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沧浪诗话研究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尝试从刘辰翁与元诗的关系人手,抓住“陈简斋体”、“张力”诗学这两个关键命题(关于本书“张力”的内涵与使用,参见第八章第四节之二“同源异派:包恢与严羽、刘辰翁诗学”),同时提出了“元诗学派”这一新的诗学理论命题,试图增强对元代诗学进行阐释的有效性,重新审视元诗本相,从而提升元诗的价值与地位,改变世人对元诗的偏见。

目录

绪论/1

一 关于严羽诗学写作的体例与动机/1

二 重新评价严羽诗学的必要性/7

三 本书主要内容/15

四 本书的研究方法与论述原则/20

第一章 宗旨与处境:关于严羽诗学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澄清/23

 第一节 严羽其人:江湖游士与朱陆传人/23

 第二节 “盛唐体”的内涵以及对李杜高岑格调的模拟/27

 第三节 “妙悟”说的实质:“浑然天成”/35

 第四节 严羽对包氏师门的依违/38

 第五节 严羽诗学在宋元时期的处境/44

第二章 江湖诗祸与严羽诗学/73

 第一节 江湖诗祸与严羽的“反江湖”立场/74

一 江湖诗祸的发生及其影响/74

二 江湖三派与严羽的出局:严羽的“反江湖”立场/83

 第二节 宝庆元年(1225)政治变局中的严羽:严羽的政治立场管窥/88

一 《江湖诗集》派与史弥远集团的对立/89

二 《送赵立道赴阙仍试春官即事感兴因成五十韵》的写作时间考证/92

三 从《送赵立道赴阙仍试春官即事感兴因成五十韵》推断严羽对待史弥远的政治态度/105

 第三节 从戴复古《论诗十绝》看严羽诗学开始写作的时间/88

 第四节 严羽诗学中的“避祸”意识/99

一 严羽诗学与元丰熙宁派诗学的渊源/122

二 元自讽喻诗学精神的失落/139

三 《沧浪诗话》中避祸意识的具体表现/144

第三章 端平更化与严羽诗学/167

 第一节 诗学解禁与严羽诗学的应运而生/171

一 端平初期的言路大开/171

二 朝廷的“昌诗”政策/174

三 严羽的“上书言诗”/181

 第二节 端平诗学的特征/185

一 重视治心养气与化解悲哀怨刺/187

二 追慕元祜诗歌之气格/190

三 诗歌功能的实用主义追求:诗教回归/194

四 政治中兴抱负的高扬与陶潜的隐退/195

五 慕禅风气/199

 第三节 江西诗派的中兴/205

一 端平诗歌流派/205

二 江西诗学在南宋的延续/210

 第四节 郑清之与元祜诗学/224

一 郑清之的诗歌创作特征/226

二 郑清之对江西诗学的继承/230

 第五节 端平豪放诗风与严羽的“李白”情结/236

 第六节 端平更化的正变与诗学的两难处境/242

一 端平中兴颂与严羽诗学的雅颂底色/243

二 士人的两难处境与王孟一派的尴尬/247

三 严羽诗学的机智性/258

 第七节 “至当归一”论:从学术政治到诗学批评/261

一 宋人的“国是”论/261

二 严羽诗学中的“国是”论思想/267

三 道学高论与严羽诗学/273

第四章 “本朝诗出于经”与诗歌“本色”的救赎/277

 第一节 “本朝体”:严羽面临的诗学问题/255

一 宋诗之“入门”问题/277

二 宋诗的“自罪”:诗学的症结/284

 第二节 “诗者情性”与“以意为主”/289

 第三节 宋人的诗学救赎历程与严羽的“复古”新思维/295

一 宗唐与宗晋:宋人的两种“复古”之道/295

二 严羽的第三种“复古”之道/305

 第四节 “以诗取士”论:面对“唐诗何以胜我朝”的追问/307

一 以诗取士与诗人自由抒情传统/309

二 自由抒情与诗歌境界:诗家“兴趣”/312

三 诗歌境界与政治文化范式的审视/315

四 关于“荆公体”与“本朝体”的离合与复古盛唐/327

第五章 直追盛唐论与政治理想/331

 第一节 学诗之路:上溯与下沿/331

 第二节 四灵叶适的本意以及严羽对于晚唐派的失望/338

 第三节 政治理想的超越/340

第六章 南宋诗弊与严羽的“屈李杜”诗学范式/349

 第一节 从陆游到严羽:“屈李杜”诗学范式的建立/350

一 陆游对诗歌气象的开拓/350

二 严羽对屈骚、李杜的高扬/358

 第二节 从抑情到抒情:“屈李杜”诗学范式所彰显的本体/364

 第三节 两种“盛唐”诗学:严羽诗学范式中“陶王韦柳”的缺席/369

 第四节 罪诗与尊诗:“屈李杜”诗学范式所彰显的“本色诗人”立场/375

 第五节 独尊李杜与“鸣国论”的跃起/379

一 “屈李杜”范式的“正大”雅颂内涵/379

二 儒学的复兴与鸣国论/382

三 鸣国论与诗歌抒情/391

 第六节 复古的“限度”:诗歌古今之争/397

 第七节 气格与世教:超越晚唐四灵/402

一 陈师道的意义:重振诗体之尊/403

二 “饱吃梅花”与诗教/407

三 气象与国运/410

 第八节 气象论与“大家数”论/416

 第九节 党争文化背景之下的儒者诗论/422

一 “李杜”论背后的生存策略:折衷诗学与政治/423

二 模拟盛唐论与儒学精神命脉的延续/425

第七章 “斯文宗主”与诗坛“撼树人“:严羽对刘克庄的“析骨还父”/431

 第一节 刘克庄与严羽:同时并出的诗论家/432

一 诗学评论大家刘克庄/432

二 刘克庄与严羽的微妙关系/436

 第二节 严羽与刘克庄诗学的渊源关系,/439

 第三节 刘克庄与严羽诗学交流的现实性与表现/446

 第四节 刘克庄对严羽诗学的驳难/454

 第五节 晚宋的诗学转向与刘克庄严羽的诗学高标之争/459

一 陆九渊心学与“天才”诗论的兴起/460

二 刘克庄时代的诗学新走向:“韦柳”诗学精神的张大/464

三 刘克庄、严羽关于“陈子昂体”与“梅尧臣体”之争/427

第八章 宋末元初庐陵诗学对严羽诗学的抑制/483

 第一节 庐陵诗学评论的兴起/484

 第二节 欧阳守道:以理学对抗诗学/488

 第三节 罗椅、赵文:对“体制论”的破除/495

 第四节 刘辰翁:颠覆与整合/498

一 刘辰翁在元初的震耀及其对严羽诗学的批评/499

二 同源异派:包恢与严羽、刘辰翁诗学/505

三 刘辰翁与严羽诗学进行对话的基础/523

四 刘辰翁与严羽诗学的论争范畴/529

五 由“宗唐”到“宗晋”:刘辰翁对严羽诗学的整合/546

 第五节 刘辰翁与严羽的“诗体”论之争/560

一 关于“韦柳”高低之争/560

二 关于“荆公体”的内涵之争/571

三 关于“陈简斋体”的价值之争/583

第九章 刘辰翁对“元诗学派”的缔造与严羽诗学的沉寂/601

 第一节 刘辰翁的诗学承传谱系/601

一 宋遗民诗人/603

二 以庐陵人为主体的诗学门徒/605

三 理学名臣/608

四 元初诗文大家:戴表元、赵孟颗一系/610

五 延祐诗人群:虞集、揭傒斯、范椁、杨载等/614

 第二节 元诗学派/619

一 诗学的极盛/620

二 元代诗学的发展脉络与“元诗”体制的建立/626

 第三节 刘辰翁与元代诗学精神/653

一 诗人“天才”与诗歌“清气”/654

二 “情性之真”与诗家个性/660

三 超尘脱俗与“飘逸”之美/668

四 自然天成与入神合道/671

五 “以晋参唐”与冲淡流丽/673

六 艺术张力与“冲淡”奇趣,/683

 第四节 由山林到台阁:刘辰翁遗民风致的正统化/691

一 隐逸之风的雅正化/692

二 艺术风格与人生哲学/699

主要参考文献/707

附录 严氏纠谬/725

求学记(代跋)/73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沧浪诗话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术臻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735062
开本 32开
页数 7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0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7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2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3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4: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