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选集(珍藏版第9卷)》共收录了南怀瑾先生的2本著作:《楞严大义今释》和《金刚经说什么》。
《金刚经说什么》为南怀瑾先生有关《金刚经》的讲记。作者依据梁代昭明太子的分法,将《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品(相当于章),然后逐品作了讲解。每一品均以一首偈颂作总结,以阐发自己的研究心得。《楞严经》是我国禅宗、净土宗依奉的一部重要经典。《楞严大义今释》为南怀瑾先生撰著的《楞严经》全本的大义今释,内容包括:原文、注释、今译和串讲。译文力求信雅达,推陈出新,化古为今。
图书 | 南怀瑾选集(珍藏版第9卷)(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南怀瑾选集(珍藏版第9卷)》共收录了南怀瑾先生的2本著作:《楞严大义今释》和《金刚经说什么》。 《金刚经说什么》为南怀瑾先生有关《金刚经》的讲记。作者依据梁代昭明太子的分法,将《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品(相当于章),然后逐品作了讲解。每一品均以一首偈颂作总结,以阐发自己的研究心得。《楞严经》是我国禅宗、净土宗依奉的一部重要经典。《楞严大义今释》为南怀瑾先生撰著的《楞严经》全本的大义今释,内容包括:原文、注释、今译和串讲。译文力求信雅达,推陈出新,化古为今。 内容推荐 本书为《南怀瑾选集》的新版,共收录南怀瑾先生的著作24种。南怀瑾先生熟习经史子集,贯通东西文化,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特别是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峡两岸各层次读者的喜爱。 《南怀瑾选集(珍藏版第9卷)》共收录了南怀瑾先生的2本著作:《楞严大义今释》和《金刚经说什么》。 目录 ·金刚经说些什么· 出版说明 前言 再版说明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 实相般若 境界般若 文字般若 方便般若 眷属般若 无坚不摧 鸠摩罗什和武则天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佛这样说 那个时候 舍卫国的讲堂 千二百五十人 世间与大千世界 吃饭穿衣 乞土生活威仪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善现须菩提 如来 菩萨 六祖和《金刚经》 善护念 寻愁觅恨 金刚眼和发心 无权威 无主宰 此心如何住 止住的持名念佛 百千三昧的定境 二步曲 如何住和无所住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一切众生 谭子《化书》 有色无色的众生 有想无想的众生 红福 清福 罗汉的捏槃 佛的涅槃 四相和我的观念 三轮体空布施 快乐痛苦皆无住 转化十二类生 说三十二品偈颂 第一品偈颂 第二品偈颂 第三品偈颂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第一等和次等 无所住 不住色 不住声香味 内触妙乐的菩萨 雁过长空 功德和福德 东方佛西方佛 阿育王的沙子 周利盘陀伽的扫帚 第四品偈颂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非相和空 法报化体相用 莲花生 身相的执著 第五品偈颂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文喜和文殊 烧佛像的和尚 五百年后 善行 功德 智慧 净信和无所住 真 非真 何处是岸 第六品偈颂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得什么 说什么 程度的差别 入世出世平等 圣贤之别 第七品偈颂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一切佛与《金刚经》 佛法非佛法 第八品偈颂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见 思 惑 谁不瞋 谁不痴慢疑 话说再来人 不来行吗 三界的天人 解结去惑 初果的罗汉 迦叶起舞 毕陵慢心 二果三果作什么 罗汉的前途 世上的第一名 第九品偈颂 小偷与越狱的人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心空及第归 庄严佛土在哪里 打火机 因师而瞎的眼 第十品偈颂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不可数的福 受持四句偈 资粮 第十一品偈颂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放《金刚经》的地方 《金刚经》放在何处 第十二品偈颂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再说大智慧 黄山谷与晦堂 黄山谷与黄龙死心悟新 微尘 外色尘 内色尘 你我的三十二相 夹山大师 夹山见船子 大的功德 第十三品偈颂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解悟 喜极而泣 信心清净 希有的功德 谁是五百年后希有人 为什么我不是我 如何见佛 难得的人 什么是忍辱 忍辱的榜样 达摩与苏格拉底 忍辱的功夫 无所住的心 如何布施 佛怎么说话 无实亦无虚 无量无边的功德 第十四品偈颂 第十五 品持经功德分 最难的布施 老人的救生圈 信心不逆的福报 如来说给谁 你喜欢小法吗 第十五品偈颂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被轻贱的前因后果 诚敬努力的人 不可思议的果报 第十六品偈颂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发什么愿 然灯佛所得什么 然灯佛为什么授记 一切都是佛法 什么都没有的菩萨 无我的菩萨 第十七品偈颂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眼者心之机 天眼是什么 慧眼 法眼 佛眼 无量数的宇宙世界 无数量的心 你的心 永远得不到的心 第十八品偈颂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福德不可得 无人希罕的福 第十九品偈颂 第二十品离色离相分 大丈夫相 世上的肉身菩萨 第二十品偈颂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什么都没说 迦叶笑了 须菩提与佛对答 顽石点头为什么 众生与佛 第二十一品偈颂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一指禅 第二十二品偈颂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修一切善法 南山高北山低 第二十三品偈颂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修资粮 受持读诵 真教化的功德 第二十四品偈颂 第二十五 品化无所化分 有教无类 自己的解脱 无我以后 第二十五品偈颂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见佛与观佛 声色与邪道 转轮圣王 十地菩萨与转轮圣王 第二十六品偈颂 悬崖撒手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三界六道之外 断灭见 不说断灭相 第二十七品偈颂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爱布施的菩萨 一切法无我 定与忍 张拙的故事 有求就有住吗 第二十八品偈颂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静分 无来亦无去 如来的境界 第二十九品偈颂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碎为微尘之后 什么是合相 第八识和种性 心念如暴流 真空如何生妙有 第三十品偈颂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见不是见 知即无明本 如是知见 我们自己的法相 我要过去 你过来 第三十一品偈颂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应化非真 内圣外王菩提心 学佛的懒人 离经的四句偈 梦幻中如如不动 第三十二品偈颂 总结论 后记 ·楞伽大义今释· 出版说明 叙言 凡例 楞严大义指要 第一章 心性本体论 问题的开始 心灵存在七点认识的辨别 真心与妄心体性的辨认 心性自体的指认 第二章 宇宙心物认识论 宇宙万有自性本体的认识 自性和物理现象界的八种分析 客观的物理世界与自性能见的主观无二无别 自性本体超越自然与因缘和合 个别际遇与共同遭遇的原因 第三章 心理与生理现状为自性功能发生的互变 心理与生理的五阴作用经验的分析 心理与生理的六根作用(五官与意识)经验的分析 身心与外界作用(十二处)经验的分析 身心与外界之间(十八界)经验的分析 第四章 物理世界与精神世界同为自性功能的显现 地水火风空五大种性的剖视 心意识精神领域的透视 物理世间物质的形成 众生世界生命的成因 第五章 修习佛法实验的原理 个人解脱成佛与群体的关系 自性真心证悟的法则与原理 解脱宇宙时空与物理世间束缚的法则与原理 修证自性的法则与原理 修证自性解脱的总纲 二十五位实地修持实验方法的自述 第六章 修习佛法的程序与方法 学佛修行入门的基本戒行 修学佛法进度程序的指示 五十五位修行的圣位和境界的含义 地狱天堂的有无与人生精神心理的因果关系 十种仙道与天人间精神心理的关系 第七章 修习佛法定慧中的错误和歧路 性空正觉的基本认识 色阴区宇———生理与心理互变范畴的魔境 受阴区宇———感觉变幻范畴的魔境 想阴区宇———想念中精神幻觉范畴的魔境 行阴区宇———心理生理的本能活动与对宇宙心物认识的偏差 识阴区宇———唯识境界中所生的偏差 解脱五阴和直指明心见性的结论 楞严法要串珠 增补楞严法要串珠修证次第 跋楞严大义今释 后记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试读章节 除了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之外,另有一种生命为“有色”,是有形象,有物质可以看见的。另有一种生命是“无色”,不是我们所知,也看不见,可是它确实的存在。譬如说鬼吧!到底有没有?当然可以告诉大家确实有的,并没有什么可怕,那是“无色”的生命,跟我们阴阳电子不同而已。 我们姑且讲活鬼,大家也许没有看过,如果到贵州、云南的边界,就可以听到活鬼的故事。活鬼称为山魈,这个山魈,我们拿佛经来解释就很简单了,他是“若有色”、“若无色”的众生。他有时候给你看见,有时候不给你看见,高兴给你看见就看见,不高兴就看不见。人走到山里,看到走路的脚印子同我们相反,脚趾头在后面,脚后跟在前面的地方,就知道有山魈。他们非常讲礼貌,你不要说这是山鬼啊,那你就吃亏了。你要说有山先生在这里!他会觉得你这个人知礼,就不会找你麻烦。 这些住在山里的山魈,很有意思,他们有事的时候,要跑到别人家里借锅子和碗筷。他们的样子很丑陋,矮矮的,就像人倒着脚走来。讲的话我们也不懂,必须要用手去指要借的东西,那些山里头的人都知道,有些坏心眼的人,却准备一套骗他们的。准备什么呢?纸做的锅,纸做的碗,他就很高兴地借回去了,结果火上一烧就完了。可是山魈非常守信用,不知道他用什么方法,有钱人家的东西就到他那里去了,但是他一百英里范围以内不偷的,他要到外地弄个锅碗来还你。许多山里的穷人都拿这些玩意骗鬼,所以鬼不可怕,而人是真正的坏,连鬼都要骗。 有想无想的众生 另有一类众生是“若有想”,有思想感觉。另有一类众生是“若无想”,没有思想、感觉。细分之下,有些生命没有思想,没有知觉,但有感觉。 另有众生是神的境界,照佛学的分类,神的类别太多了,小则分为三十多种,大则分为六十多种,再细分析下去,有几百种。神也有他的等次,一类叫“非有想”,不是没有想,但是看起来没有想。譬如有些人在打坐,你看他好像不知道,可是他又知道,真知道吗?又不知道。其实,世界上还有更多种类的生命,不过佛法大致归纳为十二类。 世界上的生命有这么多种类,唯有人很坏,但人也最具备一切。我们不要认为人类是胎生,在我看来,人类具备了十二类生。我们是胎胞里精虫卵脏的结合,所以是卵生,胎生。在妈妈肚子里是湿生。要青菜、萝卜、牛肉、洋葱堆起来才能长大,所以也是“化生”。人也是“有色”,身体机能有物质可见。但是讲到人的生命——气,又不是物质了,也看不见,所以是“无色”。“有想”,我们当然有思想,有时候我们呆住,或者没有什么思想,笨得要死,那又人于“无想”。还有许多人到达“非有想”“非无想”的修道境界,虽没有成功,但他已经到达了“非有想”“非无想”。 说到“非有想”“非无想”,想到大陆上我曾听说一两个地方。在浙江绍兴的一个小庙子,有一个道士在那里打坐,据说坐了两百多年,还坐在那里。每到过年的时候,乡下人要来替他剪一次指甲;人坐在那儿没有死,摸摸还有点体温,据说是人定了。有些修道的人说他不是人定,是在那个定的境界出不了神,在那个身体躯壳里头,因为修成功了,所以出不来,离不开身体。 另外我还看到过一个学佛的人,据说打坐定力很深,功夫很好,已经坐在那里七八十年,也没有死,也没有出定,他也不会想什么,似乎等于死人差不多。他的背拱起来一块,摸摸那个地方,像脉搏一样在跳动,所以有人说他人定了。不过一般学佛修道内行的人,也晓得他出不了神。你们年轻人怕打坐走火人魔,像这一类的样子才叫做走火人魔!大家看看,自己有没有资格走火人魔!所以说,放心啦!还差得远呢!可是,这也不一定是走火入魔,在那一种情况下,这一个生命的存在,就可以说是“非有想”“非无想”的境界。所以说,在人类这个生命的小宇宙里,所有生物的生命现象,人都具备了,只是大家没有回转来分析自己罢了。再根据谭子《化书》的道理,人可以成仙、成佛、成鬼、成神;人也是可以变化的,一切就看你自己的智慧了。 鸿福 清福 现在佛告诉须菩提说,世界上“一切众生之类”,注意这个“之类”,佛把它归成十二类生命。他说:“我皆令人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一个学佛的人,首先要发愿,立一个志愿,救世界上一切众生。因为众生皆在痛苦中,都在烦恼中。有富贵功名的人,有富贵功名的痛苦与烦恼;贫穷及生老病死等,也都是烦恼。讲恋爱有讲恋爱的烦恼,结婚有结婚的烦恼,生孩子有生孩子的烦恼,总之,人生随时都在痛苦与烦恼中。所谓烦恼,比痛苦的状况轻一点,两个名称不同。一个学大乘佛法的人,没有先考虑自己,学佛是要成就,好去帮助众生,救度他们,使他们进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绝对快乐清净的境界。这个境界叫什么?就是“无余涅槃”。P51-53 序言 南怀瑾先生,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以书香门第,幼承庭训,泛览旧学,又勤于习武。抗战伊始,先生甫冠,乃投笔从戎,跃马西南,尔后执教于当时的中央军校及金陵大学。先生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闲暇,芒鞋竹杖,遍历山川,访求大德,遭逢奇人异士甚夥,转益多师,皆助道行。曾闭关峨眉山大坪寺三载,绝顶风雪,覃思赜奥,遍窥佛藏。旋走康藏,谒密教高僧,于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均有精深研究。既离藏,转赴昆明,初讲学于云南大学,后任教于四川大学。抗战胜利后返乡,不久归隐杭州天竺和江西庐山,潜心治学。后至台湾,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以及其他大学、研究所,又传学日本、美国和中美洲诸国。2006年创建太湖大学堂于江苏吴江的太湖之滨,绛帐传薪,弦歌不辍。 中国传统文化千门万户,郁郁璨璨,而儒道释为其纲要,先生会通三教,群机都摄,尤擅讲论佛法,拈花一脉,绍流如绪,浩浩乎卮言日出,妙义宛然,等身著作,千言万语,一一从智慧海中称性流出,而皆为众人讲说,读其书,想其人,山高水长,人所唱叹。 复旦大学出版社于1990年梓行《论语别裁》,此先生文字首现于中国大陆,此后又有二十三种重要作品陆续推出,泽被读者,甲于书业。2003年7月,经先生和原出版单位授权,复旦大学出版社将二十四种著述编成十卷,精装刊印,风行宇内。 辛卯之秋,值复旦大学出版社创业30周年,而中国大陆有先生之书亦二十余载矣,遂排印《论语别裁》线装限量本,古雅可宝,贡献书林。次年,经台湾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增入《庄子韵譁》、《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南怀瑾讲演录》、《答问青壮年参禅者》、《人生的起点和终站》五书,与原十卷本合并,都为十二卷,重加校订,善为装帧,付梓行世。 《南怀瑾选集》珍藏版各卷收录情况如下: 第一卷:《论语别裁》 第二卷:《老子他说》、《孟子旁通》 第三卷:《庄子韵譁》 第四卷:《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 第五卷:《禅宗与道家》、《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第六卷:《禅海蠡测》、《禅话》、《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中国道教发展史略》 第七卷:《历史的经验》、《亦新亦旧的一代》、《中国文化泛言》 第八卷:《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经的济世明》、《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第九卷:《金刚经说什么》、《楞严大义今释》 第十卷:《圆觉经略说》、《定慧初修》、《楞伽大义今释》 第十一卷:《原本大学微言》 第十二卷:《南怀瑾讲演录》、《南怀瑾与彼得·圣吉》、《答问青壮年参禅者》、《人生的起点和终站》。 复旦大学出版社谨识 2012年9月29日 后记 芸芸众生,茫茫世界,无论入世或出世的。一切宗教、哲学,乃至科学等,其最高目的,都是为了追求人生和宇宙的真理。但真理必是绝对的,真实不虚的,并且是可以由智慧而寻思求证得到的。因此世人才去探寻宗教的义理,追求哲学的睿思。我也曾经为此努力多年,涉猎得愈多,怀疑也因之愈甚。最后,终于在佛法里,解决了知识欲求的疑惑,才算心安理得。但佛经浩如烟海,初涉佛学,要求得佛法中心要领,实在无从着手。有条理,有系统,而且能够概括佛法精要的,只有《楞严经》,可算是一部综合佛法要领的经典。明儒推崇此经,曾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颂词,其伟大价值可以概见。然因译者的文词古奥,使佛法义理,愈形晦涩,学者往往望而却步。多年以来,我一直期望有人把它译为语体,普利大众。为此每每鼓励朋辈,发愤为之。但以高明者既不屑为,要做的又力有未逮,这个期望遂始终没有实现。 避世东来,匆匆十一寒暑,其间曾开《楞严》讲席五次,愈觉此举的迫切需要。去年秋末的一个晚上,讲罢《楞严》,台湾大学助教徐玉标先生,与师范大学巫文芳同学,同在我斗室内闲谈,又讲到这个问题。他们希望我亲自动手译述,我说自己有三个心戒,所以迟延至今。第一,译述经文,不可冒昧恃才。尤其佛法,首先重在实证,不能但作学术思想来看。即或证得实相,又须仰仗文字以达意。所以古人对于此事,曾有一句名言,谓“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允为魔说。”如唐代宗时,一供奉谒慧宗国师,自云要注《思益经》。国师说:要注经必须会得佛意。他说:不会佛意,何以注经。国师就命侍者盛一碗水,中间放七粒米,碗面安一支箸,问他是什么意?他无语可对。国师说:你连老僧意都不会,何况佛意?由此可见注经的不易。我也唯恐佛头著粪,不敢率尔操觚。第二,从前受蜀中一前辈学者嘱咐云:人心世道,都由学术思想而转移。文字是表达学术思想的利器,可以利人,亦可以害人。聪明的思想,配合动人的文词,足可鼓舞视听,成名一时。但现在世界上邪说横行,思想紊乱,推原祸始,都是学术思想制造出来的。如果没有真知灼见,切勿只图一时快意,舞文弄墨。从此我对文字就非常戒惧,二十年来,无论处在何种境遇,总是只求浅修默行。中间一度,几乎完全摒弃文字而不用,至于胸无点墨之境。现在前人虽已作古,但言犹在耳,还是拳拳服膺,不敢孟浪。第三,向来处事习惯,既经决定方针,必竭全力以赴。自参究心宗以后,常觉行业不足。习静既久,耽嗜疏懒为乐。偶或动写作兴趣,就会想到德山说的:“穷诸玄辩,如一毫置于太虚。彻世机枢,似一滴投于巨壑。”便又默然搁笔了。徐巫二位听了,认为是搪塞的遁词,遂说但要我来口述,他们当下记录,以免我写作的麻烦。我想这样可以试而为之,就随便答应下来。起初是把每句文词意义,逐字逐句翻成白话,所以字斟句酌,不胜其烦。过了三天,萧正之先生来访,又谈到此事。他认为佛法被人误解,也正如其他宗教一样,病在不肯脱掉宗教神秘的色彩,所以不能学术化,大众化。不如撷取其精华,发挥其要义,比较容易使人了解。我同意他的意见,为切合时代的要求,就改了方式,但用语体来述说它的大义,而且尽可能纯粹保留原文字句的意义,糅合翻译和解释两种作用,定名为《楞严大义讲话》。而徐巫二位,因学校开学事忙,不能兼顾,我只有自己担起这副担子。起初预计三个月可以全部完成,不料日间忙于俗务和宾客酬应。必须到深夜更阑,方能灯前执笔。虽然每至连宵不寐,仍然拖到今年初夏,才得完成全稿。 每一事的成功,却须仰仗许多助缘。这本书的完成,也不外此例。当我写了一半的时候,杨管北居士闻知此事,即发心共同完成此一愿望,预定由他集资印出赠送,以广弘扬。对篇章编排方面,他并且提供了若干意见,这对于本书顺利问世,是一有力的助缘。刘世纶(叶曼)也立志襄助此事,在此半年期间,朝夕为之校阅原经和译稿,虽风雨而无阻。每因一字一句的斟酌,往返商量数次方定。虽值出国行期匆促,仍于百忙中竟成其事。其他如杨啸伊夫妇为之安排稿纸。韩长沂居士为之誊清全稿,查考注释,并自动发心负总校对之责。所以在印刷校对方面,我可以省却许多心力。有这许多自发的至诚,乃益增加我的努力。程沧波先生又为总阅原稿一遍,并为文跋其后,且提议改为今名,在此同志谢意。此外,去年秋间,张起钧教授赴美国华盛顿大学讲学之先,曾留赠名笔一枝,希望他返国之时,能够看到我一部著作。虽然没有写出如他所预期的那本书,但这本书的完成,曾数易其稿,都用这枝笔来写成,也可说是不负其所望,故志之以为纪念。张翰书教授、朱亚贤居士、巫文芳小友、邵君圆舫、龚君健群,有的协助抄写,有的分神校阅,或多或少,都贡献过心力,并笔之以志胜缘之难得。萧天石、鲁宽缘两位居士,曾提议要附印原经,以便读者对照研究。但因印刷不便,所以未能依照他的雅教,谨致歉意。最后,接洽印刷事务,多蒙妙然、悟一两位法师的帮忙,感谢无量。 这本书的译述,只能算是一得之见,一家之言,不敢说是完全符合原经意旨。但开此风气之先,作为抛砖引玉。希望海内外积学有道之士,因此而有更完善的译本出现,以阐扬内典的精英,为新时代的明灯,庶可减少我狂妄的罪责。这诚是我薰香沐祷、衷心引领企望的。乃说偈曰: 白话出,楞严没。愿其不灭,故作此说。 为世明灯,照百千劫。无尽众生,同登觉阙。 一九六〇年(岁次庚子)孟秋南怀瑾记于台北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南怀瑾选集(珍藏版第9卷)(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南怀瑾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9086782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699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552 |
出版时间 | 2013-06-01 |
首版时间 | 2013-06-01 |
印刷时间 | 2013-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78 |
CIP核字 | 2011282712 |
中图分类号 | C52 |
丛书名 | |
印张 | 22.37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23 |
宽 | 157 |
高 | 3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