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批判与想象--王小波小说研究/时代学术坊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由韩袁红所著的《批判与想象——王小波小说研究》是继编著《王小波研究资料》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是国内研究王小波小说的第一篇博士论文。

王小波之死,是中国当代文化界的重要事件。王小波和当代小说主流的关系,一直是批评界讨论的话题,他的创作特点,在当代文坛上的地位,是一个有待揭示的问题,韩袁红博士以其女性学者的敏锐的艺术感受、灵动的文笔,表达了她对上述问题的深度思考。

内容推荐

《批判与想象——王小波小说研究》:王小波之死,是中国当代文化界的重要事件。英年早逝的王小波,不仅留下了很多精彩的文化评论,还留下了同样精彩的小说。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去承捌比判的责任,与作为一个小说家去创造想象的世界,是王小波小说创作的两种精神原动力。自由飞扬的艺术想象与敏锐深刻的现实批判之完美融合,构成王小波小说的主要美学特征。王小波和当代小说主流的关系,一直是批评界讨论的话题,换言之,他的创作特点、他在当代文坛上的地位,还是一个争论或有待于揭示的问题。《批判与想象——王小波小说研究》是国内研究王小波小说的第一篇博士论文。作者以其女性学者的敏锐的艺术感受、灵动的文笔,表达了她对上述问题的深度思考。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知青年代和王小波的早期作品

第一节 “在荒岛上迎接黎明”——王小波写作的精神宣言

第二节 知青体验的初次呈现

第三节 对古老文学传统的自然师承和创作个性的初步显现

第二章 王小波小说创作的发轫期

第一节 独特的沉默与独特的发言

第二节 《唐人故事》:历史向童话的敞开

第三节 《黄金时代》:对现实的别样解说

第三章 王小波小说创作的高峰期(上)

第一节 《白银时代》与《黑铁时代》:反乌托邦的叙说

第二节 知识分子命运的隐喻

第三节 虐恋意象运用之一——被迫生成的受虐者

第四章 王小波小说创作的高峰期(下)

第一节 《青铜时代》:想象力的自由飞扬

第二节 虐恋意象运用之二

第三节 “绝望其实无限美好——王小波写作的沉郁底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王小波创作及作品刊发年表

附录二 蜘蛛巢与蓝蜻蜓——卡尔维诺与王小波小说世界中的童话追求

附录三 关于王小波小说《黄金时代》中“敦伦”的几种误读

后记

试读章节

1969年,在全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王小波离开北京,前往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劳动。当时他年仅17岁。王小波满怀理想和热情,带着对“美丽的西双版纳”的憧憬,告别亲人和从小生活在一起的教育部大院的伙伴,也告别了他的少年时代,开始他青春的岁月。1971年,王小波在云南患急性肝炎,得到批准回北京。由于没有户口无法就业,他一直待在家里养病读书,直到1974年再度前往山东牟平插队。插队后期担任民办教师。1975年,王小波按政策回到北京,由街道安排在户口所在地附近的工厂工作,直到1978年参加高考,考取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商品学专业。这段历程,几番空间转换,尤其是最开始积极响应号召主动奔赴边疆,以及随后在农村度过的那些生活,对他的人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其中所留下的印记和引发的思索,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这十年,是他成长期的重要十年。同时,作为他终生事业的文学创作也在这个时期开始。

“70年代的一个年轻人,在各种风起云涌的政治潮流之外,独自试探着在自己钟爱的文学之路上迈开步子……”①出于作者生前契友艾晓明想象的这份图景,却是对王小波早期创作的一个比较准确的描述。王小波的写作尝试开始于云南湛蓝的天空之下。一个年轻人早期的阅读积累、现实体验、梦想、希望和思考,都留在了那些早期手稿中。那是他成长期的文学记录。这份记录,既无可置疑地带有那个特殊时代的痕迹,又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视野和选择。那些手稿上的文字,“稚拙,但决不是当时流行的风格”②。1998年2月,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两本书:《地久天长——王小波小说剧本集》、《黑铁时代——王小波早期作品及未竟稿集》,收集整理了王小波生前未获发表或零星发表的作品。这个选编整理工作主要由艾晓明完成。由此,王小波的早期创作中的一部分作品遂得以面世。

我们现在见到的王小波的早期作品共有10篇,它们是:《地久天长》、《绿毛水怪》、《战福》、《这是真的》、《歌仙》、《这辈子》、《变形记》、《猫》、《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和《马但丁》。这些作品中,除处女作《地久天长》曾发表于1982年7月号的《丑小鸭》杂志外,其余在作者生前均未发表。1998年,为了纪念知青运动三十周年,《北京文学》杂志曾出“知青专号”(1998年第6期),其中收录了王小波的《马但丁》。其时王小波已经去世,这篇小说大约是由他的夫人李银河女士提交的(李银河自己也有短文《我的人生第一课》在同期刊物刊登)。其余的8篇作品,均收在《黑铁时代——王小波早期小说及未竟稿集》中。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王小波文集》时,在第3卷“早期作品”中,只收入了9篇作品,《马但丁》一篇被遗落。此后各出版社出版的各种王小波的文集,都延续了这一疏漏,直至2008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王小波全集》,也依然如此。而这篇一再被遗漏的小说《马但丁》,在王小波小说创作中其实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对此后文将作出分析。

王小波的早期作品基本上是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即作者的青年时代,亦即本文所说的知青时代。上述十篇作品都写作于这一时期,是王小波在这一时期留下的手稿中的一部分。这些作品虽然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手法都有幼稚的成分,但却是王小波后来创作的起点所在。它们是王小波青年时代的记录,既比较清晰地记录了他的心理和思想成长的轨迹,也隐含着他的文学创作的起因和艺术师承。所以,考察这批作品,有助于追溯王小波小说创作的源流和精神雏形,同时也有助于更清楚地理解王小波的小说创作在当代文学史上的独特性。

考察王小波的这些早期创作,下面三个方面尤其值得注意:第一,王小波写作的根本出发点,写作对他的人生终极意义的实现有着决定性和方向性的意义;第二,作为一个知青个体,对于知青经历独特的文学发现和表现;第三,这些作品显示的王小波独特的文学修养及其师承,他对古老的文学传统的选择、继承以及进一步发展。这些方面实际已经蕴涵了他整个写作的根本问题,他的早期作品显示了他一生小说写作的基本方向。P7-9

序言

文学史上有不少作家,生前是寂寞的,他们的价值不为同时代人所认识,反倒是死后,名声大振,吸引了无数人的眼光,王小波便是这样的作家。2010年第6期《收获》上,有孙郁先生谈王小波的文章,他说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与一些文学界人士不定期地聚会,王小波也常去,但显得落落寡合,没有什么人与之热烈交谈,常常是谈着谈着,他就与一两位朋友坐到一旁,什么时候人走了,都不知道。甚至像孙郁先生参加过很多次聚会,见过王小波很多面,也不知道此君为何人,直到王小波病逝后,见到照片,才将王小波的名字与生活中交往的那个人对上号。今天的王小波已经是被社会上很多人谈论的公众人物了,他的作品也反复出版,可见社会对其的欢迎程度。但从文学研究的角度看,王小波的创作和文学成就,还是引来很多的争议。

对王小波的文学成就的价值认同上的分歧,一方面是源于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发展状况的不同认识,另一方面是源于作家、评论家固有的文学趣味。在前一个方面,有不少文学研究者认为王小波是当代中国文学中的“异类”,他的工作不是建构,而是解构,犹如文学拆迁队,将原有的文学大厦中威严堂皇的东西拆解成砖块和泥粉,让它现出最基本的精神原形。但他自己所推崇的东西,似乎还没有来得及建立起来。这样的看法,影响到对他的一系列作品的评价。在后一个方面,王小波小说创作中的“反英雄”题材、同性恋题材,总让一些习惯于从文学阅读中寻找美感的阅读者感觉着不大不小的不舒适感。所谓不大不小的不舒适感,是指在阅读理性上,人们能够容忍王小波小说中种种对大众阅读趣味的冒犯,但要说到发自内心地喜欢,就有点强人所难了。也正是这样的原因,在当代文学史定位上,王小波的身份和作品总显得有点暧昧,有的说他是学者,有的说他是客串作家,似乎正业应该在学术研究上。对他的文学成就的论述,相比之下,也不及对同时期的知青作家如韩少功、张承志、阿城等人的论述来得明确。这种暧昧不明的认识壁障,造就了王小波研究至今还是一个轮廓不清的世界。所以,我有点佩服韩袁红的勇气,记得很多年前,她选王小波的小说作为博士论文选题时,我从心底为她担忧,这种担忧不是担心她的研究能力,而是选题自身的价值问题。但我看她态度坚决,而且,看她交来的初稿,似乎有很多的话要说。这种研究状态,让我觉得她是真的感受到当代文学研究中有很多地方需要突破,而王小波的小说创作的研究,仅仅是一个方面而已。在做完王小波的小说创作研究之后,韩袁红又应天津人民出版社之邀,编选了两卷本的《王小波研究资料》,可以说是从最基本的文学史材料出发,重新清理研究对象。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韩袁红新近推出了这部研究专著,我想有着长久的研究积累,再加之她认真刻苦的努力,这部王小波研究专著是值得广大读者信赖的。

做当代文学研究的难度之一,是敏感和发现的眼光,应该说,韩袁红在王小波研究中是贯穿了这种敏感和发现的眼光。对韩袁红而言,我想这是她文学研究迈出的最坚实的第一步,以后一定还会有更扎实的成果贡献出来。

杨扬

2010年12月于沪上

后记

王小波作为一位作家,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意义,这一点也许有待于更长久的历史的证明。我希望以我自己的努力为此作出一点贡献。

本书是作为博士论文完成的。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杨扬教授。杨老师在同学们心中是一位严厉的导师,他治学勤奋严谨,同时也一直以此为要求,引领门下的学生,期望大家做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术成就。导师的人生和境界,对我们学生的为学与为人都是十分珍贵的导引,让我们由衷敬重而且心向往之。我还要感谢殷国明教授,殷老师以一种宽松自由的风格引导我们坚守自己的立足点,尽可能地发挥自己。我也要感谢方克强教授,方老师是我的硕士论文指导老师,他对我这篇论文的写作也一直给予着关注和支持。论文答辩、送审时还得到了钱谷融、王纪人、郜元宝等先生的指正,在此特致谢意!

本论文完成于2008年夏季,此次出版前根据评审专家的意见,又进行了修改加工,附录了两篇近年发表的研究王小波及其作品的论文,还附录了一份王小波创作及作品刊发年表。

全书完成以后,我发现,这一课题可以深入追问的问题其实还很多。比如将对王小波的研究放在新时期文学三十年乃至当代文学六十年的背景之上,从王小波与当代文学发展的关系中进一步探讨,将王小波的师承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师承加以对照,等等,这些对王小波研究与当代文学史研究都将很有意义,这是我以后将要进一步努力的。

而这本书得以出版,我要郑重感谢安徽大学的吴怀东教授,是他的鼓励和帮助使我有勇气将这一有待完善的小小成果献之于世。我也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刘姗姗,她认真热情地为这本书的面世付出了诸多努力。我还要感谢一位遥远的朋友赵立朴老师,对王小波的共同热爱使我们得以相识、交流,她帮助我进行了全书的梳理和校对。而我的同学、朋友、家人所给予的支持,都是我要深深感激的。

王小波说过:“漫漫人生路,就如不尽的寒夜,别人的一点好意,就如夜空中的晨星。”而夜空之中,群星璀璨,漫漫人生,一路遇到的爱和帮助令我深深感恩!唯有默默记得,好好努力,希望自己也终于可以发出一点微光,以为微薄的回报。是为记。

韩袁红

2010年8月2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批判与想象--王小波小说研究/时代学术坊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袁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635729
开本 16开
页数 1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2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31
15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4: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