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亲亲柳条边
内容
编辑推荐

孟晓冬、刘琦、关云德合著的《亲亲柳条边》由著名民俗家曹保明作序,以一首《莺啼序》开篇,然后娓娓道来关东的陈年传奇。庞大的历史线索,故事结构,人物性格,情节铺陈使得该作品具有了一种史诗般的作用和力量。沙俄哥萨克人,日本商人,将军女人,伯爵孙女,劫道歹徒,胡子土匪,大户枪手,平民百姓,庄户之妇,到祖上的老爷子,《亲亲柳条边》通过一个个生活的对像把一个庞大的东北人的历程纷纷组合进故事里,使得这部书的结构和框架粗厚和丰满起来。它又把各种“行当”写进去,这又是北方土地的特色。该书又具有很丰富的信息性,把北方土地上的种种生存习惯,穿衣戴帽的种种细节,处世交人的各种礼节都一一记录下来,这使得该书成为东北民俗文化的百科全书,而且有了真正的价值。

内容推荐

孟晓冬、刘琦、关云德合著的《亲亲柳条边》以近代著名地质学家张莘夫的张氏家族兴衰为主线,描述了张伦、张雅南、张凤台祖孙三代,抗俄,抗日,保家卫国的传奇故事。

《亲亲柳条边》发生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东北柳条边地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大批俄匪蹿入我国东北,烧杀掳掠,各地胡子趁乱而起,日本人也虎视眈眈。这就是东北近代史上著名的“俄乱”。而俄匪攻击哈尔滨,洗劫日本洋行,都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真实事件。

张伦组建乡团,与俄匪、胡子展开殊死搏斗,保卫地方平安。俄匪溃退后,以胡子和日本人为代表的各方势力都盯住了俄匪留下的大笔财宝。最终,张伦带领族人劫下财宝,并击败了闻讯赶来的巨匪李子洋。张伦勇夺财宝,智斗土匪和日本人的故事,在当地至今仍广为流传。

民国大儒——张雅南从京城赶回家乡。他陈说时政,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人的狼子野心。在张雅南的建议下,张家构筑防御工事——新发园,广置武器,为对抗日本人做积极准备。“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人侵占东北。而不甘屈服的东北民众抛头颅,洒热血,前伏后继,揭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图存的历史篇章。

张氏族人在张凤台的带领下,与巨匪李子洋,抗日将军冯占山结成同盟。大家以新发园为据点同日寇展开了决死搏杀……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二虎飞起一脚踹开板柜,一个黑漆漆、沉甸甸、硬梆梆的东西掉到地上——

“大哥,枪——”二虎惊叫起来。李子洋闻言快步蹿过来,从地上抓起枪。那是一把乌黑发亮的镜面匣子枪,里面压满了子弹。

“大哥,怎么办?”大龙也赶过来,和二虎一同注视着李子洋,等待他发号施令。

李子洋掂量—下手中的枪,而后将其小心翼翼地揣到怀里,狠狠地说:“他娘的,有道是‘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咱哥仨从今往后就靠它吃饭啦!”

1

关东的胡子就像牛毛,理不净也数不清。有多少名臣悍将沙场立威却最终在这条小阴沟里翻了船。

吉林将军富勒似乎就属此类。四月二十八那天,将军的千金玉凤小姐去北山赶庙会,结果一去不复返。三天以后传来消息,玉凤小姐被大石砬子山的土匪小白龙劫去当了压寨夫人。

这可真是打雁的反叫雁啄了眼睛。吉林将军的女儿被土匪抢去做压寨夫人,这事要是传到朝廷,富勒将军这张老脸可就没处放了。富勒将军一面令人严密封锁消息,一面调兵谴将围剿大石砬子山。同时暗中许下赏银——杀死小白龙者得赏银八百两,生擒小白龙,救出玉凤小姐者得赏银两千两。

正蓝旗飞虎营的千八百号弟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派到大石砬子山。

大石砬子是座孤山,在一望无际的松嫩平原上孤零零地耸起一座大山。大山方圆数十里,高耸入云。这还不算,重要的是山势异常险要,三面皆悬崖峭壁,只有一方较为平坦,有一条蜿蜒狭窄的山谷通向大山深处。

匪无号不发家,吃江湖饭的人物都有个名号。小白龙在方圆几百里内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手下三四百号弟兄,武器装备精良,兵强马壮。可是,在训练有素的正规军眼里,他那点家当还是小菜一碟。

飞虎营的将士也是这么想的,大军呼啦—下把大石砬子唯一的出山口封堵得严严实实,然后在大炮的掩护下大举进攻。双方一交火,飞虎营的将士就品尝到轻敌的后果。小白龙的手下武器装备之精良远远超出他们的预计,而且在小白龙十几年苦心经营下,大石砬子山明堡暗哨狼牙交错,把整个大石砬子山守护得像铁桶一般。当然,飞虎营的将士也不是吃素的,一般的部队能够连续发动三次进攻就算不错了,可飞虎营一连就是五次强攻。霎时,大石砬子山枪炮声大作,硝烟弥漫,火光冲天!

略懂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清朝末年,贪腐成风,作为清军主力的八旗军多腐败不能战,而以汉人为主的绿营成为中流砥柱。其实,这个观点很是偏颇,在清末戍边的八旗部队还是有些能作战的,不但能作战,而且骁勇强悍。

当第六次进攻被打退后,看着兄弟们血染征袍狼狈不堪的惨像,飞虎营统领——总花翎铁昌黎眼中的杀气逐渐消退。他大手一挥,无耐叹道:“兄弟们——撤!”

飞虎营不再强攻,转头在山口修筑工事,安营扎寨,企图用持久战困死山中的匪帮。  当夜,大石砬子山附近骤降暴雨,瓢泼一般的雨水将军火浸泡,火枪都打不响了。铁昌黎独自坐在大帐中一脸的凄苦。这时,骁骑校张伦走进来凑到铁昌黎身前,低声说道:“大人,我有一计可救出玉凤小姐,活捉小白龙。”

铁昌黎正为破敌乏计而苦恼,听张伦这么一说顿时来了精神,问道:“你有何妙计,快快说来!”

张伦,字牧五,北六台条子沟人氏,将门之后。其父张永庆18岁披甲入伍,在驻防浙江时,以机敏才干,赢得当地钱姓将领赏识,并将两个女儿都许配给了张永庆为妻妾。

在一次攻打“长毛”战斗中,对面“长毛”将刚捉住的—名清兵绑在大旗杆上点了天灯,八旗兵怯懦不前。张永庆大怒,一马当先冲入敌营,挥刀斩了敌酋首级。他身先士卒的精神激励了将士,部队随其后掩杀过来,打得“长毛”丢盔卸甲,八旗兵也将“长毛”点天灯,报了一箭之仇。后来永庆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卒于咸丰九年,享年57岁。清廷追赠其为武显将军。钱氏姐妹中姐姐在道光二十五年生有一子便是张伦。

张伦长得身高体健,勇猛无比,自幼跟父亲学得一身的好武艺。他早年随名将宋庆在毅军中当差,镇守辽南,并在大同江与日军血战多日。后因在比武中打死日本军官中田次郎,而辗转来到吉林当兵,成为铁昌黎的心腹爱将。由于他为人义气,善待士卒,因此士兵们都管他叫伦四爷。

张伦悄声对铁昌黎说道:“大人,匪徒与我血战一日已十分疲惫,现在又值天降暴雨,他们的守卫必然懈怠。我愿率一小队人马趁雨夜人山,直捣小白龙的老巢。此计若成,则能生擒小白龙,救出玉凤小姐;计若不成,对我军士气也无大伤。不知大人意下如何?”

铁昌黎沉吟良久,道:“牧五,如此大雨趁夜人山,你们要冒多大风险,你可清楚?”

“大丈夫生而为人就是要保家卫国。小白龙匪帮为祸地方十数载,罪恶多端。我等为民除暴安良,虽死何憾!”张伦慨然说道:“大人!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胜’,不出奇兵,焉能获胜?我已在本部精选出十七人,就在帐外听候大人施令!”

P1-4

序言

边台文化黑土远方

曹保明

苍凉的东北,遥远的黑土地究竟有着怎样的一种文化,这里的人众在久远的生存岁月中究竟创造了哪些文化,这样一个问题其实长久地在人们的脑海中—直是一个谜。西北的黄土高坡,江南的秀雅翠绿,往往又给人增加了对东北的对比印像,大风大雪,寒冷而遥远,于是一个固定的印像仿佛如磐石一样沉落在人的心头,抹之不去。但是应该说明的是,写东北,记录东北生活的书实在也是太少了。因此人们也很难达到想从一些文字中去了解这片土地,感悟这片土地的愿望。一天,我的好友著名的民间艺术家也是东北满族文化研究专家关云德来到我家,他送来了这部叫《亲亲柳条边》的书稿让我读读看。

完全没有想到,我一翻开它一股浓郁的东北民俗风情扑面而来,于是便情不自禁的一口气读完了。“看山海关外路,白头巅上雪。亿万载,火种刀耕,创建亘古功业。思归处,龙蟠虎踞,男儿纵马西风烈。塑乡魂,铁骨铮铮,豪情激越。”“鹿鼎峰前,饮马河畔,石门堤似铁。浪花涌起望松江……胡笳隐约,映照一轮边台月。”这是书“引子”前的—首《莺啼序》,读来倍感亲切。

这种亲切一是来自于我对书的作者的熟悉,他们都是我的朋友。而且我们多年来往,却没有想到他们竟然写出这样洋洋几十万字的长篇大作;第二个亲切,是他们所写的正是我几十年来不断往来经常魂牵梦绕的地方——九台。

九台是柳条边的“边台”,这是自然的所在,又是历史的痕迹;这是文化的遗存,又是记忆的载体。其实诸多的东北的故事,恰恰就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而《亲亲柳条边》是将一种永恒的文化观念完整地保留下来,记载下来,我们可以用“关东文化”的代表来概括它。在这里,渔猎文化,农耕文化,矿业文化,江湖文化,山林文化,民族文化等等都存在,同时,大约在三十多年前,我曾经领着吉大77级的徐敬亚、王小妮等高材生,在这块土地上采风,发现了“三江好”等人的大量故事。但是当一以“边台文化”去统领它时,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特征便被很好地总结出来了。

所谓边台,其实就是柳条边和烽火台,卡伦,驿站,驿道,那黑土远方的无尽的生活岁月便由“边台”二字—下子牵出来并引起人们的无尽的思绪。“热血”就是故事,就是人的性格,就是一种精神。这使人一下子跟着故事走进了黑土远方,进入那久远的岁月,去感受那种沧桑,去品悟它的深厚历程,去享受东北文化带给人的无尽的丰富和厚重。当年,书中那一群血气方刚的东北汉子“有枪就是草头王”,面对山河破碎的日子,男人们掂量着手里的“家伙”(枪)说:“咱就靠它吃饭了!”(故事中主人公之一李子洋之语)于是,从这儿开始,一系列生动的东北故事便开始了。

无论是胡子绑了将军的“千金”,还是惠悟禅师辞退爱徒神秘走掉;无论是土匪被官兵斩首日的奇特,还是土匪的死日却让一个黄花姑娘自尽;无论是草匪的“起局建绺”,还是当地土著人砸日本洋行;无论是老辈人家的祖谱,宗堂,还是东北四合院的奇异风隋,这里的一切一切,都由“边台”这个东北文化的“根”把“东北”牵了出来,这一牵,又把人带进故事中,送进传说里,走进从前的岁月深处,是那么的具体又实在。  我愿意看到东北实实在在的故事,这是我多年的渴望。其实我想,别的读者也有这种想法和感受。其实人们需要朴实和直面。大家都不需要那种脱离了-一方水土去写一方水土的所谓的文化和手法。接下来,作品就展开了宏大而厚实的东北故事。

《亲亲柳条边》其实是属于一种故事套故事,人物套人物的写法。每一个人物的出场,都铺垫了独特的故事,使得作品具有很吸引人的特色。而讲故事又引出人物出场,这往往会使人物显得更加具体,活态,并且容易让人记住人物的特征和个性。如李子洋的看枪,脱俗心态,他去劫道,反而遇上了比他还大气的张伦,一个曾经生擒土匪‘小白龙”的人。而且山货商人冯义的义气、大度,彻底让他改变了初衷。本来想抢钱,却被人感动。这种写法刻画了一个真正的关东。

百姓在李子洋不在家时,共同安葬其父李平安一事,展示了北方人的性格和黑土地气质。做为北方平原雪地,长白山与嫩科尔沁交汇的九台,人的性格和组合与风土人情典型地代表着关东大地上人的特质的统一,这是一种突出点和一种共性。这符合地域性。

如果一部作品,不符合地域性,就是一部失败之作。其实作品的地域性是作品的代表性。我们常常称赞一部作品的成功,其实是表述一部作品对其地域性内涵展示的成功,而地域性内涵首先表现在它的民风陛上。所以,准确捕捉一部作品的地域性民风性是表述地域性的重要手法。一人有难,八方支援,这是当时背景下的人心,民心和风土之风。多灾多难的东北,中国人处处受欺压,中国人向着中国人,各村屯百姓的心底是一个心眼互相关照的。从一种倾向上刻画了当时的人心和民心。这是一种真实,也是一种典型性和代表性。

《亲亲柳条边》擅于通过一个个故事,一组组事件去展示人物心理性格的形成,这是它的重要特点和成功之处。李子洋性格的形成和气质特点的鲜明性就是在一个又一个“事件”的连贯展示中去完成对人物的刻画的。师傅弃他而去,劫道遇上恩人,爹死众人相帮,于是,一股决心“闯荡江湖”的信念终于形成。

包括打东洋人(日本人),这几乎是一种自然形成的理念。李子洋就是东北沦陷时的每一个中国人的典型心态。这是通过一个人的命运解剖了当时诸多人的心境,也真实地面对着当时的九台,当时的东北和当时的中国。

另外,《亲亲柳条边》又擅于将观众的线索逐渐地融入进各章节的段落在开启和结束的节奏里去展开,这使得读者能很好地顺应故事的情节走下去。并且,此书的重要在于它开启了一种独特的写法,既让如今的人(也就是现代人)参与进情节中,使得书的故事情节更加地逼真,也把一些当时当地的“老故事”“老说法”插进去,使得故事和人物更厚重,更大众化。这是一种“小说”的“纪实”的写法,意在增加其真实性,加大其可读性。其中重要的典型人物张伦(人称伦四爷)这个人物,作者之一关云德等人一块到九台亲眼见到了其墓碑。试想,在故事或小说的情节之中展示和披露当代人的行为,这将对故事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该书力在突破一种写法,同时构成一种形态。该书让自己的风格定格在真实与故事描述之间,力图创造出一种新的文本形式。故事出于真实的人物,历史事件,同时又不拘泥于这些因素;它把人物的心理同地域的典故、乡土的传闻,口述和地方上的说法综合在一起,让故事中的人物同作者的经历也掺在一起,这成为书的重要的基础和理念。

同时,《亲亲柳条边》以庞大的东北生存历程的全景故事展开一组多边的多头又多元的套故事。是大线索中的众故事,这样使得本书极其丰厚。单一化是作品的大讳,只有让作品丰富化,人物的诸多性格组合化,故事的种种头绪奇特化,这才能本能地构成一部成功的作品。这说明了作者对东北的原色生活有很强的驾驭能力。而且,作品敢于面对东北的众生相和复杂的人物构成故事去展示线索,这也表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思考能力和情节组织能力,另外,它成功地完成了对东北“土匪”“胡子”的描写和展示。这是该作的一大重要贡献。

东北的土匪、胡子、响马、马贼、草寇等等人物应该也必须是当年这一地域的重要人物和形像。但以往的诸多作品往往只是表面化地去对待这一阶层。仿佛他们已经定型或者只是一个面孔,一种形态,其实这是错误的。就东北这个人众集团的形成,发展和结局而言,我曾经在诸多的著作中专门探讨和记载过,其实他们的成因有复杂的社会性和地理性。东北,没有胡子,就不是东北。它已形成一种文化。

在北方,当千百年前的万里长城挡住了东北这片土地,当各方列强大模大样地在东北这块土地上耀武扬威地走着、抢着、杀着朴实的东北人时,其实“土匪”“胡子”已经在历史的时空酝酿而成了。土匪是东北的天时地造。他们也是人,为什么偏偏成为“匪”,本书给予了较好的历史分析和地域分析,并以生动的故事和情节充分地展示了这个帮伙的形成性和他们的厄运结局等等,都给出了很好的回答。因此,在这一点上说,《亲亲柳条边》是写作东北民间人物的较好的一部重要之作,也是较成功之作。

我们常常在一个人成功时去精心地分析他的成果和贡献,却往往不去很好地思考创造这种成果和贡献的人的历程。实际上,任何一种成败不是孤立的。该书的重要成功和贡献完全在于作者多年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他们爱这片土地,并且不间断地去熟悉这片土地。用心去认识它,爱它。我所知道的这三位作者都是勤奋的文化工作者,他们一边生活在东北,却一边关注着身边的生活。他们愿意走进他们熟悉的乡间,把现实和历史久远的文化一并收入怀中,这才成就了这样的收获。而关云德更是一位痴迷的文化人。他生在九台,从小和额娘学剪纸,竟然把这种独特古老的族人手艺,从母亲和老姨那里继承过来,终于形成了他的独特的手艺。也积累了他独特的生活历程。

孟晓冬、刘琦和关云德在酷爱自己的故土的基础上进一步走进故土的文化,这才有了这部长篇,其实文化是一种结构。不单单是村屯、乡社的文化形态,它又是一种思想积累。走进这种积累和文化形态,使得他们有了对家乡的更深的认识。于是《亲亲柳条边》才能问世。我想这才是一种文化的合理构成,也是一部作品诞生的重要因素。

《亲亲柳条边》庞大的历史线索,故事结构,人物性格,情节铺陈使得该作品具有了一种史诗般的作用和力量。沙俄哥萨克人,日本商人,将军女人,伯爵孙女,劫道歹徒,胡子土匪,大户枪手,平民百姓,庄户之妇,到祖上的老爷子,《亲亲柳条边》通过一个个生活的对像把一个庞大的东北人的历程纷纷组合进故事里,使得这部书的结构和框架粗厚和丰满起来。它又把各种“行当”写进去,这又是北方土地的特色。该书又具有很丰富的信息性,把北方土地上的种种生存习惯,穿衣戴帽的种种细节,处世交人的各种礼节都一一记录下来,这使得该书成为东北民俗文化的百科全书,而且有了真正的价值。一部书有了一些综合的价值,它的本身的价值也就会被历史和社会认定下来。

在这里,让我们衷心地感谢作者给我们写了_部重要的书,好看的书,当然也是一部有价值和影响力的书。希望它能永久地留住昨天,也留给今天和未来。

写下以上的话,是为序。

2010年8月8日于长春

后记

新发园的故事讲到这也就算是告一段落了,新发园虽然毁于那场战火,但吉林张氏家族以及关东土匪的故事却远远没有结束。接下来的故事更加曲折,也更加大气磅礴,不过无论如何那都需要另一部书来展现了。下面就文中几个主要人物后来的命运做以简单交代,免得读者为此太过牵肠挂肚。

首先说说老六爷张雅南吧。

张雅南,字静轩,吉林省九台县六台乡六台村六台屯(清属永吉县其塔木堡六台甲)人,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农历十一月初四。生得白白净净,虎头虎脑,浓浓的眉毛,单眼皮,单凤眼,俗称龙眼,厚厚的嘴唇,长得相当的连人,惹人喜爱。他自幼聪颖好学,强闻博记,成绩显著,品格端庄,知书达理,为人温文尔雅,与族人、乡亲相处得极为融洽,为乡里和家人所钟爱。光绪十二年(1886年)四月,院试入泮,取中文生。光绪二十八(1902年),取中库生。光绪三十年(1904-年),取中廪生,不久,取中恩贡生,并受到慈禧和光绪帝的诏见。

宣统二年(1910年),张雅南当选为吉林府议会议员。民国六年当选吉林府第二届议会副议长。同年冬,当选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并开始追随孙中山先生开展革命活动。他为了追求民主革命,曾三下广州拜会孙中山,与其共商“护法运动”诸亨宜。

张雅南在上海与中山先生等联名通电讨袁,反对帝制,1917年7刖7日张雅南和追随中山先生的国会议员乘应瑞、应琛两舰从上海到达广州,举起护法旗帜,受到国人的称赞。讨袁获胜后,得到民国政府颁发的四等嘉禾章四等文虎章各一枚。

后又任徐世昌总统顾问,当选为中华民国全国众议员和国务院咨议员。民国八年(1919年),以国务院咨议员资格兼任国务院经济调查局委员,并赴绥远特别区考察农业。民国十一年(1922年),因考察农业有功,存记于国务院,不久即获二等嘉禾章。翌年,获二等大绶宝光嘉禾章,同获二等文虎章。他出任众议院议员时,曾首当其冲地拒绝曹锟以五千银元贿选总统。

目赌军阀们置民生于不顾,不断上演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荒唐闹剧,张雅南自感壮志难酬,1925年末,在他57岁时带着遗憾回到东北老家不再问政治。张作霖听说六哥回到东北后,立刻去六台探望雅南,他素来敬仰雅南的名望,每次进京必到这位东北老乡那里坐坐,谈论时局,求教治国良策。这次更是极力想让他成为自己政治体系的要员,欲委任他为依兰道尹’雅南厌恶军阀统治,婉言谢绝,后来此职由莫德惠担任。

九—八事变东北沦陷后,张雅南让在省城工作的莘夫赶紧将家眷带到关内,不能当亡国奴。伪满时期,日本浪人来其家推销傀儡皇帝溥仪L彳矗P影,他气愤大骂溥仪是“沐猴而冠。”

1959年张雅南于故里病逝前夕,曾留下遗嘱“吾去世后,要穿白衣,戴白帽,帽上写‘抱恨终天’四字入棺。”又嘱咐后人,在国土尚未收复前,棺木暂厝;待外寇被驱除后,再行安葬。

老六爷的棺木_直厝在房宅东山墙外。至今六台人对此仍记忆犹新。

《吉林张氏宗谱》记载张雅南一生为家族办了五件大亨;一是于1913年主持在家乡大河北岸建成了张氏宗祠;二是于1921年编写了第一部完整的《吉林张氏宗谱》;三是制定了详细的张氏家规;四是为后人立了20个字,即“凤立同兴殿、鸿连玉宝朝、万全嘉庆延、久喜国恩州。”五是建立了最早的族人义务教育,族人适龄儿童免费到宗祠的东西厢房开办的私塾读书。张氏私塾为张家培养了无数优秀的人才,著名地质学家张莘夫,新中国首位女外交大使张联都是在这里开始的启蒙教育。

老管事张凤台,一生勇武刚毅,后来投身到民族抗日的滚滚洪流之中,东北解敢后的第二年在家中病逝。

张风阁,追随张凤台抗日。抗战胜利后他又捐资共产党主办的半拉山慈善会,成为半拉山慈善会的重要一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可惜,就是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人物,却没能逃脱噩运一十年文革中,张凤阁不堪忍受红卫兵的百般折磨侮辱自缢于家中。

李子洋在黑龙江时有一千多土匪,抗战爆发后有七百多人追随其抗日,并成为黑吉两地非常重要的一支抗日武装。后来在伪满政权和日本关东军的大举围剿下,李子洋兵败被俘,在长春被日寇杀害。他的后人至今仍在。

王宝国其实不是在那场战斗中牺牲的,他后来也参加了抗日队伍,率领自己手下的二百来兄弟转战于张家湾(德惠)、边台一带,后来兵败,他逃到北荒(北大荒)。不幸的是由于叛徒出卖,他被伪满政权逮捕,同李子洋一样被杀害于长春。王宝国的儿子尚在人间。

冯占山将军,抗日名将,九一八事变后他率众抗日,并收编各路绿林好汉,最多时手下达到一万多将士,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做出过杰出贡献。抗战胜利后,他弃武从商,后病逝于长春,享年64岁。

对于快马杨帆这位充满了传奇色彩人物的英年早逝,我们一直深感遗憾。如果他能活到抗日战争的爆发,那将会留下多少令人热血沸腾的英雄故事。可是,命运有时候就是这样的残忍。头阵子,我们再次走访了北六台新发园遗址一带。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关云德老师讲,快马杨帆的刀被人发现,这应该是快马杨帆决定娶叶琳娜时,送给猎户郝老三的那一把刀吧。马与人去了,刀子却流传下来,这也算是对遗感的一种弥补吧!

至于当时和李子洋结盟的三十五位掌柜,有的抗日杀身成仁,有的甘作日寇走狗,有的先抗日后投降,有的先投降后走上抗日道路,有的抗日结束后被国民党收编走上人民的对立面,有的退出江湖,终老田间……

总之,文中人物,各自有各自的命运,各自有各自的结局,各自也有各自在历史中的位置。时世造英雄,时世也会造狗熊!当我们的皮囊消失之后,留下的,或许就是人性最深处那些闪闪发光,可以感动时人,激励后人的东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亲亲柳条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孟晓冬//刘琦//关云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167121
开本 16开
页数 3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0-12-01
首版时间 2010-12-01
印刷时间 2010-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1.7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40
167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6: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