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生酷爱读史,并写下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批注。这些批注妙语连珠,处处闪现着毛泽东睿智的思想光辉,流露着他的情感和性格,亦有某些思想观念的雏形,展示了一代伟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研究和独到见解。毛泽东读史的立场、方法和见解,对今天的读者亦有深远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图书 | 毛泽东读史(记录和解读毛泽东的读史批注) |
内容 | 编辑推荐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史,并写下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批注。这些批注妙语连珠,处处闪现着毛泽东睿智的思想光辉,流露着他的情感和性格,亦有某些思想观念的雏形,展示了一代伟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研究和独到见解。毛泽东读史的立场、方法和见解,对今天的读者亦有深远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内容推荐 本书以毛泽东读史批注为主题,介绍了他平生爱读的史书,以及他读书时所作的笔记和批注,通过分析介绍他对一些历史人物、经典战例的批注,以及他与多位历史学家的书信往来等,对毛泽东读史的相关内容背景作了翔实的资料补充和解读,从中可以体会到毛主席研究历史、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时的科学立志和方法。其高层建瓴的见解,对于我们今天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亦有着现实的启发意义。 目录 毛泽东,一位历史知识渊博的政治家 从故居史学藏书中看到的…… 毛泽东爱读哪些史书? 研究中国历史,“必须扎扎实实把《二十四史》学好” 《资治治通鉴》“叙事有法”,“写得好” “不仅《二十四史》,稗官野史也要读” “研究现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 毛泽东怎样批注历史人物? 陈胜、吴广有“二误” 贾谊的“《冶安策》一文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 “赵充国很能坚持真理” 陈寔等人的做法证实:“人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造的” 对曹操不能“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张宾献策说明:“分析方法是极重要的”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的梁武帝 “再读此传,为之神往”的勇将陈庆之 “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 “景宗亦豪杰哉” 傅说、吕望比“马周才德,迥乎远矣” 王勃的诗文,“反映当时封建盛时的社会动态,很可以读” 徐有功“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朱敬则,政治家、历史家” 姚崇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 “吾疑赵风子、刘七远走,并未死也” 邹容“提出了一个民主革命的简单纲领” 毛泽东批注的历史战例 孙膑“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 臧质“一解汝南之围,二胜盱眙之敌,三克刘劭之逆” 刘或“内线作战,以寡对众,以弱敌强”而取胜,“可谓奇矣” 后唐灭梁说明:“审机独断,往往成功” 契丹善用“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术 毛泽东的“古为今用”几例, 历代农民起义的经验证明,革命不能“没有巩固的根据地” “《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 《登徒子好色赋》是“颠倒是非”的诡辩典型 郭嘉“多谋善断,重点在‘谋’字上” 读《吕蒙传》,“公安于警应成为有文有武的人” 《黄琼传》、《李固传》“送刘、周、邓、彭一阅” 《触詟说赵太后》说明:“不注意严格要求我们的子女,他们也会变质” 寄史学家以厚望, “你的史论、史剧有大益于中国人民” “中国需要一部通史” “想作民族史,这是很好的” 《永昌演义》如按“新历史观点加以改造,极有教育人民的作用” 建议以“历史唯物主义作观察历史的方法论” 周谷城的《世界通史》,“还是要让他写下去” “不批判神学,就不能写好哲学史,也不能写好文学史或世界史” “要对姚雪垠加以保护,让他把书写完” 唯物史观“不能求之于世界观已经固定之老先生们” 全党都要“学点历史”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毛泽东故居原名菊香书屋,这是中南海里一座18世纪中国宫廷建筑风格的四合院。它飞檐走厦,青砖灰瓦,建筑风格很是古朴。庭院内老槐苍柏,鸟语啾啾,环境十分幽静。故居面临碧波涟漪、岸柳依依的南海,毗邻假山叠翠、溪流潺潺的静谷。毛泽东生前,在工作疲劳之后,常去静谷休息散步。在菊香书屋,他和他亲密的战友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运筹决策过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接见过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元首、著名社会活动家、学者,邀请过不少民主人士、教授、专家、诗人等,讨论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大计。这里是世界瞩目的地方,它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关联着世界的风云。而今,伟人已逝,千千万万从全国各地前来参观、瞻仰故居的人们,从他遗留下的一书一简、一笔一砚中,从他活跃在群众心田的音容笑貌中,不断汲取着榜样的力量,引发起绵绵不尽的追思。 毛泽东故居,更确切地说,应是毛泽东的书房。这里触目所及之处几乎全都被书所占领,他的业余时间也几乎全部用在读书上。 一进故居的第一排房间名叫松寿斋,这里并排分列着36个高大的木书橱,是毛泽东的藏书处。东厢房原是毛泽东办公的地方,但据说他并不常去,现在,这里陈列着他生前阅读批注过的各种书籍和亲笔修改过的文件复制品。西厢房的中间安放着一张乒乓球台,毛泽东有时和工作人员一起打打球,作为一种休息和锻炼。左右两间和北房的左间,也都摆放着满橱满架的书。北房的中间是毛泽东的起居室,右问是卧室。起居室里除了一张吃饭的方桌和几只沙发外,三面靠墙放着装满书籍的书架,沙发之间的茶几上叠放着徐悲鸿等人的画册,宋高宗赵构等人的草书字帖等。卧室里除了一张宽大的办公桌,一只藤椅和一张大的木板床外,环绕四壁的仍是书橱和书架,里面放置的是他经常阅读的马列著作、各种学术专著和线装古籍。桌子上放有夹着书签、折着书角的书籍、工具书、报刊、文件。就连睡觉的床上,一半也被码起半尺高的各种书籍占据着,这一奇特现象,是毛泽东为适应睡前醒后、一翻身就能随时拿到所要读的书,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 故居陈列着毛泽东生前的起居用物。作为泱泱大国的最高领导人,作为对中国人民建有特殊功勋的毛泽东,他的生活是极为简朴的。居室里既无一件考究的家具,也无一件名贵的摆设,有的只是打着补丁的衬衣和睡衣、磨烂了后跟的皮鞋和拖鞋、有着破洞的枕席、洗出窟窿的毛巾,等等。他拥有的最大财富是书。书,是他一日不可缺少、较之其他物质享受更为重要的精神食粮。毛泽东生前曾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故居保留下他生活在书山书海中的真实面貌,为后人揭开了这位伟人生前的精神世界和业余活动的神秘帷幕,形象而生动地告诉人们:毛泽东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同时,他一生与书结伴,永不满足地、不知疲倦地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着、追求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毛泽东一生爱读书。在革命战争年代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无论在中央苏区还是在延安,他都千方百计设法找书读。全国解放后,物质条件逐步好起来,他对自己最大的关注是买书。故居的藏书,大多数是解放后根据他提出的要求,购置充实起来的。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包括经、史、子、集线装古籍和中外哲学、经济学、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各门类的主要图书,基本完备,达数万册。其中他最爱读的历史书籍占有较大比重。从上古史《尚书》、《春秋》、《左传》,到《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纲鉴易知录》、《历朝纪事本末》、《读史方舆纪要》、《清史稿》;从明清近代史学家李贽、赵翼、魏源、康有为、章太炎等人的史著、史论、考订,到现代史学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等人的历史著作和各种通史、断代史、史论等都有收藏。有正史、野史、稗史;还有各种历史演义小说,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等。这些书中,有少数是在1947年延安战略撤退时舍不得丢下,由战士们分散携带转移,最后带来北京的。它几经战火,染满征尘,具有珍贵的革命文物价值。毛泽东常常深情地感叹说:“这部分书能够保存到今天,首先得感谢那些曾为我背书的同志们!”毛泽东还收藏着一些县志、省志,订有《历史研究》等杂志。这些藏书,大体可以反映毛泽东读史的博览广收和他的兴趣所在。 P12-15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毛泽东读史(记录和解读毛泽东的读史批注)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贻玖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170896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9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26 |
出版时间 | 2010-04-01 |
首版时间 | 2010-04-01 |
印刷时间 | 2010-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8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A841.692 |
丛书名 | |
印张 | 13.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6 |
宽 | 150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