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黄药眠评传/客家研究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黄药眠老先生原名访荪、黄访、黄恍,笔名有达史、黄吉、番茄等,广东省梅县人。中国政治活动家,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美学家和新闻工作者。

《黄药眠评传》(作者刘克定)一书为《客家研究文丛》系列中的一本,是其的评传。

内容推荐

《黄药眠评传》(作者刘克定)一书为《客家研究文丛》系列中的一本,是其的评传,书中收录了《读书——持之以生》、《走文学之路》、《美学的第一课》、《在汉堡和列宁格勒》、《看到力的崩裂》、《上海岁月》、《从法捕房到军人监狱》、《到延安去找党》、《战火召唤诗人》、《中国的“荷马”》等文章。

目录

黄药眠:清名上帝所忌(代序)

关于黄药眠

伟大的母爱

读书——持之以生

走文学之路

美学的第一课

在汉堡和列宁格勒

看到力的崩裂

上海岁月

从法捕房到军人监狱

到延安去找党

战火召唤诗人

中国的“荷马”

香港,文化人大迁徙

不是考证的考证

诗人的噩梦

牛棚观察

文学创作三个时期

拿起艺术的武器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又过几年,那个白痴丈夫年龄也渐渐大了,但身体瘦弱,一点力气也没有,脑子又愚笨,他在家里不仅不能给两个老人帮忙,反而增加了他们的负担。两个老人对他也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在他十七岁那年,把他送到南洋去了。果然不出所料,他一去就再无声息了,于是我的母亲就由儿媳一变而为女儿。

现在说起来,我的出生已经是八十年前的事了。至于我是怎样生下来的,我当然是浑浑噩噩,一无所知,不过就一般情况说,那时一个妇女要生小孩是神秘而又紧张的。据我所知,当时在我们小县城还没有专门接生的医生;生小孩子的时候,产妇所住的房子,房门窗户全部要关得紧紧的,再用布蒙起来,使得屋子里漆黑一团,密不通风,那是怕什么“锁子鬼”来危害婴儿和母亲。

究竟孩子怎样生出来的,只有在十多年后,我母亲生我弟弟的时候,我才从窗口偷偷窥视中模糊地知道一点个中情况。

首先要有个女人坐在屋角落里,然后让我母亲坐在她怀里,她把母亲紧紧抱住,另有两个女人分坐在母亲脚下,看来是好让母亲使劲时垫脚。请来的“接生婆”进来了,我记得,她指甲很长,指甲里藏着黑黑的泥垢。那时用具也没有消毒,不知道她是怎样把脐带剪断的。从我弟弟的诞生,我可以推断出,我也正是在这种条件下赤身露体带着母亲的血来到人间的,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的心脏开始公开在人世间跳动了,我的鼻孔也开始呼吸了。

在我出生的那天,肯定不会天上云中有什么隐约的仙乐奏鸣之声,屋上也不会有祥云缭绕,室内也不会有异香盈室。在母亲分娩之前,也不曾听说我母亲有过什么神人入梦。我就这样平平凡凡地赤条条地来到人间了。我能够这样无灾无难地出来,这也真算是一个奇迹。

我可以确切地补充一句:我的父亲是谁,我也不知道。因为我母亲等来的“郎”,是个白痴,后来他就到南洋去了,而且一去也就永无消息。

我母亲由儿媳一变而为女儿后,两个老人年龄也大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年轻女子如何奉养二老?再加上新铺圩唐博岭豪富子弟的欺骗、威胁、诱惑,小女子将来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等我长到懂人事的时候,我妈已经来到嘉应州同黄体仁同居了。后来,我就把他看成养父。

小时候,我认为我妈是能解决无论什么困难的神,一有困难就找妈妈,有时她真的帮我解决了些问题。那是我三岁左右的事了,现在想起来还记得很清楚。当时很少吃水果,只在旧历新年前后能吃到一点,大家都吃,我妈也给了我一个。我一不小心,把核吞了进去,于是大哭起来,因为家里一个朋友曾开玩笑对我说过,吞了桔子核,头顶上会长出一棵桔子树来。我妈妈不知道怎么回事,不明白我为什么会哭,这样安慰我,那样安慰我,可我越哭越厉害。妈妈这时才注意起来,问我“怎么回事,是不是嘴里什么地方疼?”我摇摇头,“是不是牙疼?”我又摇摇头,“是不是肚子疼?”我还是摇摇头。问到最后,我才含含糊糊说“吞了一个桔子核。”

“吞了一个小核有什么要紧?”

“……头顶上会长出桔子树来……”我哭得这样伤心,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谁告诉你的?你不要胡扯呀!”

“是叔叔对我讲的。”

“你不要听他的!不会的。”

我不相信,还是哭。

“那好吧,我吞两个给你看看。”

于是,妈妈吞了两个桔子核,这才解除了我的恐怖。妈妈对那叔叔很不满意,批评他说,“开开玩笑可以,但不要让孩子害怕起来啊!”

这虽是个小小的风波,但这件事,却深深地印在我幼小的心灵里。

我母亲很迷信,拜的菩萨是很多的,有佛教诸神如释迦牟尼、观世音、五百罗汉之类,又有城隍之类的属地方系统之神,还有不知根据什么经典由老百姓自己建立起来的神,如什么“玄天大帝”,“五显大帝”,“阴那山什么祖师”之类。我的母亲是逢神必拜,甚至离我们家门很近的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的木牌子,她每逢初一、十五也都要去烧香跪拜。有一次我对她的这些习惯表示不耐烦,说:“我们对这许多大的菩萨都拜过了,祈过福,土地公公土地婆婆当然也就知道会照办了,何必又走前去给他们烧香?”我母亲很不高兴,对我说: “你小孩知道什么?!你就听妈话,对所有上天下地的许多神都低头祈福就是。阎罗王、城隍爷爷当然知道我们是好人,会保护我们,但大神只管大事,小事他来不及管或没有工夫管,例如妈妈常带你出去看戏,半夜才回来,假如三岔路口碰见凶神恶煞要来勾引你的魂魄,城隍爷就未必能管得着了,你能得到土地爷爷的保护,那不就平安无事了吗?所以大神有大神的好处,小神有小神的好处,千万不要重这个神,轻那个神,这会使神也不高兴!”我当时年龄小,一点不懂得她的意思,现在阅世渐深,觉得她的话,虽然是出自迷信,但在人间也未尝不适用。真是大神有大神的作用,小神有小神的作用。即使你跟大神的关系好,但忽视了与下面小神的关系,也会搞坏事情。”(黄药眠《我的母亲》)

杰出的文学家总是无情地将蒙在社会现实表面的形形色色虚假的外衣撕去,让人们看到这个世界原本的真相,甚至是赤身裸体。而显露出来的这些本相,却正是一首生动的诗,一个深邃的哲理,甚或一个不朽的撼天动地的故事。

母亲阿德来到黄家以前,一直是黄体仁的偏房,那时候黄药眠的祖父(客家叫“公太”)还在,黄体仁惧于公太威严的家法,一直不敢公开这桩婚事,也不敢将黄药眠母子带到黄家来,只好在梅州城西门的月宫巷买了一套住房,叫“寄庐”,将黄药眠母子安置在那里。一直等到公太过世,才将其接回黄屋(即“春荫堂”)。所以后来黄屋中的人常跟年幼的黄药眠开玩笑,说他不是春荫堂的人,是“带来的”、“捡来的”,而黄药眠长大后又不敢问叔婆,所以对自己的身世,一直搞不太清楚,产生一些关于出生的神奇猜测。

黄药眠的童年,离不开母亲的抚养教导,为了使孩子学到知识,母亲送他到县立高等小学读书,考高中,读大学,母亲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孩子。黄药眠自幼就很有孝心,孝敬母亲和长辈。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位旧社会农村妇女,很喜欢看戏和听说唱,常常带着儿子去戏院和曲艺馆,从文学艺术方面给了黄药眠很多的熏陶。《西厢记》、《孟丽君》、《聊斋志异》……渐渐地黄药眠也知道一些小说人物,唱本说词,引起当地的秀才和教师的注意。也就从那时开始,黄药眠开始读《论语》和一些启蒙书,拜了一个叫钟雨荪的老师。这老师考秀才考不上,又没工作,在黄家寄食,所以请他来教黄药眠识字。钟老师喜欢用旱烟管敲孩子的头,使母亲不悦,就批评老师说孩子不听话可以打手板和屁股,不能用烟管敲他的头。黄药眠后来回忆说,他能认得几个字,是被那个钟老师敲“木鱼”(脑袋)敲出来的。

母亲抚育了黄药眠,教给他做人的道理,用文学艺术的养料哺育他,他对母亲有一种特殊的感恩的心情。

1927年秋,黄药眠便离开了家,离开了母亲,经汕头到上海。

十多年后,他又抽空回来看过一次卧病在床的母亲。母子相见,情景十分感人——

我于1927年离开梅县到了上海,最初几个月生活比较困难,没有寄钱回家,但到了1928年以后,我总是同家里通信,每年寄二百元左右回家。1929年出国以后,就再也没有办法同妈妈通讯了。后来坐牢的时候,才接到异母兄黄枯桐(梅城攀桂坊人氏,20世纪30年代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广东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议长,《广东农林月报》主编)的来信,知道养父已去世了,我妈妈还健在,但不敢告诉她关于我的处境。

1939年夏我在桂林国新社工作,知道我妈妈生病,就特意回梅县去看她。

那时,她已经病入膏肓,每天发高烧,但神志很清楚,我叫了她一声,她回头上下看了我一下。P15-17

序言

五年前,随省府参事室赴梅州考察,我曾特地要求上药眠故居一走,没想染病打点滴,只好托黄鹤老师们了。回来后,诸师感慨万端,这么出名的诗人、学者,其故居却无人关照,残败不堪,已近坍塌了。

虽有遗憾,却也不无收获,黄老师找到了黄药眠当年回乡手书的《秋日杂诗四首》,自是如获至宝。黄药眠在诗旁注的日子,是1962年12月5日。那正是一个严霜在地、北风凛冽的日子,他手录这四首诗,如今亦不曾确定是否发表过。而这正是他被打成北京六大右派教授之一之后的五年,五年里,风刀霜剑严相逼,不知他是怎么过来的。

诗中,则多少透露了一点信息。

这里谨原文照录下来。

……

“清名上帝所忌,得谤可以销名。”⑦不知黄药眠对这一古训熟知否?用一生的曲折,消除上帝的妒忌,去掉所谓的“清名”,又何尝不值呢?若为上帝所忌,后果当多严重?

何况这一生的曲折,还有诗歌、有美学作为补偿呢?而综观其一生,无论是诗人、学者、革命家,抑或幸存者,革命的幸存者,都始终如一有一个身份认同,那便是信仰者。对理想与美的追求,贯穿了他的一生。人是不可以没有精神自由的,美是自由的象征,他正是在晚年的美学追求中达到了心灵自由的境界,尽管天不假年于他,晚年未能完成他的美学五论——《创作论》、《风格论》、《典型论》、《文体论》、《鉴赏论》,但他却以他的亲力亲为,昭示了后人,这五论,也为今日的学者所弥补,不应有憾了。

今日梅城烟雨里,尚祈神人吟新诗——阅毕黄药眠风雨一生,感慨系之,此志。承蒙刘克定的辛劳,我们为黄药眠做传的愿望,终于在他的笔下得以实现。克定治学严谨、文思敏锐,勤于考证,花了好几年工夫寻找相关资料,真是tt袖手于前,疾书于后”,加上文思如水,随物赋形,颇有阅读和研究的价值。其另一部评传《张资平论稿》去年已为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现在又写出了这部学术品位颇高的药公评传,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令我感动,故在此表示谢忱!

①②华林(李金发)《烈火》,1928年《美育》杂志第一期

③参见黄药眠《黄药眠口述自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④原载《师大教学》1956年7月18日第16l期

⑤原载《文艺报》1957年5月12日第6期  ⑥参见黄药眠《黄药眠口述自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23页

⑦陈继儒《小窗幽记》

后记

2003年在深圳的一个杂文联谊会上,与老友谭元亨先生重逢,算来又是七个年头了。记得那次会见,除了互道别后情景之外,他忽然交给我一个“重要任务”,写一个人的评传,这个人就是黄药眠。他提起黄药眠,我并不陌生,诗人、作家、“六教授”之一,我沉吟了一下,答应试试。

我认识谭元亨,是上世纪70年代,湖南广播电视厅组织的一次写作活动,我们都住在益阳军分区招待所,各自构思自己的作品,他沉思时物我两忘的状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自那以后二十多年没有联系,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及至我调到深圳工作,才听说他的下落,先是在广州师范大学当教授,后来又调到华南理工大学任教,并任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

他要我写黄药眠评传,因为黄药眠是客家人,是在他的视线之内的人物,理所当然;但他为什么不自己写呢?后来我才知道,他和黄药眠命运相同,“文革”中受的打击,丝毫不亚于黄,大概物伤其类吧,写起来须得克服心理上、的许多痛苦的反应,这种痛苦,是很多年都难以抚平的。我理解他的“难”处,答应试试。我开始收集有关黄药眠的资料,从2004年开始,到2007年交稿,其实还只能说是个初稿。

此书曾得到诗人彭燕郊先生的指导,他在给我的信中说:“大著《黄药眠评传》给我带来惊喜,黄老是我的师辈,当年在桂林,才开始学写诗的我就得到他的教导和鼓励,建国初期在北京,居处相近,常聆到他的亲切教诲,近年不自量力,试写过一些前辈的回忆,计划中也拟写黄老,但蹉跎至今迄未敢轻率下笔,得读先生力作,获益良多,在此首先向你致敬,致谢!”

在修订过程中,根据彭燕郊先生的意见,在作品评述以及文学活动方面作了重要的补正,并在章节、年序上作了必要的补充。

十分遗憾,彭燕郊先生忽于2008年3月31日因病在长沙逝世,他已不能看到此书的出版,我感到十分难过和帐憾。

罗曼·罗兰说:“在这悲剧的历史终了,我感到为一项思虑所苦。我自问,在想给予一般痛苦的人以若干支撑他们的痛苦的同伴时,我会不会只把这些人的痛苦加给那些人。因此,我是否应当,如多少别人所做的那样,只显露英雄的英雄成分.而把他们的悲苦的深渊蒙上一层帷幕?

——然而不!这是真理啊!我并不许诺我的朋友们以谎骗换得的幸福,以一切代价去挣得的幸福。我许诺他们的是真理,——不管它须以幸福去换来,是雕成永恒的灵魂的壮美的真理。它的气息是苦涩的,可是纯洁的:把我们贫血的心在其中熏沐一会吧。

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风雨吹荡它,云翳包围它;但人们在那里呼吸时,比别处更自由更有力。纯洁的大气可以洗涤心灵的秽浊;而当云翳破散的时候,它威临着人类了。

是这样地这座崇高的山峰,矗立在文艺复兴期的意大利,从远处我们望见它的峻险的侧影,在无垠的晴天中消失。

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

诚哉斯言!我所崇敬的罗曼·罗兰,他说得多么好啊!

是的,我不想将黄药眠的一生遭遇的痛苦强加给朋友们,我也不想“只显露英雄的英雄成分,而把他们悲苦的深渊蒙上一层帷幕”,我不给朋友以谎言骗得的幸福,而是给他们以真理,尽管这真理的气息是苦涩的,可它是纯洁的,是可以信赖的。

诗人黄药眠沉思了,他的一生是雄辩的,尽管有许多的磨难和悲苦,但他含着微笑,像德谟克利特,永远地、默默地以微笑示人。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曾得到谭元亨教授、岑桑教授、新华社老前辈姚平方先生、北师大黄大地先生帮助,在此一并致谢。邵燕祥先生忙中为本书题写书名,铭感不既。

还要感谢家人的支持,感谢儿子羽洁在电脑技术方面的帮助。

书中难免存在错讹或遗漏,期待读者批评指正。

刘克定

2011年3月1日

于深圳犁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黄药眠评传/客家研究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克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333548
开本 16开
页数 1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1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30
172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3: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