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
内容
编辑推荐

只要识字,就能读懂!让你像经济学家一样观察和思考!

一本适合中国人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的经济学通俗读物。

2010年最值得期待的经济学畅销读物!

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原汁原味的经济学,涵盖了经济学的完整框架,一本在手就能精通。

终结经济学通俗读物的战国时代,涵盖经济学的完整框架,让你掌握经济学的体系并学以致用!

让你更快乐地学习经济学!了解经济学,可以让人更快乐!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能够带来思想快乐和阅读快乐的经济学通俗读物。

本书以中国的文化和经济为背景,用中国人熟悉的故事案例、文化元素、叙述方式,生动准确地讲述了经济学的原理,勾勒出经济学的全貌,是最适合中国人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的经济学读本,精彩有趣,明白晓畅,既容易理解又非常亲切。

身为著名经济学家,作者用流畅生动的语言,把经济学融入到日常生活、古往今来的有趣故事中,行文如行云流水,清晰透彻,妙趣横生,使读者既有知识上的莫大收获,又有非常的阅读享受。

目录

前言 为什么要懂经济学

第一篇 经济学是什么

 第1章 经济学简历:舶来品的前世今生

 第2章 亚当·斯密:经济学的牛顿

 第3章 经济学的作用:让人更快乐

 第4章 《国富论》:它说了什么

 第5章 经济学的假设:经济学是科学吗

第二篇 价格现象

 第6章 市场:看不见的妙手

 第7章 价值之谜:为什么“物以稀为贵”

 第8章 均衡价格:价格多少为合适

第三篇 消费者和企业

 第9章 消费者行为:饭是最后一口才吃饱的

 第10章 企业之一:什么是企业

 第11章 企业之二:为什么有企业

 第12章 企业之三:边际产量递减

 第13章 企业之四:机会成本和利润

第四篇 商品市场

 第14章 完全竞争:最好的市场

 第15章 垄断:机票打折之谜

 第16章 垄断竞争:广告之妙

 第17章 寡头:牛奶战争

第五篇 博弈论

 第18章 博弈论之一:忽悠人的“齐王田忌赛马”

 第19章 博弈论之二:海盗分金

 第20章 博弈论之三: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吗

第六篇 市场失灵

 第21章 外部性和科斯定理:谁是污染的受害者

 第22章 保险的道理:保险值多少钱

 第23章 信息不对称:人无信不立

第七篇 宏观经济学

 第24章 大萧条与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什么导致了1929~1933年的大萧条

 第25章 凯恩斯:经济学的爱因斯坦

 第26章 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部分之和非整体

 第27章 国内生产总值:GDP有多重要

 第28章 总需求:节俭是美德吗

第八篇 财政政策

 第29章 公共财政:政府应该做什么

 第30章 投票:经济民主

 第31章 税收:无处可逃的强迫

第九篇 银行和货币政策

 第32章 货币:金钱如粪土吗

 第33章 金融:美梦成真的魔棒

 第34章 利息:人性的产物

 第35章 存款创造:钱是戏法变出来的

 第36章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的“三板斧”

 第37章 通货膨胀:钱是如何变毛的

第十篇 特殊市场

 第38章 工资决定:李连杰的亿元片酬

 第39章 投资银行:兴也勃焉,亡也忽焉

 第40章 期货:创造价值的“买空卖空”

 第41章 期权:只有权利,没有义务

第十一篇 经济增长

 第42章 人口和经济增长:马尔萨斯和马寅初

 第43章 经济增长:东邻日本的经济奇迹

第十二篇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第44章 绝对优势:只做最拿手的

 第45章 比较优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第46章 自由贸易:我们应该抵制外国货吗

 第47章 汇率:1美元等于多少人民币

 第48章 贸易顺差:吃亏还是占便宜

 第49章 外汇储备:中国为什么非要买美国国债

 第50章 黄金:直叫人如此疯狂

 第51章 石油价格:谁主沉浮

 第52章 次贷危机:都是贪婪惹的祸

附录A 开卷有益:经济学深度阅读指南

附录B 诺贝尔经济学奖

致谢

试读章节

如果猪肉价格上涨了,人们会少买猪肉。这话对不对?

不一定对。如果猪肉价格上涨了,牛肉、鸡肉等其他肉的价格也上涨了,而且涨得更多,又或者人们的收入也增长了,而且超过了猪肉价格的上涨幅度,那么,人们不但不会少买猪肉,相反,还会增加。

所以,说话一定要讲究条件。

经济学也有类似问题。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是社会,或者说是人自身。人是最复杂的动物,人类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历史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都跟人有关。这么多学问加在一起,也没有把人说清楚,实际上,也根本说不清楚。

每门学问关注的都只是人类的某一方面,经济学所关注的,是人争取自己利益的一面。

研究人,就要先亮明自己对人的行为的看法。

世界上的人太多,中国人口就有13亿以上。而且龙生九子各不同。要研究这些不同的人的行为,就要把他们简化成一样的人,进行“标准化”处理。所以,只能进行简化,关注人的某一方面——共同的方面。

经济学关注的是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方面。

经济学把人标准化的方法是假设:每个人,都在给定的约束下,追求自己利益的极大化。注意,经济学不但假设每个人都只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是别人的利益,而且还认为,每个人追求自己利益的极大化,也就是最大化。这就是经济学上最有名的“经济人假设”。

经济学家认为,在这一点上,人都是一样的,没有例外。

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就是从这里展开的,经济学大厦的地基就是这个假设,否定了它,经济学大厦将立刻倾倒。

有人说,这个假设不好,不符合实际。那我们先要明白,什么是假设,为什么要假设。

近代科学之父、实验物理学的先驱伽利略(1564—1642),曾经在比萨斜塔做了个有名的实验。他把重量不同的金属球同时向下抛,结果两球同时坠地。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个实验,推翻了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教条(耳听的东西),即重的东西下落速度快,轻的速度慢。

但是,伽利略的结论要成立,不同重量的球要同时坠地,有没有什么前提?

有。这个前提就是没有空气阻力。否则,如果一个是铁球,一个是纸片,那么肯定是铁球也就是重的先坠地。

为什么在伽利略那里,两个球同时坠地?就是因为虽然这时有空气阻力,但是对金属球来说,这个阻力太小,可以忽略。当铁球和纸片一块扔时,空气阻力就不能再忽略了,伽利略的结论就不对了。

因此,伽利略定律以及任何科学,都是有假设的。牛顿力学的假设是绝对的时空观,时间和空间都是绝对的。相对论打破了这个假设,但是相对论也有自己的假设:光速不变。

假设好比环境,环境变,人和事都跟着变,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世界是复杂的,牵一发而动全身,要认识世界,包括认识人本身,人的智力和认识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只好暂且忽略掉不那么重要、无关宏旨的东西,集中精力研究某一个或几个因素和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假设的由来。

忽略掉很多方面,会不会让结论太离谱?这就要看你是怎么忽略的,如果把最重要的忽略了,肯定会让结论离谱。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

伽利略定律就忽略了空气阻力,可是伽利略定律不是照样很管用吗?根本的问题是,如果不忽略,一切无从谈起。

经济学也一样,对复杂的人,必须进行假设处理。那么,把人称做利己的动物,只是为了自己好的动物,是不是可靠呢?

首先,人确实有利己的行为,而且十分普遍。

我们知道,儒家认为,人性是善的(不过,荀子的观点有很大不同),至少是可以教化的。人有毛病,但是可以做到完善自身。在孟子看来,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可以成为好人。通过复古,克己复礼,以德治国,可以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会就可以和谐有序了。法家的做法相反,他们主张奖励耕战,毁弃诗书,与传统文化决裂,主张法制,尤其主张严刑峻法。法家认为人性不是本善,而是本恶的(他们吸收了荀子的学说)。

比如,法家韩非(约公元前280一前233)就认为人性是自私的,他在解释人为什么自私时说:“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不着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韩非《说林》)

这话听起来惊心动魄。不先穿暖、吃饱,生存都不能,还谈得上什么呢?吃饭、穿衣,这是基本的利己。

韩非还证明说:“鳢似蛇,蚕似蝎。人见蛇则惊骇,见蝎则毛起。渔者持鳢,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贲、诸,都是古时勇猛的大力士。)(韩非《说林》)

中国人常说:“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是生存的智慧。

其他条件都一样,一个工作每月5000元,另一个每月2000元,你挑哪个?自然是5000元的工作吧。

遇到强盗,要抢你的钱包,否则就要你的命。你有很多选择,可是最理智的,是好汉不吃眼前亏,要命不要钱。

《墨子·大取篇》说:“遇盗人而断指以免身。免身,利也。其遇盗人,害也……利之中取大,非不得已也。害之中取小,不得已也。于所未有而取焉,是利之中取大也,于所既有而弃焉,是害之中取小也。”

墨家主张,人行为的规则就是“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这与英国人杰里米·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何其相似!

在这个角度,法家是严格意义上的功利主义哲学。

尽管利己是如此昭彰而普遍,难道就没有例外吗?肯定有。人有利己的动机和行为,也有利他的动机和行为。P28-31

序言

经济学正在流行。

一门学问流行,大抵和商品畅销一样,皆因需求太大。

中医有句话,可以作为学习经济学的一条理由,即“缺什么补什么”。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经典著作一大堆,且不易懂,连最基本的《论语》都需要导读,更不用说难度更高的《易经》和《楚辞》之类了。但是,这种困难是形式的,而非实质的。一旦译成现代汉语,就全不陌生了,那些思想就在我们心中某个地方潜伏着呢,一代代的中国人,就是秉承这些衣钵过来的。

可是,经济学却不在我们的传统之内,甚至可以说,与我们的文化主流格格不入。

不错,中国古代确实出现过杰出的理财家,比如西汉的桑弘羊、唐朝中期的刘晏、北宋的王安石、明后期的张居正,他们都为皇帝提出了精辟的富国对策。桑弘羊的“均输平准”法,大家在中学课本里就领教过;也有几本关乎经济的著作,比如《管子》、《史记》中的《货殖列传》等。但是,所有这些,都称不上是“经济学”。就如过去道教的术士们炼丹,终究不能从中炼出化学一样。

经济“学”必得是一个完整体系,有假设、概念和分析工具。这是我们的先哲所不擅长的。所以,近代经济学是在西方而非中国发轫、成长的。

1776年,英国人亚当·斯密以《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为经济学奠基。算来经济学的历史不过200余年。《国富论》说的不是如何令国家富强,而是让人民富裕,而桑弘羊们,不过是算计如何充盈国库罢了。

1776年,即清乾隆41年,这一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引爆了后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同一年,美国发表《独立宣言》,主张人人平等,限制政府权力,而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个人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不必依靠政府,就能达到最好的结果。

其时,“十全老人”乾隆统治下的中国,则是思想禁锢、死气沉沉,所谓“盛世”,其实是回光返照的虚幻梦境,不过几十年后,天朝上邦就衰败了。

1840年以来的战争和动荡,以及1978年前长期的计划经济,让经济学没有任何用武之地,政府把一切都安排好了,懂不懂经济学,无关宏旨。

可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实现了大转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经济主导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生活,人们终于可以大方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这是“几千年未有之变局”。

经济学的作用开始显现,因为经济学要说的,正好是个人怎么做,才能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有人说,我知道怎么做,不用学。那可不一定,谓予不信,你就先读上本书里的几段。

这无关乎聪明,而是说,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凭自己的经验顿悟,“得来全不费工夫”,比如外语、微积分、量子力学、化学,没人教,你肯定不会懂。

经济学也是如此,系统学习是弄懂经济学道理的不二法门。

学了又如何?

学了经济学,首先可以帮助你明了周围的世界。

人们常常不快乐,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周围的世界不甚明晓。孔子曾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者的第一层意思是知道、了解周遭事物。

比如,眼下世界正经历金融危机,影响着每个人,危机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小小的次贷危机,能跨海过洲,扰动全球?为什么石油价格迅速摸高147美元一桶,但在大家都认为低油价不再,到200美元也止不住的时候,又突然调头,一口气跌落到30多美元?为什么几乎没一点用的钻石那么贵,而人们须臾离不开的水那么便宜?期权和期货市场是怎样运作的?等等。

只有系统了解经济学,才能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心里明白了,就少了惶惑。

知者的第二层意思是“智者”。很多人聪明有余,但就是不成功。为什么?很简单,聪明的人觉得自己如此聪明,根本不需要再学习。可是,只是聪明,而没有智慧,成功的概率是很小的。

经济学是关于理性的人如何选择的学问。人每天都面临选择。如果你不在乎结果,那么怎么选择无所谓,可是,如果你在乎结局,想要最好的结果,就要仔细考虑,慎重抉择了。

最好的结果是什么?快乐和幸福!一天选择错误,就少一天的快乐,而人生不过百年,在重要关头,选择错误,一生的幸福也就丢掉了。

选择的关键是方法,经济学就是告诉人们,如何做出更合理的选择,以获得更大的快乐,当然是世俗的快乐。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不是自然科学,有自己特殊的思维方式,这些方式跟直觉不同,甚或完全相反。比如,“比较优势原理”告诉人们,即使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样样都不如别人,可是别人会像他有求于人那样,有求于他,他可以过得和别人一样好。

经济学又是所有社会科学中的另类,它大量借用自然科学工具,特别是数学。微积分、概率论是大学学习经济学的基础。在研究生阶段,学习经济学,要用到几乎所有高深的数学方法。正是这种借鉴,让经济学的分析更有力,更精准。

但是,经济学在本质上,绝不是数学。我常常跟我的学生说,如果你没有学会经济学,不要抱怨自己的数学不够——那是可以临阵磨枪的,而是你没有学会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经济学和工程技术不同,后者,如果不是进入大学专门学习,是不会掌握的。经济学是社会科学,其形式可能是复杂的,但是其道理、内核,则是人人皆可以理解、体会和运用的,经济学的原理,既可以用复杂的模型表示,也可以通俗描述,而且这是更重要的形式。

我还发现经济学的研究生们,可能对一些经济模型谙熟于心,可是,让他们分析一个简单的经济现象,却一点见识也没有,跟门外汉毫无区别,这说明,他们的经济学仍然没有入门。而有些只粗通经济学原理的人,对于经济现象的理解则通透得很。比如,一个政策出来,对股市的影响如何,判断得很准。

所以,理解经济学的道理,并不难,它不需要数学或者其他特别的基础,只要你有一颗年轻的心,愿意思考,就可以把经济学的道理搞明白。搞懂经济学,你对世界的理解层次就会提升。这就是经济学的智慧。

有了经济学的智慧,就更容易接近成功,剩下的就是你的运气了。

经济学能不能让人发财呢?老实说,没有必然联系。你看《福布斯》排行榜上的富豪,有几个是学经济学出身的呢?不过,以后随着经济运行规范化,这可能是个趋势。经济学的道理,一定有助于科学合理的投资,避免损失。

经济学还有更大的作用,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吹响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号角,为大英帝国的崛起提供了思想力量;凯恩斯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力挽狂澜,拯救了资本主义世界;中国基于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对外开放,极大地改变了社会面貌,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经济学生于西方,长于海外,但是,它的道理却适合于全人类,就像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发明的,但是,哈姆雷特的落泪遵循它,林妹妹的泪水,亦不能外。

对了,还有一点你学经济学的理由:经济学非常有趣。作为枕边书,每天看看,用它的道理重新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所以,我以中国人熟悉的文化元素、历史认知和经济为背景,用中国人熟悉的叙述方式、思维习惯,写了这本书。

我希望也相信,你一定会喜欢的。

是为前言。

王福重

2009年12月

书评(媒体评论)

一百年前,中国试图通过新文化拯救自己,现在则试图通过经济与法律的普及,造就一代新民。经济学从生活中来,需要深入浅出,需要有责任心的人坚持,王福重先生的《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在这一方面做出了艰辛的努力。

叶檀 复旦大学博士,著名财经评论员

《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用中国人熟悉的方式,把经济学道理阐释得生动有趣。读者不仅可以从中游览经济学的奇妙世界,而且能洞见中国社会百余年来的变迁轨迹,特别是可以体察最近30多年,中国社会得以巨大转型的背后推动力,以及诸多严峻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

周孝正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

在中国经济学渐渐成为一门“显学”,作为显学必须要有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书,就是用中国人身边的事和大家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一般的经济学原理,这是一本对中国人而言,老少皆宜,不分专业的经济学普及读本。相信它对经济学在中国的普及会记下重重的一笔。

李绍荣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福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292449
开本 16开
页数 3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图书小类
重量 0.5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0-49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3
17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5: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