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遮蔽与记忆
内容
编辑推荐

石耿立,笔名耿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教授,先后求学于山东菏泽师专中文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菏泽学院中文系主任。出版过诗集、散文集和学术著作,尤钟爱于散文创作,散文作品多次入选国内权威的排行榜和各种权威的文学选本,是国内存影响的青年散文家。

本书是他近年来的历史散文结集。本书以独特的风格,重写抗战中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包括赵登禹、张自忠、赵一曼、萧红,到汪精卫、梁鸿志、石友三、周作人等等。

内容推荐

本书是耿立近年来的历史散文结集。作者挖掘以往被遮蔽或被遗忘的历史细节,以兼具沉实凝重、诗意怏然的独特风格,重写抗战中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从赵登禹、张自忠、赵一曼、萧红,到汪精卫、梁鸿志、石友三、周作人等等,呈现国破家亡之际人性的高尚与卑琐,坚守与游移,超拔与堕落,逼近有血有肉、惊心动魄的历史真实。

目录

赵登禹将军的菊与刀

张自忠:悲哉,上将军

带血的头颅

怎样的文字配走近三道崴子?

遮蔽与记忆:赵一曼

遗落的细节

无法湮灭的悲怆

铁马几曾人梦

书生意气

文章将军——吴佩孚

非涉风月 何关色戒

黄花·夕阳·山外山

临终的眼:萧红

汪精卫:龙种抑或跳蚤

堕落的快意

三姓家奴

前世出家今在家

绕不过的肉身

义士墓

远来先生

回忆蝗虫

无望的正义

试读章节

赵登禹将军的菊与刀

我寓居的这座小城史书上称为曹州府,隋唐以降,这里予人的印记是:随处都是高一头、阔一臂、横眉竖目的响马。清人写有一本书《地理辨惑》,在世间声色颇著。书以答问的形式解释这片硬气的土地:大凡名都巨邑风水之区,一要城池得地,二要宫署合宜,三要文庙合武,四要书院培养英才,五要土著人士立志向学,再有醇儒指教,自然人文蔚起矣。这些曹州都不具备,于是“曹州人,多响马”一说就风行矣。

我总以为,在朝廷不义的时候,响马也许是悲壮的正道,他们代表着另一种公正,即使最后鱼死网破,斧钺临颈,也绝不尿洒裆里。为了诺言可以捐弃生命,为了名誉可以饮刀求快,但现在这种品性和血性越来越稀薄了。

在暮色苍茫中领略曹州的参差老屋,柿树虬龙,于古巷逡巡驻足,就想触摸一下响马的血脉,但也总感到多的是蟊贼,少的是那种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斗,视国耻为不可容忍,把对民族和家国的挑衅侮辱看作自己私人的不堪与耻辱,然后以一腔沸血浇灌相抵的大豪迈。

是真的没有,还是历史遮蔽不彰?直到我翻开抗战史,他的名字便一次次地撞击我、撕扯我、轰击我、瘫痪我。那是一个雄武的形象,一米九的身量,曾如武松一般用手击杀老虎的曹州人;他是使“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歌曲唱响天穹的人,他的身上焕漫着古之名将忠勇义诚之气,而内有不忍之心的根基,这个每次母亲脸色不好,跪在母亲面前俯首帖耳的汉子,这个在战场上操着一口浓重的曹州方言的曹州人。

这是赵登禹。

在秋日的午后,我终于走到小城郊区西北十里的地方,探访将军的遗迹。在目前争夺名人的时代,将军的旧居也一定热热闹闹吧。然而看到的是连废墟也谈不上的一片空地,无言地在四周屋脊围拢下,显得空旷。有个耳朵不好的老人告诉我,没有了,一切没有了,连一个柴火棒一个瓦片也没留下。将军的旧居先是附近几个村庄的孩子如麻雀般叽喳读书之所,后来“文革”,千里之外的北京忙着把将军的坟墓掘开,骨殖抛撒,将军家乡却忙着把将军旧居的砖瓦梁木拆下,哄抢一空。

这是一片空地,只有一圈土墙围着,土墙边上有菊花强茂地开,我跳进墙里,用自己的体温亲自感受一下曾回响过将军脚步和呐喊的土地。当年赵登禹将军在这里的曙色中,透着四周的鸡叫起舞。今天我站在这里,似乎仍能听到那大刀旋舞的回声。

“没有了,都拆光了。”耳聋的老人连连摇头,唏嘘不已。

还好,在这空地里,还有着菊花丛显露着生命,面对渐渐下坠的夕阳,我好一阵发呆。曹州这苦寒的黄壤上有两种花在世间非常知名,春天的时候,浑厚的平原多被猩红或莹白的颜色大肆侵没,层层叠叠,气韵非凡,如一片莽莽苍苍的锦缎鼓荡着阡陌,那是从明代就名甲宇内的牡丹;到得秋日,菊花就会燃烧起来,在柴草垛、河畔沟渠、晴天碧空,黄的粉的升腾如烟雾。曹州菊花的名声在唐代就开始壮阔了,一个私盐贩子,一个秀才,一把剑啸,那是出生在曹州的响马黄巢,如今你读那“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你都无法置信,是这土地养育的菊花濡染了黄巢,还是黄巢成就了菊花?

曹州人喜欢花,也喜欢刀,我以为喜欢菊花,是一种乡野的高洁拔俗,菊花的本身是高傲的,有点冷,但骨子里却是热烈,是柔软。

日本人也是把菊花和刀放在一起尊崇的。这是矛盾中的平衡,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里说:“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贰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菊花作为日本皇室的徽记,代表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当菊花和代表武士道精神的军刀媾和,开始在中国的大地肆虐的时候,迎头撞见的是出生在菊花濡染处的赵登禹,赵登禹对菊花是不陌生的,但赵登禹更喜爱刀。

人们说赵登禹将军常是枕着大刀睡眠,从冯玉祥的卫兵到排长、连长以至旅长、师长,枕戈待旦,夜夜辄鸣。要写抗战兵器史,注定是绕不过这在炉火和风箱夹击中锻打,在水缸里淬火,没有杂质,还是冷兵器的大刀的。那把寒刃舞得生风,切倭人头颅,如夜雨剪春韭。

大刀是赵登禹将军在喜峰口一役喊响的,人们评价赵登禹的大刀:砍铜剁铁,削钢如泥。把铜钱十个一叠放在八仙桌上,赵登禹一刀寒刃劈下,那十个铜板火花迸溅,如鸟羽磔然而失,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云:“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曤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在公元一九八七年的秋冬季节,我曾在赵登禹将军的村庄见到一个西北军老兵,他说赵登禹大个子,一进堂屋的门就碰头。他说起赵登禹的刀法,劈、砍、撩、扎,鬼神莫测,刀、手、步法,缠绕协调,长穗飞旋如杨叶鼓舞,看起来眼花缭乱,脚踏如磊石落地,身轻如鸢飞唳天。老兵说当赵登禹将军舞刀到兴致处时,卫兵曾用容器桶盛满黄豆向将军泼撒,只见黄豆如虫四外飞溅,等赵登禹停下刀来,身周方圆七尺,不会容有一粒豆子生根。

当刀剑到了一定的时候,如庖丁解牛,身边万物皆可为刀。身边柳丝,河边蒲草,可以手为刀,手断合抱巨木。说有隐士,可以山涧朝露为刀,去砍落风中的飘尘。玄虚也许是玄虚,但我想所谓的刀剑气伤人,那庶几近于赵登禹将军的境界,他以浩然之气,以曹州的那种忠烈血勇,虎口一吐,就是半部凛冽的民国抗战史、民族呐喊史。P1-3

序言

在我的老家,在我为父亲上坟的时候,我看到在父亲堆积的坟左几十步的地方却有一矮矮的石碑,石碑上镌着魏碑“义士哑孩”,已经漫漶,枯草与夕阳,鸟粪与污迹,透出一股苍哀破败。

但细细追寻,却发现一个正史不载的令人悲慨的故事。那天晚上,我住在老家,乡村的夜黑得深透,本来这样的夜可以睡得安稳,因为对于城市光的污染,我一直无法适应,总是在城里的处所失眠。这座坐落在平原深处有年头的带有乡间神秘的老屋,有一些农具,叉靶扫帚,还有一盘老石磨。在这座房屋里,曾陪着父亲饮劣质的酒,从父亲的口里听到过关于义士墓主人的一些细节,那是一个哑巴孩子毒杀日本人的故事,当时听了就听了,也许以为是父亲的絮絮酒话,也没往心里走,但在父亲去世多年,在父亲居住多年的老屋,我像呼吸到了历史的诡异的气息,那晚再也无法入睡。也许历史就如老屋,父亲去了,但老屋的墙与梁木,还有一些农具仍记忆着父亲的一些岁月,也许在那些土墙里,还有一些父亲的语音躲藏在某处,在某个适当的时候,我指的是比如父亲讲话时候的天气节气都具备,那些话就如录音,自己会回放。

历史对于我来说,就像平原深处的这所老房子,具有难以抵御的诱惑与招引。房子老了,就如书老了,有一种陈实,房子散发的泥土的陈旧的土香,就如线装书发出的迷人的幽香,也如老屋里不知年代的八仙桌上的青花的茶壶与茶盅,那些青花里迷离的光,令后人沉醉。

也许这就是我写作历史散文的一种内在的心里隐秘吧,在写作一些过往的人与事的时候,一个问题总纠缠我,怎样叙述历史?赵登禹、张自忠、汪精卫、胡兰成、赵尚志、杨靖宇还有一些黄壤平原里的小人物,岁月已经湮没了他们,无论音容,无论尸骨,但他们消失了么?

消失了,也没有消失。对于历史,我在故乡的老屋想了许多,是该到了自己清理自己一些知识和观念的时候了。每想到此处,总让人心惊肉跳,一如先前我们接触的太平天国史,先前一直是把洪秀全当成近代化的先驱褒扬讴歌的,然随着阅历阅读思考,洪秀全的光环销蚀了,其荒淫残暴的程度绝不下于他所要对抗的那个政权(小时候,目不识丁的父亲在老屋里边饮酒边说长毛造反,父亲的叙述有如民歌,那是《大坂城的姑娘》和《康定情歌》的本真,不是雅和颂的扭曲。《大坂城的姑娘》多是乡野荡子淫妇的嗓子瘙痒和身体燥热之作,但是贴近麦秸和人世的版本。这样的版本,少了些大庇天下寒士的古怪,也没有烈火烹油的繁花著锦,是百姓陌头山羊的饮水和树上草鸡的叫声。)单从女色说,洪秀全作为太平天国的首领,在获得了大清王朝的半壁江山后,便安于在后宫读书看报,在女人的脂肪上盖章,极享自己的荒淫无度生活。

洪秀全从四十一岁进南京城至五十二岁自尽,在美女丛中生活十一年,从未迈出天京城门一步,既不上马杀敌,也不过问朝政。这时他正值盛年,并且体格健壮,但十一年仅颁布过二十五篇诏书,而且一八五四年至一八五八年是空白,五年竟然未发一诏,有点像怠工的万历皇帝,连曾国藩也奇怪:“洪逆深居简出,从无出令之事。”

曾有一年我在北京求学,就住在百万庄附近,那里曾是顾准先生居住的地方。也是那年的秋季,在木叶尽脱的时候,我漫步在三里河,想寻找顾准骨灰的抛洒地。我想起文革初起,当其他牛鬼蛇神都老老实实、规规矩矩遵命把自己的“罪行”写成大字报张出的时候,顾准却只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两个大大的黑宇:“读史”。而且,亲手贴到布告牌上后不走,还要像个参展的画家似的,一直守候在自己的“作品”旁,泰然地望着逐渐聚拢的众人。

历史,当历史被遮蔽的时候,顾准试图让人还原真的历史,在历史里思考,而我们呢,当我们在被遮蔽的历史中长大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也被扭曲不成了模样。不辨是非,甚至有些词经过改造也变得面目全非,原本普通汉语的词被注入了所谓的神圣,那些词就变得高大而古怪,一些话语被污染了,通往历史的路途布满了歧途。应该如何还原历史,这是我思考的问题,把真相告诉身边的人,做一个信史,忠诚,不添加,不缩短,有一说一。

我们怎么评判何样的历史为真,何样的历史为伪?或者说怎样看历史呢?历史学关注的是所谓的规律和铁的事实,而作为散文作家,我更关注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和那些生命里的精神,那些过往的人与事对今天的启迪和召唤。也许,当大家争着叙说历史的时候,我们必须面对的情况是:一、历史本身是无言的缺席的;二、所有的历史都变成当代史。何谓历史,历史何谓?有人说历史有两种。第一种是已经发生过的全部的历史事实,即客观历史。这是“历史一”。第二种历史是对历史的描述和记载,其中对历史可能有记载上的缺失。这是“历史二”。还有第三种历史,即选取其中的一部分历史记载作为史料,写出一些关于历史的作品。这是“历史三”。也许,我的散文作品勉强可作为历史三,我知道在很多时候,历史表现出一种“遮敝式呈现”,官方史学把历史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中国一直有私人修史的传统,但是这样的声音现在还很微弱,但微弱归微弱,它无疑也是一种记录历史的行为,虽然这样的文字不符合正史的规范。我一直认为,司马迁的《史记》是历史,也是散文,自己越来越觉得司马迁那样的散文才是散文的正宗,往往只是一两件不太起眼的小事,人物的小节,却有雷霆之力,憾人之势,玩古今将相才子佳人于股掌之上,把那些地痞流氓黑道混混,风流皇帝脂粉英雄,一个个写得风声水起,描谁是谁,画谁像谁,真是一个个顾盼自雄,立在纸端。

历史是人写的,也借人而传播,借鉴吴思先生的观点:如果世界上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历史学家,一个是读者,读者自己不碰历史,只有通过历史学家才可以了解历史,那么历史可能成为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问题是这个世界上不止有一个历史学家,而是一群历史学家。如果你这么打扮了一个小姑娘,很多其他史学家就会说你骗人。但是专制独裁,垄断史料,扼杀其它说法,这时候历史才可能任人打扮。但是这种垄断又能持续多久?秦以后没有一家垄断能够超过三百年,一个人的垄断最多达到康熙乾隆在位的长度,一手遮天,几十年就算到头了,在历史尺度中这也没什么了不起,重大史实不会这么快就被遗忘,随意打扮历史的历史学家,可能下场都不会好。

到了当代,在人们把历史改造为抢手的商品的时候,我们看到一批作家和导演的功利,电视屏幕和卷帙浩繁的小说耸动着大批古代的宫闱秘史,法力无边不受限制的侠客,无厘头的搞笑,历史不能承受之重变成了钞票在钱包里不能承受的重,我们追问历史在哪里?

在故乡的老屋里,在夜间,不能睡眠的我走到户外,星河灿烂,我有了一种冲动,赤脚站在了泥土里,是想接一下地气吗?我觉得自己的举止好笑,也许,在我写作这些散文的时候,我依然保存了对历史的尊重和肃穆。对我来说,历史从来不是娱乐,也非嬉闹;历史是一个个事件的凸显,是一个个血肉和思想的呈现。我们说历史是一个容器,或者通常的说法是一杯酒,一浇读史者心中累累的块垒。我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有过多次的泪花落在纸上,为过往的一页历史而沧然涕下,拍热栏杆。也许历史本身是沉重的,但作为一个散文作者,最好不要被历史的重量拖垮的,抄一些冷僻史料,发几句隔靴搔痒寡淡议论,这是多数吃历史散文饭的模版。有史料而无史识,至多是一些历史的通俗注解,作者如同中药房里拉抽屉的师傅:引文二钱,清议二钱,想象如红枣干草类,外加凉水文火的文字,然后喂给读者,既不治病也不防身。

我想,如果在我的文字里能读出一点人道主义,那是一种对我的褒奖;如果我们把历史的叙述和记录当成人道主义,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历史过去了,抗战胜利的鞭炮的声音也消散了半个世纪了。生活在抗战时期的人过世的过世,消失的消失,一些人的背影和历史的背影也渐渐成为绝响。什么样的文字能成为历史的书写?人道主义是文字的最大公约,这是我的追求,这不但是我的这本书,也是我一世的目标。

路途漫漫,我当勉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遮蔽与记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耿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15794
开本 16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9
163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3: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