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沈从文的文物世界/大家小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沈从文的文物世界》作为沈从文文物著述的选本,主要基于几个原则进行编辑,首先是希望能体现他的学术特点,比如涉及面广、不趋热门等等,所以尽可能依类选择,一题一文,以见其学术总体面貌,选文略微分门别类,或可稍显本书编辑眉目。

作为“大家小书”丛书中的一种,本书尽可能选择适于没有专业背景读者普通阅读的文章,有些本就是沈从文为普及而写;有些专有名词稍多,但阅读并无多少障碍;个别篇章是比较专业的论文,但无其他浅显之文可以替代,为类别全面,也收录进来,好在沈从文文章大家,读其学术论文即使理解上有所不逮,行文之关的感受也足够补偿了。

内容推荐

编辑“大家小书”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本册《沈从文的文物世界》为该丛书之一。

《沈从文的文物世界》由沈从文编著。

目录

我国古代人怎么穿衣打扮

龙凤艺术——龙凤图案的应用和发展

鱼的艺术——鱼的图案在人民生活中的应用及发展

狮子在中国艺术上的应用及其发展

谈锦——矩纹锦的本源及其发展

织金锦

谈刺绣

谈挑花

谈染缬——蓝底白印花布的历史发展

谈皮球花

中国古玉

中国古代陶瓷

古代镜子的艺术

玻璃工艺的历史探讨

漆工艺问题

螺甸工艺试探

谈金花笺

扇子史话

谈辇舆

谈车乘

谈谈中国马具的发展

从文物来谈谈古人的胡子问题

试读章节

明代,皇帝穿龙袍。大臣穿绣有“蟒”、“斗牛”、“飞鱼”等花纹的袍服,各按品级,不得随便。一般官服多为本色云缎,前胸后背各缀一块彩绣“补子”(官品不同,“补子”的彩绣也不同)。有品级的大官腰带间垂一长长丝绦,下面悬个四寸长象牙牌,作为人宫凭证。冬天上朝,必戴皮毛暖耳。普通衣服式样还多继承宋、元遗制,变化不大。这时结衣还用带子,不用纽扣。男子头上戴的巾,有一种像一块瓦式,名“纯阳巾”,明太祖定名为“四方平定巾”(喻意天下平定),读书人多戴它;另有一种帽子,用六片材料拼成,取名“六合一统帽”(喻意全国统一),小商贩和市民多戴它。妇女平时在家,常戴遮眉勒条;冬天有事出门,则戴“昭君套”式的皮风帽。女子有穿长背心的,这种背心样式和兵士的罩甲相近,故又叫“比甲”或“马甲”。

清代的服装打扮,不同于明代。明朝的男子一律蓄发绾髻,衣着讲究宽大,大体衣宽四尺,袖宽二尺,穿大统袜、浅面鞋;而清代的男子,则剃发垂辫(剃去周围的头发,把顶发编成辫子垂在背后),箭衣马蹄袖,深鞋紧袜。清代官员服用石青玄青缎子、宁绸、纱,做外褂,前后开衩,胸、背各缀“补子”(比明代的“补子”小一些)一方(只有亲王、郡王才能用圆形),上绣各种禽兽花纹,文官绣鸟,武官绣兽,随品级各有不同:一品文官绣仙鹤,武官绣麒麟;二品文官绣锦鸡,武官绣狮子;三品文官绣孔雀,武官绣豹子;四品文官绣云雀,武官绣老虎;五品文官绣白鹇,武官绣熊……一般人戴的帽子有素冠、毡帽、便帽等几种。便帽即小帽,六瓣合缝,上缀一帽疙瘩,俗名西瓜皮帽。官员的礼帽分“暖帽”(冬天戴)、“凉帽”(夏天戴)两种,上面都有“顶子”,随着品级不同所戴的“顶子”颜色和质料也不同:一品官为红宝石顶,二品官为红珊瑚顶,三品官为亮蓝宝石顶,四品官为暗蓝宝石顶,五品官为亮白水晶顶……帽后都拖着一把孔雀翎,普通的无花纹,高级官僚的孔雀翎上才有“眼”,分一眼、二眼、三眼,眼多表示尊贵。只有亲王或对统治阶级特别有功勋的大臣才被赏戴三眼花翎。平民妇女服装,康熙、雍正时,时兴小袖、小云肩,还近明式;乾隆以后,袖口日宽,有的竟肥大到一尺多,衣服渐变宽变短。到晚清,城市妇女才不穿裙,但上衣的领子转高到一寸以上。男子服式,袖管、腰身日益窄小,所谓京样衫子,把一身裹得极紧,加上高领子、琵琶襟子、宽边大花坎肩,头戴瓜皮小帽,手拿一根京八寸小烟管,算是当时的时髦打扮。一般地主、商人和城市里有钱的市民,很多就是这样的装束。照规定,清代农民是许可穿绸纱绢缎的,可是事实上穿绫罗绸缎的仍然是那些地主官僚们、大商人们,至于受尽剥削、受尽压迫、终年辛勤难得一饱的短衣汉子们,能求勉强填满肚皮,不至赤身露体已经很不容易,哪里还能穿得上丝织品!P7-8

序言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大家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了,就此搁笔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沈从文的文物世界/大家小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从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084672
开本 32开
页数 257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49
出版时间 2011-02-01
首版时间 2011-02-01
印刷时间 2011-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0.4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8: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