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海盐
内容
编辑推荐

王英长期致力于海盐地方文献研究工作,已出版海盐地方文献的历史散文集《走不出家乡的海》、长篇传记《三毛之父——平民画家张乐平》、《一代名人张元济》等优秀文学作品。她生在海盐,长在海盐,对海盐有着一种永远割舍不了的情结,她每时每刻都在这块土地上行走,行走在黛瓦粉墙的深深小巷中,行走在充满历史遗存的乡野山道间,“行走”在散逸出入文气息的书籍中,也正是这样的一种行走,让她对家乡这份长期蕴酿于心中的情感有了一次爆发,于是就创作了这本书。这本书,既保持她原有的创作风格:用散文的表现手法,站在历史的角度,以现实的眼光去演释海盐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一切事件、人物;同时,又以充满智慧的灵动,将文章写得更好看。整本书集史料性、文学性、可读性、趣味性为一体,把许多被人遗忘或将要被遗忘的人或事重新捡起,经过演绎后摆在了应有的位子上。

内容推荐

本书大致分两个方面编写:首先介绍的是有关海盐县各乡镇(区)的文化古迹遗存,海盐经济开发区与西塘桥镇因为地域紧密的关系,所以就结合起来写了。其次是人物介绍,考虑到篇幅的原因,书中仅选择数位有影响的文化名人和一个单篇作扼要的介绍。有关海盐的盐业史,考虑其盐场地点的缘故,就放在南北湖风景区一览中向读者介绍了。

目录

序言:曹晓铭/1

海盐:中国一个非常古老的县/1

悠悠武原/4

绮园:文人名园缠青藤/29

厚重的沈荡/40

秦山史话/52

白塔山:寂寞中寻找一份美丽/62

古韵于城/68

桥乡西塘/77

通元漫笔/87

远古的百步/97

澉浦杂谈/107

隐匿的南北湖/124

煮就吴盐雪不分/137

茶磨山:孤峰中托起的隐士魂/146

邵湾墓:历史暗角中的忠士/152

海盐才子才女有几多/159

干宝:中国小说鼻祖/175

张元济:中国现代出版事业开辟草莱的人/181

朱希祖:一只名震北大的“兔子”/191

沈祖棻:斜阳处的一点红/198

张乐平:三根头发飘起来/207

黄源:为鲁迅抬灵柩的人/215

朱启平:《落日》光华垂翰墨/222

余华:活着的最好的先锋派作家/227

海盐名点与名产/235

后记/246

试读章节

二、龙潭港、周家浜良渚文化遗址

那个梦来自于古老的文化。这份古老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诱人的吸引。这种吸引就是来自于远古时期所遗留下来的那些表现远古文明的文化遗址。据权威专家鉴定,海盐县是良渚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域之一。这种肯定,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自1982年全省文物普查以来,就先后发现了良渚文化遗址20余处,仅百步就有10余处。良渚文化是浙江史前文化中,一朵璀璨绚丽的花朵。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也就是说,我们的祖先在5000多年前就在这里生活劳作、繁衍后代。而在海盐县经考古发掘出土的良渚文化器物就有近2000件(组)。分别于1997年与1999年发现并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的龙潭港遗址和周家浜遗址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在考古界引起不小的反响。而龙潭港和周家浜就是那些自然村落中的两颗明珠。

先说龙潭港遗址,它位于百步镇桃北村(原横港乡桃园村11组)麻皮浜西侧。说来你还不相信,在平日里,这座不起眼的高墩,在村民的眼里,只是一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黄土堆,上面种着杂七杂八的庄稼,也有人因此好奇,作种种猜测,结论也只是一个什么大户人家的坟墓等。所以,猜测也仅是猜测而已,谁也不会去多想,如果不是那一次发掘,谁也想不到,这里竟然埋葬着许多件奇世珍宝。

那是1997年3月中旬的一天,春天的气息让人精神振奋,省考古专家和海盐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一起踏着温暖的土地去往龙潭港遗址,他们站在这个土堆旁,准备动手挖掘。但他们根本没有想到,经过这一抢救性的举动,在面积近600平方米的遗址上,竟然挖出一处良渚文化时期祭礼遗迹的红烧土迹象和20座良渚文化墓葬,随后出土的随葬品竞有369组,共计500余件,其中石器30件,玉器80余件(组),骨、角、牙器100余件,陶器160余件。7座大墓中的(其中3座已被破坏)出土随葬品约260多件,占总数的71%。这些沾满泥土,沉淀着古老文明的宝藏,在出土的瞬间,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绽放出独特的光芒。这是多么让人惊喜的发现,这样的发现给人们带来了较有价值的人类社会组织结构的研究。根据有关专家考证,龙潭港遗址高墩墓地的主体大约形成于良渚文化晚期偏早阶段,以一处近方形的红烧土遗迹和一条南向浅沟和十多座墓葬构成的良渚文化墓地布局结构为证,则反映了当时一个中等社会组织的构成状况。而墓中大量陶器是随葬品的主流,并以精美的细刻纹陶器作为礼器代表,充分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差别,代表了中等贵族阶层的身份。

雕琢精巧的玉器、工艺精湛的石器、装饰精美的陶器。龙潭港遗址出土的文物自然引起中国考古界的热情关注。

2005年9月到11中旬,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文物精品展》上,海盐有14件良渚文化文物精品参展,而展出的大都来自龙潭港遗址出土的文物,应当说明的是,这是海盐县出土文物首次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是一件多么值得人骄傲的事!

如果说,嘉兴地区的良渚文化墓葬随葬品以陶器见长,那么龙潭港遗址九号墓出土的五件器形高夹砂红陶鼎、觑,这种古代通常用于蒸煮的炊具,是典型的代表器皿之一。它的出现,不仅让专家感到惊叹,更让观众感到古代文化之灿烂。

它给人以一种无限想象的空间。一位身披薄纱的苗条美丽的少女,光着脚,围着炉火在煮水,旁边则坐着怜爱她的父母亲,少女哼着动听的歌谣,水在鼎中沸腾,火光照亮了少女秀丽的脸庞,她的父母露出慈爱的微笑。一切都是那么宁静和美好……

你看,那把夹砂灰胎黑皮陶宽的把杯,它的形体硕大,器身围绕宽把饰有两条流线型身躯纹样的动物,雕刻生动,活灵活现,属良渚文化陶器中的精品。你再瞧:那两件器身饰浅浮雕简化神面像的玉锥形器,豆青色,色泽鲜艳,晶莹剔透,虽体形较小,却也是良渚文化玉器中难得一见的精品。那么,那只简化神面像代表着什么呢?作为考古专家来说,是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但对我这个门外汉来说,一时竞没法解释,仔细想来,应该与宗教有关。

龙潭港遗址九号墓出土的石钺,石质细腻,色泽厚重,通体呈墨绿色,体薄,磨制的极精细,堪与玉钺相媲美,在墓葬中也作为钺的化身放置于墓主人的肩部,是极为罕见的石器精品。何为玉钺?据我所知,钺是古代的一种兵器,秉钺者应是氏族酋长,是军事首领的权杖,是统辖权和军事指挥权的象征。到了商周青铜时代,青铜钺则成了王权的象征,我们通常看到的甲骨文金文中的“王”字即为斧钺的象形文字。比如,在中国古代史上,成汤放钺、武王伐纣是商取代夏、周取代商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史记殷本纪》中也记载“汤自把钺”,《尚书·牧誓》中记载(武)王左杖黄钺。由此可见,钺与军事统率权和王权的密切关系,在历史上起过多次重大的作用。石钺是否也代表着墓主曾拥有很不一般的权势呢?我不得而知。这次参展的14件文物旬括陶器六件、玉器六件、石器二件,除双孔石刀和玉背梳是周家浜遗址出土外,其余均为龙潭港遗址出土。龙潭港遗址出土的文物,以其独有的风格震撼了世人的心灵,以悠远的古老文化造就了独特的美丽。

百步,这个仅为百步之遥的名字,从此越出千里之外,在无限的苍穹中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关注的目光。

百步也是广博的。这种博大绵延到了周家浜。周家浜遗址也在桃北村,离龙潭港遗址不远。对它的挖掘比龙潭港遗址迟了两年。然而,这种迟,丝毫不影响其出土文物的价值。

这里,我想着重说一下那把玉背象牙梳。这可不是一把普通的梳子。它的出现竟然震动了考古界。

那是在1999年7至9月期间,考古专家在周家浜良渚文化遗址M30出土了一柄玉背象牙梳。这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啊?一具不知名的人骨架,白泛泛的,仰天躺在墓坑里,你无法猜度出她是喜还是忧。也许她压根儿就没想到自己在地底下被埋葬数千年后,竟然还会有一天重见光明,这样面对一批前来探望她的生者。她就这样安然地躺在那里,而器物就静静地被墓主人压在头颅的下方,露出一个玉背。其实考古专家根本不想去惊动她,只是小心翼翼地将那器物取了出来,然后,拿在手里耐心仔细地清理着,稍一会儿,它,终于露出了真面目:原来是一把玉背象牙梳。这一发现,让考古专家兴奋不已,也许说来你不会相信,这把玉背象牙梳,虽说历经几千年,看上去却保存得相当完整,不仅组合不变,而且通高长10.5厘米,象牙梳高7.2厘米。这一重大发现,无疑就像晴空中炸个响雷,令考古界震惊。读者有所不知,之前专家考古时,常在墓主人的头下或附近发现一种玉器,但它往往都不完整,只好将其命名为“冠状饰”。其实取这个名字实属无奈,因为这种器物在历史文献中从来没有记载过,因此只好根据其出土的位置、器物的形态来拟定一个较为合理的名称,而“冠状饰”的命名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进而认为是一种宗教礼器。所以当这把梳子如此清晰地展现在专家面前时,他们惊呆了。它,素面,下端的扁榫镶嵌在象牙梳开槽的基部,并用两枚销钉插入两贯通的小孔固定,将玉背与象牙梳紧密复合成一件完整的器物。象牙梳锯割有六个细长的梳齿,梳齿长短不一,分别在5.2~4.9厘米之间;象牙梳顶匕基部厚0.5厘米,表面布满了席纹阴线细刻。就是这样一把梳子,长久以来,却一直没有人知道它究竟是何物,因为偶有出土,早腐不成形。古人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呢?专家无从知晓,如今出土了这把玉背象牙梳后,才恍然大悟,它的完整现身,使之成为迄今为止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唯一一件保存较为完整的玉背象牙梳,证实了“冠状饰”的真正用途,对良渚文化玉器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弥足珍贵的文物精品。让人观为叹之。于是,在我的脑海里顷刻间出现了那位躺在墓坑里的妇人的形象,她仿佛慢慢地从墓中爬起,拂去洒落在自己身上的千年尘土,轻移莲步,腾空而起,向我们飘然而来,她穿着优雅,得体大方,轻轻地落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手执这把玉背象牙梳,沐浴着和煦的春风,对着镜子照呀照的,柳条丝丝拂过她的头发,她微笑着,等候着心上人从远方归来……

周家浜良渚文化遗址不仅揭开了一个神话,更为百步在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些饱含着岁月沧桑的古老文明,仍然焕发着鲜活的生命,用自己的方式娓娓道来。

P98-101

序言

曹晓铭

横浦东连白塔云,下方钟鼓落潮闻。

结成海气接相似,煮就吴盐雪不分。

这是清代著名学者、诗人朱彝尊写的《鸳鸯湖棹歌》,将海盐比喻成大海一样宽广,盐一般质朴,大气中蕴涵着深沉,纯朴中给人以震撼。海盐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的名人与名士,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也纵情地吟唱过这里的山山水水。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人文遗迹留了下来,有些却渐渐地被湮没了。但不管是人还是地,都需要记载,如若无人记录下来,那么,时间一久,就会淡出人们的视线。“江山贵在文人捧”,再巍峨的江山,如果无人吟唱,就不会显得雄伟壮丽;再美丽的花朵,如果无人赞美,就不会艳丽夺目;再优秀的人物,如果无人歌颂,就不会风流代传,所以说:“始知名胜地,多以风雅传”。

海盐地处杭嘉湖平原,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之美称。她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历来为文人墨客喜游之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海盐的名胜古迹有数十处之多,有世界上最长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有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座核电站;有中国十大名园之一——绮园;有千年古刹天宁永祚禅寺和云岫庵;有著名出版家张元济命名的图书馆和漫画家张乐平纪念馆;有鲁迅的学生黄源命名的藏书楼和园林泰斗陈从周纪念馆,以及中韩友谊象征地金九避难处等一大批标志性人文(纪念馆)设施。

四周临空位于海中央的白塔山岛,海景旖丽,朴实而不失野趣。国家级的南北湖风景区更是以“湖山融沧海,一揽天下奇”的旖旎风光,吸引了历代不少名人墨客到此游览、隐居,那里山旁有海,湖上有山,湖中有堤,湖内有岛。有董小苑葬花处,有西涧草堂,还有被称为“江南八达岭”之美誉的谭仙小石城;有中国唯一一处可观赏日月并升天文奇观的地方。被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评说“比杭州西湖玲珑,比扬州瘦西湖逸秀。”这种种名胜古迹,构成了海盐一幅独特而美丽的图画,而这样的图画是需要我们后人好好欣赏和珍藏,使之能代代流传下去。为了做好这份工作,有许多同志做了不少的努力,他们挖掘、整理、开发了海盐历史上珍贵的地方文献,出版了不少海盐地方文献书籍,为促进海盐的文化旅游事业作出了贡献。

最近,当我得知海盐女作家王英完成了《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海盐》时,感到非常高兴。王英是本地的一位多产作家,先后出版了七部文学作品,发表了三百余篇文章。她长期致力于海盐地方文献研究工作,已出版海盐地方文献的历史散文集《走不出家乡的海》、长篇传记《三毛之父——平民画家张乐平》、《一代名人张元济》等优秀文学作品,影响很大;同时,主、责编过地方文献著作《鲁迅的学生黄源》、《百年黄源》、《人文南北湖》、《文史大家朱希祖》等十七部。她生在海盐,长在海盐,对海盐有着一种永远割舍不了的情结,她每时每刻都在这块土地上行走,行走在黛瓦粉墙的深深小巷中,行走在充满历史遗存的乡野山道间,“行走”在散逸出入文气息的书籍中,也正是这样的一种行走,让她对家乡这份长期蕴酿于心中的情感有了一次爆发,于是就创作了这本书。这本书,既保持她原有的创作风格:用散文的表现手法,站在历史的角度,以现实的眼光去演释海盐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一切事件、人物;同时,又以充满智慧的灵动,将文章写得更好看。整本书集史料性、文学性、可读性、趣味性为一体,把许多被人遗忘或将要被遗忘的人或事重新捡起,经过演绎后摆在了应有的位子上。

近年来,海盐的旅游事业发展很快,而南北湖风景区的发展更是迅速,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外地朋友来海盐南北湖游览,欢迎更多国内外的文学、摄影、书画艺术家朋友们来海盐南北湖走走,带去对海盐美好的回忆,留下你的墨宝、留下你的艺术作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海盐人纯朴的胸怀始终向四方的朋友敞开,南北湖的山山水水始终以热情的笑脸迎接各方朋友的到来。

2009年5月

后记

本书始于2007年的冬天,最后一篇则结束于2009年初春。从前年至今年结束,跨过了两个年头。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又岂知是两个年头,作为自己的家乡,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怀着深厚的感情,应该说这种积累其实从出生那时起就开始的。而写作,只是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的爆发。

2007年冬天,我应海盐县旅游局、南北湖风景区管委会的邀请,开始撰写这本书。在这之前,《嘉兴日报》社邀请我为《人文·地理》版撰写专栏,写有关海盐人文地理方面的散文,事情就是这样的巧合,这一写,就奠定了这本书的创作形式和风格。

人文地理,不外乎就是体会这里的风土人情,生活情趣,领略这里历史上呈现过的风流人物,遗存胜景。我生于斯,长于斯,生活是一种方式,我选择了写作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于是常常在散逸出人文气息的线装书中,常常在充满历史遗存的乡野山道间,常常在黛瓦粉墙的深深小巷中作出选择。这种选择有时是很匆忙的,有时却是很缓慢的。然而,正是这种选择温暖了我生命史上的岁月,决定了我写作的方向。编辑汉明兄说:我们现在所做的这件事是当今社会最边缘的东西,也是被人最忽略的东西,需要耐心、毅力与远见。我赞同他的观点。我还想说的是,在我眼里,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古迹遗存是用黄金和时间也买不来的最宝贵的东西,如果失去了,就不可再生。而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说:“经济、科技落后就会亡国,没有了民族文化,就会灭种。”保护民族文化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也是保护全人类。基于这样一种理念,一直以来,我站在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上坚定地做着这件事,并相信唯有这种信念和对家乡的一份真挚的爱,才能支撑我的梦想,支撑我走到明天。

写这本书时,我常常行走于家乡这片散发着人文气息的土地上,望着那些保护尚好和正在发挥其作用的名胜古迹,我从心底里感到高兴,目睹那些已经消失或行将消失的遗存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发出无限的感叹。对此,我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我还是写了,我想尽我的所能,让人们重新认识它,保护它,利用它,发展它。但我也知道海盐实在是太博大了,就是穷尽我的一生,也未见得能将它一一展现出来,这里阐述的只是海盐的一部分。很多的人物、遗迹和历史事件有待于进一步去发现、发掘、认识和研究。海盐是一座历史古城,也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数千年的历史遗存积淀,遍布街肆乡野。有幸的是,在我深入乡镇进行采风时,总有那么一些人,坚守着乡野中的那份古朴的民间文化,他们透出的那份热情让我感动,为此,我感动于他们的那份纯朴,感动于他们的那份坚守,感动于他们自发地对民间艺术和文化遗存的保护。我深信,因为有了他们,这份民族的文化才得以传承,一个地方唯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才能显示这个地方的内涵与高品位的文化;一个民族也只有拥有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才能使这个民族立于世界之林。它汇聚着人类全部尊严和骄傲,穿越千年的历史,并且还将穿越漫长的未来岁月永久地活着。我想,我写这本书的初衷就在于此。这种说法,我以前说过,今后还将这么说,因为批判、保护和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并加以利用和发展是每一个热爱家乡人的责任。

本书大致分两个方面编写:首先介绍的是有关海盐县各乡镇(区)的文化古迹遗存,海盐经济开发区与西塘桥镇因为地域紧密的关系,所以就结合起来写了。其次是人物介绍,考虑到篇幅的原因,书中仅选择数位有影响的文化名人和一个单篇作扼要的介绍。有关海盐的盐业史,考虑其盐场地点的缘故,就放在南北湖风景区一览中向读者介绍了。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得到张元济图书馆、上海三毛形象发展有限公司、县委统战部宗教局,以及王健飞、王德坚、张明、王德生、屠尧章、胡永良、林天顺、周乐训、许懋汉、李林、鲍翔鳞、王浩、陶维安、王留芳、沈阳华、袁培德、宋乐明、黄擎、李刚等同志的热情支持,他们提供给我相关的资料与图片,也要感谢县委办吴国飞同志的热情帮助,使得这本书得以顺利完稿。

我愿以此书献给前来海盐观光的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们,献给正在发展变化中的家乡,献给和我一样深爱着这块土地的父老乡亲,献给正在为建设这块土地而真诚奉献的人们。

感谢我的合作者张录先生,作为一名核电人,他从到海盐的第一天起,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并且于八年前就提出与我合作一部书的设想,今天,他又邀清赵慧忠同志一起,终于如愿以偿的完成了多年来的一个愿望,用他们独特的视觉艺术给人们展示了一个独特的海盐,让这朵绽放的摄影之花,将连同我的文字一起给人们带去一份美的享受。

感谢海盐县南北湖风景区管委会给予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将海盐旖旎的风光展示给大家。同时,也感谢南北湖风景区管委会主任曹晓铭同志在百忙中为这本书作序,让我更加感到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2009年5月11日完稿于

南北湖黄源藏书楼王英创作工作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海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08676
开本 16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0
出版时间 2009-08-01
首版时间 2009-08-01
印刷时间 200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5.54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8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5: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