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是经济发展的“血液”、石油是推动政治的“润滑剂”、石油是全世界各国发展强大的首要战略问题。石油的世界始终笼罩在讯息不透明和真假难辨之中,在世界政治斗争和国际冲突的背后,隐藏着围绕石油所进行的政治、金钱、权力的交易内幕。随着黑幕揭露运动的日益高涨,以及当前世界能源危机问题的广受关注,人们对黑色政治背后的探秘心理被激发出来,关于世界石油政治、石油经济、石油黑幕的政治经济类图书,成为当前图书市场的出版热点。
本书是作者30年来,对最接近石油内幕真相的世界顶级政治人物和垄断寡头等权力人物的面对面专访和深入调查的成果。
从石油被发现那一天起,就没有哪一种能源物资像它那样影响人类20世纪和21世纪的政治、经济、战争等等。石油保证了世界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造就了世界的繁荣。然而消费者们对这些讯息背后的真相却毫不知情。石油的世界和人们都觊觎的石油一样黑,它加剧了人性中最黑暗的部分。它挑起觊觎、煽动情感引起背叛谋杀、导致最无耻的操纵。
作者通过和世界顶级政治人物和垄断寡头的交往以及采访,以一个全新的视角,为读者揭示了整整一个多世纪以来,围绕石油所发生的对世界政治、经济生活发生重大影响的诸多事件背后的一个个黑幕,读来令人震惊。本书是作者30年来对最接近石油内幕真相的权力人物的面对面专访和深入调查的成果。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个世界所发生的种种重大事件——二次大战、中东战争、石油危机、伊拉克战争,等等——有着重大的启示。
全球化为很多国家开启了新的机遇。2010年,中国的工业产值将由现在的5000亿美元上升至1万亿美元,赶超美国以外的所有对手,将德国置于第三位。雅克·格拉沃罗(Jacques Gravereau)说,“现如今,中国生产世界上60%的玩具,50%的照相机,50%的空调器,45%的DVD,42%的摩托车,以及40%的电视机。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薪酬水平。中国工人平均工资为每小时0.7美元,在泰国这个数字是2美元,波兰为4美元,法国18美元,美国21美元。”
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Erik Izraelwicz)在书中引用了他在北京听到的一段言论:“如果19世纪对中国来说是屈辱,那么20世纪是复兴,21世纪则是主宰。”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当中国改变世界》,Grasset出版社,2005年。(Erik Izraelewicz, Quand la Chine change le monde,Grasset,2005)我对如此明确的言论不失怀疑态度,因为叔本华说过:“越肯定的东西,就越值得怀疑。”“梦游者”是阿瑟·凯斯特勒(Arthur Koestler)一本书的标题,也是我最欣赏的一种状态。科学进程是由不自知的梦游者促成的。在去世几个月前,他在蒙彼利埃广场的公寓里曾亲自对我解释说,“科学和经济并没有持续快速的发展,而是像梦游者那样,不断地探索、曲折向前。取得进步的风险是巨大的,且不可预见,很多进步往往是在倒退中取得的。”(摘自阿瑟·凯斯特勒与作者的谈话,伦敦,1983年。)
凯斯特勒应该会乐于观察中国的巨大发展。下榻在北京和敬府酒店时我尤其想念他。它位于地理位置极佳的市中心,曾是清朝乾隆皇帝的第三个女儿固伦和敬公主的府邸,在之后的战争期间,它的东面曾是段祺瑞执政府的所在地。这个建筑是中国历史演变的见证。
P168-169
2006年1月31日,原油价格达到每桶68.25美元,比起年初涨了12%。石油输出国组织(OPEP,以下简称欧佩克)十一国部长在维也纳召开会议,会后发表简短公报,称尽管石油需求大幅上升,欧佩克将继续维持现有原油供应水平不变。部长们给出的解释看上去也十分合乎情理:石油价格维持在高位为他们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利润。
然而,事实正相反,欧佩克组织维持石油生产现状的真正原因是其成员国没有能力扩大生产,之前其石油储量被大大高估,如今储量锐减。全球石油最大生产国沙特阿拉伯也面临这种情况。
这个事实被小心地隐藏起来。至少那些知情的石油生产国、石油公司、石油消费国政府出于对危机引起的冲击以及石油对经济和民生的影响的考虑,不遗余力地掩盖了这个事实。
其他一些石油国与欧佩克成员国一样面临石油储量减少的困境。最糟的是,一方面储量接近干涸,另一方面石油的消费与日俱增,丝毫没有减少的迹象。
就是这样,我们好像生活在《喧哗与骚动》这出戏的最后一幕。这出戏在一个世纪前就已经拉开帷幕,时至今日还在不停地上演着。
石油的世界始终笼罩在信息不透明和真假难辨之中。尽管人们常不留意,石油这个原材料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低廉的开采成本和丰厚的利益,对政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石油保证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造就了我们的繁荣。然而消费者们对这些信息和真相却毫不知情。
这本书是我30年经验和专访的成果,旨在将这些小心隐藏的秘密公之于众。我在很早的时候——70年代初就明白石油在20世纪中的几大冲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这本书中,我提到我于1972年和1974年分别与一位前纳粹领导人和一位曾经是丘吉尔的左膀右臂的英国前首相面谈。从这两次面谈中,我了解了石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同时,在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中,我看到了一个疑神疑鬼、担惊受怕的欧洲,它害怕自己的权利和特权会被剥夺。石油生产囤成了赢家,惶恐的欧洲制造出了这个简单又毫无根据的幻象。在1975年我出版了第一本书,那本书是我与伊拉克、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石油国有化倡导者面谈的结果。
在随后几年中,我列席了欧佩克组织的几场会议,认识了其中的主要干事,包括石油公司总裁、投机商、政府首脑如卡扎菲、萨达姆·侯赛因、伊朗围王巴列维,以及令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的霍梅尼(Khomeyni)。他当时正避难于诺弗尔城堡(Neauphle le—chateau)的一栋小别墅内。
有一天,我的一位交谈者开玩笑地告诉我:“石油的世界和人们都觊觎的石油一样黑,它加剧了人性中最黑暗的部分。它挑起觊觎、煽动情感、引起背叛谋杀、导致最无耻的操纵。”在后来的口子里我慢慢体会到这番话言之有理。
我们必须准备好面对石油越来越稀缺、越来越昂贵的情况,这种情况将会持续很久,引发了我的强烈关注。
本世纪初,在伊朗和伊拉克在成为主权国家前,只是一个拥有石油特许经营权的大财团,从石油开采中获取“巨额利润”,当时的一位股东如是说。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已经对伊境内石油气田的占领表现出了同样的逻辑。
调查表明布什和切尼自入主白宫之日起就非常关注美国的能源安全以及伊拉克所能提供给美国的能源机遇,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远远大于其对以基地组织(Al—Qaida)为首的恐怖组织的袭击所产生的危险。
埃里克·洛朗
《石油内幕》一书是法国著名的国际政治记者埃里克·洛朗2006年出版的,该书一经面市便在欧美世界引起轰动,迄今已被翻译成了15种语言,至今销量仍居亚马孙排行榜时事经济类书籍前列。近几年,全球油价长期不稳,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采访几十年来石油交易中的关键人物,走访各个相关地区和国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石油贸易一直以来是如何进行的,各国目前还有多少石油储备,世界石油生产趋势如何,各产油国和石油产区的现状如何,石油公司是如何隐瞒真实的石油产量的,迅速发展的中国对全球的石油能源造成什么影响……本书中,作者一一为我们进行了发人深省的揭示。
本书的翻译工作分配如下:罗琛岑(第1~4章)、郑斐(第5~8章)、贺李(第9~14章)、江健(第14~17章),贺李、陈弘校对、统稿,陈弘策划。亓军军为本书的校对提供了宝贵的帮助,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陈弘 贺李
华澳译社
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