拜他,“他走后一烟灰盘的烟蒂,她都拣了起来,收在一只旧信封里”。九莉几日不见之雍,如隔三秋,正以为“其患遂绝”,他又来了。看到她袖中手腕是那样瘦,他奇了。她自卫道:“其实我平常不是这么瘦。”他略怔了怔,道:“是为了我吗?”这层纸终于捅破了,“她红了脸低下头去”,“怎么也抬不起头来,有千斤重”。于是之雍说:“我们这是对半,无所谓追求。大概我走了六步,你走了四步。”“他迎上来吻她,她直溜下去跪在他跟前抱着他的腿,脸贴在他腿上。”

目录

小团未圆(代序)刘绍铭

缘起 浮生照合“小团圆”

第一章 显赫家世背后的阴霾——没落贵族的传奇成长

第二章 人生若只如初见——胡兰成的相遇

第三章 低到尘埃中的快乐——爱情带来的幸福与才华的绽放

第四章 花无百日红——婚姻渐渐走到了尽头

第五章 相见争如不见——繁华过后的孤单

第六章 原来你也在这里——与甫德南·赖雅的姻缘

尾声 夜深忽梦少年事——晚年隐居申的孤寂与凄凉

试读章节

1920年,天津,在声名赫赫的张公馆诞生了一个女婴,这是张家夫妇的第一个孩子。父亲为她取名张煐,意思是希望她有熊熊火光般的绚丽生命。许多人都在暗暗羡慕这个金裹银装的女孩,认为她注定要一生过着富贵平安的生活。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同治、光绪两朝“清流派”的中坚人物,为人仗义执言,经常弹劾贪官污吏。当时的朝中重臣李鸿章看中他为人耿直,决定把当时20多岁的女儿李菊耦许配给已是不惑之年的张佩纶。这段婚姻当时并不被人看好,据说最后是李菊耦坚持要嫁,才成就了这份姻缘。

张爱玲的母亲黄素琼是清末南京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长得清秀高挑,虽然出生在官宦家庭,思想却十分开放。她与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的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任何感情基础。张廷重是个封建遗少,有旧时的文学教养,会吟诗作赋,靠着祖上留下来的家产,吃喝玩乐、嫖娼、抽大烟,后来干脆养起了姨太太。

思想前卫、受过教育的黄素琼当然无法忍受这样的丈夫,儿女也不是爱情的结晶,于是她便对家里的事务不闻不问,只把心思放在学钢琴和打扮自己上。

张家唯一让黄素琼稍觉宽慰的是志同道合的小姑子张茂渊。她看不上哥哥的所作所为,非常同情嫂子。1924年,张爱玲4岁的时候,不堪忍受的黄素琼终于和张茂渊一起出国留学了。

在张爱玲的眼中,母亲只剩下优雅亮丽的形象和郁郁寡欢的惆怅。

黄素琼走后,张廷重公然把在外面蓄养的姨太太领回家,从此每天和姨太太沉浸在鸦片中,对张爱玲和弟弟张子静放任不管。父亲的身体越来越坏,甚至常常晕倒;姨太太以前是个妓女,在风月场里热闹惯了,受不了张家沉闷的气氛,开始撒泼骂人,后来甚至对张廷重大打出手,终于被赶出了家门。年幼的张爱玲沉郁孤苦,天天盼望着母亲的归来。

母亲留学归来后,父亲被送进了医院,全家搬到一座花园洋房里,还添了许多新式书籍。母亲经常和客人在客厅里弹琴唱歌,张爱玲和弟弟就在人群中嬉戏打闹。母亲经常站在姑姑的背后,把手放在姑姑的肩上,随着琴声练习吊嗓子。看着穿着美丽洋装的母亲和姑姑,小爱玲觉得自己真是幸福极了。

母亲立志要把张爱玲培养成一个淑女,让她学习钢琴、绘画和英文,接受一切淑女应该接受的教育。但是张爱玲对钢琴和绘画都不感兴趣,教钢琴的女老师夸奖她时亲过她的位置,她过后都要悄悄地擦洗。

小爱玲此时感情已经相当细腻,甚至为母亲书里夹着的枯萎的花而落泪。黄素琼对文学很感兴趣,常为小爱玲读小说。听多了别人的小说,张爱玲决定自己创作,并第一时间拿给母亲看。这是她们母女最快乐的时光。她的第一部小说是家庭伦理悲剧故事:

一个小康之家,姓云,娶了个媳妇名叫月娥,小姑名叫凤娥。哥哥出门经商去了,于是凤娥定下计策来谋害嫂嫂。

她的小说在同学中大受欢迎,大家争相传阅,以致最后字迹都模糊了。

然而母亲并没有给张爱玲太多的爱,由于长时间分离,彼此的感情已经非常淡漠,爱玲对母亲更多的是羡慕与敬仰而不是亲情。而黄素琼也因为长期旅居国外,对家庭的概念十分淡薄,她更关注自己的穿衣打扮而不是女儿。

美好的生活总是短暂的。父亲从医院出来后,因为担心母亲再次离开,就想各种办法诈取妻子的钱,想使她没有财力再次离开。多年的国外生活使黄素琼与丈夫的思想更加格格不入,二人的争吵更加激烈频繁了。幼小的姐弟俩常常被父母的争吵吓呆。  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黄素琼与张廷重也存在严重的分歧。张廷重觉得孩子应该留在家里接受旧时的私塾教育,而黄素琼却坚持要把他们送到新式学堂去。在张爱玲10岁的时候,母亲终于像贩卖人口一样硬把她送进了新式学堂。在填写入学证的时候,张爱玲原名张煐,黄素琼嫌读起来不顺嘴,想给她改个名字,最后取了英文名字Eillen的中文音译“爱玲”,本来只是当时的权宜之计,但后来也一直没有再改。张爱玲本人倒是很喜欢这个名字。

张廷重违背了当初对黄素琼的誓言,又开始抽鸦片。黄素琼终于忍无可忍,二人的婚姻走到了尽头。离婚后,张廷重的鸦片越抽越厉害,后来发展到注射吗啡。到了1931年,他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后来张茂渊请来法国医生,用注射生理盐水的方法清除他体内的毒素,还用电疗手足。

张爱玲后来在自己的作品中描述道:

我们家搬到一所民初式样的老洋房里去,本是自己的产业,我就是在那房子里生的。房屋里有我们家太多的回忆,像重重叠叠的照片,整个的空气有点模糊。有太阳的地方使人瞌睡,阴暗的地方有古墓的清凉。P3-6

序言

张爱玲逝世十多年,音尘未绝,因为每隔一段时光,她的生平和作品总会成为城中话题。王德威在《张爱玲再生缘:重复、回旋与衍生的叙事学》一文中借用了hauntology一词来概说这种现象。他文内说的“魂在论”,就是阴魂不散。《郁金香》几年前出土,若非确认是祖师奶奶手笔,不会转眼变成新闻。《色·戒》经李安炮制成电影后,连平日很少涉猎文学作品的观众也忍不住找出原著来对照。

最近祖师奶奶又“还魂”了。《小团圆》已正式登场,既是fait accompli,不必再计较遗稿该不该出版这回事了。单以常识判断,如果她不着意印行,断不会花心血在文稿上一改再改。张爱玲说过《红楼梦》未完,其实《小团圆》也未圆。

我们该怎么看待《小团圆》呢?说是自传恐有不足,因为书中关键人物的名字都属伪托,虽然熟悉内情的读者都猜到邵之雍就是胡兰成。再说,书中身世部分,只是“断代史”。她的洋丈夫赖雅(Ferdinand Reyher)没有在书中现身。夏志清先生告诉过我,张爱玲在纽约堕过胎,孩子是赖雅的。夏先生非常替张小姐不值。祖师奶奶在美国过了大半生,但她在花旗国怎样生活,倒未见传。

因此最公平的说法是:《小团圆》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宋淇先生是我的前辈,论断文学作品,眼光独到。为了不想受前辈的看法先入为主的影响,我看完了全书后才翻阅他公子宋以朗写的前言。宋淇果然是大行家。他跟太太邝文美不但是张爱玲平生知音知己,更是益友。宋淇在一九七六年四月二十八日向张爱玲交代《小团圆》的读后感说:“在读完前三分之一时,我有一个感觉,就是:第一、二章太乱,有点像点名簿,而且插写太平洋战争,初期作品中已见过,如果在报纸上连载,可能吸引不住读者‘追’下去。”

如果《小团圆》不是“旗帜鲜明”地打着张爱玲的招牌,以小说看,这本屡见败笔的书,实难终卷。维大(港大)洋教授的嘴脸,我们早在《沉香屑——第二炉香》领略过。作者在日本人攻打香港时那段艰难日子,《烬余录》历历言之,读来惊心动魄。现在这两个文本衍生出来的人物,在《小团圆》中借尸还魂,可惜比起原型来,显得目光迟滞,音色鲁钝,跟读者打过照面后,留下的印象如水过鸭背,了无痕迹。

张爱玲巅峰时期的作品,如《封锁》、如《金锁记》、如《倾城之恋》,文字肌理绵密,意象丰盈。宋淇看出《小团圆》杂乱无章,因指出“荒木那一段可以删去,根本没有作用”(我们现在看到的《小团圆》,作者没有删此段)。《传奇》时代的张爱玲,布局铺排的草蛇灰线,多能首尾呼应,少见十三不搭的局面。《小团圆》出现了“根本没有作用”的段落,可见结构之松散。其实书中应该删去的,何止一段。

《小团圆》的叙述语言,比起成名作中的珠玉,显得血脉失调。通篇不易找到我曾称之为“兀自燃烧的句子”。在《金锁记》中我们看到七巧的小叔子“色诱”嫂嫂的一幕。但见:“季泽把那交叉着的十指往下移了一移,两只拇指按在嘴唇上,两只食指缓缓抚摸着鼻梁,露出一双水汪汪的眼睛来。那眼珠却是水仙花缸底的黑石子,上面汪着水,下面冷冷的没有表情。”

《色·戒》中的王佳芝等候易先生应约而来,但他迟迟没出现:“她看了看表。一种失败的预感,像丝袜上的一道裂痕,阴冷的在腿肚子上悄悄往上爬。”真能兀自燃烧的句子,有时只消淡淡的一笔。《封锁》中的吴翠远,二十五岁,美得“模棱两可”,“怕得罪了谁”似的。她的手臂,白得“像挤出来的牙膏”。

《小团圆》少见这种令人过目难忘、读后依依不舍的辞章。文字既不可取,试说内容吧。张爱玲对宋淇夫妇透露过,“我写《小团圆》并不是为了发泄出气,我一直认为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但是为了国家主义的制裁,一直无法写。”她跟胡兰成这“无赖人”的交往,“饮恨而终”,所以《小团圆》如不是“痛史”,也应该是“恨史”。

如果我们把九莉看做现实的张爱玲,邵之雍是汉奸胡兰成,那么依书中所述,张爱玲对这个“水性杨花”的男人动过杀机。太平洋战事结束,汉奸被通缉。逃亡前夕,他们睡在一起。行房后,邵之雍凝视着九莉的脸,仿佛看她断了气没有。他轻声说:“刚才你眼睛里有眼泪。不知道怎么,我也不觉得抱歉。”他说完就睡着了,背对着她。她想到:“厨房里有一把斩肉的板刀,太沉重了。还有一把切西瓜的长刀,比较伏手。对准了那狭窄的金色背脊一刀。他现在是世外之人了,拖下楼梯往街上一丢。”

《小团圆》到结尾,九莉没动“无赖人”分毫。宋淇看九莉/张爱玲看得透彻。她是一个胆大、非传统的女人。她对“无赖人”的爱是没有条件的,明知他是汉奸、明知他除自己外还有好几个女人、明知跟他交往会为社会舆论和亲友所唾弃,依样不改其志。除了文采了得令九莉倾倒外,这厮一定有什么过人之处才教“才女”爱得那么死心塌地。《色·戒》中的王佳芝,或可看做九莉的前身。“无赖人”通过她的阴道冲昏了她的头脑,让她浑然忘记自己的使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小团圆》一再出现“儿童不宜”的描述:“有一天又是这样坐在他身上,忽然有什么东西在座下鞭打她。她无法相信——狮子老虎掸苍蝇的尾巴,包着绒布的警棍。看过的两本淫书上也没有,而且一时也联系不起来。”文字比不上白先勇《游园惊梦》中钱夫人性幻想的意识流那么丝丝入扣。无论如何,张爱玲是说对了,“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这么看来,李安电影出现的三级镜头,是他对王佳芝“受俘”的解读。易先生的“过人之处”征服了小女生。

九莉对“无赖人”的依恋,借用王思任批点《牡丹亭》的话,九莉对“无赖人”可说“一灵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邵某留下来的烟蒂,她都从烟灰缸里拾起来,小心翼翼地放在信封内。当汉奸告诉她二次大战快要结束时,她说“希望它永远打下去”,为的是可以跟他在一起。

第四章快完时,有一段叙述九莉心境的话听来特别凄凉。“九莉只会煮饭,担任买菜。这天晚上在月下去买蟹壳黄,穿着件紧窄的紫花布短旗袍,直柳柳的身子,半鬈的长发。烧饼摊上的山东人不免多看了她两眼,摸不清是什么路数。归途明月当头,她不禁一阵空虚。二十二岁,写爱情故事,但是从来没恋爱过,给人知道不好。”

痴情女子一生的两个男人,一是明知是负心人还忍不住跟他谈恋爱的胡兰成,一是因时因地制宜而委身下嫁的洋人。作为小说看,《小团圆》看不到她的看家本领。但作为自传体的记叙者,倒让我们认识到九莉/张爱玲寂寞、空虚、无奈的一面,既凄凉又苍凉。七巧和流苏都是虚构人物,左搓右捏,凭作者高兴。但对张爱玲说来,九莉是前世今生的自己,文笔太selfconscious,顾虑就多,难免左右为难。这也许是作为小说看,《小团圆》未如人意的原因。但作为自传体的记录看,还是有看头的,因为,作者是祖师奶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小团圆(张爱玲的倾城余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曲灵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062792
开本 32开
页数 2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09-08-01
首版时间 2009-08-01
印刷时间 200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8.37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10
14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5: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