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是世界上流传最广、被翻译成语种最多的一部书。它是犹太人和基督徒的圣书,不仅深受西方人的喜爱,也为越来越多的东方读者所青睐,到目前为止,一直是全世界拥有读者最多的一部书。长期以来,西方社会中的政治体制、文学创作,以及风俗习惯均受其影响,因而被视为西方精神文明的支柱。《圣经》包括《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两部分。全书共六十六卷,由四十多位作者各自独立写成,创作时间近一千年。
本书以《圣经》为底本,用通俗的语言向读者介绍这部经典的基本内容。需要强调的是,本书不以宣传宗教为目的,而是根据中国普通读者的要求对西方传统文化进行普及工作,为广大普通读者能比较容易地对《圣经》有个总体了解提供一条捷径,从而对深受《圣经》影响的西方文化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借鉴。
《圣经》包括《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两部分。全书共六十六卷,由四十多位作者各自独立写成,创作时间近一千年。这四十多位执笔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从事的职业与所居的地位不同,拥有的学识与见解也不同。他们之中有君王、重臣、军事领袖、祭司、律法家、哲人、先知、医生、税吏、渔夫、牧羊人……书稿有的撰写于太平盛世,有的辍笔于烽火战地,还有的则完成于牢狱之中或流放的荒岛……这些著作者们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所作日后会被汇编。然而,当后人把这六十六卷作品汇集成一册时,却发现这些在时间上跨越近千年的的作品,不可思议地呈现出信息贯通、首尾呼应、和谐一致、浑然一体的风貌!彷佛有一只无形的手,穿过千年的时光,操控着每位作者手中的笔,使每个个体的作品都超越了个体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成为《圣经》这一伟大巨著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
在中国,《圣经》拥有量的绝对数是不会低的,但真正将《圣经》作为文学欣赏的对象,真正理解《圣经》的社会、文化意义者在其中未必占很大的比例。有鉴于此,《圣经故事全编》以《圣经》为底本,用通俗的语言向读者介绍这部经典的基本内容。需要强调的是,本书不以宣传宗教为目的,而是根据中国普通读者的要求对西方传统文化进行普及工作,为广大普通读者能比较容易地对《圣经》有个总体了解提供一条捷径,从而对深受《圣经》影响的西方文化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借鉴。
上帝创造世界
太初之时,宇宙万物都没有出现,一切只是空虚混沌,笼罩在无穷无尽的黑暗之中。上帝决定用自己的神力创造天地万物。
上帝的灵运行在朦胧的水面上。他吩咐说:“应该有光!”
立刻,光出现了。光很明亮,上帝很喜欢,就把光明和黑暗分开,称光明为“昼”,称黑暗为“夜”。这样有了白天和夜晚,有了黄昏和早晨。这是上帝创造世界第一天所完成的业绩。
上帝又说:“在那混沌之水中应该有空气,可以将水上下分开。”于是,上帝造出了空气。这空气充满了上水下水之间,就是穹苍,上帝称穹苍为天。这是上帝创造世界的第二天。
上帝说:“天下的水应该汇聚在一起,使陆地显露出来。”事情果然这样发生了,天下的水都汇聚起来,各大洲的陆地就露出了水面。上帝称诸水汇聚之处为“海”,露出海面无水之处为“地”。
上帝又吩咐说:“地上要长出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还要有结果实的树木,果实里要包着核。”事情就这样发生了。大地披上绿装,长满树木花草,结出丰硕的果实。上帝觉得这样很好,便结束了第三天的工作。
上帝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出昼夜,作为记号,确定季节时令、日期和年岁。那光将在天空上发光,普照大地。”于是,上帝造了两个光体。大光体是太阳,管白天,小的光体是月亮,管黑夜。上帝又造了众多星辰,闪闪发光,撒布在夜空中。让它们各司其职,管理昼夜,分别明暗。上帝觉得很满意,这是第四天。
上帝说:“水里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地上天空要有雀鸟飞翔。”于是,上帝便造出大鱼和其他各种水生动物,又造出各种飞禽。上帝看这一切非常美好,便赐福给它们,说:“滋生繁殖吧,鱼儿充满海中,鸟儿布满地上天空!”这是第五天。
上帝说:“地上要生出活物来,牲畜、昆虫、野兽,各从其类。”事情就这样成了。上帝造出了牲畜、昆虫和野兽。它们在地上生长繁衍,大地登时充满生气。上帝很满意,说:“我要照着我的形象、按照我的方式造人,让他们来管理天地万物。”
上帝在第六天照着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先造了男人,接着又造了女人。上帝赐福给人,对他们说:“你们要生养众多,治理这地,还要管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的各种活物。”上帝对人说:“看哪!我将遍地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树上所有结核的果子,都赐给你们做食物。至于地上的走兽、空中的飞鸟及各种在地上爬行的生物,我将青草赐给它们作食物。”
到了第七天,上帝造物的工作已经全部完成。从天上到地下,从陆上到水中,应有的万物都已造齐。上帝也就在这第七天歇工休息。上帝将这第七天定为圣日,即安息日。
人类的起源
上帝创造天地的日子里,野地里还没有草木,田问的菜蔬还没有生长起来,因为那时候上帝还没有降雨到地上,也没有人去耕种田地,但是有雾气从地里腾起,滋润遍地。上帝决定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让人来管理创造出来的天地万物。上帝用地上的尘土塑造了一个人,将生气从他的鼻孔吹进去。人得了上帝的灵气,便有了灵,成为活人。这是第六天的事。上帝给自己所造的第一个人起名叫亚当。亚当就是人类的始祖。
上帝在东方的伊甸造了一个乐园,让亚当住在那里。伊甸园里有一条大河,清澈明净,汩汩地流过乐园,滋润着园中的万物。那河在园中又分成四道:第一道河名叫比逊,它环绕着哈腓拉全地。那是一块遍地黄金、珍珠和红玛瑙的宝地。第二道河名叫基训,环绕着古实全地。第三道河名叫希底结,流在亚述的东边。第四道河名叫伯拉河,流在亚述的西边。这些河流都在今天中东的美索不达米亚,所以后人考证,伊甸园的位置应该就在那里或近于那里。
伊甸园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不但景色秀丽,环境宜人,而且树上结满各色各样的果子,足以供亚当食用。园子当中长着生命树和分别善恶树。上帝对亚当吩咐说:“园中各种树上的果子,你都可以随意吃。但是你要记住,唯有那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能吃,因为如果你吃了,那一天你必死无疑。”
上帝派亚当看管伊甸园。上帝将野地里的各种走兽和天空中的各种飞鸟一一带到亚当的面前。亚当开口叫它什么,那就是它的名字,从此地球上的一切动物都有了它们各自的名字。所有的动物都听亚当的管教命令,而动物很多很多,亚当却只有一个人,他实在管不过来。
上帝觉察到亚当的难处,说:“一个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
上帝使亚当沉睡,亚当就睡着了。上帝从亚当身上取下一条肋骨,又把皮肉重合起来,丝毫不留疤痕。上帝用亚当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亚当的面前。
亚当醒来后,看到那用自己肋骨造成的女人,非常高兴地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这就是为什么在人长大后都要离开父母与妻子结合,两人成为一体的原因。
亚当和他的妻子住在伊甸园。夫妻两人赤身露体并不感到羞耻。他们喝着清洌的河水,吃着树上的果子。没有严寒,也没有酷暑,没有狂风,也没有暴雨。他们身强体壮,无病无灾,无贪无欲,无忧无虑,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P3-6
希伯来人原是游牧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地区的闪族的一支。公元前三千纪,他们离开了原居住地,迁徙到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乌尔城一带居住。公元前三千纪和二千纪之交,传说中的第一代族长亚伯拉罕得到上帝的指示,率领家族向西北迁徙。在其后的数百年间,希伯来人渡过幼发拉底河和约旦河,穿越叙利亚草原,逐渐进入地中海东岸一块叫做“迦南”(Canaan)——即后来的巴勒斯坦——的地区。据《圣经》记载,这是一块“流着奶和蜜”的土地。迦南原来的土著居民称这批从东边越河过来的人为“希伯来人”——意为“渡过河而来的人”。
公元前十七世纪,迦南地区发生大饥荒。希伯来人因之南迁埃及。在埃及居住的三百余年间,正值新王国时期的历代法老们试图创建一个埃及帝国,需要大量的奴隶劳动力以维持经济的运转,作为外来者的希伯来人由是大多沦为奴隶。因为不堪残酷的奴役,希伯来人在他们的领袖摩西的带领下离开埃及,渡过红海,开始了返乡之旅。在此历程中,他们曾在在西奈沙漠流浪达四十年之久,生活的艰辛导致了争战不断和人心涣散。针对此种情况,摩西托借耶和华之名,对离经叛道的希伯来人发动了“清教运动”,声称耶和华向他传授了十条诫律(即“摩西十诫”),作为耶和华与希伯来人订立的约法。希伯来人在摩西的劝说下相信耶和华是亚伯拉罕、以撒(亚伯拉罕之子)和雅各(亚伯拉罕之孙)的神,在西奈山接受了包括犹太教“十诫”在内的摩西律法,这是希伯来人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他们的始祖们所创立的一神教从此初具规模。
此后,便是历时两百余年的士师时代。“士师”是希伯来各个支派集政、教、军大权于一身的首领。为了能够在迦南站稳脚跟,在士师们的带领下,希伯来人与居住在迦南的另一个讲闪族语系语言的迦南人,以及周边的非利士人、摩押人、米甸人、亚扪人、亚玛力人进行了长时间的争战。这一历程进展迟缓且充满艰辛。摩西的继承者约书亚曾经夺取了迦南的一些地区,但收获并不太大,因为游牧的以色列人装备较差,无法用围城战术攻克迦南防御坚固的城池,希伯来人所获得的只是迦南的一些丘陵地带和为数不多的并不肥沃的河谷。约书亚死后,希伯来各部重又分散。只是到了公元前1030年前后,一位获得希伯来各部落拥戴的名叫撒母耳的部落士师从所有希伯来人中挑选出了便雅悯人扫罗。扫罗于公元前1028年建立了王国,最终使希伯来人成为一个统一民族。
扫罗的继承者,犹大支派的大卫被各个部落拥戴为以色列一犹大联合王国的国王,于公元1000年建都耶路撒冷。大卫率军征战四方,所向披靡,使王国的疆域扩张成北起黎巴嫩山,南至埃及边境,东自约旦河东岸,西止于地中海沿岸的广阔地区。大卫之子所罗门以智慧著称,他曾在一些设防城镇如夏琐、美吉多和基色设立了重要的城市贸易中心,把王国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强国;并在耶路撒冷兴建了以色列一神教圣殿。大卫和所罗门统治的八十年问,以色列一犹大联合王国国力日渐强盛,军事、经济、外交、内政、宗教、文化、艺术各个领域均有令人瞩目的成果;那是希伯来民族的兴盛时代。
所罗门去世后,因为北方部族受压制的固有矛盾迅速激化,以色列一犹大联合王国分裂成南北两个王国:北朝为首都设在撒马利亚的以色列王国,南朝为首都设在耶路撒冷的犹大王国。两个王国并存两个世纪之久,长期互相敌视,兵连祸结,争战不断。结果是两败俱伤,国力大损,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公元前八世纪中叶起,一批富于民族责任感的“先知”们——在希伯来语中,“先知”意为“为上帝精神所感动的讲话者或布道者”——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先知运动。他们富有追求正义与真理的激情,经常毫无畏惧地向国王“传达上帝的旨意”,要求他们服从上帝启示给摩西的律法。他们不是用预言而是以勇敢斥责当时社会的非正义行为。但先知们终究无法改变已经积重难返的势态。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遭亚述人侵占,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称“失掉的十个部落”)。公元前586年,犹大王国首都耶路撒冷在遭困十一年之后,终被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攻陷,耶路撒冷的圣殿被毁,包括王室成员、祭司、将领、技工、歌手在内的精英数万人皆被放逐到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至此,曾经统一、独立、显赫、强盛的以色列一犹大联合王国灰飞烟灭,不复存在。在“巴比伦之囚”之后,希伯来遗民逐渐被称为犹太人。
公元前538年,战胜巴比伦王国的波斯王居鲁士成为这一地区的新霸主,被囚的许多犹太人也因此得以返回故土,并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恢复了在故土上的生活方式。公元前332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战胜波斯,占领西亚。在波斯人和古希腊人的统治的近四百年里,犹太人享有较大程度的自治权。亚历山大死后,这一地区先后被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朝所占。由于叙利亚塞琉古王朝公元前二世纪前半叶实行一系列的强制措施以推行希腊文化,禁止犹太人的宗教信仰,引起犹太人的不满与愤怒,最终爆发了公元前168年由耶路撒冷祭司马提亚父子领导的武装抵抗运动,随之建立了历时约八十年的神权政体“马加比王国”。公元前63年,东征的罗马帝国大将庞培占领耶路撒冷,将迦南置为罗马帝国的行省。为了摆脱罗马的残暴统治,从公元前53年开始,犹太人的反抗斗争接连不断。其中最大的一次爆发于公元66年。经过四年的战斗,罗马人于公元70年征服了犹地亚(犹大),焚毁丁第二圣殿,并将大量居民放逐。犹太人对罗马进行的最后一次反抗是千佘人固守于马撒达山顶城堡;这次反抗于公元73年以守卫者集体自杀而告终,居民被卖为奴隶的达七万人之多。公元135年,巴尔·科赫巴起义,在犹地亚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犹太飞地,以耶路撒冷为都城。三年之后,罗马人镇压了反抗者;为了断绝犹太人与故土的联系,罗马人把耶路撒冷改名为埃利亚卡皮托利纳,把国家更名为巴勒斯梯那。巴尔·科赫巴起义的失败成为一个悲惨的标志:作为一个民族的希伯来,其历史至此全部结束;犹太人从此被迫流散于世界各个地区。
犹太人对千百年来异族统治反抗的结果,总是异族统治者的血腥的报复和镇压。犹太民族领袖由于斗争失败感到无能为力,往往把希望寄托于宗教,盼望救主降临来拯救自己。就在不断反抗罗马帝国的抗争中,一个新的世界性宗教——基督教,在巴勒斯坦地区诞生了。
原始基督教的创始人是拿撒勒人耶稣。原始基督教在成立之初只是犹太教的一个支派,成员多为犹太的下层群众。这种组织成分决定了原始基督教反抗罗马帝国统治,反抗民族压迫,反抗社会压迫的基本特征,因而既不能见容于帝国的统治,也不能见谅于犹太教教义和犹太上层社会。
在记载中,耶稣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他会治病、驱魔,甚至使死人复生。所以深为人们所崇拜。公元一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耶稣召选使徒传教,被罗马官方以“谋反”的罪名钉死于十字架上。
基督教的早期使徒们在公元一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以耶路撒冷为中心建立教会。最初,信徒们参加犹太教圣殿的崇拜仪式,但因触犯犹太教的教义而遭致迫害,不得不向巴勒斯坦的其他城市和农村以至外邦分散、迁移并传教。三十年代后期一位正统犹太教徒扫罗(后更名为保罗),在迫害基督徒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次奇遇后即皈依基督教,并开始积极宣扬基督教义,成为基督教远播希腊、罗马、地中海东北部岛屿的“外邦人的使徒”。保罗主张“因信称义”和“靠恩典得救”,竭力反对繁琐的宗教礼仪。
由于基督教在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得以传播,使得罗马帝国对它的迫害也接踵而来,变本加厉,不可言尽。在多达十次的迫害中,最为严重的两次发生在尼禄和多米提安在位期间,前者发生于公元64年,后者发生于公元94年。公元66年至70年的犹太人起义被镇压前后,基督徒亦遭受到广泛的牵连。帝国后来出现的几次全国性迫害都发生在公元三世纪。但也正是在这种连续不断的迫害与反迫害、镇压与抗争中,坚持宗教信念的基督徒们完善、定型了基督教的组织制度、礼仪形式和节期,教会也得以不断发展,在罗马帝国全境传播开来。公元132年2月,罗马帝国西部皇帝君士坦丁和战败的东部皇帝李锡尼在米兰达成协议,联名发表“宽容敕令”(即“米兰敕令”),结束对基督教的迫害,宣布帝国境内所有宗教同享自由,不受歧视。从此,基督教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宗教。
在上述充溢着追求、奋斗、欢乐和失败、痛苦、绝望的悠远漫长的历程中,希伯来人记载下了他们的历史与感情,从而也创造了世界文明史上最为灿烂的文化之一。《圣经》即是此种文化最为典型的代表。
《圣经》包括《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两部分。全书共六十六卷,由四十多位作者各自独立写成,创作时间近一千年。这四十多位执笔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从事的职业与所居的地位不同,拥有的学识与见解也不同。他们之中有君王、重臣、军事领袖、祭司、律法家、哲人、先知、医生、税吏、渔夫、牧羊人……书稿有的撰写于太平盛世,有的辍笔于烽火战地,还有的则完成于牢狱之中或流放的荒岛……这些著作者们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所作日后会被汇编。然而,当后人把这六十六卷作品汇集成一册时,却发现这些在时间上跨越近千年的的作品,不可思议地呈现出信息贯通、首尾呼应、和谐一致、浑然一体的风貌!彷佛有一只无形的手,穿过千年的时光,操控着每位作者手中的笔,使每个个体的作品都超越了个体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成为《圣经》这一伟大巨著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
《旧约圣经》是犹太教的经典,约在“巴比伦之囚”之后的五六百年间陆续完成,除少量为亚兰文外,多系希伯来文。基督教承续犹太教发展时,《旧约圣经》亦同时被其奉为经典。《旧约圣经》计有三十九卷,分为律法书、历史、文苑和先知书四部分。
《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等五卷为律法书。据传系摩西所作,亦称为“摩西五经”。
《约书亚记》、《士师记》、《路得记》、《撒母耳记上》、《撒母耳记下》、《列王记上》、《列王记下》、《历代志上》、《历代志下》、《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以斯帖记》等十二卷为历史部分。记述了犹太民族及王国的形成、发展以及所遇到的挫折,展现了犹太人的早期历史。
《约伯记》、《诗篇》、《箴言》、《传道书》、《雅歌》等五卷为文苑部分。以诗歌、格言形式表现宗教、道德、哲理、伦理及『青感方面的内容。
《以赛亚书》、《耶利米书》、《耶利米哀歌》、《以西结书》、《但以理书》、《何西阿书》、《约珥书》、《阿摩司书》、《俄巴底亚书》、《约拿书》、《弥迦书》、《那鸿书》、《哈巴谷书》、《西番雅书》、《哈该书》、《撒迦利亚书》、《玛拉基书》等十七卷为先知书。其中《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但以理书》合称“四大先知书”,加上《耶利米哀歌》均称为大先知书;其余十二卷因其篇幅不长,故称为小先知书。
《新约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约在公元一世纪下半叶至二世纪下半叶间完成,用希腊文写成。之所以称其为《新约圣经》,是因为基督教认为这是基督以流血受死而在上帝与人之间所订立的新约,以与承袭犹太教的《圣经》——《旧约圣经》有所区别。《新约圣经》计有二十七卷,分为福音书、使徒行传、使徒书信和启示录四部分。
《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等四卷为四大福音书。记载了耶稣的生平和言行。 《使徒行传》记述了从耶稣复活升天至保罗传教被捕于耶路撒冷至解送罗马期间的福音传播,展示了早期基督教的发展历史。
《罗马书》、《哥林多前书》、《哥林多后书》、《加拉太书》、《以弗所书》、《腓利比书》、《歌罗西书》、《帖撒罗尼迦前书》、《帖撒罗尼迦后书》、《提摩太前书》、《提摩太后书》、《提多书》、《腓利门书》、《希伯来书》、《雅各书》、《彼得前书》、《彼得后书》、《约翰一书》、《约翰二书》、《约翰三书》、《犹大书》等二十一卷为使徒书信。前十三封的作者为保罗;后八封为其他使徒。
《启示录》传系使徒约翰被放逐于拔摩岛时所作。卷中多用默示和异象表达思想。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其传播之广阔,信徒之众多,影响之巨大,皆居于三大宗教之首。《圣经》自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一千八百多种文字,成为世界上用多种文字出版而发行量最为巨大的书籍;流传历千百年之久,影响达亿万人之巨。
《圣经》不仅在宗教范畴内起着规范、指导基督徒信仰和行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由于内容的庞大与丰富,传播的久远与广泛,其对世界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加以考察、判断,都只能用“巨大”这两个字予以形容。欧洲文化有两个主要源流——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希腊文化以荷马史诗和沙弗克尔的悲剧为代表,而希伯来文化则以《旧约》为代表。曾经有那么多优秀的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都曾经从这本基督教的经典中获得灵感,受到启发,寻找题材并赋予新的内涵,创作出各自的不朽杰作:《最后的晚餐》(达芬奇)、《变貌》(拉斐尔)、《最后审判》(米开朗基罗)、《约翰的基督在十字架上》(达利)、《弥赛亚》(韩德尔)、《以利亚》(门德尔松)、《圣马太受难曲》(巴赫)、《神曲》(但丁)、《失乐园》与《复乐园》(弥尔顿)、《浮士德》(歌德)、《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复活》(托尔斯泰)、《先知》(普希金)、《恶魔》(莱蒙托夫)、《忏悔录》(奥古斯丁)、《天路历程》(约翰·班扬)、《红字》(霍桑)、莎士比亚的剧本、伦勃朗的画作,等等等等。可以说,《圣经》的历史是与西方的文化紧紧连在一起的;不了解《圣经》,实际上也就无法深入了解西方的历史、哲学、伦理、语言、文学、音乐、宗教和美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圣经》真正称得上是人类文化的宝藏;它的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是不可穷尽的。
在中国,《圣经》拥有量的绝对数是不会低的,但真正将《圣经》作为文学欣赏的对象,真正理解《圣经》的社会、文化意义者在其中未必占很大的比例。有鉴于此,《圣经故事全编》以《圣经》为底本,用通俗的语言向读者介绍这部经典的基本内容。需要强调的是,本书不以宣传宗教为目的,而是根据中国普通读者的要求对西方传统文化进行普及工作,为广大普通读者能比较容易地对《圣经》有个总体了解提供一条捷径,从而对深受《圣经》影响的西方文化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借鉴。
200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