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比尔·布兰特/世界摄影大师传记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世界摄影大师传记丛书》之一种。该丛书由国内知名摄影史学家、摄影评论家顾铮教授编选而成。

《比尔·布兰特》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喜欢隐藏的、奇特的、才华横溢的、将疾病和痛苦转化为艺术的布兰特。作者保罗·德兰尼深入采访布兰特的亲友,透过布兰特故弄玄虚的神秘,勾勒出他的生活轨迹,揭示出他摄影作品中的感情因素,展现了布兰特的生活和哲学,引导读者去认识、接近一个深层隐藏自我但能敏锐地洞察摄影艺术发展流向的伟大的摄影艺术家。

内容推荐

比尔·布兰特是一个喜欢隐藏的人,而且他也需要这样的隐藏。他呈现给世人的,是一张英国绅士的面孔,人们很容易将之与英国爱斯科赛马场里的普通面孔混淆起来。这张面孔的背后,隐藏着他的深层自我。他拒绝谈论这个自我,千万百计地包裹起这个自我,甚至用各种各样的谎言转移大家对这个“自我”的窥探。现今社会里,很多人都渴望追本溯源,从中获得身份认同。布兰特恰恰相反:他将真实的出身掩埋,与生命中最开始的25年岁月彻底告别,开启一段截然不同的新人生。

布兰特在1927年至1983年间拍摄的5000多幅摄影作品是构成这本传记的基础。我们可以从这些作品中看到拍摄对象、拍摄地点和拍摄时间,从这个角度而言,它们都是有力的证明物。然而,摄影作品不会“主动述说”;只能“被阅读”,并且需要考虑各种各样的风格特征。布兰特在摄影作品里积极回应了艺术流派和个人生活的变化,这无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究他的世界。此外,无论是在维也纳、巴黎还是伦敦,布兰特都能够敏锐地洞察到摄影艺术的发展流向。

布兰特的性格中存在着性反常、否认德国出身以及隐匿自我的倾向,其中最后一项导致他走向了妄想症。作为艺术家,他的风格并不是一尘不变的,相反,他的摄影艺术经历了一连串的风格转变。有些转变,是因为图片新闻摄影在1935年至1957年间的英国大为流行;有些转变,是因为受到曼·雷、布拉塞等摄影家的新技巧的影响。但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却在于布兰特本人的独创性。他的摄影事业,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维也纳照相馆拍照片,终于临死前用哈苏照相机拍裸体照和肖像,其间涉足多种风格迥异的摄影领域,探寻各种可能性的艺术创作。

布兰特有一颗伤痕累累的心,却从不将自己的镜头演变成宣泄情绪的残酷媒介。他的一生给我们的最大启迪在于——疾病和痛苦可以被转化为艺术。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家之源

第二章 伤害

第三章 瑞士达沃斯:铁钥匙

第四章 维也纳:施瓦兹沃德的孩子们

第五章 成为摄影师

第六章 伊娃

第七章 巴黎:与曼·雷在一起

第八章 巴黎:社会奇景

第九章 巴黎:匈牙利论坛

第十章 游荡

第十一章 记录英国

第十二章 《英国人的家庭生活》:作为人类学家的布兰特

第十三章 《英国人的家庭生活》:作为批评家和导演的布兰特

第十四章 伦敦的夜晚

第十五章 肮脏的20世纪30年代

第十六章 成为图片新闻记者

第十七章 玛乔丽

第十八章 灯火管制和避难处

第十九章 大后方和《图片邮报》

第二十章 肖像照

第二十一章 大地

第二十二章 深焦摄影

第二十三章 “警察的女儿”

第二十四章 新闻摄影事业的结束

第二十五章 与伊娃分手

第二十六章 《裸体的透视》

第二十七章 个人生活

第二十八章 诺亚

第二十九章 描黑

第三十章 最后的岁月

后记

试读章节

易北河流经德国汉堡中心的南区,并在这里放宽身段形成系列小流域和运河,成了汉堡的立市之本,并跻身世界最著名港口城市之列。在大段的城市历史中,汉堡拥有过自己的国家政权,其商贸的咽喉地位使得它成为当时最具国际化的城市之一。尽管它被普鲁士管辖,但它的居民并不算普鲁士人。有一个老笑话说,普鲁士并不是一个拥有军队的国家,而是一支拥有国家的军队。汉堡则完全没有军队,它是普鲁士辖内的商贸与国际化的“飞地”。即使在希特勒统治时期,它也被视为纳粹色彩最淡薄的德国城市。

1943年6月,汉堡作为第三帝国的一部分,与其他德国城市的命运沦为一体。在北海上,英国皇家空军开始采用H2S地形扫描雷达。这种雷达可以更清晰地扫描地形,尤其是水体,夜间轰炸变得更加精准。汉堡此时成为一个不错的袭击目标——依靠海路向这里逼进,不存在被高射炮火击中的危险,而且它还是德国的第二大城市。汉堡位于阿尔斯特河从北向南注入易北河的交汇口。在市中心往北一点,阿尔斯特河开阔成一处湖泊。在H2S雷达眼中,这简直就是在轰炸目标榜单上插了朵小红花。如果将易北河看做这座城市标尺的话,城市的“心脏”就在标尺的顶端。7月24日,在H2S雷达系统的指引下,800多架重型轰炸机将携带的炸弹和燃烧弹倾倒在这个城市上空。在当时的战争史上空前惨烈。

汉堡的7月轰炸,夺去了4.5万余人的生命,其中大部分是平民,市中心80%的建筑物被毁。比尔·布兰特,我们这部传记的主人公,之前就一直想抹去他过往的生活经历,如今,他的第二故乡英国为他代劳了。比尔·布兰特的家族生活中心是他祖父在新拉本街一号的豪宅,这里是汉堡最奢华的住宅区之一。大轰炸过后,整条街上只剩下一座宅子。布兰特家族中的大多数都住在位于阿尔斯特湖西岸的罗斯伯姆区,紧靠1943年近乎被炸平的地带。这里如今已重新成为最舒适的居住区。但比尔·布兰特当年成长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

自19世纪以来,布兰特家族就是汉堡的名门望族,其中不乏银行业者、船主、商人。当时,汉堡的商人是要和全世界做生意的,尤其与俄国和英国的交道打得最多。比尔·布兰特的祖父奥古斯都生于1835年,当时奥古斯都的父亲经营着家族公司在圣皮兹堡的分公司。作为威廉·布兰特父子商业银行的合伙人,奥古斯都移居伦敦后大发其财,并在号称小德国的丹麦山居住。他有四子三女,都是在伦敦出生,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英国公民。路德维希·布兰特,也就是比尔的父亲,生于1875年,是7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5年后,医生警告说伦敦的气候对他的健康不利,奥古斯都将家庭和生意都搬回了汉堡。比尔·布兰特总是声称他身上有英国和俄国的血缘,而唯一能和这沾点边儿的,是他的家族曾经在俄国、德国和英国做木材、皮毛生意,并在这三国建立了分公司,时常往来其间。事实上,比尔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都是完完全全的德国人,不管是语言、祖籍还是宗教信仰——马丁·路德教派。

1888年,奥古斯都·布兰特买下了汉堡郊区宁恩斯坦恩一座金碧辉煌的夏日别墅。他给别墅起名叫薇拉·布兰特。他三个大些的儿子,奥古斯都·飞利浦、亨利和鲁道夫在汉堡上学后都回到了伦敦。其中两个成了威廉·布兰特父子商业银行的合伙人。只有最小的儿子路德维希·瓦尔特留在汉堡,加入一家在墨西哥和阿根廷之间从事贸易的亚历山大商业公司,并在26岁那年成为公司的合伙人。路德维希住在父亲的别墅里衣食无忧,他需要的是一个体体面面的妻子,他选中了莉莉·莫科尔。莉莉的父亲卡尔·赫尔曼·莫科尔是一位高级法律顾问,属于精英阶层。当时的律师和官僚通常都有大学学历,并且自视甚高,觉得比布兰特家族那种商人阶层要有文化得多。1901年11月15日,路德维希·瓦尔特和莉莉在父亲的别墅里结婚,那天也刚好是路德维希的生日。选这一天或许是为了图个好运,但也或许是路德维希性格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反映。婚礼照片自然是尽量炫富和展示优雅,画面上,路德维希朝向摄影机,和顺从的新娘之间拉开了一点距离。按照当时的法律,从结婚之日起,莉莉就失去了她的德国国籍,而像她丈夫一样,成为一个英国人。

路德维希和莉莉的婚姻生活在墨尔韦登14号的一套公寓里开始。这幢房子离父亲的别墅很近,只要穿过公园走两分钟就到了。他们的房间有4米高,高大的窗子,透着宫廷式的宽敞气派。夫妇俩的第一个儿子瓦尔特在一年后出生。第二个儿子,也就是最终名为比尔·布兰特的那个,在1904年5月2日中午11点半来到人间。他的受洗教名是赫尔曼·威尔海姆·布兰特,不过威尔海姆后来就简化成了威力,他的少年时期还比较喜欢人们这样叫他。在未来30年的岁月里,他两次更换自己的名字,而这样做,是为了呼应心中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蜕变。

比尔·布兰特出生的那一年,69岁的祖父去世了。路德维希-瓦尔特成为家族在汉堡的主心骨。他在罗斯伯姆区的格罗斯买下一幢舒适的乡村别墅。在这里,罗尔夫和奥古斯都分别在1906年和1911年出生。瓦尔特的母亲一直管理着宁恩斯坦恩的房子,1922年她去世后,路德维希继承了下来,并把它的阳台和庭园作了扩充,从这里可以俯视草坪向河流伸展。

要真正了解布兰特家族的社会地位,可以参照一下与比尔·布兰特父亲同时代、同情况的托马斯·曼。他的代表性自传《布登勃洛克一家》反映了德国贝克市一个商人家庭的典型生活。这种家族的一个特点就是庞大,托马斯兄弟姐妹5个,他自己则有6个孩子。而比尔·布兰特则在有6个孩子的家庭中成长,家里有许多仆人:园丁、工匠、厨子、女仆、奶妈,而他却很安静,有仿佛成年人般的孤高。在汉堡的豪宅外,他那成打的叔伯、姨妈、侄子、外甥们也过着差不多形式的生活:这是一种充斥着财富、舒适和秩序,充满了珍馐美味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同时也意味着僵硬的等级系统和无趣无味。有钱人的豪宅,主仆问的纷繁关系成为比尔·布兰特童年成长的背景。后来,这也成了布兰特拍摄30年代的英国时的一个重大主题。那种以对开方式将伦敦贫民窟和北方工业城镇与豪华生活强烈对比的排版,反映了布兰特对上流社会生活方式的批判。这是个有些纠结的事实:他所批判的正是他从小就习惯的生活,而后期,当他拜访那些富有的叔伯姨妈时,自己又相当地享乐其中。他有一种善于对比的观察力,但这种对比并不完全意味着对立。有种说法认为,布兰特的这组照片启发了英国连续剧《楼上楼下》的构思,剧中,同一屋檐下的主仆一同起居度日,趣味相投,身份的差异并没有那么重要。而布兰特镜头下的英国也传递着这种感觉。P1-3

序言

不久前,与浙江摄影出版社蒋恒社长谈起,作为摄影出版文化品种之一。世界摄影家传记值得引进,并推介给国内广大摄影爱好者与各界人士。事过不久,丛书责编就与我联系,告知社里已经决定开发这套世界摄影家传记书系。

于是,我从本人收藏的几十本外国多家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摄影家传记中。先行挑选已经在国内摄影爱好者与读者中有了一定认知度的十多位摄影家的传记读本,提供给出版社选择并联系接洽中文版权。同时,我与出版社也开始寻找合适的译者。这一过程当然会有一些曲折,但总体上进展顺利,现在已经有八本世界摄影家传记的翻译版权已经落实,第一期先推出其中三本。

这套丛书已经洽谈版权并投入翻译的共有八本,涉及八位彪炳摄影史册的世界摄影大师,他们是:安塞尔·亚当斯(美国)、亨利,卡蒂埃一布勒松(法国)、比尔。布兰特(英国)、欧文·布鲁门菲尔德(美籍德国人)、拉兹洛,莫霍利一纳吉(美籍匈牙利人)、爱德华·斯泰肯(美国)、沃克·埃文斯(美国)、优素福,卡什(加拿大)。

这些外国摄影家的创作所涉及的摄影题材和样式包括了风景摄影(亚当斯)、报道摄影(卡蒂埃一布勒松、布兰特)、商业摄影(布鲁门菲尔德)、肖像摄影(斯泰肯、卡什等)、艺术摄影与先锋实验摄影(埃文斯、莫霍利一纳吉)、人体摄影(布兰特)等几乎所有的摄影门类。当然,这里所作的归类并不严格,有的摄影家的摄影实践并不只是固定于一种样式,而是跨越了多种样式,如美国摄影家斯泰肯,既是画意摄影的先驱,也是美国商业摄影最早的弄潮儿,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战事报道摄影的组织者,也是在美国艺术体制中逐步确立现代摄影地位的实际运作者之一。从摄影家的国别看,丛书也包括了欧美各国摄影家,读者可以通过他们的生活与艺术实践了解他们当时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与摄影状况。其中有些人因为战争与政治的原因而多有迁徙,国籍有变,其人生经历本身就足以成书,更不要说再加上其摄影艺术上的赫赫成就。而从传记的写作形式看,既有“一本正经”地按照西方传记格式写作的“正传”(如卡蒂埃一布勒松),也有由摄影家本人撰写的妙趣横生的“自传”(如布鲁门菲尔德),更有严格按照学术要求撰写的学术指向强烈的“评传”(如莫霍利一纳吉)。因此可以说,这批摄影家传记的内容与形式之丰富,实为了解世界摄影史的最佳补充读物,也为我们今后如何撰写这方面的传记提供了标高与范本。

长期以来,国内的摄影读者(至少包括了摄影爱好者、专业摄影工作者、视觉艺术工作者等)对于世界摄影史的了解大多停留于阅读简单通史型读物的状态,无法更深入细致地了解国外更新的研究成果,而基础性的可供参考的相关材料几近于无。世界摄影家的中文传记读物,更是寥寥无几,印象中仅有两本中译的罗伯特·卡帕传记。因此,虽然目前也有一些“文化人”想写些与摄影有关的文章,但因为他们所知的有关世界摄影家的“故事”、“逸事”太少,因此,难以涉笔成趣,更遑论敷衍开去。而在摄影教学(可能与摄影史教学关系更大吧)中,相关内容如果没有摄影人物的详尽的创作与人生经历作“引子”与“诱饵”,也会流于空泛。而对于这些摄影大师(可惜传记往往只以大师为写作对象)的创作甘苦,阅读他们的传记不失为一种领悟方式。所谓的摄影史教养,其实也与这种种与摄影有关的历史细节有关。相信这套世界摄影家传记丛书的引进和出版,对于这种状况的改善会有所帮助,同时也会带动中国摄影家传记写作的繁荣。

希望广大读者通过阅读这套传记丛书,把本来相对平面的、甚至是干巴巴辞条式叙述的摄影家“标签”,转化为立体的、血肉丰满的生动形象,并进一步加深对于世界摄影史的理解,培养对于摄影史的兴趣。当然,在现有这八本传记的基础上,还要精益求精,争取引进更多、更好的世界摄影大师传记读物与读者见面。感谢丛书各位译者的辛勤工作,感谢浙江摄影出版社蒋恒社长及丛书各位编辑的努力。

2009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比尔·布兰特/世界摄影大师传记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保罗·德兰尼
译者 王文珏//蔡海燕//王霞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867402
开本 16开
页数 1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615.72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6
172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11-2009-6号
版权提供者 Georges Borchardt,Inc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4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