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第一章 “盖棺论定”的鲁迅:“民族魂”
第一节 葬仪的台前幕后
第二节 出殡的行列
第三节 谁配悼念鲁迅
第二章 “文学者”鲁迅——对1938年版《鲁迅全集》的考察
第一节 出版缘起
一 纪念鲁迅先生
二 《大鲁迅全集》的出版
第二节 孤岛上海的“文化保卫战”
一 突破文网禁锢
二 集体的意志
第三节 《鲁迅全集》中的文学者鲁迅
一 编辑体例与出版意义:最完整的鲁迅传记形象
二 序言、年谱和后记:被亲友精心塑造的鲁迅
第四节 《鲁迅全集》的故事
一 被讲述的《鲁迅全集》
二 1938年版《鲁迅全集》之外:书信与日记
第三章 1946年的“鲁迅”:“民主之魂”
第一节 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大会的政治诉求
第二节 “孺子牛的变质”
第三节 谁是鲁迅的继承者
一 作为鲁迅继承者的郭沫若
二 闻一多:昆明的鲁迅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从1936年10月鲁迅逝世之后,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是鲁迅纪念史上最重要的时段。通过对1936年至1949年之间鲁迅纪念史的考察,作者试图探讨的问题是:高度意识形态化的鲁迅形象,是如何建构起来的?《鲁迅纪念研究(1936-1949)》的作者程振兴以鲁迅纪念史上的重大事件为中心,通过对典型现象的讨论,试图返回历史现场,重构鲁迅纪念史的全景图,同时探究鲁迅形象建构的历史脉络。以鲁迅纪念史上的“一场葬礼”、“一套全集”、“一次纪念大会”为典型个案,作者分别考察了1936年鲁迅逝世时史无前例的“民众葬”,1938年幕一版《鲁迅全集》出版的哏难过程、以及上海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大会的空前盛况,勾勒出鲁迅形象在时势的推动下,分别被民众、亲友和政党等不同力量塑造的生动的历史图景。
《鲁迅纪念研究(1936-1949)》由程振兴所著,精心选择了1936年至1949年十余年间的三个“关键时段”,以三个“典型个案”为中心结构全文。围绕着“一场葬礼”、“一套全集”、“一次纪念大会”,将头绪纷繁的历史聚焦到三个“核心事件”上来。这种化繁为简的处理方式,以“点”带“面”的写作策略,既避免了论证的平面化,又避免了行文的琐碎,在“史”和“论”两方面都使论述显得更真实而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