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思潮经历了一个产生和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天理论、心性论、道统论、理气论、格物致知论等基本的理论和学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理学的演变,这些理论也有一定的变化和发展,在思想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宋明理学的理论构成中,以心性论为最难掌握,理论难度最大,它是合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人性论和修养论为一体的思辨性的哲学体系。
《宋明理学心性论》第一次比较全面深入地揭示了宋明理学心性论的思想渊源、特征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对其总的特征的概括和评价,可谓“精到之见”。
图书 | 宋明理学心性论(修订版) |
内容 | 编辑推荐 宋明理学思潮经历了一个产生和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天理论、心性论、道统论、理气论、格物致知论等基本的理论和学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理学的演变,这些理论也有一定的变化和发展,在思想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宋明理学的理论构成中,以心性论为最难掌握,理论难度最大,它是合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人性论和修养论为一体的思辨性的哲学体系。 《宋明理学心性论》第一次比较全面深入地揭示了宋明理学心性论的思想渊源、特征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对其总的特征的概括和评价,可谓“精到之见”。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中国大陆第一部系统研究充分体现了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特点,作为现代新儒学“源头活水”的宋明新儒家心性之学的学术专著。宋明理学心性论以儒家心性伦理为本位,吸取佛教的心性本体论和道家、玄学的自然人性论,并结合时代的要求,加以创造性发展,集心性伦理与心性哲理于一体,使中国哲学及其心性论的发展走上了一条注重道德理性,突出主体思维,重视哲学思辨,强调内省修养,贯彻日用实践,培养理想人格,合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人性论、修养论为一体的发展道路,并影响了中国哲学与文化发展的方向。该书是客观、系统研究宋明新儒家心性之学的力作,亦是了解宋明理学及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重要参考书。 目录 自序 序 绪论 一 宋明理学心性论的思想渊源 二 心性的界说 三 心性一元说与心性二元说 四 心气二元说 五 心性体用说 六 心性善恶说 七 宋明理学心性论的特征 八 宋明理学心性论的时代意义 第一章 北宋理学心性论 概说 第一节 邵雍的“心为太极”论 一 先天心法 二 “心为太极” 三 “性之在物之谓理” 第二节 张载“心能尽性”的思想 一 “性乃气所固有” 二 心之诸义 三 “心能尽性” 四 对佛教心性论的批判及其意义 第三节 程颢、程颐的“性即理”论及心性一元说 一 “性即理”论 二 心说 三 心性一元说 四 二程对佛教心性论的批判与吸取 五 程颢、程颐心性论的异同 第二章 南宋理学心性论 概说 第一节 胡宏心以成性的思想 一 天地由性而立 二 “心维天下之理” 三 心以成性 四 批佛心性论 第二节 朱熹的“心统性情”论 一 心论 二 性论 三 “心统性情”论 四 朱熹“心统性情”论的历史地位 第三节 张拭心为万物之主宰和心主性情的思想 一 心为万物之主宰 二 万有根于性 三 心性关系说 四 张栻与朱陆心性论之比较 第四节 朱熹与张栻的中和之辩 一 辩论的由来 二 关于已发与未发 三 关于察识与涵养 第五节 陆九渊心性一物的思想 一 “吾心即是宇宙” 二 “心即理” 三 心性一物 四 朱陆心性论的区别 第六节 杨简心性自然,不动于意的思想 一 “道心即意念不动之心” 二 心性为一 第七节 陈亮、叶适对理学心性沦的批评 一 陈亮对理学心性论的批评 二 叶适对理学心性论的针砭 第三章 元代理学心性论 概说 第一节 许衡心性有别的思想 一 心具众理应万事 二 “虚是本然之性” 三 心性有别 第二节 刘因的心、理无问说 一 “性无不统,心无不宰” 二 心生成万物 三 心、理无间 第三节 吴澄性为主宰而备具一心的思想 一 性为形质血气之主宰 二 心有体用 三 心与性 四 扩大心学范围 第四章 明代理学心性论 概说 第一节 陈献章“天地我立,万化我出”的心学思想 一 “静中坐养出个端倪” 二 “宇宙在我” 三 “致虚之所以立本” 四 “道在我矣” 五 “以自然为宗” 第二节 湛若水性为心之生理的思想及其心气二元说 一 心气二元说 二 “随处体认天理” 三 心之生理为性 第三节 王守仁“心即性”的心性一元说 一 心之本体即良知 二 泛性论思想体系 三 “心即性” 四 王守仁心性论的时代意义 第四节 王守仁、湛若水心学思想之异同及对明代心学的影响 一 王、湛心学之同 二 王、湛心学之异 三 王、湛心学思想异同对明代心学的影响 第五节 罗钦顺心本于气和性为阴阳之理的思想 一 心本于气 二 性为阴阳之理 三 性体心用 四 对黄宗羲评语的辨析 第六节 王廷相心缘外而起和性乃气之生理的思想 一 心缘外而起 二 性乃气之生理 三 性的属性 四 对以往性论的总结 第七节 吴廷翰“气以成性”和心生于性的思想 一 “气以成性” 二 性的属性规定 三 心生于性 四 对佛教、陆王、朱熹心性论的批评 第八节 李贽的童心说及其对理学的批判 一 自然人性论与童心说 二 以童心反理学 第九节 刘宗周性因心而有的思想 一 虚生灵觉为心 二 “生而有此理之谓性” 三 “性因心而名” 附录 李退溪对朱子心性论的继承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新版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宋明理学心性论(修订版)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蔡方鹿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巴蜀书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523628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95 |
版次 | 2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0 |
出版时间 | 2009-05-01 |
首版时间 | 2009-05-01 |
印刷时间 | 2009-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9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244.05 |
丛书名 | |
印张 | 13.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四川 |
长 | 204 |
宽 | 140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