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道教的一个特点,是与中国传统道教主流的关系比较淡,而与晚清民间新兴宗教运动及传统信仰民俗的关系比较深,与儒、佛教相融混的情况比较突出。本书所研究的香港道教,则以客观上大致符合道教的传统标准,主观上也认同道教的机构和成员为限,主要不出香港道教联合会的组织范围,另外加上道联会以外的一些众所公认的道教内容。
图书 | 香港道教/香港宗教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香港道教的一个特点,是与中国传统道教主流的关系比较淡,而与晚清民间新兴宗教运动及传统信仰民俗的关系比较深,与儒、佛教相融混的情况比较突出。本书所研究的香港道教,则以客观上大致符合道教的传统标准,主观上也认同道教的机构和成员为限,主要不出香港道教联合会的组织范围,另外加上道联会以外的一些众所公认的道教内容。 内容推荐 香港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部分。道教是中国土生的传统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传统的主要载体。香港华人社会也基本上承袭了这样一个宗教传统,但又形成了一些与中国内地不同的特点。 道教组织细胞,在中国大陆是宫观,在香港则是道堂。没有职业道士出家修行的制度,道侣在俗修行模式一枝独秀。 香港道教吸收了民间新必道派的神话遗产,对三教传统神灵和民间俗神也持开放态度。 目录 序 李平晔 引言 第一章 香港道教的历史渊源 中国本土宗教传统 中国民间新兴宗教运动 先天道等民间教门在香港的发展 香港的吕祖鸾堂及其他 香港现代道教的源头 第二章 香港道教的组织细胞:道堂 香港道堂体制的由来 香港道堂体制的发展 香港道侣的在俗修行模式 香港楼宇道堂的独特生态 第三章 香港道教联合会 香港道教联合运动 赵聿修主席:辛勤草创(1967—1974) 汤国华主席:全面展开(1974—1998) 赵镇东主席:世纪之交(1999—2002) 汤伟奇主席:继往开来(2003迄今) 第四章 香港道教联合会的道派 道教派别引论 香港道教全真派 香港道教先天派 香港道教纯阳派 香港道教联合会其他小门派 附表一:2006年香港道教联合会所属道堂派别一览表 第五章 香港道教联合会道堂扫描 港岛四区诸道堂 九龙油尖旺区诸道堂 九龙临新界四区诸道堂 新界东四区诸道堂 新界西五区诸道堂 附表二:2009年香港道教联合会所属道堂地理分布一览表 第六章 香港道教四大宫观 圆玄学院 蓬瀛仙馆 青松观 啬色园 第七章 香港道教的信仰对象与崇拜活动 神灵体系和主要崇拜对象 道堂宫观的主要崇拜活动:斋醮科仪 向神灵寻求指示:扶乩、求签、杯卜 神灵与习俗 另一类斋醮科仪职业者:喃呒道士 第八章 香港道教的社会参与 早期香港道堂的慈善普济活动 香港道教道堂社会慈善福利事业的全面开展 医疗服务 办学育才 文化活动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香港道教/香港宗教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钟国发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54255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40 |
出版时间 | 2010-04-01 |
首版时间 | 2010-04-01 |
印刷时间 | 2010-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7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959.2 |
丛书名 | |
印张 | 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1 |
宽 | 17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