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传统观念,移民群体要在美国成功立足,必须抛弃自身的传统文化特性,融入以“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为主体的美国文化中。19世纪中期移居美国的德国犹太人大多就是这样做的,他们也试图说服东欧犹太移民跟自己学。那么,在历史遭遇和文化背景上与德国犹太裔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的东欧犹太移民,是否也走了这样一条“美国化”之路?他们对于美国主流社会实施的“美国化”策略,如何反应?体现东欧犹太移民特性的最明显标志——正统犹太教信仰,在美国基督教和世俗思想的冲击下,是否能完全保持不变?本书尝试对上述问题作出解答。
图书 | 文化的移植与适应--东欧犹太移民的美国化之路/高校社科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依传统观念,移民群体要在美国成功立足,必须抛弃自身的传统文化特性,融入以“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为主体的美国文化中。19世纪中期移居美国的德国犹太人大多就是这样做的,他们也试图说服东欧犹太移民跟自己学。那么,在历史遭遇和文化背景上与德国犹太裔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的东欧犹太移民,是否也走了这样一条“美国化”之路?他们对于美国主流社会实施的“美国化”策略,如何反应?体现东欧犹太移民特性的最明显标志——正统犹太教信仰,在美国基督教和世俗思想的冲击下,是否能完全保持不变?本书尝试对上述问题作出解答。 内容推荐 本书选取1880~1920年代涌入美国的东欧犹太移民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移植与适应的视角探析其融入美国社会的经历,即他们的“美国化”之路。犹太移民在东欧的生活经历塑造了其特有的职业选择倾向和文化价值观,正好适用于美国蓬勃发展的经济和开放的教育机会,因而得以迅速崛起。他们还具有较强的民族认同和互助传统,建立了发达的互助组织,有效地保障了群体生存。面对主流社会的同化压力,犹太移民没有被动“同化”,而是走出独特的文化适应之路。他们的正统犹太教信仰和意第绪语言文化在美国环境中被重塑,但其精髓保留了下来。经历了文化的移植与调适,他们成为一个既包容于美国主流文化之中又保持一定族裔特性的亚文化群体。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逃奔新大陆 一、反犹暴行与东欧犹太人移民潮 二、“犹太城”的形成 三、美国反犹太主义的激化 第二章 传统资源与经济适应 一、职业经验与谋生之道 二、自主经营意识与创业之路 三、重视教育与专业人士的出现 四、影响犹太移民经济流动性的因素分析 第三章 互助传统与集体自助精神 一、救助犹太新移民的慈善组织 二、同乡会——陌生世界里的绿洲 三、无息贷款社——“穷人的银行” 第四章 对同化压力的反应 一、“盎格鲁遵从”论与公立学校的同化策略 二、“熔炉”论与赫尔之家的温和同化策略 三、德国犹太裔推动东欧犹太移民“美国化”的努力 四、东欧犹太移民对文化适应模式的选择 第五章 宗教和文化生活中的“变”与“不变” 一、正统犹太教与美国社会环境的调和 二、意第绪语言与文学 三、意第绪语报纸及其功能 四、意第绪语戏剧的荣衰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文化的移植与适应--东欧犹太移民的美国化之路/高校社科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爱慧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120622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5 |
出版时间 | 2010-02-01 |
首版时间 | 2010-02-01 |
印刷时间 | 2010-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5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712.07 |
丛书名 | |
印张 | 15.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65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