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青年2009年佳作(美文卷)
内容
编辑推荐

很多时候,智慧和善良徒然让我们增加痛苦……在作品中寻找到知心朋友,是我在创作中最大的收获,也是吸引我写作的最大魅力,人生在世就本质而言是孤独而寂寞的……

其实,我们都有别人不理解的快乐,别人不知道的聪明,别人没有的化繁为简的能力以及坚定的没有道理的乐观。最幸福的时候就是被感动的时候。

人生应该有另一种可能,但是,在机会来临前,自己需要蛰伏,需要等待……人对生活、工作、环境的要求,都不能追求百分之百完美。

本书收录了一百篇《中国青年》杂志2009年散文佳作,内容丰富,可读性强。

内容推荐

我们从简单游戏中提炼出了智慧,在低调做人中领略到了大度,在宁静处世中感受到了达观。生活给了你一把剪刀剪断快乐还是剪断痛苦全看你手上的功夫人生常常如此,从大处出发,越走越小;从小处出发,越走越大。

本书为《中国青年2009年佳作》美文卷,收录了《莫忘来路》、《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像三角梅那样好》、《你需要有一种逆向思维》、《挂在树上的茶壶》、《是什么改变了马嘎尔尼的“中国观”?》、《扑进画框,回到从前》等2009年散文佳作。

目录

莫忘来路

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像三角梅那样好

你需要有一种逆向思维

挂在树上的茶壶

是什么改变了马嘎尔尼的“中国观”?

扑进画框,回到从前

我的“耽美”人生

渺小的英雄

单调静

唐僧的玄铁重剑

蚂蚁为什么丢掉了幸福?

我不爱当主角

做一个有意思的人

难局

破窗理论改造罪恶之城

奇情和俗情

发什么才能使百姓消费“不差钱”?

绝不绝望——在北京大学的讲演

易中天:橘红穗黄,老来如诗

用刹那,问候浮生

与卵共存——耶路撒冷文学奖获奖词

拥有1300个亿,幸福1300倍

他是一个古怪孤独的孩子

多少官员变鸬鹚

爱多士的一次“弯路”

相处的距离

最有力量是现在

两个州官的搏与守

首相的座椅究竟有多大?

懂得放弃是智慧

尊重是一种力量

坐禅只需三日满

依偎在相亲相爱的路上

生活的苍凉背影

他的春暖花开

成就在这一声吼

保持美丽的距离

让诗意荡漾于生命

人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2008年度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获奖感言

墨子:向帝国挑战的剑侠

慈善贵在沉默

一个人的真正资本

人生何处不可休?

先看手心再看手指

成功最需要的是否定

人生要八戒,更须悟空

庄子:皎皎空中孤月轮

奥巴马就职典礼的两个细节

如何造就一流大学——哈佛大学校长在北大的演讲

唐太宗的死亡之约

听一听我们的感觉

谁人可如桓廷尉?

谦虚成就你的一生

让“刺激”引爆成功

在悖论的森林里(节选)

我们能为世界做什么?——致词哈佛大学毕业典礼

盖茨壮举的背后

城市的细节

拿什么纪念大师?

给心灵安一道花窗

已经很完美了

逆境菩萨

你们要走窄门

放错了地方的皮带扣

世界上最不成功的暗杀

大师什么最大

寻找一头驴

百年诚信

让蝴蝶把香味带给蜜蜂

发光不是太阳的专利

记住梦开始的地方

成功路上无“随便”

像木鸡一样去战斗

一步登天为拙招

六十?不老!

1958年《青春之歌》:一代人深爱林道静

1964年《艳阳天》有权活下去

1978年刻在时代的《伤痕》

1979年《朦胧诗选》:荒原上的野火

1988年《平凡的世界》:超越世界的平凡

1992年《活着》是一种同情和希望

总统的13个电话

今天为何出不了大师?

年轻人一定要学习幸福

身边的人

刘墉的衣饰政治

朱镕基答记者问(节选)

才子王融的悲剧

饥饿是生命的闹钟

当一颗心遇上另一颗心

重复成就高度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精彩地说

我曾嘲笑过李书福

被穷死的宋王朝

于尘埃中凝视出花朵

阅读是一种姿势

一匾一人生

人生中最艰难的60天

布衣里的王侯——怀念钱学森先生

试读章节

朱生豪这个名不见经传者悄然平了所有的山峰,创造了自己的高度和历史,“把日月译上了天空,把伟人译入了历史”,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奇迹,不能不说是一种豪杰壮举。

他是一个古怪孤独的孩子

文/孙君飞

在我的书橱里珍藏着一套《莎士比亚戏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定价160元。购买这套书时,我参加工作3年,月工资不足800元,又刚结婚,在经济上捉襟见肘,但毫不犹豫地将其抱回家,视若珍宝。

在阅读朱生豪先生的译本时,我又有机会拜谒先生的故居。先生的故居在嘉兴的梅湾老街对面,粉墙黛瓦,竹影扶疏,两层木楼梯子狭窄,踩上去吱嘎作响;窗花极小,经年累月的旧木器在昏暗的光影里散发出丝丝沉香……

在朱生豪和夫人宋清如住过的房间里,我看到一盏小小的油灯,灯火已灭,但先生的气息依然存在。今日的读者已经很难想象,就是在那昏暗的灯光下竟诞生了举世惊艳的《莎士比亚戏剧》中文译本,不是一本两本,而是连绵不断的31部。

让翻译成为最有力的武器

据说,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想把译著送给宋清如作为爱的礼物;二是将翻译事业当作摆脱迷茫的一剂良药;三是为中国人争一大口气,他在给宋清如的信中这样写道:“你崇拜不崇拜民族英雄?舍弟说我将成为一个民族英雄,如果把Shakespeare译成功以后。因为某国人曾经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

在这三个原因中,人们常常放大第三个,忘掉前两个,我却每一个都相信,三个原因里才有真实的朱生豪。他像任何一个青年那样深深地迷茫过,他曾经告诉宋清如:“如果到30岁我还是这样没出息,我真非自杀不可。”但幸运的是,在23岁时,他决心翻译《莎士比亚戏剧》,自此告别了迷茫,像一颗闪亮的彗星划过茫茫夜空,使自己的人生勃发出最美的光彩。

朱生豪信中的“某国人”指当时的一些日本人,他们因为中国没有《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译本而讥笑中国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这种论调显然十分荒唐可笑,不说其他,单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不过日本人说中国没有《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译本倒也是实情,朱生豪决心翻译出《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用事实做最有力的武器。他原本属于沉默寡言的战士,冲锋陷阵的行动才是他最有力的反驳语言。

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

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无疑等于攀登一座世界最高山,许多人望而却步,一些面世的中文译本也只是笨拙而机械地翻译,匠气十足,神韵全失,“将日月之辉译成油灯之微,将伟大的莎士比亚译成怪腔怪调的莎打油”。朱生豪先生对这种译本很不满意,也瞧不起,那么他会怎么翻译呢?

“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在《译者自序》里,朱生豪表明了自己的翻译宗旨。他还讲到具体的翻译过程:“凡遇原文中与中文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露,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每译一段,竟必先自拟为读者,察阅译文中有无暖昧不明之处;又必自拟为舞台上之演员,审辨语调是否顺口,音节是否调和。一字一句未惬,往往苦思累日。”这种忠实诚挚而又灵活贴切的译法让他走到了当时所有译者、包括一些名流大家的前面。

用现在的话来讲,朱生豪其实是当时翻译界的一匹黑马。他毕业于之江大学,绝对称不上名校;他毫无名气,乃一后生小子;他在世界书局充当一个小职员,在战乱年代跟难民一起颠沛流离。更不可思议的是,他没有什么利器,手头上除了莎翁原著,唯有一本《牛津辞典》和《英汉四国词典》,其他参考资料,一概没有。但就是这个名不见经传者悄然平了所有的山峰,创造了自己的高度和历史,“把日月译上了天空,把伟人译入了历史”,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奇迹,不能不说是一种豪杰壮举。

只管抱着莎士比亚,过他的日子

这个幼年失去双亲的不幸儿,也许在莎翁戏剧里读出了人类的体温。翻译莎士比亚最终成为他最心爱的事业,爱到可以寄托生死和人格尊严的地步。他说:“真的,只有埋头于工作,才多少忘却了生活的无味,而恢复了一点自尊心。”

先生感觉不到自尊,最大的原因可能是深刻地体验到战争的罪恶。朱生豪翻译莎翁全集几乎是孤军奋战,同时伴随着毁灭一切的炮火。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朱生豪逃出寓所,随身只携带着牛津版莎翁全集和部分译稿,此时的朱生豪已经对莎翁的戏剧达到着魔的程度。宋清如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八一三’的炮火,日敌在半夜里进攻,把他从江山路赶了出来。匆忙中他只携着一只小小的手提箱,中间塞满了莎氏剧全集、稿纸,一身单短衫出来……他姑母见他把衣服被褥整个儿的全部财物都给丢了,气得直骂,他却满不在乎,只管抱着莎士比亚,过他的日子。”

不幸的是,因为战乱,他曾两次丢毁几乎全部的资料和译稿。1942年,先生成为生活无着的失业者,但他再次竭尽心力地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并于1943年1月,携爱妻搬回老家嘉兴定居。

当时,嘉兴也是沦陷区,日伪横行,环境险恶。朱生豪继续保持着高昂的民族气节,他宁愿贫穷至死也不为伪政权效力,“到敌伪手里去要饭吃,我宁愿到妈妈那儿去(指宁愿去死)”。他闭门不出,摒绝交往,把全部时间和精力交给翻译工作。他沉默的程度让人吃惊,他自己也说:“一年之中,整天不说一句话的日子有一百多天,说话不到十句的有二百多天,其余日子说得最多的也不到三十句。”他工作条件的艰苦也让人吃惊,他全部的工作用具无非是一张榉木账桌、一把旧式靠椅、一盏小油灯、一支破旧不堪的钢笔和一套莎翁全集、两本辞典而已;家里没有时钟,先生起床以天明为准,有时候熬夜译述,也要担心灯油是不是够用。

欧美文坛为之震惊

最大的快乐在翻译,最大的痛苦也在翻译。翻译决不比创作容易,而翻译莎翁戏剧更需要译者呕心沥血,毫不苟且。在翻译的过程中,朱生豪有时候觉得自己太笨了,他甚至称:“就是在初中二年级门门功课均不及格的时候,也要比现在聪明些。”他对自己的才华产生了怀疑,为此他感到痛不欲生,竟“希望魔鬼进入我的心”。但有时候,他又变得特别聪明,工作速度“像飞机那样快”,令他欣喜异常。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开始,朱生豪次第翻译出莎翁全部悲剧、杂剧,又译出英国史剧四部。,连同喜剧在内,一共31部。

艰苦的工作再加上贫穷的生活,令朱生豪的身体日渐虚弱,经常患病,但他仍然笔耕不辍,跟时间赛跑。翻译到《亨利四世》时,先生突然感到肋间剧痛难忍,并出现痉挛,经确诊为严重肺结核及并发症。

1944年11月,朱生豪病情加重,日夜躺着,无力说话,更无力看书了。然而他曾经两次在昏迷中突然高声背诵莎翁戏剧原文,音调铿锵,表情极为严肃。清醒后,他稍感好转,便不无遗憾地对日夜守护在他身边的宋清如说:“莎翁剧作还有五个半史剧没翻译完毕,早知一病不起,就是拼着命也要把它译完。”并再三叮嘱爱妻和弟弟“续完未及完成的五个半史剧”。

26日中午,朱生豪忽然叫道:“小青青,我去了!”不等爱妻应答,一代才子就此撒手人寰,年仅32岁。

朱生豪辞世的那一年,宋清如也是32岁,他们的儿子刚满周岁。宋清如记起夫君曾经对她说过的一句话:“要是我死了……不要写在甚么碑版上,请写在你的心上,这里安眠着一个古怪的孤独的孩子。”念及此,宋清如再次泪如雨下。

1947年秋,朱生豪先生的译稿由上海世界书局分三辑(喜剧、悲剧、杂剧)出版,计27部剧本。195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集》。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莎士比亚全集》,内收朱生豪翻译的3l部剧本,他成为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人。诗人卞之琳称赞他说:“他译笔流畅,为在我国普及莎士比亚戏剧作出了最大的贡献。”台湾大学教授虞尔昌说:“1947年秋,我国首次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作三辑传到海外,欧美文坛为之震惊,许多莎士比亚的研究者简直不敢相信中国人会写出这样高质量的译文。”

P65-68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青年2009年佳作(美文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守文//王跃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361417
开本 16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3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8: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