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文坛最杰出的代表。俄罗斯文学到了托尔斯泰笔下开始出现一种大海般恢弘开阔的美。托尔斯泰的人生与他的作品一样富有独特的色彩。屠格涅夫称其为“思想的艺术家”,可谓一话中的。作为一个在新的时代生活的激波巨浪中紧张探索,并把自己的精神血肉深深地融入作品的艺术家,托尔斯泰是极富个性的。本书讲述了这位作家的一生。
图书 | 托尔斯泰传/世界文学经典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文坛最杰出的代表。俄罗斯文学到了托尔斯泰笔下开始出现一种大海般恢弘开阔的美。托尔斯泰的人生与他的作品一样富有独特的色彩。屠格涅夫称其为“思想的艺术家”,可谓一话中的。作为一个在新的时代生活的激波巨浪中紧张探索,并把自己的精神血肉深深地融入作品的艺术家,托尔斯泰是极富个性的。本书讲述了这位作家的一生。 内容推荐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 《托尔斯泰传》是《世界文学经典文库》之一。 《托尔斯泰传》讲述了这位作家的一生。 试读章节 过去,有些事情我们凭借本能察觉而未加解释,到如今,却可以通过理性来证明。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为托尔斯泰漫长的生命河流已走到终点,并真实裸露地展示在大家面前,化成了思想之宇宙的太阳。首先,让我们感到讶异的是,他那长久的人生自始至终都那么稳定而一成不变,尽管曾有人试图设置障碍物来改变他的走向,尽管托尔斯泰富于无限的热情,当他投入爱情和信仰的时候总是犹如自己是第一次爱、第一次信一样,并且,认为这才是人生的刚刚开始。开始,再一次的开始。在他身上发生过多少次相同的改变和斗争啊!他思想的一致性我们无从讨论,因为也许根本不存在这种一致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思想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因子,它们时而妥协融合,时而敌对抗争,而敌对的时候居多。在托尔斯泰的心灵和思想中,不存在永远的一致性,一致性仅仅存在于他激情的斗争中,存在于他艺术和生命的悲剧中。艺术和生活是一体的。生活和作品的联系没有比托尔斯泰的更密切:他的作品基本上都带有自传性质。自他25岁时起始,我们便可以跟随他的作品来体验他人生一步一步的冒险般的传奇人生。再加上他从20岁开始一直到去世都在写的《日记》、提供给比鲁科夫②的笔记,补充了我们对他的认识。通过这些,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心灵深处的逐日改变,也可以看到他才华植根于的世界和点亮他思想的角色。 他的家族历史悠久,并拥有双重的高贵血统——托尔斯泰和沃尔康斯基两大家族,皆是非常高贵和古老的族类,其渊源可以追溯到骄傲的留里克(公元9世纪的俄罗斯帝国奠基人,传说中的伊戈尔王便是其儿子)。在其家族谱系中,有彼得大帝的重臣、七年战争中的将军、拿破仑战役中的英雄、十二月党人以及政治流亡者。凭借对家族的原始记忆,托尔斯泰在他的《战争与和平》中塑造了一系列的经典人物:如老公爵沃尔康斯基,其原型便是他的外祖父,是一个典型的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的伏尔泰式的专制型贵族代表;尼古拉·格雷戈里维奇·沃尔康斯基公爵,则像他母亲的堂兄弟,曾经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受过伤,也像安德烈那样被人从拿破仑手上救了回来;尼古拉·罗斯托夫和他父亲有几分相似;温婉可人的玛丽公主则神似他母亲,虽然并不美貌但有双美丽的眼睛,仁慈的光辉闪烁在《战争与和平》的每一页。 托尔斯泰似乎并不熟悉他的父母。大家耳熟能详的《童年》和《少年》中动人的叙述并不真实可信。母亲逝世时,他未满两岁。因此托尔斯泰只能在小尼古拉·伊尔捷涅耶夫含泪的倾诉中依稀回忆他母亲慈爱的脸庞——满脸洋溢着明亮灿烂的笑容。在周围抛洒着欢乐的阳光…… “啊!如果在深陷困境时,能见到那美丽的笑容,我便不懂得何谓哀愁了……” 但毫无疑问的是,他母亲传授给了他许多东西:毫不保留的直率坦诚、不为舆论争议所影响和编造故事的惊人才华。 他至少还能依稀保留一些和父亲有关的回忆。他的父亲,和蔼慈祥、诙谐幽默并且眼神满含忧郁,一直在自己的土地上过着独立的与世无争的淡泊生活。托尔斯泰在九岁的时候失去了他,他的离去让小托尔斯泰“第一次品尝到了现实的苦涩,并感受到了深渊似的绝望”。这是他童年第一次和恐怖的梦魇相遇。终其一生,他有时要和这梦魇进行斗争,有时则要对它进行改装和颂扬。在《童年》的最后几章中,有些让人难以忘怀的片段清晰细腻地表现了这悲痛的痕迹,这部分回忆被用于描述其母亲的逝世和葬礼。 他们家一共有5个孩子,住在位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一间古宅中。1828年,列夫·尼古拉耶维奇(即托尔斯泰)便诞生于此,直到82年后去世,他都不曾离开。家中最小的女儿玛丽,后来做了一名修女(托尔斯泰临死前的逃亡避居处就是她那儿)。另外三个男孩分别是:谢尔盖长相俊美,稍显自私,“从未见过这么真诚的人”。德米特里充满激情,专一、独立而又善于自省。他在大学期间狂热地崇拜宗教事业,不为舆论所动。他节衣缩食,接济周边的穷人,收容残疾人,后来则变得桀骜不驯,放荡不羁,随后一直被悔恨折磨。他为一名妓女赎了身,并和她常年同居,在29岁时患了肺结核而死。长子尼古拉是兄弟中最受宠爱的一个,他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善于讲故事的想象力,他诙谐幽默而又胆小细腻。后来,他在高加索做了一名军官,染上了酗酒的恶习,但充满基督徒的温情。他身居陋室,将财产赠送给穷人。屠格涅夫曾这样评价他:“他在生活中实践谦卑克己,而不像他列夫兄弟那样只在理论的领域探索。” 两位勇敢且富有爱心的女性照顾这群兄妹。其中一位是塔季扬娜姑姑,托尔斯泰这样评价这位女性:“她蕴藏两种美德:镇定和爱。”她的一生就是爱的一生,永远为他人付出。“她让我懂得了爱是精神上的一种愉悦。”另一位是亚历山德拉婶婶,她助人为乐,永远伺候着他人而不要他人服侍,也不用仆人,唯一的爱好便是阅读圣徒行传,并热衷于和虔诚的朝圣者、纯真善良之人谈天说地。这些天真的善良之辈,有不少人住在他们家中,其中有一位老妇人便是托尔斯泰妹妹玛丽的教母,是一个虔诚的朝圣者。还有一个叫做格里沙的,只懂得祈祷和哭泣——“噢,伟大的基督徒格里沙!你的信仰如此坚定执着,以至经常感到神的降临,你的爱如此热烈,祝祷之词脱口便出,不为你的理性驾驭。你经常赞颂主的庄严伟大,倘若难以表达时,就匍匐在地,流泪不已。” 这些卑微灵魂显而易见地影响了托尔斯泰的成长。从这些人身上,我们似乎可以预见晚年托尔斯泰的生活情景。他们的祝祷和爱心,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播下了信仰的种子,直到老年便可以直接收获了。P1-4 序言 对于我们这一辈人来说,19世纪的天空昏暗阴沉。然而,托尔斯泰,百年前光耀俄罗斯大地的伟大精魂,犹如星辰,抚慰着我们青春的灵魂。对于整个法兰西来说,托尔斯泰,不仅是令人仰慕的艺术家,更是一名真正的知心好友,是整个欧洲艺术的最真挚的朋友。我便是其中之一。此时,在缅怀他的同时,我愿向他表达我由衷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与托尔斯泰邂逅的日子,将永存于我的精神之上,不可磨灭。那是1886年,经过几年悄悄的无声萌芽和成长,俄罗斯艺术之花终于在法国的土壤上炫目绽放。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被所有的出版社争先恐后地翻译和刊行,犹如雨后春笋般。而在1885年至1887年之间,巴黎相继出版发行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童年与少年》、《‘波利库什卡》、《伊万·伊里奇之死》、高加索短篇小说系列及民间故事。短短几个月、几个星期之内,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文人宏伟壮阔的一生,其间孕育着一个民族,一个崭新的世界。 当时,,我刚刚进入高等师范院校,我和我的同学们持有迥异、五彩斑斓的学术观念。在我们这个小团体中,有批判现实主义者,如哲学家乔治。·杜马;有热烈赞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诗人,如苏亚雷斯;有恪守古典主义传统的忠诚信众;亦有司汤达派、瓦格纳派、美学家和神秘主义者。在我们之间,产生了无数的争论和辩驳,然而几个月后,我们在共同爱慕着托尔斯泰这个基础点上,达到了一致。各人以各种不同的理由爱着他,因为各人在他的作品中追寻自我、发现自我。这种喜爱之情,启示着我们全体人的人生,并为我们全体打开了宇宙奥秘的大门。在每个地方,包括我们的家庭、我们的故乡,这个来自欧洲边陲的最强音,唤起了出人意料的巨大回声。又一次,我听见了我故乡的一些中产阶级,居然在非常动情地讨论着《伊万·伊里奇之死》,他们可是一群从来都不关注艺术,也从不热衷于阅读的人呵。 我们著名的批评家曾经持有一种意见,那就是托尔斯泰最精髓的思想来自于我们的浪漫派作家:乔治·桑和维克多·雨果。且不必说托尔斯泰对乔治·桑的厌恶和排斥,也无需否认卢梭和司汤达对他的影响。但是,若将深深吸引着我们的托尔斯泰其伟大的人格和魅力归功于他的思想:那真是。大错特错并且是极其荒谬可笑的。孕育在思想圈子中的艺术,是狭隘的。他的力量不是来源于思想本身,而是来源于那些思想的表达,来源于他的艺术风格、艺术家的印记以及他独特艺术家的生命气息。 托尔斯泰的思想是否刻印着别-人的痕迹,这一个问题值得以后进一步的讨论。但是,在此之前,整个欧洲都没有聆听过这样的声音,这是不争的事实。不错,当我们听到这期待已久的心灵之声,听到这长期被渴求的灵魂之乐时,感情和心灵便震颤不已。除了上述那句话之外,还有什么能够解释这种现象呢?流行风尚对我们的感情无法引起触及作用。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在阅读过托尔斯泰的作品之后才接触到欧仁·梅萧·德.沃居埃先生讨论俄国文学的著作,和我们对托尔斯泰的推崇相比,他的赞赏真是逊色多了。客观地讲,德·沃居埃先生主要是用文学家的视角来品评托尔斯泰的作品,但对于我们来讲,这远远不够:我们置身作品其中,作品也是我们自身的。那是我们的,因为其间有炽热的爱情和纯美的青春;那是我们的,因为其间有微带讽刺气息的觉悟、残酷的觉醒以及死亡的纠缠;那是我们的,因为其间有着博爱心灵和世界和平的梦想,有对掩藏在文明下的谎言的猛烈攻击;那是我们的,因为其问有着对现实主义、神秘主义、大自然以及神秘力量的感应和对终极无限的目眩神迷般的眩晕。 这些作品之于我们,犹如少年维特之于他同时代的人,它是映照着我们的力量、情感与脆弱的明镜,是映照着我们的希望、恐惧与彷徨的明镜。我们毫不犹豫地渴望调和这些矛盾,但不愿把这颗反映着宇宙间各种错综复杂的、包罗万象之声响的心灵纳入狭隘的政治和宗教的牢笼中。我们更不愿意做如保罗·布尔热的某些人,他们无法从派系斗争中全身而退,就将托尔斯泰拖入他们的情感战争中去,用他们自己的社会派别或者政治属性去衡量他。仿佛我们的派系论可以是衡量他的标准!假使托尔斯泰是我们其中的一员,或者不是,那又怎么样?我只希望沉浸在他神奇的魔力、耀眼的光芒之中,就好比在阅读莎士比亚、但丁的作品之前,我可以问他们是属于什么派别吗? 我们无法能够像今天的批评家所说的那样——“存在着两个托尔斯泰,转变之前的和转变之后的;一个是伟大的,另一个则不是。”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一个托尔斯泰,‘我们热爱他的全部,因为我们本能地觉察到,在他的灵魂中,所有的东西都融为一体,而每一部分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相互连接,相互呼应。 书评(媒体评论) 这位欧洲最有声望的艺术家放弃了艺术,像武士丢掉武器一样,赤手空拳地走在苦行者的崎岖山路上。他抛开家庭,日夜不停地思索,苦思冥想一些疯狂的问题,直到生命之火熄灭之时,他还在和自己搏斗,希望能和自己的良心达成和解。他是一个为隐形的东西而奋斗的战士,这种无形的东西比之幸福、快乐和上帝重要得多。托尔斯泰是一个为终极真理奋斗的战士,而这真理只有他一个人知道是什么东西。 ——茨威格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托尔斯泰传/世界文学经典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法)罗曼·罗兰 |
译者 | 殷雪梅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5449092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3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88 |
出版时间 | 2011-04-01 |
首版时间 | 2011-04-01 |
印刷时间 | 2011-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35.125.6-49 |
丛书名 | |
印张 | 4.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北 |
长 | 208 |
宽 | 145 |
高 | 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罗曼·罗兰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