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黄金海岸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在描写犯罪方面像《教父》一样有趣,但它更幽默,更具自己的风格。德米勒是一位具有原创性的作家,他尽量避免重复。他的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叙述节奏、语言风格和独特的人物性格。他还坚信,故事中那些逼真的谈话和对白更能让读者信服,阅读的时候你会觉得好像是在偷听别人的谈话。

本书是德米勒写得最好、也是构思最巧妙的作品,这是一部童话般的主流作品,可以称得上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描写的主题的变体……读者很快就会被小说每一页中那活生生的内容打动。

内容推荐

欢迎来到虚构的“黄金海岸”,长岛北部海岸延伸处美国财富和权利最集中的地方。在这里,当“主教”遇上“盖茨比”,两个男人之间的冲突注定要爆发:约翰·萨特,一个手握衰落贵族遗产的华尔街律师弗兰克·贝拉罗萨,一个像野蛮人酋长一样的黑手党大佬,他夺取了这块宁静、毫无防备的黄金海岸的一部分,并把萨特和他公主一样美丽的妻子苏珊拖进了他的暴力世界。在这场充满火并的斗争中,最终将谁主沉浮?

《黄金海岸》通过萨特的视角,以讽刺热闹的语言,穿插着感情的纠葛、黑手党与联邦调查局之间的较量,以及黑手党内部之间的纷争,讲述了一个友谊和诱惑、爱情与出卖的迷人故事。

试读章节

正如他暗示的那样,贝拉罗萨购买了我旁边的那处房产。我居住的地方叫斯坦诺普庄园,他购买的房子叫阿尔汗布拉。这附近的大庄园都有自己的名字,而不是编号。但是,为了配合美国邮局的T作,我在写地址时还加上了街道和所在乡镇的名字,街名叫格雷斯街,镇名是拉廷镇。此外还有邮政编码,跟很多邻居一样,我很少用到它,只是常用长岛这个惯用名。我完整的地址是这样的:纽约市长岛区拉廷镇格雷斯街斯坦诺普·霍尔庄同。按照这个地址给我写信,我就可以收到。

斯坦诺普庄园的主宅共有五十个房间,用佛蒙特州产的花岗岩砌成的墙壁上到处是浮雕和绘画,非常壮观。我和妻子苏珊实际卜并不住在里面,因为光是取暖的费用我也支撑不了两个月。我俩住在相对来说更小一些的客房楼里。客房楼共有十五个房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按照英国庄园风格建造的。这处客房,加上十英亩土地——斯坦诺普家在这座大宅周围共拥有两百英亩土地——都是我妻子的父母给她的嫁妆。实际上,我们的信件都是送到门房那里去的,那是一座更小的建筑,有六问屋子,里面住着乔治·阿拉德和埃塞尔·阿拉德夫妇。

阿拉德夫妇属于人们所说的那种家庭保留用人,也就是说,他们以前就在这里干活,不过现在已经做得不多了。乔治以前是这里的房地产经理,我妻子的父亲威廉和爷爷奥古斯塔斯都曾雇用过他。我妻子是斯坦诺普家族中的一员。,现在,那座拥有五十个房间的大房子已经废弃了,乔治就成了这两百英亩地产的管理人。他和埃塞尔免费住在门房那里,以前的看门人夫妇在50年代就被辞退了。乔治靠有限的家庭费维持着生活。他的工作态度不减当年,但衰老的身体已经不行了。我和苏珊发现,与其说是阿拉德夫妇在帮助我们,不如说是我们在照顾他们,这种情况在这周围并不多见。乔治和埃塞尔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大门口那边:修剪一下绿篱,把大铁门刷刷油漆,整整墙上和门房边的常春藤,春天的时候把花床重新种上花。在有人关注这里之前,这里其他的地方就都归上帝来管了。

我把车拐进格雷斯街,沿着石子铺成的车道朝大门开去。由于这个大门是我们出入格雷斯街和到周围其他地方的唯一通道,所以,为了进出方便,大门一般都是敞开的。

乔治缓缓走过来,在绿色工作裤上擦擦手,赶在我之前打开车门,说道:“上午好,先生。”

乔治是在旧式学校里上的学,身上带着曾在我们伟大的民主时代短暂存在过的职业用人所具有的素质。有时候我也会很势利,但乔治搞奉承的这一套还是让我感到不自在。但我的妻子出生在金钱世家,把这些看得很平常,对乔治的做法也不以为意。我打开野马车的后车厢,对他说:“能帮个忙吗?”

“当然可以,先生,当然可以。就放在这里吧,我来把它们栽上。”他把万寿菊和凤仙花从车厢里拿出来,放在石子路旁边的草地上,说道,“这些花今年长得真不错,萨特先生。您买的苗真好。我先把它们围着大门口的这些柱子种好,然后再把您住的地方栽上。”

“我那里自己栽就行了。阿拉德夫人早上还好吧?”

“她非常好,萨特先生。谢谢您问起她。”

我和乔治之间的谈话总是这么客套生硬,只有在他几杯酒下肚之后例外。

乔治大约七十年前出生在斯坦诺普庄园,他儿时的记忆里还留有往昔的影子:繁荣兴旺的20年代,股市大崩盘,以及在整个30年代逐渐衰落下去的“黄金时期”。1929年的衰落之后,这里仍然举行各种晚会、社交舞会、划舟比赛和马球赛。但正如有一次乔治在伤感的时候所说的:“大家都失望了。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接着战争完全摧毁了经济的繁荣。”

这一切我都是从历史书上看到的,但乔治对黄金海岸的历史却有更详细的独家信息,每当他想起一些来,他就会给我们讲各大家族的故事:谁欺负了谁,谁因为嫉妒开枪把谁打死了,哪些人因为绝望而开枪自杀了。这里以前——从某种程度来说,现在依然存在——存在着一个用人之间的圈子,在这个圈子里,这样的消息值得用人们聚在一起互相交流一下,他们聚会的地点有时候在那些大房子的厨房里,有时候是在门房,或者在当地工人们聚集的酒吧中。这有点像美国版《楼上楼下》的味道,只有上帝知道他们怎样在背后议论我和苏珊。

如果说良好的判断力并非乔治的优点之一的话,那么忠诚则算得上是。有一次我曾无意中听到他对着一把剪树枝的剪刀说,萨特夫妇是好人,值得为他们效劳。实际上,他是为苏珊的父母工作,而不是为我。威廉·斯坦诺普和夏洛特·斯坦诺普夫妇目前正在希尔顿·海德过着退休生活,他们正竭力在斯坦诺普庄园把他们拖垮之前甩掉这个沉重的包袱。这其中的故事就要另讲了。P004-005

序言

我写过的十四部小说中,最让我引以为豪的就是这本书。并且我相信,即使在我离开人世之后,它仍然会畅销不衰。我的遗产继承人也会很喜欢这个消息。

在我所有的书中,《黄金海岸》最受读者欢迎,得到的评价也最有深度。更重要的是,在我三十多年的写作生涯所著的所有小说里,它激起的读者反映最为强烈。

从书迷们的来信中可以看出,他们都不止一次地阅读过这本书,我希望他们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如果您是第一次阅读本书,我也希望您会像其他数百万读者一样喜欢它。

在动笔之前,我有意要改变一下自己的写作风格。此前我曾写过怪诞类、动作/探险类、冷战谍战类和越战类等题材的小说。《黄金海岸》在叙述语调和故事情节上与以往的作品截然不同,所以在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不得不脱离以前那些诸如动作/探险、怪诞、悬疑、战争和间谍之类的世界,进入一个更虚伪做作、绅士派头十足的上流社会——这种上流社会的生活过去存在、现在依然存在于传说中位于纽约长岛的“黄金海岸”地区。那是一个充斥着金钱、豪宅、各种繁文缛节以及其他更多不为人知的事物的地方。在书中,我把黑手党也引介到了这个世界。

这部小说的主题具有多重性,它通过引人人胜的情节、优美的文笔、有趣的场景,对另一个别样的世界及其文化进行了详尽的窥视,但是,决定一部小说成功的最终因素还是其中的人物角色。在《黄金海岸》中,我把一群在我看来既迷人又有心计的辅助角色和三个主角放在一起,这三位主角是:约翰·惠特曼·萨特,萨特的妻子苏珊·斯坦诺普·萨特,以及黑手党大佬弗兰克·贝拉罗萨。

约翰·萨特是小说的叙述者,整个故事就是顺着他的视角依次展开。很显然,我把约翰·萨特这个人物给写活了,因为有数百位女士来信询问萨特的原型是否就是我本人。还有人问,如果原型不是我,那我又是如何创造出如此逼真的人物呢?很有意思的是,大部分男士也很喜欢萨特这家伙。也就是说,他既是男性读者心目中的典范,也是女性读者心目中的好男人——在一本书中创造出这样一位人物着实不容易,正如许多女士跟我说的那样,这样的男人在现实中可不好找。

关于苏珊·萨特,她既是男人的梦想,又是男人的噩梦。这位女士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但是高额的生活费用花在她身上还是值得的。在给我的来信中,男读者们对她的观点分成了两派:一派人喜欢她;另一派则非常肯定地说不喜欢她,不过还是愿意与她共度一夜春宵。

当小说家在创造像弗兰克·贝拉罗萨这样的黑手党大佬时,他就要甘冒在无意中模仿别人的风险,至少也会与其他文学影视作品,以及现实生活中的黑手党老大形象——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唐·柯里昂和约翰·戈蒂——做一些对比。

当然,我曾经竭力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但黑手党大佬的形象早已深植于美国人的精神和文化之中,以至于我甚至说过这样的话:“开个玩笑啊——弗兰克·贝拉罗萨是从人们内心铸造出来的人物。”然而,贝拉罗萨又是与众不同的,每个人的行为方式都不一样。他自小在布鲁克林长大,深受其文化的影响,搬到位于黄金海岸的新居后,那里的环境又改变了他。这些经历在他内心产生了许多冲突,甚至有时候会暗自自我评价。

至于电影的问题,实际上许多读者曾经来信询问过,为什么不把这本书拍成电影,我在这里就把这个问题给大家解释一下。《黄金海岸》的电影版权属于布雷格曼电影公司和布雷格曼一马丁一迈克尔公司所有,他们首先购买了本书的版权,·准备让阿尔·帕西诺①出演——他们已经合作了好几部电影,且电影里的主角都是黑手党老大。这个计划经历了很多波折,个中原因一本书也写不完。但这一次,我们的计划重新进入了正轨,已经有了新的演员人选和新主角,似乎已经万事俱备,我会在我的网址上及时更新计划的进展情况。

要想完全理解故事里描述的这个世界,读者需要一些历史方面的知识,或者是像出版界和电影界所说的那样,一些相关的故事背景。当然,小说里介绍了一些这方面的内容,但更多的故事背景则具有暗示性,需要读者自己去琢磨,而不是靠我来告诉你们。为了满足那些好奇心强的读者,我在此略说一些关于这个世界的历史背景,这里面有一些线索,它们可以说明我写作本书的动机。

我出生在纽约,四岁的时候——1947年——我们全家搬到了离长岛不远的地方。当时全纽约市的八百万人口都已经整装待发,随时准备从纽约的五个市区倾巢而出,涌向长岛的乡村农舍。我父亲就是“二战”后从城里去长岛的建设大军中的一员,他们去那里是为了创建一个新市区。1946年,亚瑟·莱维特开始创建莱维特城——在昔日种植土豆和放牧的地方建造一万五千座房屋——这是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的私人住宅区。到20世纪50年代末,这里已经有一百多万人居住,长岛大部分地区已经从乡村转变成了纽约市郊的一部分。

在我还很小的时候,我就曾和父亲一起,坐在一辆从军队买来的吉普车里,在这片新建的楼群之间那还没有铺沥青的马路上奔驰。现在想来,在那时候,我就已经意识到一种生活方式正在消逝,而另一种不同的生活正姗姗而来。长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早期,那时候已经开始有荷兰人和英国人在这里居住。这里的很多东西本应该得到很好的保护,但当时大家正忙着为战后回乡的老兵建造房舍,他们的儿女正好又赶上“婴儿潮”。在这样的浪潮推动下,如何使用这里的土地以及如何保护遗迹等问题就很少有人提及。

建设者们首先把农场夷为平地,然后是成片的树林,再往后则是长岛北海岸——黄金海岸——的大片土地被测量员们分成了一块块建筑工地,那些豪宅开始逐渐衰败。在黄金海岸这块曾经是绅士淑女们策马狩猎的地方,镀金时代、兴旺的20世纪20年代(爵士时代)以及1929年股市崩盘等遗留下来的许多痕迹,都随着成片规划整齐的建筑的出现而消失得无影无踪。拥有上百个房间的豪宅要么废弃,要么被夷为平地,还有的则被各种各样的机构进驻其中。

到20世纪70年代,破坏的速度开始放缓,人们开始把剩下的土地和建筑改造成公园、博物馆或者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

这就是我所知道的长岛的成长史,但我对黄金海岸的历史还很模糊,直到我上大学的时候读了F.司各特·菲兹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不仅仅是一部娱乐小说,同时它还记录了一段精彩的社会历史。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在“爵士时代的长岛黄金海岸”这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爱情、生活,以及这里发生的种种人生悲剧。

我在1962年读这本小说的时候,看到书中故事发生的地点离我成长和上大学的地方只有几英里远,感到十分震惊。同样,从1929年10月股市崩盘到我上大学一年级,时间已经过去三十三年——这对我来说恍如隔世,但对我父母和教我的一些教授们来说,这一切却是历历在目,因为他们都亲身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和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在我看来,大多数人很少谈到20世纪20年代的往事,对经济大萧条也只是偶有提及。他们生活中印象最深的似乎就是“二战”那几年。回首往昔,从“一战”开始到“二战”结束的这段时间里,充满着各种意义重大、震天撼地的历史事件,正如我的一位历史老师所说的那样:“这三十年究竟创造了多少历史,一般人很难想象得出来。”  所以说,虽然从许多方面来看,19世纪20年代是美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但转折点还远不止这些,并且从某种程度来说,兴旺的20年代就是在随之而来发生的事情之后开始萧条下去的。

在我小说生涯的初期,我决定写一部盖茨比式的小说。于是我开始搜集在这部小说之后出版的类似作品。我惊讶地发现,能找到的相关小说出奇的少,而找到的也大都是黑社会题材的书籍,大部分都是围绕禁酒时期的那段历史来写的。

但19世20年代那段历史一直吸引着我。直到有一天,有人对我说:“你可以去查看一下股市崩盘的那段历史,查看一下它的遗址。”也就是说,我可以在黄金海岸、遗存的豪宅以及毁坏的遗址的基础上,写一部当代小说。这个想法似乎是最好的,也是最可行的。 

但我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很显然,故事需要围绕祖先是英国新教徒的家族展开,一些家族没落了,另一些依然兴盛。我需要去审视旧时的道德观和礼仪,还有其他更多依然保留至今的东西,把它们与居住在那些曾经辉煌的豪宅之外的新的美国人做全面的比较和对比。

我已经弄清了各种成分,也知道了配方,但当我把这些成分放在一起时,却仍然不能发光、发热,产生不了火花。肯定还缺点什么。后来,地方报纸的一篇小文章给我提供了缺少的元素:黑手党。

很多成功的、有组织的犯罪家族已经在黄金海岸定居多年——我要写的小说的全部主题也成形了:“教父”在黄金海岸遇到了“了不起的盖茨比”。

我不想细说我的写作和调研过程,但我可以说,小说里的许多人我都很熟悉。即使那些与我没有交往的,我至少也听说过他们。因此,当我开始写作本书的时候,那个失落的世界——1962年,在时空上我都感觉它离我很遥远——竟然奇怪地与我拉近了距离,这让我想起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最后的那句名言: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而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

那么,《黄金海岸》这本书是靠什么吸引了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众多读者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只能说,也许这个故事具有普遍意义。首先,它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美国人的,也是属于美国人的——它探讨了我们何以为人、身居何处,又将到达何方等问题。在这个故事中,我也把诸如情欲、性以及勾引邻家美妇等美味的原料融合其中,放在一个装满调味品的盘子里高温烹调。这本小说还触及了一些人们最基本的恐惧和需要,如暴力威胁、实施暴力,以及善与恶之间的冲突。

我还相信,“古老的”黑手党的权力禅让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描写的白人贵族之间有着巨大的亲和力——你也可以将其称之为二元性。这两者都已经远离了它们那歌舞升平的时代,或者说,还粘着在歌舞升平时代的残骸之上。有人说,一个新的正在崛起的美国一方面不再给有组织犯罪留有空间,另一方面也不能再容忍世代相传的富贵和特权阶层。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真正的原因是其他的利益团体现在也出来跟他们一起分吃这块苹果派。相对于这个星球上的其他任何地方而言,美国这个国家更能体现“事物变化越多,他们就越能保持原样”的道理。我相信,从现在开始,《黄金海岸》这本书可以被人们读上七十年,那时候的人们依然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就像我们今天能够看懂八十岁的盖茨比一样。

《黄金海岸》是最受欢迎,也得到批评界一致好评的书,不仅如此,大多数读者都建议我写一部续集。然而,我和出版商都有一个共同的、强烈的信念,即续集没什么用处、读者也没有必要去想它的结局。

然而,经过众多读者将近二十年的软磨硬泡、威逼利诱,我终于鼓起勇气,尝试着超越我写过的最好的一本书,于是便有了《豪门庄园》的出版。  我觉得《豪门庄园》这本书写得至少不比《黄金海岸》差,从某些角度来看,还要比《黄金海岸》好一些。当然,我把最终的评判权留给读者,欢迎大家在我网页上的电子邮箱里留言,发表你们对这两本书的评论和看法。

如果您是第一次阅读《黄金海岸》这本书,请设想自己是处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那时与“9·11”之后的世界相比,几乎是和平的、纯洁的——旦是你很快就能发现,那是一种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平静。

如果您是在多年以后重温这本书,欢迎您又回到了《黄金海岸》。虽然它已经逐渐消失在历史之中,但它所代表的那个地方、那个时代却在人们的视野中变得更加清晰、更有意义。

尼尔森·德米勒于纽约长岛

书评(媒体评论)

德米勒是位不可思议的作家,他的作品难得一见,值得一读。

——《纽约每日新闻报》

这个故事太迷人了……了不起的“盖茨比”遇到了“教父”。

——《终极否定》的作者,大卫·莫里尔

阅读德米勒的小说能让人上瘾,《黄金海岸》就最有说服力,读了它,你就可以了解德米勒的风格。

——《坦帕论坛报》

一个构思极佳的故事……德米勒确实是位大师,他的故事能让读者流连忘返、忍不住想要知道它的最终结局。

——美国联合通讯社(美联社)

尼尔森·德米勒以往的作品展现出他表现持续张力的能力,在这本书中,作者在更正原有的基础上添加了犀利的社会观察力和他那经久不衰的幽默感。

——《纽约杂志》

德米勒的叙述能力丝毫不减当年,故事中充斥着大量让人惊艳且经细心构思的高潮,几乎每一页都能让你不忍卒读。

——《波士顿环球报》

本书在描写犯罪方面像《教父》一样有趣,但它更幽默,更具自己的风格。德米勒是一位具有原创性的作家,他尽量避免重复。他的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叙述节奏、语言风格和独特的人物性格。他还坚信,故事中那些逼真的谈话和对白更能让读者信服,阅读的时候你会觉得好像是在偷听别人的谈话。

——《奥兰多前哨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黄金海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尼尔森·德米勒
译者 孙文龙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632940
开本 16开
页数 4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50
出版时间 2009-11-01
首版时间 2009-11-01
印刷时间 200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30.7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30
166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1209722
版权提供者 The Nicholas Ellison Agency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6: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