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锦瑟哀弦(李商隐传)(精)/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
内容
编辑推荐

董乃斌编著的这本《锦瑟哀弦(李商隐传)》在晚唐时代背景下叙述李商隐的一生,着重写其面对社会压抑和种种困厄所作的抗争,特别是他追求精神自由、实现人生价值、终以杰出成就登上唐诗艺术巅峰的生命历程,也描写了他爱情、家庭和性格的多面。全书富于哲理和诗情画意。

内容推荐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唐代诗国天空的最后一颗巨星。他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缜密,意象灵妙,寄托遥深,格律严整,语言妩媚流丽,声韵和谐优美,对后世深有影响,是今人最喜欢的几位唐代诗人之一。

《锦瑟哀弦(李商隐传)》作者董乃斌为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李商隐研究专家。他在严格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把对传主的生平描写与对其诗文创作的介绍评述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真实生动地呈现了李商隐抱负远大却怀才不遇的一生,又清晰微妙地揭示了他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以及丰富感伤的心灵世界。本书语言准确、冼炼、流畅、活泼,是一部集学术性、文学性、诗意性为一体的传记文学佳作。

目录

楔子

第一章/衰门弱族的希望

第二章/从获嘉到浙江

第三章/少年才子

第四章/学仙玉阳东

第五章/《燕台诗》及其姊妹篇

第六章/结识令狐楚

第七章/历练科举场

第八章/辜负柳枝女

第九章/忍剪凌云一寸心

第十章/甘露之变

第十一章/《有感》《重有感》及其他

第十二章/进士及第

第十三章/汉中长安之行

第十四章/结亲王茂元

第十五章/从校书郎到弘农尉

第十六章/濡染大笔何淋漓

第十七章/二入秘书省

第十八章/迁墓的曲折

第十九章/永乐和洛阳的日子

第二十章/三入秘书省及无题诗种种

第二十一章/党争大变局

第二十二章/随郑亚赴桂海

第二十三章/出使江陵晤别刘

第二十四章/巴蜀游归供职京兆

第二十五章/小李杜

第二十六章/徐州府罢丧妻悼亡

第二十七章/梓州幕中

第二十八章/西川之行

第二十九章/皈依佛教

第三十章/重返中原叶落归根

尾声

附录一/李商隐年表

附录二/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开成二年(837)对李商隐来说,是忙碌的一年。

早春在长安考试,总算“侥幸成名”——唐朝人把中进士称为“成名”——从此不再是个白丁,可以脱去褐衣,换上青衫了。如能在宦途上逐步升迁,就既完成了光耀门庭的任务,又有了拯世济民、为国效力的可能。此时李商隐是二十七岁,对于认为“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唐人来说,这个年龄中进士,可谓正当时。

在京忙完一切应酬,已是三月将尽。四月初,李商隐赶到家中,把好消息禀告母亲,母亲高兴,弟妹们更觉得自己的哥哥了不起。商隐在家中是长子长兄,自觉肩上责任很重,母亲和弟妹们也是把他看作家中顶梁柱的。

转眼过了端午,再一晃,中秋就到了。就在阖家团聚的中秋之夜,李商隐对母亲和弟弟羲叟说:

“令狐相公又来信了,催我去汉中,他老人家身体不好,事务又多,要我去帮忙。”

母亲知道儿子要走,便问:“商隐,那你还能在家待几天呢?”

看着年迈老母期盼的眼神,李商隐真想多留几天,但那边是恩师,而且病了,有求于自己,怎能不赶紧前往呢。他正考虑如何回答,羲叟先开口了:

“娘,哥有事,让哥早点走吧,家里有我呢。”

真是个好弟弟!商隐的眼眶都有点湿润了。他想到,这些年,自己经常不在家,照顾母亲妹妹的担子,实际上都由羲叟挑着。羲叟为人没商隐那样多才多思,但憨厚可靠,持家有方,使得商隐在外毫无后顾之忧。而且,他也不是没有志向,平日总是抽空用功,准备有朝一日也要上场一搏。

“羲叟,真是辛苦你了。你也快要参加乡试,书温得怎么样?”

“哥,我得暇作了几篇文章,想请哥指点,还没来得及呢。”

“这才是正事,”母亲说,“商隐,你就在家再住几天,跟你弟说说文章。我看他也是有出息的,明年乡试,后年府试,大后年也该进京赶考了!这才是你当大哥的要紧事。托祖上的福,你们都成名了,我还愁什么?商隐,跟你弟弟说完文章,你就走,不用牵挂我。令狐老人家叫你,不能不去!”

商隐感激弟弟的倾力支持,感激母亲的仁厚明理,更深感家庭的温馨。

就这样,他又在家待了十来天,既讲论文章,又安排家事。眼看秋色渐深,想汉中那边已是等得焦急,便硬硬心肠告辞母亲弟弟,上路了。

赶到汉中,已是深秋,他确实来得迟了。那天,他到令狐楚府时,门口认得他的家丁立刻向里通报,并告诉他:“老爷不大好呢!”

他被引进内室,只见帘幕低垂,药味浓浓,令狐楚的子侄几乎都在,个个神色凝重,轻声细语。李商隐与令狐绪、令狐绹简单招呼一下,就被他们领到令狐楚的床前。婢女轻轻拉开床帐,然后让在了一旁。李商隐本是跟随在令狐绪兄弟之后,此时不觉趋前一步,只见令狐楚头缠白巾、身盖锦被,仰卧在那里,脸色晦暗,颧骨高耸,呼吸沉缓,看来病势凶险。

“父亲,商隐来了。”是令狐绹的声音。

“商隐,”令狐楚缓缓睁开眼睛,“是商隐吗?”

“是,恩公,是商隐,”商隐俯伏在床前,“商隐来迟了……”

“来了就好,你帮帮我,”令狐楚仿佛有了一点精神,想挣扎着坐起来,“帮我……”

商隐和令狐绹赶紧上前搂着令狐楚的背,把他扶起,婢女立刻给他垫上靠枕。令狐楚喘息了好一会儿,才说:“帮我写个奏章,让皇上允我卸任归朝,回长安治病吧。”

《为彭阳公兴元请寻医表》,是李商隐抵达汉中后代令狐楚写的第一份表章。

然而,已经晚了。就在等待朝廷回复的时候,令狐楚的病情加重了,即使皇上恩准,他也已经没有力气长途跋涉返回长安,虽然作为节度使他可以全程坐车或让人抬着。

这样挨了将近一个月,李商隐几乎每天到床前侍候,就跟令狐家嫡亲的子侄一般。没事的时候,就和幕中僚友过从谈天。后来成为商隐挚友的刘,就是在令狐楚幕中初次结识。

刘在十年前一次“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试中,因策文猛烈批判宦官而震动朝野,被刷落后便辗转于各大藩镇的幕府,此时正在令狐楚的兴元幕中。李商隐早就闻知刘大名,一见之下,听其谈吐,更是敬服。后来他俩均是天涯沦落,又曾在湘中相遇,商隐有诗赠给刘。及至刘病故,噩耗传来,商隐更有多首哭挽之诗,此是后话。

到了十一月中,冬寒袭人,令狐楚自知大限将至,这一天傍晚,商隐刚走,他又叫人把他唤回,然后屏退众人,对商隐说:

“商隐啊,我的精神气魄已快销尽,文情才思也已耗散无归,但我有满肚子的话,想向皇上陈诉,只怕勉强写来词不达意,甚至语意乖舛,还是你来帮我吧。”①一面说,一面就指指枕头底下,商隐一看,那里有几张写了字的稿纸,原来令狐楚曾动手写过《遗表》,但未能完篇。

令狐楚把代写《遗表》的事交给了李商隐。这篇以封疆大吏身份向皇帝的最后陈词,可以说是在节度使任上最后的公事,令狐楚没交给儿子,也不托付幕中任何人,专等着自己的爱徒来执笔。论文章,李商隐是他最信得过的人啊。

室内只剩令狐楚、李商隐师徒二人,一盏孤灯暗淡地照着他们。令狐楚躺在床上,伸出右手抖抖地抓着李商隐的左手,把《遗表》的大意面授给他,李商隐则半跪在床前用心听用心记。说到后来,令狐楚汗流浃背,简直筋疲力尽。商隐连连说:“明白了,请恩公放心,商隐这就去写,就去写。”一面就叫来几个婢女,服侍令狐楚躺好,自己便赶紧退出。

隔天,商隐就趁老人清醒的时候把《遗表》的草稿念给他听了,里边就把令狐楚已写的那些话,稍作调整,巧妙地编织了进去。

令狐楚听完微微点头,未说一句话,这表示他满意了。

《遗表》写得庄重典雅,内容其实就是两点意思,主要的一点是述生平、感皇恩,之所以要这样写,除向朝廷表忠心外,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将来入史,先给史官定个调子。另一点意思涉及甘露之变后的时政:“自前年夏秋以来,贬谴者至多,诛戮者不少”,故希望皇帝普降鸿恩,安抚天下。余下的便是一些事务性的说明。有意思的是,文中竟写到临终时大星陨落的情景,可见,这《遗表》的定稿,应是在令狐楚的身后了。

据《旧唐书·令狐楚传》:老人临终前曾唤儿子们进来吩咐后事,他明确关照,丧事俭约,勿请谥号,葬日不请鼓吹,墓志铭不必请大官来写。应该说,令狐楚是个自律甚严的人。

……

P129-132

序言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巨匠,他们如璀璨的群星,闪耀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系统和本正地记录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文化成就,无疑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为此,中国作家协会于2012年初作出决定,用五年左右时间,集中文学界和文化界的精兵强将,创作出版《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大型丛书。这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文化出版工程,它对形象化地诠释和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公民的历史文化普及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这项原创的纪实体文学工程,预计出版120部左右。编委会与各方专家反复会商,遴选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120余位历史文化名人。在作者选择上,我们采取专家推荐、主动约请及社会选拔的方式,选择有文史功底、有创作实绩并有较大社会影响,能胜任繁重的实地采访、文献查阅及长篇创作任务,擅长传记文学创作的作家。创作的总体要求是,必须在尊重史实基础上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力求生动传神,追求本质的真实,塑造出饱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反对戏说、颠覆和凭空捏造,严禁抄袭;作家对传主要有客观的价值判断和对人物精神概括与提升的独到心得,要有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新传水平应当高于已有同一人物的传记作品。

为了保证丛书的高品质,我们聘请了学有专长、卓有成就的史学和文学专家,对书稿的文史真伪、价值取向、人物刻画和文学表现等方面总体把关,并建立了严格的论证机制,从传主的选择、作者的认定、写作大纲论证、书稿专项审定直至编辑、出版等,层层论证把关,力图使丛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从而达到传承中华文明和弘扬杰出文化人物精神之目的。丛书的封面设计,以中国历史长河为概念,取层层历史文化积淀与源远流长的宏大意象,采用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与雅致温润的色条进行表达,意蕴深厚,庄重大气。内文的版式设计也尽可能做到精致、别具美感。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这百位文化名人就是杰出代表。他们的灿烂人生就是中华文明历史的缩影;他们的思想智慧、精神气脉深深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代代相袭的中华魂魄。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定成为我们再出发的精神动力。

感谢关心、支持我们工作的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及专家们,更要感谢作者们呕心沥血的创作。由于该丛书工程浩大,人数众多,时间绵延较长,疏漏在所难免,期待各界有识之士提出宝贵的建设性意见,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编委会

2013年11月

后记

在为本书拟写《后记》的时日里,我的脑海和眼前总是盘旋着一个人的身影,耳边仿佛听到他熟悉的声音——如果没有他的鼓励督促和鞭策,是不会有这本李商隐传记的,而现在,书完成了,要出版了,他却不在了,我怎能不倍感伤情!

这个人就是我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老同事、老朋友、一贯以兄弟待我的何西来。

2012年春,中国作协《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工程启动之初,西来作为编审委员会专家组负责人,给我来电话,说要推荐我参加学术组,征求我的意见。并鼓励我在原有《李商隐传》基础上写一部新的作品,参加到这个工程中去。他说,他认同我对李商隐的看法,觉得以“面对困厄与追寻自由”为主题来阐发李商隐及其诗歌创作的意义,不但可以成立,而且能够涵盖中国古代许多文人诗家的生命本质和历史文化价值。他认为我多年研究李商隐,也写过李商隐,已具备一定基础,这次重写,时隔二十多年,应该体现更强的时代气息,同时不妨加强文学性,以符合这套丛书的要求,对自己也是一次新的尝试和锻炼。

西来总是这样,说话富于鼓动性,首先肯定你能行,接着给你指出方向,并充分阐释他要你所从事工作的意义,从而激励你投身进去。

于是,我成了他所领导的专家组成员,随后向编委会提交了《李商隐传》的大纲,很快获得通过,从此参加了这项工程。何西来自己也认领了撰写《杜甫传》的任务。我知道,他在母校西北大学曾跟从傅庚生教授系统研习过杜甫诗歌,对老杜的熟悉程度常使我们这些号称专门研究唐诗的人自愧不如。我也知道,他早就有写出一部超越前人的《杜甫传》的志愿。

此后,在《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工程的活动中,我与何西来曾有几次见面。我的感觉是中国作协和丛书编委会主任何建明同志对他非常倚重,而他对此事也确实非常积极认真,非常用心,非常投入。

我对李商隐比较熟悉,这次重写他的传记,主要致力于重新细读他的全部作品和浏览最新的研究动态,用心于构思,而不急于动笔。其中还穿插了一些别的工作。所以,直到2014年8月初稿才写完。经专家组陶文鹏、田珍颖两位审读,基本肯定,也提了很多很好的意见。我还让我的博士生看了初稿,听取了他们的意见。然后综合起来作了一次修改。

2014年11月中,何西来来电,告诉我他已知道我写完《李商隐传》初稿,并得到两位审稿专家的首肯。他鼓励我、也敦促我早日定稿交付出版。这之前我已从别的同事那里知道西来身体有病,问他,他却轻描淡写地说:是的,正在治,不要紧。他没有说究竟生了什么病。我了解他的性格,在电话里也不想细问。但从他说话的声音气息,我感到他的精气神似已不如从前,遥远的电话那头传来的一声“乃斌啊……”,让我顿感心酸。但我坚信并默默祈祷,他这个魁伟刚强的关西大汉能够抗住一切,不会真的被什么疾病整垮。

就在那个月底,中国作协又一次召开《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的创作会,我也被通知参加了。本以为一定可以见到何西来,兴冲冲赶到会上,才知道,就在几天之前,他住院了。我和一起与会的陶文鹏感到不妙:如果不是极端无奈,西来不会不来参加会议,哪怕是硬撑着。我盘算着要不要去医院探望,可会议时间安排得紧,我们住得离医院又太远,而且返程机票早已订好,我这次竟没能到医院去看他。心里存着一个念头:西来会没事的,会很快出院的,以后还有机会。

然而,我大错特错了。回上海不到十天,一个晚上,突然接到原文竹发来的短信,竟是报告何西来噩耗的!

我一下子蒙了,这是怎么回事!怎么会这么快?西来,西来就这样匆匆走了?

但事实无可怀疑。很快,我看到了文学所发的讣告,看到了刘再复由香港寄来的唁词,看到了报载西来告别仪式的消息,又陆续看到了杜书瀛、李炳银、柳鸣九、徐兆淮的悼念文章……铁一般冰冷的事实放在我面前,不由得我不相信、不确认。呜呼西来,我们从此天人两隔,我从此失去一位“平生风义兼师友”的兄长!哀哉西来,你赍志以殁,未尽宏才,我将再也听不到你的豪言谠论,看不到你写的《杜甫传》和别的许多雄文华章!

西来兄,如今,我只能将这本你尚未过目的《李商隐传》奉献于你的灵前,告慰你生前对我的关怀和期望。我愿你的匆匆离去乃是应天国之召去挥洒你的如椽巨笔,就像当年李贺为天帝去撰写《白玉楼记》那样,“天上差乐,不苦也”。

我与何西来的渊源当然不仅仅是这本《李商隐传》的写作。我们1963年相识,相交半世纪。我们共同经历文学所的历次劳动和“四清”,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风风雨雨和干校生涯。在这其中,他对我帮助多多,提携多多。我和西来的特殊关系,还在于他介绍我和妻子程蔷去他的母校西北大学,解决了困扰我们的两地生活问题,而我们则在西安充分享受到了西来昔日师友对我们的热情关照。后来重回北京,我们又做了多年同事,不但我们两人,而且两家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说来话长一言难尽,这里就不赘言了。

这就是我在写这篇《后记》时不断想起何西来,忍不住写了上面这些文字的原因。

这本《李商隐传》应该感谢的人还很多,细细数来,除何西来以外,从古至今历代的李商隐生平和作品的研究者、批评者;我前一本《李商隐传》的出版者和读者,特别是曾以不同方式对那书提过意见的批评者;对他们,我是由衷感激的,他们的意见往往启发我,也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到本书中来。而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编委会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对陶文鹏、田珍颖二位评审专家,对作家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林金荣女士等,我自然更应感谢,他们的一路扶持,是本书能够最后完成、顺利出版的重要因素。至于我的家人,在我长期的研究和写作生活中给我许多照料和无私爱心的家人,我内心的感谢,自不在话下。最后,我还要预先向读到这本《锦瑟哀弦——李商隐传》的读者致意和致谢,谢谢你们选择了这本书并耐心阅读它。我更期待着你们的批评,无论是指出缺点错误还是给予褒扬,我都会衷心地感谢。

董乃斌

201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于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在晚唐时代背景下叙述李商隐的一生,着重写其面对社会压抑和种种困厄所作的抗争,特别是他追求精神自由、实现人生价值、终以杰出成就登上唐诗艺术的生命历程,也描写了他爱情、家庭和性格的多面。全书富于哲理和诗情画意。

——文史专家陶文鹏

浓淡相宜的笔墨,勾画出一个真实的李商隐。不讨巧、不曲笔,用平实的描述,托举着传记文学以为标识的真实性,显见了作者在运化资料、筹划结构、通融文字等方面的功力。

纪实体的方正严谨,并未局限写作的视野。探究传主如何将文学,特别是诗的作用充分发挥,从而超越和提升了生命的价值;再探究传主何以将汉字之美发挥到难以企及的**。这两个命题,使全书分别进入哲学的思考和美学的鉴赏,提高了阅读兴致。

用传主的诗文为经纬,精致地编写章节,使阅读在咏哦中进行,犹如穿越千年,在与诗人心灵对话,而愈加感受到那繁华不落的诗文,是怎样地灿烂、隽永和不朽。

——文学专家田珍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锦瑟哀弦(李商隐传)(精)/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董乃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80140
开本 16开
页数 35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16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8
CIP核字 2015106889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7
162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0:5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