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第一本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支撑的团体活动课指南!全国十佳心理教师及多位全国著名重点中小学一线心理教师联袂奉献!31省市41名校长、教研员与心理教师实名推荐!

随着心理学进入21世纪,关注人类幸福感与优势的积极心理学运动日益声势浩大。积极心理学在教育界也得到了广泛响应。本书以积极心理学作为理论体系支撑,结合学校教师开展团体心理活动课的实践经验,设计了75个最新实践活动,轻松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任课教师及心理咨询师等心理工作者开展团体辅导与团体咨询等工作。

内容推荐

在青少年发展的研究中,一直明示或隐晦地把对问题行为的描述、解释、预测和矫正作为研究课题之一,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反映为一种“问题导向”,即人们更为关注青少年的负面问题。

然而,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就“心理健康”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健康或幸福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可以实现自我、能够应对日常的生活压力、工作富有成效和成果,以及有能力对所在社区做出贡献。”这也是近年来国际心理学界“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具体体现,即强调人性友好的一面,关注人性的潜能。

如果用一句话介绍积极心理学,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优势与幸福的一门心理学学科。

本书是按照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开发的团体活动,主要针对积极心理学研究列举的各项积极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培养。本书的面世,将进一步推动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深入发展。

目录

推荐序一 雷雳 

推荐序二 陈虹 

前言 

教学建议 

导读 如何上好幸福课?

第一部分 积极优势:发现并利用个人特长 

 第1章 个人优势:发现并利用 

  本章理论导读 

  活动一:优势大转盘 

  活动二:我也很棒 

  活动三:优势取舍 

  活动四:模拟招聘会 

  活动五:优势陷阱 

 第2章 创造力:如何改变世界 

  本章理论导读 

  活动一:突破常规 

  活动二:智闯雷阵 

  活动三:巧解绳套 

  活动四:智取文具盒 

  活动五:环保时装 

 第3章 学习风格:聪明学习 

  本章理论导读 

  活动一:优势学习 

  活动二:全班总动员 

  活动三:超效方法 

  活动四:思维导图 

  活动五:脑力训练 

 第4章 灵性:探索人生意义 

  本章理论导读 

  活动一:生命意义 

  活动二:麦兜响当当 

  活动三:大自然 

  活动四:放松与冥想 

  活动五:人生之旅 

第二部分 积极情绪:打开快乐之门 

 第5章 主观幸福感:积极情绪之道 

  本章理论导读 

  活动一:幸福账本 

  活动二:情绪万花筒 

  活动三:快乐大魔盘 

  活动四:情绪的潘多拉 

  活动五:管好你的愤怒怪 

 第6章 心流体验:享受当下,提高专注力 

  本章理论导读 

  活动一:创造心流 

  活动二:欢乐的假期 

  活动三:快乐时光 

  活动四:绝技汇演 

  活动五:海底世界 

 第7章 乐观与希望:向着未来奔跑 

  本章理论导读 

  活动一:还原基本法 

  活动二:乐观有妙招 

  活动三:插上积极的翅膀飞翔 

  活动四:希望的主题曲 

  活动五:走下情绪的电梯 

第三部分 积极关系: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第8章 依恋类型:增进与成人和益友的联系 

  本章理论导读 

  活动一:亲子之间 

  活动二:守护的天使 

  活动三:对话 

  活动四:我是我家小主人 

  活动五:亲亲一家人 

 第9章 人际和谐与冲突:促进亲社会行为 

  本章理论导读 

  活动一:我的友谊之花 

  活动二:让友谊住我家 

  活动三:人际交往的技巧 

  活动四:竞争合作才精彩 

  活动五:面对青春的来临 

 第10章 感恩与宽恕:提升良性行为循环 

  本章理论导读 

  活动一:飞翔的感动 

  活动二:成长的代价 

  活动三:感谢校园生活 

  活动四:宽以待人 

  活动五:宽容有度 

第四部分 积极应对:从挫折中重生 

 第11章 韧性:在逆境中反弹 

  本章理论导读 

  活动一:生命的底色 

  活动二:不做受害者 

  活动三:两粒沙 

  活动四:生死对话 

  活动五:携手穿越阴霾 

第五部分 积极成长:激发内在动机,实现目标 

 第12章 自我决定论:提高自决能力 

  本章理论导读 

  活动一:我要学 

  活动二:连点游戏 

  活动三:学习的乐趣 

  活动四:为什么会这样 

  活动五:大拍卖 

 第13章 目标抉择与执行意图:促进行动能力 

  本章理论导读 

  活动一:我为自己掌舵 

  活动二:做自己的尺子 

  活动三:学习的比萨 

  活动四:我的未来之路 

  活动五:体重管理 

 第14章 自我效能:成功的信心 

  本章理论导读 

  活动一:峰回路转 

  活动二:魅力四射 

  活动三:天生我才 

  活动四:我能做到 

  活动五:我也不错 

第六部分 积极组织:传播幸福病毒 

 第15章 心理资本:积极的教师,积极的学校 

  本章理论导读 

  活动一:我是谁?我不是谁? 

  活动二:梦想照进现实 

  活动三:寻猎 

  活动四:有你帮助我 

  活动五:放轻松 

后记 心理教育20——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应用的未来 

试读章节

如何提升心流体验

人进入心流体验时,必须投注全部精力,意念完全协调合一,丝毫容不下无关的念头或情绪,此刻自我意识已消失不见,但感觉却比平日强烈,时间感也有所扭曲,只觉得时光飞逝。一旦整个人的身心都发挥到极致,不论做什么事都会价值百倍,而且生活变得有目的。在身心合一、专注的情况下,生命终将获得极致的发挥。

处于心流状态时,我们并不会觉得快乐和幸福,因为要体验快乐和幸福,内心必须专注如一,这样又会让注意力脱离手边的工作。如运动员在比赛中分心感受获奖的快乐与幸福必然出现严重失误,攀岩者举步维艰时要分心感受幸福则可能葬身万丈深渊。只有在完成任务之后回顾刚才发生的事,才会为这种极佳的体验心生感激,涌现快乐和幸福。虽然幸福与快乐不一定非要来自心流体验,如爱好、运动、电影、社交活动、学习、工作饮食、美容、做家务、看电视、闲逛、休闲都能够获得快乐和幸福,但许多消极的快乐需要借助外在环境才能产生,一旦类似的外在环境消失,幸福和快乐也立即消失。唯有来自心流体验后的快乐,才能得以持久,有益个人意识的拓展与成长。

无论做什么事,若能一面乐于其中、一面不断成长,那就是最佳状态。所以我们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提升心流体验。

(1)建立清晰的目标。确定清晰的目标才能持续投入精神力量,为个人获得循序渐进的经验感受。要为自己追求的幸福确立一个目标系列,包括远期、中期、近期目标。按照目标倒推法,像绘制组织结构图一样在远期目标的框架下设立中期目标,再根据每个中期目标将其分解成更多的近期目标。在面对这些目标时,我们不仅需要对自己达到目标的能力充满乐观,而且也要将目光放在达到目标前的那些障碍上,除注意到通向目标的障碍外,还要投入更多的精神力量考虑和实施达到每个近期目标的步骤。

(2)立即回馈。行为主义者的研究提示我们,即时回馈将迅速强化个体的行为,而大多数人常将回馈的给予权放在别人的身上,所以常常感受不到期望的回馈。而个体自己才是对自己的行为最直接而及时提供回馈的人,所以人们应适当调整对自己行为反馈的期望,才能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心流体验。当然,我们同样也需要来自对我们重要的人的积极反馈。

(3)全神贯注,尽全力接受挑战。一个简单的办法是:想象你正在从事一项你最喜爱的活动,全部精力都放在活动中,你要漂亮地完成这个活动要求你的每个动作、回应,完全进入这个活动情景,让自己完全沉浸在这种情景中,陶醉在这种感受中。如滑雪,想象你从山坡上呼啸而来,你全神贯注自己的每个动作、滑板方位、刮过脸颊的咻咻寒气,你非常清楚只要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失败甚至命丧黄泉,在这种全神贯注下,你滑得顺畅无比,真希望自己永远这么滑下去,让自己彻底陶醉在这种感受中。

团体心理活动设计指南

心流理论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让学生提升心流体验才能使教师教地轻松,学生学地快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做到这点并非难事。

(1)激发内部动机。老师们常说:“学习本身是很苦的,但学习取得成功是很快乐的,所以同学们要刻苦学习,才能取得成功。”学生的学习结果不是全部,只是被外界有意无意地不断强化,学生们更多地关注着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习的过程。

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如果活动本身就有趣,那么学生便能够沉浸在活动中,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快乐,掌握知识,学得能力。

曾经有一位老人,住在一个广场边,广场上堆满了废铁桶。一群小学生每天放学经过广场时都要对那些铁桶来一番拳打脚踢,以此取乐。老人有心脏病,受不了那些噪音。有一天他拦住那群学生,对他们说,我很喜欢听你们踢铁桶的声音,我想你们继续踢下去,为此我给你们每人每天一元钱。小学生们很高兴,踢打铁桶更加卖力。在他们踢的时候,老人便找个地方躲了起来。一周后,老人又拦住那群学生,说我现在经济状况不好了,我只能给你们每人每天五角钱了。学生们听了很不高兴,但还是去踢桶,有点钱总比没有钱好。又过了一周,老人又对学生说,我现在经济状况更糟了,我不能付给你们踢桶的钱了,但我还是希望你们每天都为我踢一阵子。学生们愤怒地拒绝了。老人复得安宁。

老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知道小学生们踢桶源于他们的内部动机,他们沉浸在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了快乐,而他是无法控制的,但钱他可以控制。当他不动声色地把孩子们关注的中心由享受活动的过程转变为活动的结果——获得金钱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2)控制活动难度水平。教师在设计提升学生心流体验的团体活动时还要注意任务适度的复杂性。契克森米哈融认为,人在外在的高水平挑战和个体的高技能水平相结合时才会使个体进入心流体验。应尽量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分层设计活动,避免为高技能水平学生设计低挑战水平活动让他感到厌烦;同时也不要为低技能水平学生设计高挑战水平活动让他感到过度的焦虑;当然也要避免为低技能水平学生设计过低挑战水平活动让他出现冷漠体验。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技能水平,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平设计适当高于该水平但又不脱离其“最近发展区”的活动任务,使其能够感到“活动很有趣,而且只要再努力一点,还将有更好的结果。”

(3)目标奖赏和即时反馈。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沉浸在活动中,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快乐,掌握知识,习得能力,但人们对活动的结果总是怀有高度期望的。著名影星葛优在《不见不散》中有一句台词:“总不能让我只经历风雨而见不到彩虹吧。”道出了人们对活动结果的期望。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使用积极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行为提供即时反馈,在活动中使用一些小强化物都是非常有效的,既让学生享受过程,又可以让学生通过获得强化物回味活动的过程。

P126-128

序言

2009年7月8日至10日,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讨会议在广东佛山召开。会议期间,积极心理学与团体心理活动课成为两个热门词汇。可以说,积极心理学与团体心理活动课代表了未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两大趋势。关注人性美好一面的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迈入21世纪之后的新兴运动,将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形式活泼,实效突出的团体活动课目前正在逐步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然而,在如何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和技术与团体心理活动课结合起来这个问题上,还需要我们积极、深入的思考。

目前,学校团体心理活动课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还在探讨和摸索之中。反映在具体的学校团体活动课教材上,各地区、各学校的团体心理活动课的课程设计分类尚不太一致,类与类之间存在重复或冲突现象,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对心理活动课的实施过程,同时也影响学校管理者对心理活动课的效果评估,以致影响团体心理活动课理论体系的建构。

在这个时候,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本书的问世。全书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结合学校教师开展团体心理活动课的实践经验,关注学校师生的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积极组织六大主题。本书体系新颖,每章都包括一篇积极心理学概念入门与五个由易到难的团体活动课程设计。在积极心理学概念入门部分,分别介绍了概念提出的背景、包括的内容、测评及如何提升。在具体活动课程设计部分,则分别介绍了相关活动的操作流程及活动实践心得。

需要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本书作者均来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线,其中五位作者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表过文章,八位作者荣获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国教育报》联合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奖项,他们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探索者,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推动者,更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践行者。我相信,《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的问世,将对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因此,特别向每位关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推荐!

陈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执行主编

2009年9月9日

后记

许多在一线心理教育工作过几年的老师都会提出一个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怎样才能从表面走向实质?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积极心理学代表了近些年来心理学家的努力。我们可以粗略地将以传统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称之为心理教育1.0时代,未来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称之为心理教育2.0时代。虽然1.0与2.0的这种划分在真实时空中并不是截然对立的,界限也较模糊,然而,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到幸福课。,我们还是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与心理教育1.0时代相比较,心理教育2.0时代存在以下一些显著差异。

1.关注议题不同:心理教育2.O更关注人类优势与潜能而不是人类不足

如果说心理教育1.0时代关心的是问题学生、特殊群体学生,日常工作主题是心理档案甄选、个体心理咨询。心理教师成长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重心多在于具体的一对一咨询技巧以及团体训练。那么,在心理教育2.0时代,正如((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目录所反映的一样,我们更应该关注:如何发现并利用青少年的个人特长(积极优势)、如何帮助学生更快乐(积极情绪)、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关系)、如何从灾难与挫折中重生(积极应对)、关注如何帮助学生激发内在动机,实现目标(积极成长)及如何创造一个快乐的学校环境(积极组织)等六大积极心理学视角的新兴主题。心理教师成长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重心在于心理培训与团体心理活动训练课程设计。

不仅仅是新兴主题,即使是心理教育1.0时代已经存在的古老议题,心理教育2.0时代也采取了不同的视野。例如,学校如果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工作,则需要使用科学的心理评估工具来进行测评。但是,现有的心理健康测验通常关注的是学生“消极”的一面,较少关注学生“积极”的一面。比如SCL-90作为使用频率较高,从国外引入修订的量表,它的题目多数来自临床研究。然而,中小学生作为特殊的施测群体,年龄小、受暗示性强,因此容易导致测量结果为心理异常。从对近十年内地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回顾来看,可以说,国内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异常指标较高与所采取的工具有一定关系。安人公司出品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综合测验》则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做出了新的努力,不仅关注心理教育1.0时代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痛苦”指标,同时还关注青少年的乐观、求知欲、创造性等“心理幸福”指标。

2.定位不同:心理教育2.0是幸福教育而不是问题教育

如果心理教师自己以及学校校长将心理教育定位于问题教育而非幸福教育,心理教育始终与抑郁、考试焦虑、孤独症这样的问题打交道,那么,心理教师与心理教育的价值往往难以体现。对于校长来说,如果始终看不到心理教师与心理教育的实际产出,那么,实际支持势必减少,最终会陷入恶性循环,日常心理教育工作流于表面。心理教育2.0时代的出发点则明显不同——我们致力于给学生上幸福课。心理工作者致力于结合积极心理学技术,帮助青少年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本书第3章介绍的“思维导图”是很有用的方法,那么,是不是可以介绍给学生呢?短平快地帮助学生提高学生成绩,相信学生与学科老师都会很喜欢。又如,目前中小学中小胖子越来越多,体重管理可以说是当前健康心理学的热门研究话题,本书第13章介绍的“执行意图”概念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体重管理。

再如,以当前热门话题网络成瘾为例,当前市面上流行的网络成瘾治疗方法多数仍是“问题导向”,针对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开展形形色色的特训。然而,仅仅关注青少年“不好”的一面,孩子们就会更“好”地成长吗?研究发现,并非如此。实际上,青少年对互联网的病理性使用与整个社会大环境、学校家庭小环境及个人人格特质有关。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仅让孩子承担这一责任,有违学术常理。研究指出,多数网络成瘾者会失去对时间的知觉,产生了一种积极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融所言的“心流体验”(是指当人们全力投入某种活动时可能获得的一种独特的巅峰体验,更多介绍参考本书第6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网络游戏之中。如何让青少年在日常生活的其他地方也能体验到更多的“心流体验”,最终摆脱对互联网的单一依赖?

3.受益群体不同:心理教育2.0让更多普通人而不是少数人受益

1913年,美国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仅有115人,到了2000年,已有22000—25000的全职工作者;1934年,每6万美国学生拥有一名全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到了2002年,每1800名美国学生拥有一名全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随着近些年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日益重视,中国的心理学事业同样正在急剧发展。与美国相比较,由于中国人口繁多,每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服务的学生更多,如果试图更好地服务1800名以上的学生,我们能够依赖传统的一对一心理咨询技能吗?

不,显然不能。从实践经验来看,一名好的心理咨询师一月只能服务50名不到的客户;一名优秀的心理教师可以同时面对2000名学生。这一切,就意味着心理教育关注的重心应从问题学生到一般学生;从心理咨询技能到心理培训与心理训练课程设计。当积极心理学与青少年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心理教师对学校的价值将急剧放大。

无论如何,中国心理学自改革开放之后重新恢复,到目前为止还不到30年,与欧美相比较,还是发展初期阶段。在这个阶段,从理论到实践,总是问题多于答案。一方面,我们要很生猛地用短短几年时间消化西方心理学某个领域几十年甚至数百年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我们还得打破种种国情、人际关系以及物质条件的束缚,进行本土特色的创新甚至完全颠覆。因此,行路者难。

所以,多做一些事情比不做好,《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正代表了安人公司的这种理念。在来自全国多位优秀心理教师与教研员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之下,经过一年左右的策划与长达半年的集体写作,最终确定了一个兼顾理论与实践的框架,将积极心理学与团体心理活动课结合起来,更好地帮助各位读者了解并运用最新的积极心理学技术。

在图书即将正式出版之际,我们特别感谢各位浏览样稿之后,发来热情洋溢的推荐语的心理教师、校长与教研员,以及为本书撰写推荐序的人大博导、学校心理学专家雷雳博士;心理教育专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主编陈虹女士。最后特别感谢的是,在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兴思潮,正在心理教育领域大规模普及的时候即敏锐发现积极心理学与学校心理教育结合的价值,并努力推动本书问世的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策划编辑李欣玮女士。

作为一种新的尝试,本书难免有一些不周之处,在安人公司旗下安人心理的官方网站(www.anrenxinli.com),各位读者可以及时下载到最新的勘误表及部分配套资源。同样,非常欢迎各位读者主动联系我们,无论是批评指正还是关于积极心理学的任何问题,我们都乐意收到您的反馈。

阳志平

2009年9月29日于北京马连道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欣喜地看到,本书尝试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应用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全书理论体系设计逻辑性强,涵盖了当今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方面。几位作者长期工作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线,了解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因此本书实务性强。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雷雳

本书作者均来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线,他们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探索者,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推动者,更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践行者。我相信,本书的问世将对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执行主编 陈虹

作为一名一线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者,我深切地渴望本书的出现,它就像一本指引我们通向幸福的心理密码,让我们在课堂上就能轻松对学生进行发展性的拓展训练。它是中国第一本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支撑的团体心理活动指南,通俗易懂,易学易用,是一本心理学工作者、班主任、家长和教育培训机构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安徽省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专职心理教师 谢莉

在学校做心理教师多年,面对一拨拨物质生活愈发丰富,内心快乐却愈发减少的青春少年,我一直在探索,怎样能让孩子们学得愉快,感觉幸福?始终悬而未决。直到手握这本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书,我惊喜地发现,解答就在这里!

——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心理教师 蒋华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阳志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291435
开本 16开
页数 3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479-62
丛书名
印张 2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9:2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