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魅生(清末民国伶人秘史)
内容
编辑推荐

由杨二十四等编著的《魅生(清末民国伶人秘史)》这本书,表面上是写一些中国戏剧历史、唱戏的人、伶人的事;或者上纲上线地说,这是一本给大家解读中国人文化符号、透过名伶看历史兴衰的大书。但实际上,这是一本追求阅读感的书。表面上这是剃须刀,其实是吹风机。

如果单纯从话题角度考虑,比起戏剧辉煌的时代,如今关心时局盛衰与伶人命运浮沉关系这个话题的人恐怕不多。而从文化氛围上,或许有人担心这本书可能跟青年读者的口味有点距离。这本书主要是写给对旧时风月、舞台烟云接触不多的青年朋友们看的。

内容推荐

乾隆皇帝与京剧的渊源,徽班进京历史与趣闻;梨园生活要素:关公、鸦片与扔鞋各自究竟如何;谭叫天戏里戏外跌宕起伏;梅兰芳的风情与风流——尽在本书。

《魅生(清末民国伶人秘史)》不仅改变了传统讲述方式,更独创了全新的写作方式,一反学究们的刻板、装腔作势与难掩暮气,亦摈弃年轻写手的轻薄与不够严谨、不负责任的现状。可以说,作者“以80岁的积淀和境界,为8岁的孩童讲故事,为18岁-28岁的青年说历史,为38岁-48岁的人说八卦”。

《魅生(清末民国伶人秘史)》由杨二十四等编著。

目录

楔子:伶人,比烟花还寂寞/1

第一章 老佛爷的PARTR

 1 完美老人的烦恼/10

 2 当皇帝当个够本/12

 3 领导艺术/15

 4 办!/17

 5 老佛爷的漏算/20

 6 外面的世界/24

 7 另一位老佛爷的另一场PARTY/30

 8 进京/33

第二章 徽班那些事

 1 要饭要成的艺术家/36

 2 走在艺术之路上/39

 3 扬州戏班那些事/45

 4 三庆班还差最后一块拼版/48

 5 高朗亭可不是来打酱油的/51

 6 一朝成名天下传/54

 7 高雅和三俗的斗争/57

 8 胜利者的接班人/64

第三章 唱戏就要唱成大老板

 1 圣人之路/66

 2 生存和读书人尊严/68

 3 吃饭和又红又专/71

 4 八大胡同和伶人内幕/74

 5 扔鞋/77

 6 拜关公/79

 7 超级老生/81

 8 鸦片之祸/85

 9 苦心志、饿体肤、劳筋骨/88

 10 重振三庆/90

 11 一朝天子一朝臣/93

 12 低调才是最牛B的炫耀/96

 13 新一代领导核心/99

 14 身后/102

第四章 谭叫天的北漂人生

 1 一门两叫天/106

 2 宗师诞生/108

 3 时代起风云/111

 4 北漂/116

 5 人生之路/118

 6 伶人之路/120

 7 太后是怎样炼成的/125

 8 风流尽被雨打去/130

 9 望重夜带刀/134

 10 蹉跎岁月/136

 11 金鳞岂是池中物/139

 12 黄金时代/142

 13 上海之行/145

 14 谭腔/149

 15 伶界大战/153

 16 融会贯通/156

 17 登堂入室/158

 18 甲午起风云/162

 19 鲜衣怒马浮云队/164

 20 鸦片洋标束锦装/168

 21 洗脚戏门生/174

 22 宝刀已老/177

 23 一代新人换旧人/179

 24 谭鑫培之死/184

 25 长江水后浪推前浪/187

第五章 梅兰芳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1 庭前花开花落/190

 2 风暴中的蚂蚁/194

 3 上路/199

 4 旦角之殇/203

 5 冯耿光/206

 6 旦角新锐/210

 7 新时代/215

 8 试声新时代/217

 9 齐如山/220

 10 扬名上海滩/224

 11 因酒醉鞭名马/228

 12 第三代伶界大王/231

 13 为情多累美人/234

 14 东洋之行/240

 15 那一场风花雪月的日子/243

 16 文化输出/248

 17 霸王别姬/251

 18 后记/253

尾声/255

附录/259

试读章节

刚入关时,满人多是大老粗,大字都不认识几个,根本不懂什么文化艺术。富贵久了,也要搞些文化美容。他们本身没多少文化底子,就学明朝宫廷教坊司制度,设置宫廷戏剧。自圣祖康熙中期开始,皇帝便在南花园设立了专门的戏剧管理机构,称为南府,隶属内务府统辖。

乾隆本朝,南府在他的支持下大规模扩张。内廷增加人手,选大批幼年太监学习戏曲,成为所谓的“内学”。南府设大总管一名,从七品提升为六品。

可是一些阉人在内廷闭门造车,远远满足不了皇帝的娱乐需要,真正经典的文艺来自藏龙卧虎的民间。于是乾隆在景山选址设点,成立剧团,广纳民间伶人。专业人士专职组团,专供宫廷娱乐。这个团也归南府辖制,随时为乾隆服务,相对“内学”称为“外学”。据记载,当时“内学”、“外学”的人数增加到了一千四百人以上。

人数增加了,就要加强管理。内学中又按“内头学”、“内二学”、“内三学”设三部。外学设“外大学”、“外小学”两部。南府细分以下常设机构:内学、外学、十番学、中和乐、钱粮处、弦索学、档案房、大差处。从行政、财务、培训、业务、后勤保障到研发部门,甚至档案管理部门,一应俱全。

立这么多名目,就是为了满足这位乾隆老佛爷的戏瘾。清朝皇帝传到乾隆这一代,已经不再是粗鲁的、只懂附庸风雅的满人了,而是真的热爱戏剧。而乾隆也的确是一个戏剧内行。

喜欢戏剧的最高境界,就是自己参与,亲身体验。乾隆本人曾经亲手组建过一个戏曲创作班子,抓戏曲创作。这个阵容堪称豪华:皇叔、八家铁帽子王之一的庄亲王允禄挂名,刑部尚书张照做主力,乾隆自己亲自当顾问。《啸亭杂录》中说,“纯皇帝以海内升平,命张文敏制诸院本进呈,以备乐部演习。凡各节令皆奏演。其时典故如屈子竞渡,子安题阁诸事,无不谱入。”

这个高规格的创作班子,由古典文学中取材,原创了一系列作品。允禄亲自创作了三国大戏《鼎峙春秋》,张照创作了西游记《升平宝筏》、水浒《忠义璇图》,这些都是大部头的戏剧作品。乾隆帝甚至自己亲自操刀编剧编曲,比如《清稗类抄》里就记载,“高宗精音律,《拾金》一出,御制曲也。”

有南府戏剧文化机构随时伺候着,乾隆在内廷,可以走到哪里“看”到哪里。乾隆恐怕是历史上最好找的皇帝,宫中整日锣鼓喧天,哪有锣鼓哪有他,几乎每场戏他都不落空。但就算这样,老佛爷还是不能过足戏瘾。怎么办?到更广阔的空间去看,到全国各地去看!乾隆一生,三次东巡,两次西巡,六次南巡。历来“六下江南”的原因史家争论很多,其实笔者认为,多半是为了看戏。  在这日晚饭后,老佛爷泡着土耳其浴,又想起当年了六下江南的事。那一路上,满眼盛世繁华,看戏听曲,好不快活啊。但是中国太大了,而人生却是短暂的,就算富有四海,也无法把天下所有尽收眼底。

那年农历八月十三,公历9月25日,是乾隆八十岁生日,他心里有了一番计较。

照清例,皇帝生日是“万寿节”,太后生日是“圣寿节”,皇后生日是“千秋节”,这都算正式的国家节日。在当今,也有朝鲜的金正日把他家老三的生日定为国家纪念日,这象征着指定接班人,根源就是打这里来的。像这次赶上皇帝八十整寿,按例该搞“万寿大典”,普天同庆。这可是当年的头件大事。

乾隆之前还没给自己搞过像样的“万寿大典”。之前七十大寿那年,百官起哄要给搞庆祝,被乾隆否决了。那时他雄心勃勃地要立十全武功,有精神寄托,是个有理想的皇帝。不过这次他可想开了,一定要撒开了折腾一次。

开大PARTY,当皇帝当个够本!P13-14

序言

这是一本什么书

这本书,表面上是写一些中国戏剧历史、唱戏的人、伶人的事;或者上纲上线地说,这是一本给大家解读中国人文化符号、透过名伶看历史兴衰的大书。但实际上,这是一本追求阅读感的书,表面上这是剃须刀,其实是吹风机。

如果单纯从话题角度考虑,比起戏剧辉煌的时代,如今关心时局盛衰与伶人命运浮沉关系这个话题的人恐怕不多。而从文化氛围上,或许有人担心这本书可能跟青年读者的口味有点距离。

其实大可不必这么悲观,戏如人生,往昔的戏子生涯多姿多彩,和国运起伏紧密相连。可以说是小戏台大人生,中间多少勾心斗角世态炎凉,和今天如出一辙。如果不是有这个把握,作者也不会绞尽脑汁,花去整整一年时间来写一本无趣的书,因为我这个作者还没有这么二。而实际上,这本书主要是写给对旧时风月、舞台烟云接触不多的青年朋友们看的。

之所以一心要以本书结交八方读者,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低,能认识两千以上中文常用字,就可以顺畅阅读,并不需要传说中高深莫测的传统文化功底。通俗也好,高雅也好,最基本的原则是让人读懂。但是,这样一来会不会降低了本书的层次呢?也不会,我保证这又是一本颇有文化档次的书。

其次,一直以来,青年读者们被道貌岸然的文化学者、含泪大师们吓怕了。许多人可能会以为文化就是戴眼镜梳分头的耍帅的老书生,在某些场合含泪赋诗,酸溜溜地雷倒一片。这就是文化?这是曲解了文化!文化还不至于如此做作,更不是枯燥、无趣的事。那些不堪的事也绝不是中国文化的不堪。我再次郑重保证,你一定能通过阅读本书,体验到文化中的轻松、有趣、愉快、情感及信息量。通俗文化也好,高雅文化也好,都不应该压抑、严肃、乏味。我的这种自信,来自于我的写作初衷。我的初衷就是要写一本有文化并且有趣的书。如果你读两章就会发现,我讲的其实本来是极有趣的事,只是年头太多了,大家都已忘记了当年这些事的有趣。

再次,本书虽然读起来颇像一段伶人兴衰的故事,但这确实是一本关于真实历史的书。这里记述了一个特殊群体的人生,这群人的人生又勾勒出一个大时代的兴衰过程。这个过程中绝不缺幽默谐趣,也不乏对命运巧合、起伏的感叹,格调上虽是喜剧,而实际上却饱含着荡气回肠的黍离之悲。在查阅大量史料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些过去的人有很多话想跟后人说。他们肯定活不过来了,只好由我替他们把想说的和有可能说的话说出来。这其实是在学太史公司马迁写历史。想当年写到项羽第一次见到秦始皇一段时,太史公这样写道:“项羽在大街上走着走着,见到秦始皇来了,仪仗浩大,于是说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太史公当然没可能听到项羽说这句话,但《史记》写着项羽说了,《史记》依然是可靠的。这本书写的就是这样的历史。

最后,这可能是一本有点八卦的书,有些小揭秘,比市面上的研究专著多了一些真相。另外在正书之外扯了些闲白,把一些我知道的、有趣的、鲜为人知的民间掌故和时代风俗告诉给大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魅生(清末民国伶人秘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二十四//陆新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3071921
开本 16开
页数 2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30
16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6: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