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近国医大师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中医药报》把“弘扬名医精神,推广名医经验,促进学术发展,提高临床疗效”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全程报道了首届国医大师评选产生的过程,并精心策划,对每一位国医大师都进行了深度报道,在此基础上汇编出版了《走近国医大师》一书。全书汇集了首届30位国医大师的生平经历、成长过程、医德医风、学术成就、诊疗思想、治病经验等内容,可资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学习借鉴,领略国医大师的风采,研习他们临床辩证论治思路与用药经验,对自身成长有所启发,有所帮助。本书由陈贵廷、杨卓欣主编。

内容推荐

30位当代名老中医(民族医)成为首届“国医大师”,中医药界欢欣而振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级传统医学大师。

他们学术思想或技术经验独到,中医药理论造诣深厚;他们从事中医临床或中药工作超过55年,经验丰富,技术精湛,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声誊;他们积极培养学术继承人,无私传授学术经验;他们热爱传统医学,具有强烈的责任惑和使命惑。他们荣膺“国医大师”,确属实至名归、水到渠成。

《走近国医大师》汇集了首届30位国医大师的生平经历、成长过程、医德医风、学术成就、诊疗思想、治病经验等内容,可资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学习借鉴,领略国医大师的风采,研习他们临床辩证论治思路与用药经验,对自身成长有所启发,有所帮助。

《走近国医大师》由陈贵廷、杨卓欣主编。

目录

1.王玉川:内经研究领军人

 “老先生中,他的理论水平相当高”

 “看过他书批的人,都很震惊”

 “倘若倾心而倒,一辈子经验说不了3天”

 王玉川小传

2.王绵之:方剂学大家

 创建中医方剂学科

 让中医走入太空

 攻克疑难病症的开路人

 弘扬中医不忘责任

 王绵之小传

3.方和谦:法宗伤寒经方新用

 医术精湛堪为大医

 几经风雨不改初衷

 桃李芬芳诲人不倦

 方和谦小传

4.邓铁涛:为中医奔走呐喊

 四处呐喊为中医

 生命不能言弃

 治病重视脾胃

 邓铁涛小传

5.任继学:中医急症开拓者

 创中医急证,辟中风治疗之新路

 妙手回春,慈心仁术

 一片丹心,慈言俱浓

 中医活字典,岐黄国宝

 任继学小传

6.朱良春:神仙手眼菩萨心肠

 用虫药如神,善除肿瘤、骨病顽疾

 深邃高远,引领学术、启迪后学

 力倡实用,不尚空谈重实效

 尽宏慈善,以菩萨心肠对待患者

 海襟江志,大道源自平常心

 布道神州,纵行南北遍洒甘露

 朱良春小传

7.何任:金匮研究第一人

 选择中医我无悔

 传承中医尽全力

 “研究《金匮要略》第一人”

 疑难杂症疗效佳

 社会责任重如山

 何任小传

8.吴咸中:中西医结合“擎旗人”

 满族家庭,三兄弟成医学泰斗

 响应号召,古方破解急腹症

 起死回生,他最崇敬周总理

 三支力量,“海陆空”协同作战

 大家风范,鞠躬尽瘁忘暮年

 吴成中小传

9.张灿玾:学贯古今儒雅大医

 初度临东海 医门育此身 十三逢乱世 弱冠始行仁

 侵晓闻鸡舞 灯下笔耕勤

 足以扶困厄 犹可疗斯民

 壮岁金陵去 归住黄河滨 执鞭杏林下 桃李几度春

 架上书万卷 窗前月一轮 龙虫雕作事 乐道不染尘

 吟诵诗古韵 琴石亦悟真 春秋八十载 沧桑岁月新

 张灿玾小传

10.张学文:中医急症高手

 勤奋好学,熟谙经典,三次进修奠定学术坚实基础

 妙手施治,屡起沉疴,把千人生命从死神手中夺回

 恪尽职守,有求必应,将“万事德为先”作为人生准则

 师古不泥,大胆创新,新观点、新方药、新成果接连不断

 言传身教,弘扬岐黄,时时履行中医传承使命

 张学文小传

11.张琪:肾病大家

 不尚空谈重疗效

 攻克肾病闯新路

 钟爱临床志不移

 牵挂事业广带徒

 张琪小传

12.张镜人:沪上中医旗帜

 张氏医学的一代宗师

 沪上中医的旗帜

 五勤治学的内科大家

 厚德仁心的传道人

 张镜人小传

13.李玉奇:以痈论治脾胃名家

 悬壶济世,恪守医德,解苍生疾苦

 精研脾胃,潜心舌诊,成一方大家

 传道授业,呕心沥血,为国医发展

 走出国门,扬名海外,展中医魅力

 李玉奇小传

14.李济仁:新安医学研究奠基人

 志存高远,仁心济世,从乡医到全国名老中医

 杏林伉俪,风雨同行,从徒弟、女婿到“张一帖”传人

 独创新解,学文并茂,从传统医学到现代科学研究

 不囿家规,培养后学,从名医世家到博士团队

 以和处世,快乐人生,从“三高”患者到健康老人

 李济仁小传

15.李振华:脾胃病国手

 医路漫漫,从一名乡医成长为国医大师

 “五字真经”,练成治疗外感内伤“真功”

 医德昭昭,仁心仁术感动患者无数

 医教合一,辛勤耕耘迎来桃李芬芳

 医心赤诚,以中医药振兴为己任

 李振华小传

16.李辅仁:京城御医安老扶康

 家学渊源 师从泰斗

 顾护正气 攻老年病

 兼容并蓄 中西合璧

 养生有道 美意延年

 抚慰病患 推己及人

 李辅仁小传

17.苏荣扎布:蒙医药现代化的开拓者

 寺庙里走出的蒙医大夫

 整体观学说推进蒙医理论现代化

 发挥传统蒙医优势辨证论治

 编教材带徒弟毫不保留

 心系蒙医药事业发展

 苏荣扎布小传

18.陆广莘:中医哲学家

 师出名门 继承创新

 观点独到 超凡脱俗

 中西汇通 医术不凡

 肩负使命 建言献策

 陆广莘小传

19.周仲瑛:构建中医内科学体系

 中医世家 循循善诱 幼承庭训 耳濡目染

 传统绝学 实效为凭 复法组方 显示奇功

 仁心仁术 济世救人 不顾风险 深入疫区

 与时俱进 业贵专精 继承创新 发展理论

 青胜于蓝 春满杏林 桃李无言 下自成蹊

 饮食有节 起居有常 朴实淡泊 养生之道

 周仲瑛小传

20.贺普仁:神针妙法武医丹修

 玉经雕琢方成器

 病多气滞,法用三通

 火针疗效不是一般的好

 融武术气功于中医

 普天同心,仁心济世

 贺普仁小传

21.唐由之:中医光明使者

 花开花落两由之

 继承和发扬金针拨障术

 中西医结合办最好的眼科医院

 做事要先学会做人

 唐由之小传

22.徐景藩:衷中参西创新脾胃学科

 大医精诚,奉献病人,始终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

 衷中参西,开拓创新,在传统与现代医学间走自己之路

 精研典籍,勤于临床,源于家学渊源和济世救人的远大志向

 尽心尽责,注重特色,为医院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言传身教,桃李成圃,一代代中医人薪火相传

 恬淡随缘,修心养性,知足常乐者生活得自在舒畅

 徐景藩小传

23.班秀文:中医妇科一代宗师

 7个铜板上大学

 仁心仁术济世民

 辛勤耕耘铸大医

 发掘壮医开先河

 虚心好学勤为首

 崇尚创新重实践

 德艺双馨割股心

 班秀文小传

24.郭子光:伤寒达人奇症克星

 广博精深

 善治奇症

 天道酬勤

 爱徒如子

 郭子光小传

25.强巴赤列:藏医巨擘

 “我学医是一位女活佛占梦决定的”

 顶着压力办现代化藏医院

 “国家级专家没有退休”

 中国科协第一位少数民族副主席

 强巴赤列小传

26.程莘农:银针精绣东方文明

 诵读“经书” 拜师学艺

 甘为良医 治病救人

 撰写精典 培育后人

 弘扬国粹 走向世界

 程莘农小传

27.裘沛然:鸿儒大医

 人生苦短 学问无穷

 诊治难症 独出机杼

 传承学术 传播文化

 诗文佳作 道德文章

 裘沛然小传

28.路志正:杂病圣手

 医术精湛

 学术博深

 传承育人

 为中医尽心尽责

 路志正小传

29.颜正华:奠基中药学科

 熟读经典 师从名医

 创业两校 创建学科

 济世育人 繁茂杏林

 勤于临证 医药兼通

 谦和精诚 德艺双馨

 颜正华小传

30.颜德馨:衡法之父

 兼得家传与院校教育之泽

 70年临床实践多建树

 发展气血学说,首倡“衡法”

 惟愿中医学术代代传

 颜德馨小传

试读章节

虽然时代久远,纸面泛黄,但他亲手描画的双螺旋体和多肽链,依然清晰而美好。他独立思考,在学问上敢于向权威挑战,生活中却淡泊低调,特立独行。“人家说我好也行,说我不好也罢,都一样!”

采访王玉川,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费了许多周折。5月的一天,他终于如约坐在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办公室。然而面对媒体,他还是不愿多说什么,好在事先采访过知情人。北京中医药大学鲁兆麟教授说,“看过他书批的人,都很震惊。”

墙边立着一排书柜,信步走过去,翻出一本用1984年的日历装订的笔记本。日历背面写着一行行整齐小楷,红色、蓝色间杂铅笔,有的字下面划着重点号或横线,内容是关于孙思邈《外台秘要》的方药体会。再随意打开一本硬皮笔记,上面整齐地记着生物化学的内容,其中一页用极细的铅笔画着细胞RNA与蛋白质合成分解图,虽然时代久远,纸面泛黄,但双螺旋体和多肽链的结构依然清晰而美好。

翻下去,十几本笔记本的纸质都很粗糙,字体却都那么纤秀工整,有的字小得几乎看不清。可以想见王玉川当年是怎样地心细如发,这几十万娟秀小字承载着多少个安于清苦的日日夜夜。笔记内容有经典抄录,有个人思考。他很喜欢自制图表,比如为研究比较体质学说,他把巴甫洛夫神经类型、希波克拉底气质说以及内经的阴阳五态入画在一个表格里,新颖而独特,给人启发。

那本传说中被王玉川翻得书皮烂掉用胶布粘好、再无一处空白可写眉批的《黄帝内经》已经找不到了,他连自己的书和发表的文章也都没留意保存。“别人借走了没还,我也记不得向谁要了,哈哈哈!”显然他并不以为意,更不以为憾。多年的临床处方也没有保留一张,根本不打算出版临床经验集,“有什么用呢?没用!”玉川老这样给自己解释。

如今他眼睛花了,别说写字,翻看当年的笔记都得借用放大镜才行。但幸运的是,这种勤奋严谨的治学精神已经延续下去。严季澜年轻时曾受教于王玉川,他也是数十年如一日地坐在办公室研读经典、琢磨医案,喜欢用铅笔写些纤细小楷,下着旁人眼中的“笨功夫”。然而,就是这样一群学者的严谨操守,酿造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厚重的文化学术底蕴,在浮躁的今天,更显得可贵和难以超越。

王玉川治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在1984年担任《健康报》振兴中医刊授学院顾问期间,他曾和刊院同学谈中医治学方法:“没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作出成绩。不要做教材的奴隶,要做教材的主人,这才能把前人的成就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决不能像果戈里在《死魂灵》里描写的那位‘死读书、读书死’的彼得尔希加,他辛辛苦苦读了一辈子书,到头来却什么知识都没得到。我们需要的是自己观察、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那是一种独立思考的治学精神。”

这种独立思考的态度,使得王玉川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屡获开创性突破。正是因为不迷信权威,敢于对传统提出质疑,才使得研究深入下去,跨越了一个个学术高峰。

了解王玉川的人,对他的第一评价大多是“低调”、“不争”。然而这样一个不喜参政的人,却是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担任北京中医学院的副院长多年,还有多项校内外职务,这似乎是种矛盾。

王玉川生性喜欢自由,他把这些称为“乱七八糟的事”。“当时没办法推,这也是种任务。”如果可以自己做决定,他断然不愿从熟悉的南方来到北方生活,更不愿从事行政工作。但是在其位谋其政,他在全国政协七届四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公费医疗费用不宜包干到医院管理”的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任院长期间,他重视教学科研和学术建设,内经专业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重点学科,停刊20多年的《北京中医学院学报》于1981年恢复,成为学校及全国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

然而一旦退休,他就任何管理工作都不参与。据介绍,玉川老退休后更为低调,不轻易发表任何意见,每天8点前到办公室,中午回家稍作休息,下午又回来。“他的思维,就是做自己的事,看自己的书。”

这种淡泊、低调,不是怕得罪人,也不是没有想法,他是位特立独行、生性高洁的人。采访中,玉川老说的频率最高的词就是“无所谓”,他说,人生几十年,没必要争名夺利。“人家说我好也行,说我不好也罢,都一样!”P4-6

序言

为了大力营造名医辈出的良好氛围,促进中医药学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2008年10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部门共同组织启动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中医药界首届“国医大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经过各省(区、市)提名推荐、材料审查、专家评选、媒体公示等程序,2009年5月,三部门作出决定,授予王玉川等30位当代泰斗级名老中医(民族医)“国医大师”荣誉,中医药界为之欢欣和振奋。

30位首届“国医大师”的共同特点,一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品德高尚,获得社会广泛赞誉;二是热爱中医药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发展中医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三是中医药理论造诣深厚,学术成就卓越,学术思想或技术经验独到,在全国及行业内具有重大影响;四是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或中药工作,经验丰富,技术精湛,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声誉;五是无私传授独到的学术经验,积极培养学术继承人。

为了做好首届30位“国医大师”的宣传报道工作,中国中医药报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开辟了“走近国医大师特别报道”专版,先后共派出20余位本报记者参加本次“特别报道”系列的采写工作。很多记者对“国医大师”进行“零距离”采访,获得第一手资料,并亲身感受了“国医大师”的治病风采与人格魅力。自2009年5月下旬起,30位首届“国医大师”特别报道文章陆续在本报以整版的篇幅进行专题报道,主要报道他们的成长经历,成才之路,医德医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等内容。首届“国医大师”专题报道刊发以来,得到中医药界读者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为此,我们将本报陆续发表的30位首届“国医大师”特别报道文章整理汇集成《走近国医大师》一书,便于大家完整阅读,相信本书的出版对推进“三名”战略的实施、树立和弘扬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推动继承与创新、弘扬祖国传统医学都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在《走近国医大师》一书编辑过程中,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对本书给予了高度评价。深圳市中医院为本书的采编出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也鼎力相助。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本书付梓之际,我们也向为《走近国医大师》一书进行组织、策划、编辑、校对等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所有同志表示诚挚的谢意!

中国中医药报社

二○一○年八月八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近国医大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贵廷//杨卓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156251
开本 16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2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40
16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2:5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