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帝国余晖(湘军将帅的铁血征程)
内容
试读章节

咸丰元年(1851),洪秀全的拜上帝会在广西东乡一带屡次击败清军,咸丰皇帝向广西派出一批又一批前朝勋臣,仍然未能挽回败局。当年五月,朝廷派往广西指挥剿匪的钦差大臣赛尚阿在驰赴广西的途中,深感手下人才匮乏,奏请将江忠源派往广西。

咸丰皇帝对江忠源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又了解到他是首席军机大臣祁俊藻推荐给赛尚阿的干才,于是批准了赛尚阿的请求。正在家乡为父亲守孝的江忠源,很快就接到了叫他前往广西军营的命令。

江忠源去广西参战之后,清军与太平军的战争中接连出现了几个亮点,先后有蓑衣渡战役、长沙战役、南昌战役和庐州战役。这些清廷引以为荣的战例,其中除长沙战役之外,都是由江忠源主持,而长沙战役江忠源也是功不可没。在这几次著名的战役中,江忠源以他卓有成效的军事实践,为湖南乡勇、清军各级将领乃至最高统治者提供了打击太平军的重要经验,而从他的经验中获益最大的人,就是在江忠源死后迅速一投入作战的湘军大帅曾国藩。

咸丰二年(1852)二月下旬,一洪秀全的部队成功地从永安突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兵临桂林城下,企图攻下广西的省城。由于江忠源的楚勇积极参与防御,洪秀全未能得逞,于是撤围北上,围攻与湖南交界的全州。

全州守军进行了激烈的抵抗,可是清军主力赶到全州外围,不再前进,只有江忠源不怕死,率领二千七百名楚勇进逼全州城下,但因兵力太薄,被太平军阻隔,无法进城。江忠源杀不退太平军,就对他们大肆骚扰。每当太平军攻城,楚勇便在一旁鼓噪射击,牵制敌军兵力,使他们无法集中全力仰攻城墙。

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为了对付楚勇,下令将湿柴烧燃,散布股股浓烟。烟雾和火焰阻挡了楚勇的视线,咫尺莫辨,部队战斗力大减。江忠源只是一名下级官吏,孤军与太平军交手,所起的作用有限。他急切地呼吁各路清军扼要部署,防止敌军四出,可是犹如石沉大海,无人响应。

萧朝贵趁此机会加紧攻城,引爆地雷,炸裂城墙,一拥而入。守军知大势已去,乘乱逃出。太平军进城后,江忠源孤军守在城外,北望湖南,想到战火很快就要烧到家乡。楚勇将士都不免心情沉重。

江忠源在营帐内徘徊沉思,琢磨洪秀全将会从哪条路杀进湖南。他的家乡新宁与全州交界,两座县城相距只有一百多里,洪秀全会不会杀入新宁呢?他越想越觉得此事很可能发生,他有责任替新宁父老挡住造反军队。他向部众陈述了自己的担忧,将士们一致要求扼守进兵新宁之路。于是江忠源当天便率部赶到富塘埔,严守通往新宁的桥头。

江忠源卡住了新宁的隘口,却又想到了另一种可能。那时湘江正在涨水,便于行舟。如果洪秀全趁机抢夺船只,顺流向北进军,攻打省城长沙,岂不是对大局更为不利?

想到这里,江忠源惊出一身冷汗,立即向湘江沿岸派出哨探,侦察敌军动向。哨探很快就传回情报,证实了江忠源的推测。太平军知道富塘埔已被楚勇进占,不愿与楚勇硬拼,徒损兵力。他们看好水路进兵的便利与怏捷,当即由冯云山征用几百艘民船,将老幼妇女和辎重金帛全部载在船上,准备顺湘江水陆并进,尽快北攻长沙。

江忠源身为朝廷命官,不能只顾家乡,不顾省城。他和刘长佑走到江边,把二弟江忠济和小弟江忠淑找来商议。江忠源说: “大雨连日,江水暴涨,逆贼若顺流而下,三四天就可抵达长沙。为了拖住逆贼,我们应在两岸伏击。”

刘长佑道:“伏击地点选在哪里?此处向北十里有个蓑衣渡,选在那里如何?”

“印渠兄所见极是,”江忠源说,“那蓑衣渡江面狭窄,水流湍急。两岸重峦叠嶂,树木参天,地势险要。下游三里有个弯道,可以就地取材,砍伐树木,在江中密钉排桩,构筑木堰,堵塞江道,拦截贼船。”

四人计议已定,决计火速控制蓑衣渡,在湘江西岸连营驻扎,阻扼太平军北上。

楚勇开到蓑衣渡后,刘长佑一挥马鞭,指着对岸说:“我军兵力不够,只能在西岸埋伏。若得一支劲旅埋伏在东岸,逆贼插翅难逃!”

P10-11

书评(媒体评论)

曾国藩如何铸就完美人生,左宗棠如何抬棺收复国土……这十个湘军将帅精彩纷呈的故事,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我们置身于历史的烟云之中,心灵与之一起奔腾与跃动,感受晚清帝国最后一缕霞光。

——岳麓书社首席编辑、湖南省作协主席 唐浩明

本书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采用了丰富的史料,尤其是参考了若干比较稀见的外文史料,尽可能还原当时真实的历史,给读者以耳目一新之感。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雷颐

一百多年前湘军与太平军长达十余年的战争,无疑是中华民族的巨大悲剧。本书尽量抛开泛意识形态化的价值评判,在是非纠葛处着墨甚少,而是从史料出发,以展示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湘军消灭了一个乌托邦,赢得了帝制和耕读文化的回光返照。然而,曾、左、彭、胡这些曾让当时人顶礼膜拜的大人物,依然挣不脱时代的羁绊,终究没能将大清朝这条破船修复并领上一条新航线。这或许是民族和个人宿命的双重叠加,读来倍感悲怆。

——文化评论家 十年砍柴

目录

江忠源:悲壮先驱

 引子:曾国藩看中的浪子

 两百年一遇的好知县

 振奋朝野的大捷

 大手笔的战略家

 赖汉英的伤心之地

 视死如归的抉择

刘长佑:黑面不倒翁

 引子:无缝的鸡蛋

 头脑冷静的指挥官

 行政干才

 “欲保云南,必攻日本”

曾国藩:圣相抑或元凶

 引子:时势造英雄

 建立宏伟目标

 退却是为了前进

 七百多个难熬的日子

 祸兮福所倚

 祁门故事多

 最后的冲刺

 急流勇退

罗泽南:文豪武壮

 引子:率徒打仗的大儒

 身世凄苦

 湘军政委

 塔罗并称

 高瞻远瞩

 出师未捷身先死

王錱:另立山头

 引子:曾左失和的导火索

 魔鬼训练

 运动战的高手

 老虎出山到江西

李续宾:渊默胜雷

 引子:湘军最大惨案的主角

 团练先锋

 临危受命

 攻克九江

 英雄末路

彭玉麟:智慧与高尚

 引子:少年磨难

 谋定而动

 抗法御侮

 高风亮节

胡林翼:中流砥柱

 引子:难不倒的务实派官员

 沧海中的大鱼

 打造东征基地

 谋划大局

鲍超:无敌骁将

 引子:初见东太后

 想当将军的士兵

 崭露头角

 个人英雄主义

 珍贵的缘分

 从水面跳上陆地

 惨烈的陆战

 从“塔罗李鲍”到“多龙鲍虎”

 彭杨曾鲍时期

 哗变门事件

 迟到门事件

 从抗俄到抗法

左宗棠:大将筹边

 引子:天下只此一人

 平定陕甘

 力排众议

 收复北疆

 决战南疆

 收复伊犁

 中法战争的主心骨

参考文献

序言

晚清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引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惨烈内战。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清军八旗、绿营、湘军、淮军以及各路武装轮番上阵,与百万太平军在大半个中国的辽阔战场上,进行了长达十五年的血腥厮杀。这场生死存亡的搏斗,参战人数之多,波及范围之广,战局的跌宕起伏、大起大落,都创下了纪录。这场血战中,早已腐败昏愦的大清王朝居然从初期的颓唐中重整旗鼓,上演惊天的逆转,成功镇压生机勃勃的太平天国运动,成了赢家。后人读史至此,错愕之际,不免掩卷沉思这历史的兴亡沉浮背后的偶然与必然。大清王朝的最终战胜确实有很大的偶然性,若非咸丰年间有支持清廷的民兵武装异军突起,咸丰皇帝恐怕难免步前辈元顺帝之后尘北逃朔漠的命运。而这支转移世运的异军就是湖南的读书人招募本省山农组建的湘军,它在太平军进入湖南前后投入战场,转战天下,十余年时间,便将“举世大帅无可匹敌”(咸丰朝名臣周天爵语)的太平军彻底镇压下去。王闿运在《湘军志》首篇中写道:

湘军则南至交趾,北及承德,东循潮、汀,乃渡海开台湾,西极天山、玉门、大理、永昌,遂度乌孙,水属长江五千里,击柝闻于海。自书契以来,湖南兵威之盛,未有过此者也。

王闿运称湖南兵威以湘军为盛,其实何止湖南,就是中原所有汉族政权,自有史以来,未有劲旅如此也。由于湘军的赫赫战功,湖南人崛起于这个英雄辈出的乱世,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内,占据了中国军政人材格局的主流。

湘军之所以能够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场大战,要归功于它的缔造者和指挥者。他们大部分是崛起于社会基层的书生,他们是那个时代真正的风云人物,他们投笔从戎,几乎是白手起家,仓猝立军,率部走上战场,转眼之间就打出了威风,成为为大清帝国中兴大业保驾护航的威武之师。然而,在不到半个世纪后,早已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终于寿终正寝,湘军所为之浴血奋战的所谓中兴大业,最终不过是绚烂一时的帝国余晖。

这些创造了军事神话和政治奇迹的人物,就是本书介绍的湘军将帅。他们成就了一番令人无法想象的大业,留下了太多令人神往的事迹。这些在战争中起家的乱世豪强,对于他们的名字,读者或许耳熟能详,但对于他们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和所用的方略,他们在湘军中的地位,他们的军事素质和独门技法,以及他们彼此的交往和协力,也许还不是十分清楚。本书为他们书写了各自的小传,力图从多个角度反映他们的人生与业绩,有助于读者加深对这些传奇人物的了解。

既然要写湘军将领,就有一个概念需要理清:到底什么是湘军?在不少人心中,湘军就是曾国藩率领的湖南军队,这种大而化之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历史丰富的细节。其实,湘军有广义、狭义之分。最初,湘军之“湘”,并非是指湖南,而是特指湖南湘乡县。曾国藩奉旨兴办团练之初,和罗泽南、王錱等在湘乡招募团练整训成为勇营,因此这支部队被称为湘勇,这就是狭义的湘军,即曾国藩直辖,以湘乡人为基干的勇营。后来战争规模扩大,湖南各地的勇营都加入了作战序列,湘军的概念就发生了变化。湘军的“湘”就不再是指湘乡,而是整个湖南,湘军的概念,也扩大到在太平天国战争中,所有由湖南士绅招募的勇营。由于曾国藩声望最高,号召力最强,所以名义上所有湘军都以曾国藩为共主。而实际操作上,湘军存在诸多派系:王錱的老湘营被曾国藩排斥出去后,独立作战,后来由左宗棠编练为新楚军;江忠源招募的新宁楚勇,成军比曾国藩的湘勇更早,在江忠源战死后,由刘长佑继统,指挥上也有相当的独立性;胡林翼在湖北编练的湘军,习惯上被称为鄂军,也相对独立于曾国藩的指挥系统之外。

此外,湘军虽然以湖南人为基干,但湘军将领,却吸纳了不少外省人。如湘军猛将鲍超,四川奉节人;分统李榕,四川剑州人;金国琛,江苏江阴人;朱洪章,贵州开泰人;而塔齐布和多隆阿,甚至还是旗人。虽然鲍超等人不是湖南人,塔齐布甚至还担任过绿营军官,但他们所带兵勇,都是在湖南招募,他们都是在湘军系统里任职的“客将”。

晚清史上,叱咤风云的湘军领袖实在纸不胜书,本书只能精选江忠源、刘长佑、曾国藩、罗泽南、王錱、李续宾、彭玉麟、胡林翼、鲍超、左宗棠共十位作为代表,按湘军队伍成军的先后顺序立传。湘军中最早募勇出省作战的,是江忠源、刘长佑的楚勇。江忠源是湘军的先驱者,他战死后由刘长佑统率楚勇,所以他们两位排在最前。此后曾国藩受命办团练,最早的合作者就有他的同乡罗泽南、王錱。所以曾、罗、王三个湘乡人排序紧随江、刘之后。李续宾兄弟追随老师罗泽南从军,他们都是湘军陆师的先行者。后来曾国藩移驻衡阳,因江忠源、郭嵩焘的提议,操办水师,彭玉麟与有力焉。湘军出省到湖北打仗,胡林翼率数百黔勇北上作战,后借鉴罗泽南的湘军营制,也按例编练起他的新湘军——鄂军。本来,最早参加对太平军战斗的,应该是鲍超,他跟随向荣在广西镇压太平天国,还在江忠源之前。左宗棠在太平军攻打长沙时,已入张亮基幕府,参战似比曾国藩还早。但鲍超跟从向荣时,并不是湘军将领,左宗棠真正单独领军作战,时间还在鲍超统率霆军之后,所以鲍、左两位参战较早的将领,按湘军组建的序列,却排在了最后。

湘军将帅个个都是性格鲜明的人物,本书中的主人公,本身都有可能成为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脸谱。忠如江忠源,冷如刘长佑,贤如曾国藩,坚如罗泽南,烈如王錱,傲如李续宾,刚如彭玉麟,谋如胡林翼,猛如鲍超,智如左宗棠,无不具有典型的意义。他们的特色品质中不仅有时代的凿痕,不仅有传统文化教养的烙印,还有民族性格的陶铸。

举凡历史事件、风云人物,往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往往当时者迷,跨代者明。湘军人物的去世距今不过一百多年,他们的作为和事迹距离后世虽然并不遥远,但是跟当代人的意识形态仍有许多牵扯不清的纠葛,涉及是非的判断和感情的倾向,这也许是我们用文字来还原或塑造湘军人物的障碍;然而,由于思想的不断解放,我们透过尘封的史料,对那些硝烟弥漫中的身影,可能已经比几十年前看得更为清楚。于是,就有了这部尝试之作,希望能够讨得读者的喜欢。

内容推荐

湘军突起,天下劲旅。湘军将帅个个都是性格鲜明的人物,由王纪卿编著的《帝国余晖(湘军将帅的铁血征程)》一书中的主人公,本身都有可能成为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脸谱。忠如江忠源,冷如刘长佑,贤如曾国藩,坚如罗泽南,烈如王錱,傲如李续宾,刚如彭玉麟,谋如胡林翼,猛如鲍超,智如左宗棠,无不具有典型的意义。

《帝国余晖(湘军将帅的铁血征程)》一书尽量抛开泛意识形态化的价值评判,在是非纠葛处着墨甚少,而是从史料出发,以展示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描写一群挽救大清帝国于将倾的精英人物,讲述一场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去向的重大变局,展现一段湘军将帅的铁血征程。

编辑推荐

曾国藩如何铸就完美人生,左宗棠如何抬棺收复国土……十个湘军将帅精彩纷呈的故事,将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我们置身于历史的烟云之中,心灵与之一起奔腾与跃动,感受晚清帝国最后一缕霞光。

《帝国余晖(湘军将帅的铁血征程)》是一部写给现代人看的湘军纪实作品,是王纪卿的最新力作,由唐浩明、雷颐、十年砍柴鼎力推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帝国余晖(湘军将帅的铁血征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纪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15897
开本 16开
页数 3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4
出版时间 2011-02-01
首版时间 2011-02-01
印刷时间 2011-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8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34
16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7: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