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1911年中国大革命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马勇研究中国近代史三十年,颇有心得,发表著述甚丰,其中的《1898年中国故事》、《1900年中国尴尬》与这本《1911年中国大革命》属于把象牙塔的学问普及民众之作。书稿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文字晓畅而有个性,较好地将学理性故事性融为一体。该书出版后,相信会对民众进一步客观认识辛亥革命、辛亥人物及中国近代史有所助益。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以“代价”谈“意义”。作者将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其耗费的“历史代价”进行比较,指出它是多种政治势力互相妥协的结果,无论是革命派还是立宪派,袁世凯还是清王朝权贵,都有自己的坚持和自己的让步,最后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清王朝消亡,共和国成立。“中国大革命”以最小的代价成就了中国近代史中重要的转折点,开启中华民族重建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对这个“和局”的再审视无疑对后人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内容推荐

《1911年中国大革命》: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年的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的起点,是现代民族国家重建的开始。

作者马勇的《1911年中国大革命》——辛亥革命的目标是刻意模仿美利坚合众国,是要建立美国式的政治架构;辛亥革命的政治手段,是刻意模仿一百二十年前的法国大革命,是要以暴力手段打碎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中国。

辛亥革命的前半场确实是按照法国大革命的剧本在演出,孙中山等先行者经过十几年艰辛奋斗,终于将“一个人的革命”演化成全民族觉醒,只是当武昌起义爆发后,特别是当清政府阵前换将,启用袁世凯职掌朝政,南北对峙一下子由满汉之间的种族冲突变成了汉人之间的对决。辛亥革命后半场放弃了法国大革命的老套,在经过短暂和谈后,南北握手言欢,清帝退位,五族共和。

对于辛亥革命这个结果,见仁见智,许多人觉得这场革命在列强和资产阶级介入后变质,革命归于失败。辛亥革命其实是对法国大革命的超越,不仅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而且避免了一场内战一场血腥,这是中国智慧的最高体现,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完胜,既合乎国际社会的期待,也合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目录

小引

第一章 革命改良二重唱

 一个人的革命

 革命与改良赛跑

 革命暂时领先

 立宪反超革命

第二章 构建现代政治文明

 迈出宪政第一步

 一个时代开始

 重建中央与地方权力系统

 以政治改革反制革命

 构筑现代政治文明的根基

第三章 民主政治的春天

 后威权时代:摄政王和他的嫂子

 放虎归山:袁世凯归隐

 民主初步的乱象与秩序

 街头政治:国会请愿的后果

第四章 革命在危机中

 孙中山:浪迹天涯

 章太炎:弹尽粮绝

 那一拨回归主流的人

 黄花岗:背水一战

第五章 得意忘形中决策

 责任内阁弄成了皇族内阁

 铁路干线国有引发国进民退

 人心思乱:绅民对抗国有化

 一批愚蠢的明白人

 官逼民反:同志军与哥老会

第六章 树未倒而猢狲已散

 为什么是新军

 立宪党人闪身而退

 黎元洪和湖北军政府

 袁世凯重出江湖

 南北六省相继独立

第七章 南北僵持

 袁世凯:绝对君宪主义者

 滦州兵谏:清廷丧失最后机会

 黄兴来了

 袁世凯抛来橄榄枝

 吴禄贞壮志未酬

第八章 和比战难:错综复杂的多方博弈

 君宪主义不必再提

 将袁世凯从清廷中拉出来

 满洲人在背后狠推了一把

 东南光复

第九章 从君主到民主:一个艰辛的谈判

 和平仍未到绝望时候

 整合独立各省

 终于可以坐下来谈谈了

 君主立宪抑或民主共和

 清廷终于同意由国民大会决定政体了

第十章 帝制终结:紫禁城的黄昏

 惜阴堂高人高招

 建府开基:一个不得不出的狠招

 红脸与白脸:孙中山与袁世凯

 最后一击:段祺瑞和那些北洋将领们

 一个王朝的尊严与潇洒

试读章节

革命运动,改革立宪的动力。

在晚清最后十年,革命与改革确实处在一个跷跷板状态。革命增长了,一定是改良遇到了问题;改?进入顺境了,革命就一定遇到障碍。

开缺袁世凯,中国失去了一次振兴机会。一百年后重新观察,袁世凯开缺另有原因,且中国失去了与美德结盟振兴中国的机会。

武昌首义,立宪派走向武力革命榜样。武昌起义的主体或者说惟一的力量是湖北新军,而湖北新军是张之洞一手训练出来的,但国家意识淡薄。在湖北新军和湖北咨议局示范下,各省立宪党人和新军相互配合,在不太长的时间里相继宣布独立宣布光复,弃暗投明,由大清国的统治基础一变而成为民国元勋。

1911年的武力革命,成为和平?命的先导。革命派模仿法国大革命,要用武力流血杀人推翻皇权,实现民权,但掀起的中国大革命,从南北对决走向南北议和,继而握手言欢,清帝退位,五族共和。

武人提倡和解,王朝赢得尊重。介入政治的湖北新军成了反政府反体制的力量,前往武昌前线镇压湖北新军的北洋新军成了中国政治的中坚。段祺瑞、冯国璋等将领转向革命,放弃抵抗,接受共和。清廷顾全大局,和平隐退,赢得国人的敬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1911年中国大革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22336
开本 其他
页数 3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6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7
丛书名
印张 17.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4: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