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过华夏千古基业,如同谜一样的远古都城“禹王城”;圣贤大人孔夫子巡游折返一言难尽的“回车村”;幽深恬静的“柳氏民居”;暗含着重重玄机的“砥洎城”;还有那在大自然风霜雨雪中,孤立千百年之久,使人心灵产生强烈震撼的“元代古民居”……本书选取10个有悠久历史的、至今保存较完整的山西古村落,用大量真实图片和随笔式文字进行介绍,展示了一幅幅远古先民有血有肉的生活实景图画。
图书 | 从历史中走来的古村落 |
内容 | 编辑推荐 诞生过华夏千古基业,如同谜一样的远古都城“禹王城”;圣贤大人孔夫子巡游折返一言难尽的“回车村”;幽深恬静的“柳氏民居”;暗含着重重玄机的“砥洎城”;还有那在大自然风霜雨雪中,孤立千百年之久,使人心灵产生强烈震撼的“元代古民居”……本书选取10个有悠久历史的、至今保存较完整的山西古村落,用大量真实图片和随笔式文字进行介绍,展示了一幅幅远古先民有血有肉的生活实景图画。 内容推荐 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在浩瀚广袤的土地上,创造了光辉灿烂,享誉世界的中国文化。山西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在文明传承的历史演进中,留存下了厚重、丰富的文物古迹和民俗遗风。 本书作者准确地把握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脉络,溯历史长河,沿千年古道,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在三晋大地上寻觅探访,密切接触了大量掩映在远古余辉下的古村落遗踪,掌握了许多鲜为人知、翔实细腻的第一手信息资料。经过严谨、细密的逻辑思维,科学深入的研究考证,将诞生过华夏千古基业,如同谜一样的远古都城“禹王城”;圣贤大人孔夫子巡游折返一言难尽的“回车村”;幽深恬静的“柳氏民居”;暗含着重重玄机的“砥洎城”;那在大自然风霜雨雪中,孤立千百年之久使人心灵产生强烈震撼的“元代古民居”等等,抽丝剥茧地揭去了尘封已久的层层面纱,展示了一幅幅远古先民有血有肉的生活实景图画,读来让人荡气回肠。 目录 华夏初起禹王城 古道太行天井关 天蝎星座冶底村 广武古镇荡风云 元代老宅中庄村 九边美誉得胜堡 柳氏民居西文兴 山环水绕砥泊城 文尚古韵上安村 吕梁明珠张家塔 试读章节 禹王古城的老城墙除东边残损严重外,其他三面大部分都有遗迹。在禹王村的南部,一道大土墚自东向西延伸着,这就是禹王城的南城墙。大土埂子上面长满了荒草,宽约10米,高约2米多。沿着大城断断续续的城墙和明显的遗迹绕城一圈,至少要半天的时间,可见当时王城的规模之大。关于禹都的位置学者们有许多说法,但都缺少证据而无法定论。禹王在位八年的时间,就能建造这么大一处城池,一定是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禹王当时建王城选在这里,有几个合理的因素。一是这里离黄河不远,黄河是大禹治水的主要活动地区,《史记》以及其他历史书籍都有明确记载。都城建在这里便于开展工作。二是禹王城一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合人类的生存。黄帝的夫人嫘祖就在这里栽桑养蚕,而且这里早有古人类居住。还有一条理由是,安邑这个地方,与大禹之前的两位部落领袖尧、舜建都的平阳和蒲坂都相对不远。而且尧王和舜王还给禹王留下了许多基业,所以禹定都在安邑有一定的合理传承因素。一些古籍资料所作记载也可证实这点。更为重要的是,古安邑旁有盐池,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冀州的产盐地。盐是人类食物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成分,从古至今,盐业一直由官家掌控。另外,安邑南面的中条山有金属矿藏和煤矿,这就给夏王朝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从安邑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来说,这个地方都应该是大禹当时建都最合适的选地。 禹王大城平面呈梯形,城垣西接司马村,南邻秦寺村,北有郭里村,东有苏村、台村、董村。现今北墙、西墙和南墙三段大部分保存较好,墙体一般高出地面1~4米,西墙最高处有8米。其最宽的地方有22米。现在司马村小学校的南围墙,就是利用了禹王城的老城墙。从前的古城墙,现在还在被人们利用着。但我们从未感谢过当时夯筑土墙的那些士兵和工匠们。这是先人留给后人的功德遗产,后人应该从中悟出一些传承的道理。从这段高大的城墙上我们看到了古人采用版筑法夯墙时留下的绳孔,并测量出了它的夯窝直径在9厘米,夯层厚度为6~8厘米。这显然与后世夯筑长城的建墙尺寸、使用工具和方法有些区别。 禹王中城在大城里面的西南部,平面呈方形,其台地面积约6平方公里,几乎占到了大城面积的一半。其西南两面和大城共用城墙,西北和东南角后世有过修补。北墙的全长为1500多米,残高3~5米,夯层较大城西墙略厚了一些。 禹王小城又称皇城,它建在大城的中心,总面积为75.4万平方米。在小城的东南方有一处很大的土台子,俗称青台。它高出地面9米,其边长南北70米,东西65米。相传禹王城初建时便建了此台,在大禹治水时其妻涂山氏经常站在这个台上向南张望,盼望丈夫早日归来,因此人们又把这个青台称作涂山氏望夫台。青台是禹王城的最大亮点。据《夏县志》载:“汉文帝时,始在青台上建庙祭禹。”当时的禹王庙建在青台上,台前向西处共有32级台阶。台上禹王庙高大宏伟,庙前大门书“万福来朝”,门楣上挂“文命阁”大匾。庙内中央供大禹像,两边供奉着皋陶、后稷、伯益、契四大功臣塑像。禹王庙左边有启祠,右边有少康祠。青台下还建有东华门、西华门及左右走廊48间。庙前有大戏台及10亩大的广场,还建有莲花池5亩。这里是一个功能完善的寺庙群和公共活动区。 禹王庙在之后的历代都有重修,这些都能从禹王城历代存下的碑记中得到证实。禹王庙一直到了新中国成立前都有专人看守。在1946年的解放战争中,禹王庙毁于战火中,青台只剩下一个大土台。直到1994年当地村民集资,才又在青台上修起了一座简单的红砖禹王庙,供当地群众供奉。禹王村还成立了一个保护禹王城的民间组织,并且在青台的西南侧搭起了简易的大禹纪念馆。馆中供奉着夏王朝的十七位王的等身塑像供奉。村民们还组织了几位民间画家将大禹生平功绩绘成图画,展览于这个纪念馆中,使后人对大禹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形象的了解。 硕大的青台上现在长满了蒿草,除了那座简易的禹王庙就是旁边的几道沟了。在村民新修的大台阶旁,一处砖砌的水井被水冲得露出了一大半,这是古人精心设计砌筑后再夯土埋平的。据说这口井的水位与台下大地的水平面相同,如遇连年干旱时,村民们就头顶烈日,戴着柳条编成的草帽,敲锣打鼓担着猪头、牛头、羊头等祭品,点燃香烛,放响鞭炮,由长者用细绳系上瓷瓶放入井中。过一时辰,提出瓷瓶,若瓶中水满,说明老天爷要降大雨;若是半瓶就只降小雨。因大禹是治水的先祖,所以人们在这个井中举行取水求雨仪式,据说还相当灵验。这种形式一直流传着。这么灵的水井建造时下了大工夫,从砖头的垒砌精巧能看出当时人们是如何的用心。一个水井尚且如此,那大庙和其他的建筑也肯定会建得更认真精细了。 如果这个青台确是禹王始建,那么到现在已有4000多年历史了。在这个禹王城中,我们可以看到历朝历代在各个时期留下的印迹。据《史记·魏世家》记载,公元前446年,东周时魏文侯始建魏国,魏国的都城就建在了安邑禹王城,时间长达85年。后来,汉献帝也在安邑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并在这里定了建安元年年号。 P7-10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从历史中走来的古村落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修筑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306419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7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60 |
出版时间 | 2010-01-01 |
首版时间 | 2010-01-01 |
印刷时间 | 2010-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922.5 |
丛书名 | |
印张 | 1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山西 |
长 | 234 |
宽 | 175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4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