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按照“外滩建筑”、“宾馆建筑”、“公共建筑”、“宗教建筑”和“名人名居”、“里弄建筑”、“古典园林建筑”、“世博建筑展望”等归类,每处建筑写一篇介绍文章,按类组合配以照片,较详细地把上海许多极具深远历史文化底蕴的各类建筑向读者加以展示。
图书 | 上海建筑秀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按照“外滩建筑”、“宾馆建筑”、“公共建筑”、“宗教建筑”和“名人名居”、“里弄建筑”、“古典园林建筑”、“世博建筑展望”等归类,每处建筑写一篇介绍文章,按类组合配以照片,较详细地把上海许多极具深远历史文化底蕴的各类建筑向读者加以展示。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为“外滩建筑”、“宾馆建筑”、“公共建筑”、“宗教建筑”、“名人名居”、“里弄建筑”、“古典园林建筑”以及“世博建筑展望”等篇章。这些篇章将从建筑与人物、历史、环境、典故以及趣闻逸事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撷取其精彩的个案介绍给读者,希望读者可以从这部“凝固的音乐”中欣赏到每一篇华彩乐章。 目录 前言 一、万国建筑的多彩画卷——外滩建筑篇001/ 外滩气象信号塔003/ 亚细亚大楼004/ 东风饭店006/ 外滩3号008/ 华夏银行大楼010/ 长江轮船公司011/ 盘谷银行013/ 轮船招商局大楼014/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大楼016/ 海关大楼020/ 上海市总工会大楼023/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025/ 招商银行大楼027/ 友邦大厦028/ 外滩18号030/ 和平饭店南楼033/ 和平饭店北楼036/ 中国银行大楼039/ 中国工商银行大楼042/ 中国农业银行大楼043/ 外贸大楼044/ 广播大楼046/ 光大银行大楼047/ 外滩33号048/ 外白渡桥050/ 上海大厦052/ 俄罗斯联邦驻上海总领事馆054/ 二、风情万种的璀璨群星——宾馆建筑篇056/ 浦江饭店057/ 金门大饭店062/ 静安宾馆064/ 衡山宾馆065/ 新亚大酒店066/ 青年会宾馆068/ 国际饭店070/ 锦江饭店074/ 衡山马勒别墅饭店077/ 上海西郊宾馆080/ 虹桥宾馆082/ 新锦江大酒店083/ 华亭宾馆085/ 静安希尔顿大酒店086/ 银河宾馆087/ 喜来登豪达太平洋大饭店089/ 花园饭店090/ 波特曼丽嘉酒店092/ 金茂君悦大酒店096/ 威斯汀大酒店099/ 明天广场JW万豪酒店101/ 世茂皇家艾美酒店103/ 上海东郊宾馆104/ 上海天禧嘉福璞缇客酒店106/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柏悦酒店108/ 三、城市名片的精彩亮点——公共建筑篇114/ 中共“一大”会址及纪念馆115/ 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119/ 邮政大楼121/ 上海博物馆124/ 上海图书馆127/ 大光明电影院129/ 国泰电影院131/ 上海影城133/ 兰心大戏院134/ 上海音乐厅136/美琪大戏院139/ 上海大剧院141/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144/ 上海虹桥国际机场147/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148/ 上海火车站152/ 上海铁路南站153/ 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155/ 上海长途汽车客运总站157/ 上海长途客运南站158/ 湖心亭茶楼160/ 上海时装商店大楼161/ 永安公司大楼163/ 第一食品商店大楼166/ 第一百货公司大楼168/ 新世界城170/ 恒隆广场172/ 港汇广场173/ 新天地175/ 正大广场178/ 上海美术馆179/ 上海展览中心181/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185/ 上海科技馆188/ 科学会堂191/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193/ 上海市工人文化宫194/ 大世界196/ 百乐门大舞厅198/ 东方明珠塔200/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203/ 江湾体育场206/ 虹口足球场208/ 上海大舞台210/ 上海游泳馆212/ 上海体育场213/ 上海国际赛车场215/ 上海旗忠网球中心217/ 四、信仰文化的胜迹神韵——宗教建筑篇/119 钦赐仰殿221/ 上海老城隍庙223/ 龙华寺和龙华塔227/ 真如寺231/ 玉佛寺233/ 原西本愿寺236/ 国际礼拜堂238/ 沐恩堂240/ 鸿德堂242/ 董家渡天主教堂244/ 徐家汇天主教堂246/ 佘山天主教堂249/ 原东正教圣母大教堂253/ 原东正教圣尼古拉斯教堂255/ 松江清真寺257/ 小桃园清真寺259/ 浦东清真寺261/ 原西摩路会堂262/ 原犹太教摩西会堂264/ 五、近现代史的珍贵见证——名人名居篇267/ 毛泽东旧居268/ 孙中山故居270/ 宋庆龄故居273/ 周公馆276/ 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278/ 张闻天故居280/ 陈独秀故居282/ 瞿秋白寓所284/ 鲁迅故居285/ 茅盾故居287/ 巴金寓所289/ 朱学范故居291/ 何香凝旧居292/ 黄炎培故居294/ 蔡元培故居296/ 张学良公馆298/ 邹韬奋故居299/ 郭沫若故居301/ 王造时旧居302/ 梅兰芳旧居303/ 丰子恺寓所305/ 刘海粟故居307/ 沈尹默故居308/ 刘长胜故居309/ 爱庐311/ 蒋经国寓所313/ 宋子文公馆315/ 孔祥熙住宅316/ 白公馆317/ 汤公馆319/ 王伯群住宅321/ 杜月笙公馆323/ 黄公馆324/ 丁香花园325/ 六、上海特征的历史载体——里弄建筑篇328/ 公顺里329/ 景云里330/ 公园坊331/ 尚贤坊332/ 千爱里333/ 万宜坊334/ 建业里335/ 步高里337/ 四明邮338/ 新康花园339/ 上方花园340/ 涌泉坊341/ 懿园342/ 大胜胡同343/ 七、独树一帜的奇丽瑰宝——古典园林建筑篇345/ 豫园346/ 醉白池350/ 秋霞圃352 古漪园355/ 曲水院357 八、浦江两岸的经典展示——世博建筑展望篇361/ “一轴四馆”建筑363/ 试点组团项目367/ 传统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造368/ 部分外国参展国建筑369/ 后记/374 附录 上海部分优秀建筑一览表/378 试读章节 亚细亚大楼 位于中山东一路1号的这幢亚细亚大楼,之所以被称为“外滩第一楼”,其原因有二:一是它地处中山东一路延安东路口,是外滩“万国建筑群”南端的第一幢楼;二是这幢大楼建成于1916年,占地面积为1739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3000平方米,是20世纪初外滩体量最大的建筑。 上海开埠后,这里原是英商兆丰洋行的产业,后来几经易手,1913年由英商麦克倍恩公司投资建造这座大楼。当时由英商马海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承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属于吸收了多种建筑式样的“折衷主义”建筑。1916年峻工,原名为“麦克倍恩大楼”。建筑原为七层,1939年加至八层。1917年产权转让给亚细亚火油公司,由于“亚细亚”是垄断中国石油制品的大公司,所以大楼被称为“亚细亚大楼”。 亚细亚火油公司是英国和荷兰壳牌石油公司的子公司。约1884年(清光绪十年)壳牌煤油进入中国,由德商咪地洋行经销。1897年在中国自设“亚细亚火油公司”,自行推销。1908年亚细亚火油公司在中国分成两个组织,即华北公司和华南公司。华北公司设在上海外滩(今中山东一路)1号,划定营业范围是中国和朝鲜。华南公司办事处设在香港,从事以香港为中心的石油贩卖和储藏事业。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亚细亚公司被日军接收。战后亚细亚复业,华北、华南两公司合并。解放后各地分支机构相继歇业,仅留下上海公司,至1966年全部撤走,至20世纪80年代又重返中国。 大楼建筑平面方正呈“回”字形,在延安东路和中山东一路两面形成对称的双主立面。由于建筑进深大,中央设有天井,有利于通风和采光。各层外侧为办公室,开间很大,木制地板。内侧为走廊,窗高二米。过道均采用白瓷砖贴墙面,铺以马赛克地坪。东南面均有门,东面为正门。大门左右各有两根爱奥尼立柱,门内又有小爱奥尼柱。门上有半圆形的券顶,饰以花纹。立面为横三段、竖三段式。建筑风格下段与上段均为巴洛克式,中段为现代主义。下段外墙立面底层及二层采用花岗石砌筑。三至七层立面原采用罗马石装饰,现在成了水泥划线外墙。东南墙角做成凹弧形,使立面多变。 整幢建筑有100多个大大小小的窗户,窗户样式变化多端是该大楼的一个显著特点。从南立面看,底层窗户为平框窗;二层窗户大多为半券型,中间一扇窗户上部却有三角楣;三至四层为平框窗;五层中间窗户为拱券形装饰,两边窗户为平框方窗;六层南北两侧两个窗户上设三角楣;七层两边两个窗户为平框窗;六至七层中间三个窗户为落地窗,立面凹进部分有阳台,立面两边各贯有一根爱奥尼立柱,中间由两对爱奥尼立柱支撑。 大门两边的立柱上原来挂有壳牌公司的弧形铜牌,当年公司离开大楼时曾拆往圆明园路办事处,现为历史文物收藏于上海历史博物馆。 1950年,亚细亚大楼由华东石油公司接管。1959年,上海冶金设计院、上海房地产管理局、上海市丝绸进出口公司迁入办公。1966年由上海房地产管理部门接管大楼。1996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通过房屋置换,取得了房屋使用权。 东风饭店 东风饭店(原“上海总会”)坐落在中山东一路2号。上海总会,原名也叫英国总会,或称上海俱乐部。 上海开埠后,为了社交和娱乐的需要,旅沪英侨发起建立英国总会的倡议,并获得了兆丰洋行大班福格的全力支持。为此,他出让洋行南面的三亩半土地,并向英国总会预支银子,于1864年正式动工,建造了一座“东印度式”的三层砖木结构楼房,到1865年完工。 1905年,英国总会考虑到原有的房屋比较陈旧,而且设施落后,决定重建新楼。由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塔朗特负责设计,而塔朗特在完成初步设计后就去世了。同时,建新楼的经费发生了周折,后由怡和洋行、卜内门洋碱公司、汇丰银行、英商电车公司和正广和汽水厂联合投资,遂于1909年奠基,由英商聚兴营造厂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于1910年1月启用,共耗资45万两银元。为了反映新、旧楼的建造年份,在新楼正门两侧分别刻有“1865”和“1909”字样。 新楼是融和了多种艺术风格的折中主义建筑。它的外观横三段竖三段的古典主义构图非常明显。底层入口处两旁采用塔什干柱式装饰,原门内两侧均有女神塑像,现已毁掉。中间有宽大的大理石梯直达富丽堂皇的大厅。两侧立面采用凸出平面,三四层立面中段采用六根爱奥尼式柱头。墙上饰有巴洛克特征的山花浮雕。而顶层南、北两端的半圆圈嘹望塔,则属于巴洛克式的风塔。屋顶是变形的芒萨尔式。整个建筑以大门入口为主轴线,建筑两侧对称。横向檐口线、腰线处理得体。外墙除柱和勒脚用石料外,其余均为水刷石。 上海总会正式建造时,因原设计师塔朗特已病逝,后来只能由供职于马海洋行的日本建筑师设计。其基本上参照塔朗特的原设计,但又借鉴了日本帝国饭店的装饰风格,所以上海总会又被人们称为“东洋的伦敦”。同时,这里也有多处装饰模仿英国王宫,十分精致考究。例如:门厅中央两侧,由八对塔司干式的的白色的柱子支撑半层高的长廊,柱间有如同欧洲歌剧院包厢的弓形廊台,挑出长廊。中间顶上是玻璃天棚。又如:弹子房有英国女王伊丽沙白一世(1558-1603)时期王宫中的装潢格调。酒吧以5米高的橡木板护壁。长34米、用意大利大理石精制的酒吧台,有英王詹姆士一世(1603-1625)时期的特色,被称为“远东第一长的吧台。”此外,地上黑白镶拼的大理石地坪,也是非常典型的英式图案。因此,上海总会又有“皇家总会”之称。当年,地下室有滚球场,一层有大堂、酒吧问、阅览室。二层为宴会厅,可供百人用餐;300多平方米的宴会厅中没有一根柱子,既宽敞又豪华,旁边还设计了许多小餐厅和休息室。三四层为旅馆,五层为员工宿合、杂物房。大楼所使用的三角形电梯为德国西门子公司制造,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总会被关闭。敌伪时期曾为日军海军武官府。解放后,195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现在早已歇业空关。 …… P4-8 序言 上海真是一个“海”,这里不光是人流的海洋、物流的海洋、资金流的海洋、信息流的海洋、更是建筑的海洋 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东海之滨,居于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中心,是长江流域的门户。上海是江海之通津、东方之巨港、东南之都会,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它融汇东西方文化,吸取南北潮精华,善于得风气之先,惯于洞察世界文明走势和拓展新的文明。同时,上海又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六千年的悠久历史。特别是上海在一百多年内还经历了两次性质截然不同的开放,对它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列强强迫我们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致使中国被迫向帝国主义列强打开了大门,从而成为我们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随着上海的被迫开放,外国侨民为西方先进生产力和西方文化在上海的扩散,为近代上海作为一座国际性大都市的崛起,扮演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就建筑方面而言,外国侨民兴建的洋建筑与上海本土的传统建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中西建筑文化的碰撞、融合,使近代上海人的观念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形成了上海海纳百川、宽容大度、机智精明、实干高效的海派个性。建筑也是如此,大量优秀的建筑使上海累积了丰厚的文化积淀,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 后一次开放,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中央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上海的发展更加如虎添翼。上海的建筑也日新月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除了我国的建筑设计师在本土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开展了许多原创性的探索和发展之外,上海几乎同时吸纳了近现代世界上曾经风行过的所有建筑风格和建筑流派。 《上海建筑秀》中的“秀”这个字眼,可说是一个时髦的字眼,《新华字典》中有一种解释为“特别优异”的意思;而《简明英汉小词典》中英文“show”则作展出、炫耀、显明的解释。所以,《上海建筑秀))可以理解为上海建筑精华的展示。 外国的一位先哲说得好:“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近现代上海一百多年来的建筑发展史,加上上海历代以来遗存的建筑,犹如一部经典大作摆在人们的面前。当我们观赏这部经典大作时,不难发现上海的建筑可谓古今纵横、中西合璧,奇特而辉煌。《上海建筑秀》分为“外滩建筑”、“宾馆建筑”、“公共建筑”、“宗教建筑”、 名人名居”、“里弄建筑”、“古典园林建筑”以及“世博建筑展望”等篇章。这些篇章将从建筑与人物、历史、环境、典故以及趣闻逸事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撷取其精彩的个案介绍给读者,希望读者可以从这部“凝固的音乐”中欣赏到每一篇华彩乐章。 后记 早在1988年11月中旬到1989年4月上旬,我在《中国城市导报))负责编辑副刊时,曾约请当时的上海市规划局副总工程师(现为上海市城市规划科学研究会秘书长)赵天佐同志著文,开辟了一个“上海建筑博览”专栏。专栏以上海中外交融的各类建筑归类,先后发表了十组文章,并请当时的同济大学学生(现在上海市规划部门工作)俞斯佳同志配以钢笔速写,图文并茂地向读者介绍了上海许多极具深远历史文化底蕴的各类建筑。专栏开辟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由于《中国城市导报》当时市场上没有零售,所以,这十期文章发表期间,报社经常会接到不少读者的电话,要求来报社零售报纸以便作为资料积累。之后,我又请天津的朋友也开了一个“天津建筑博览”的专栏,同样分类介绍各种建筑,配以速写,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到了2004年,《城市导报》(原《中国城市导报》)副总编许正民与我商量,说过去报上开辟的“上海建筑博览”,分类介绍上海建筑,由于篇幅有限,只能点到为止,许多读者觉得不解渴。那时我即将退休,他建议我再开辟一个“上海建筑秀”的专栏,按照“外滩建筑”、“宾馆建筑”、“公共建筑”、“宗教建筑”和“名人名居”、“里弄建筑”等归类,(本书成稿时,又加了“古典园林建筑”“世博建筑展望”两节)每处建筑写一篇介绍文章,按类组合配以照片,较详细地把上海的建筑向读者加以展示。尽管我不是学建筑的科班出身,更没有系统地对上海建筑加以研究,但许正民同志的提议一下子触发了我的兴趣。于是,我跑图书馆、档案馆,查阅和摘录了大量的资料,还经常到实地采访。同时拿起相机,到实地去一幢一幢地考察、拍照。由于天气及光线等原因,为了拍好一幢建筑不得不反复多次到现场揣摩、拍摄,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尽管这些工作十分费神费力,但我却像进入了一个历史悠久的建筑博物馆一样,乐此不疲,兴趣日浓。 在一百多年的上海近现代历史上,上海的建筑先后遭到过战乱和无知的破坏,但遗存下来的经典建筑依然是太多、太博大、太精深了。早在1986年,上海就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上海目前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4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91处,纪念地点29处,保护地点14处,抗日纪念地8处,地面历史文物总量达4199处,可开发的近现代名人故居达100余处。从1989年到2006年上海又先后确定了四批632处共2138幢优秀历史建筑,总面积约四百万平方米。其中6l处为文物保护单位。上海还有5000多幢花园洋房的存量。上海历史建筑总量为1200万平方米左右,剩下还有500名的旧里、旧厂房和老式办公房。2003年上海又确定了中心城区的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为27平方公里,占上海市老城区的1/3。2005年又确定了郊区及浦东新区3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约14平方公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新建筑更是不断涌现,光小高层以上建筑就有6000多幢,高层以上建筑2000多幢,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有300多幢,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第一,现在高层建筑的数量还在不断地增加,高度也还在不断地突破。最典型的就是1997年8月29日奠基开工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现已被命名为“Shanghai Hills”,中文译名为“上海秀仕”。这幢新的摩天大楼,它集办公、酒店、观光、会议及商业设施于一体,在2007年9月14日实现结构封顶,2008年8月30日峻工迎客,成为近几年内楼顶高度、人可到达高度最高的世界第一高楼。 百年来的上海建筑,特别是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上海建筑每一个发展阶段的足迹,都让人看了眼花缭乱。所以一旦要从中找出精华介绍给读者,便觉得很难分清孰轻孰重、谁优谁次了。为此,只能以一已之浅见做出选择。这就难免挂一漏万,不尽如人意了。 我写的介绍文章是以建筑、历史、人物、文化组成的四维结构入手的,所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惜,在报纸上发表时,限于篇幅,许多建筑所包含的趣闻逸事只能割爱了。现在准备结集出版了,为此我又加以补充整理,作了较多的改动。 上海现在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了。每年到上海观光、旅游以及工作的外地人和外国人越来越多了。到2010年世博会时,预测将接待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因此,能够以一已之力,向愿意了解上海新老建筑精华的人们提供一点资料,这是我积极撰写“上海建筑秀”的初衷和愿望。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所以本书的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希望以此抛砖引玉,得到专家、读者的鉴别、指正和批评。 在本书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何根祥先生、陈石先生,学林出版社社长曹维劲先生的许多指点,尤其是编辑吴伦仲同志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设想和建议,并拍摄了不少有关上海建筑景观的照片,还有梁徽同志的翻译,著名军旅摄影家唐士龙先生提供的摄影作品,女儿梅莺更是为此出了不少力,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使本书更趋完善增色,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谢意! 梅占奎 2009年春天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上海建筑秀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梅占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学林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30749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9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09-08-01 |
首版时间 | 2009-08-01 |
印刷时间 | 2009-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1.0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TU-092 |
丛书名 | |
印张 | 2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50 |
宽 | 189 |
高 | 2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