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独脚戏/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上海独脚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庆主编的《独脚戏》一书以人文学者的视角,面向普通读者,采用文字、图片、大事记、知识链接等方式,对该项文化遗产进行生动而全面的介绍,力求体现知识性、可读性和史料性。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之一《独脚戏》,由刘庆主编。《独脚戏》的内容提要如下:

独脚残发源并流行于江、浙、沪一带,作为滑稽表演的一个门类,以其平易、活泼、亲民的艺术风格,丰富的娱乐功能,成为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质的曲艺奇葩。

从“逗笑”的角度来说,独脚戏表演的技巧性非常丰富。“说、学、做、唱”四种基本表演手段通过滑稽演员长期的艺术实践具备了极其精妙的表现力。

历经近百年的发展,独脚戏成为上海市民文化生活中一项重要娱乐方式。几代独脚戏演员,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令人捧腹的曲目为观众带来了欢笑,并通过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维度地反映了上市生活的变迁。

目录

总序

前言

独脚戏的沿革

独脚戏的起源

堂会与电台里的独脚戏

新环境与新独脚戏

独脚戏的艺术技巧

“说学做唱”与夸张变形

滑稽逗笑的语言技巧(一)

滑稽逗笑的语言技巧(二)

滑稽逗笑的语言技巧(三)

独脚戏曲目

传统独脚戏曲目

新编独脚戏曲目

薪火相传

独脚戏的开创者

辉煌十年间

50、60年代崛起的演员们

新一代独脚戏艺术的中坚

水乳交融:独脚戏与滑稽大戏

独脚戏与早期滑稽大戏(一)

独脚戏与早期滑稽大戏(二)

《三毛学生意》

《七十二家房客》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脚戏

丰富的艺术价值

江南地域文化的承载者

特异的欢笑美学品格

独脚戏的现状

附录一:上海滑稽演员培养、教育机构

附录二:上海滑稽业余演出团体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民国时期的滑稽表演形式丰富多样。除了独脚戏外,在趣剧、隔壁戏、苏滩、相声、申曲、四明文戏(也称宁波滩簧)、滑稽大鼓、滑稽京戏中,滑稽元素同样大量存在。滑稽素材在这些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相互借鉴吸收,共同繁荣。样式众多、特点鲜明的滑稽演出均以逗笑为主要目的,为市民提供了宝贵的娱乐资源。独脚戏是这些演出形式中生命力极为强健的一类,它的起源与城市街头的叫卖艺人密切相关。

从“小热昏”到王无能

距今100年前的清代末年,江南一带常有街头卖报的小贩,他们为了招徕行人,一面当当地敲锣,一面用耳熟能详的方言念出当天报纸上的主要新闻。人们将这种独特的兜售报纸的形式称为“说朝报”。当时,苏州、杭州、上海还有不少的街头小贩以贩卖梨膏糖为生。同样是为了带动生意,他们吸收了“说朝报”的特长,边叫卖,边说唱,多用民间小调,结合时事新闻内容,自编自演各种节目,其中以杭州的杜宝林为有名。杜宝林曾拜苏州的陈长生(艺名小得利)为师,1911年回到杭州后,开始独立唱曲卖梨膏糖。他表演时一人表演,唱说并重,以敲击小锣作为伴奏。这种形式生动活泼,滑稽诙谐,受到了民众的欢迎。为避免“祸从口出”,招致麻烦,杜宝林自称为“小热昏”,意思是“热昏瞎说,不能当真”。

当时,在上海卖梨膏糖的小商贩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一处是位于南市的城隍庙,那里有几家上海本地人经营的小店铺;另一处是位于闸北的天妃宫,杜宝林的老师陈长生离开苏州后就曾在此落脚。这些商贩也多采用“小热昏”的形式来促进生意的兴隆。当时大概没有人想到,独脚戏会从这种诙谐、逗笑的街头表演样式中吸取到最为宝贵的营养,而小热昏艺人杜宝林的一位私塾弟子江笑笑此后也将成为上海滑稽界声望卓著的一代大家。

“趣剧”与独脚戏、滑稽戏的关系也很密切。它的演出最早是}昆杂于当时舞台上流行的文明戏中进行的,不具备独立的性质,表演的初衷是吸引更多的人来观看“正剧”(文明戏),其演员也多为文明戏剧团中的滑稽演员。至20世纪20年代初期,趣剧凭借其独特的优势从文明戏中分化出来,并且有了一个新的名称:“滑稽新戏”。这种蜕变、新生的过程是与文明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并受到了从“舞台”到“游艺场”演出场所转化的影响。在观众好奇的目光和浓厚的兴趣中,滑稽新戏的演员、剧团和剧目开始大量出现,演出一直持续到40年代。其中的《孟姜女过关》、《约法三章》、《谁先死》、《贱骨头》、《代理丈夫》、《王小二过年》、《呆中福》、《骗术奇谈》等剧目所运用的滑稽套路常常被独脚戏和滑稽戏借鉴,如《约法三章》被改编为独脚戏《阿福上生意》,《骗术奇谈》被改编为独脚戏《骗表》、《骗皮箱》等。

1912年,一种新型娱乐场所——游艺场——在上海兴起。自当年11月24日“楼外楼”开业后,新世界(1915年)、“天外天”(1916年)、“绣云天”(1916年)等游艺场相继诞生。1917年7月14日上海大世界开幕,此后又出现了先施乐园(1917年)、永安天韵楼(1918年)、花花世界(1920年)、神仙世界(1926年)、新新屋顶花园(1926年)、福安游艺场(1933年)、大新游乐场(1936年)、上海世界(1936年)等多家著名的游艺场。大世界是其中的代表。这个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游艺场由黄楚九创办,1930年黄金荣接手经营。它曾经是旧上海最吸引市民的娱乐场所,占地一万四千多平方米,内设剧场、电影场、书场、杂耍台、中西餐馆等,并有许多小型戏台,轮番表演各种戏曲、曲艺、歌舞和游艺杂耍等,汇集了五花八门的表演项目。如1920年1月1日那天,大世界里演出的节目就包括滑稽、京戏、电影、评弹、苏滩、魔术、宣卷、口技、大鼓、文明戏等。此后节目则随着观众的趣味不断地变化。大批滑稽艺人活跃于游艺场中,独脚戏、趣剧、滑稽新戏等滑稽表演也在这样“百戏杂陈”的环境中吸收了生长所需的各种养料。

独脚戏在当时是滑稽演出的一种新形式,初为一人单独演出,后发展为两人或多人演出。独脚戏有以说为主的,或者说一个滑稽故事,或者讲一段笑话,其间学讲各地方言;有以唱为主的,或者唱各种地方戏曲唱腔,或者唱民间小调,以营造滑稽效果。一般情况下,许多段子都是说唱相间的。由于其演出时间和容量相对短小、灵活、自由,便于满足观众“快餐”式的娱乐消费需要,也宜融人游艺场、堂会、电台等各种“拼盘”演出活动中,因此极受当时民众的喜爱。“独脚戏”是一个统一的称呼。除它之外,民国时期的滑稽艺人们为自己的类似表演还起了很多希奇古怪的名称,诸如“踱觉戏”、“打棚戏”、“笑嘻戏譬“零头戏”、“瞎搭戏”、“搭浆戏”、“四面八方戏”、“戏迷戏”、“笑话奇谈”等等,以此表示和他人的不同,并引起观众的兴趣。实际上,它们表演形式的差别并不很大。

P14-16

序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若星河。

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带给中国人骄傲的同时,也留下了令世界惊奇的各色瑰宝;令人叹为观止的丰厚文化遗产积淀润泽着后世子孙的精神家园。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中,以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等非物质形态存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被界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差异造就了形形色色、别致多样的文学、歌舞、美术、技艺和习俗等,它们因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价值而被认为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从女娲补天传说的五色神石,到端午节汨罗江畔的龙舟竞渡;从《牡丹亭》里一唱三叹的婉转昆腔,到《高山》、《流水》中意境悠远的古琴雅韵;从七彩瓷器釉下的瑰丽纹饰,到顾绣、竹刻巧夺天工的奇丝妙缕;从中医针灸以外治内的灵动针法,到太极武学博大精深的一招一式,这些中华文化符号承载着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逐渐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中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并且深深地溶于全球华人的精神m脉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着的特有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以一种无形的方式承续着中华文化之魂,被视作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身边,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可以注视、可以惊叹、可以赞美,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会永远存在下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它们已经斑驳和脆弱,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其生存环境正在受到威胁,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亡或失传的危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已经刻不容缓。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陆续出台,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式启动。2006至2008年间,国务院陆续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10个门类,计1028项。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的海派文化历经城市七百多年的发源历史和一百六十余年的开埠岁月,在传统吴越文化的基础上,孕育了别具一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融合古今、交汇东西,具有鲜明的近现代工商业特色。上海目前共有江南丝竹、昆曲、京剧、淮剧、沪剧、独脚戏、黄杨木雕、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等3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充分展现海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我们专门编辑、出版了这套以上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为内容的大型丛书。通过这一形式,既对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记录,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开展普及和宣传。丛书为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单独设卷,以人文学者的视角,面向普通读者,采用文字、图片、大事记、知识链接等方式,对项目进行生动而全面的介绍,力求体现知识性、可读性和史料性。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进行了充分演绎,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活动,让世界领略了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这套丛书也将努力传承世博精神,继续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值此功成之际,衷心感谢为编著丛书付出辛劳的项目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和保护工作管理部门,以及专家学者和上海文化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们,现有的成果都凝聚着他们的才智和心血。我们衷心希望,这套丛书的面世能得到读者的欢迎和喜爱,这也正是对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最佳回报。

后记

五年前,我选择以上海滑稽演出的历史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研究课题。和“小山东”、“小宁波”、“三毛”一样,上海是我的第二故乡,滑稽表演的精妙艺术和繁杂史料对我而言是比较陌生的,但这门艺术的特殊魅力却不断地激发着我的研究兴趣。由于这个原因,我与滑稽界的从业人员交上了朋友。2008年我应邀参加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脚戏”项目的申报工作,有机会再一次对上海的独脚戏和滑稽戏进行了梳理。为此,我还受命编写本书,介绍上海独脚戏的历史、现状和艺术特点。深知责任繁重,自是全力而为。完稿之时,正值炎夏酷暑,可在我听来,窗外聒噪不安的蝉鸣已经变得悦耳许多了。

独脚戏是滑稽表演中重要而独特的一种形式,它的起源和发展是与趣剧、滑稽戏等其他滑稽形态相依相存的,因此无法孤立地对其进行描述。为了做到既突出独脚戏这一主体,又兼顾不同的滑稽形态之间的相互渗透,以便相对准确地完成对独脚戏动态历史的勾画,我查阅了有关的报刊、回忆录、档案、音像资料,也借鉴了不少专家和研究者们的成果。

在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上海各个滑稽剧团的鼎力支持。他们不辞辛劳,全力配合,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滑稽收藏家邵友福先生也为本书贡献自己珍藏的资料和照片,在此谨致谢意。

独脚戏虽然只有近百年的历史,但研究它的文字并不算多,而且许多史实尘封湮没已久,各家说法不一,我只能尽自己所见所闻,加以记录和评述。限于本人的学力和见识,书中缺误之处难免。这本小书仅是引玉之砖,如果它能够帮助读者们熟悉和了解独脚戏这一珍贵的艺术遗产,并对日后的独脚戏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也算是有其些许的价值了。

刘 庆

2010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独脚戏/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06297
开本 16开
页数 1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3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26.7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8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4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