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浮生
内容
编辑推荐

混杂着高低种姓血统的印度青年威利,从小就由于出身受人嘲笑,因为他的父亲厌烦世袭的祭司家族,期望用一种牺牲的方式表示反叛,私自迎娶了一个粗鄙丑陋的低种姓女孩。这样的婚姻让成长中的威利饱受痛苦,始终和父亲心存隔阂。成年后他远赴英国求学,在三教九流朋友的带领下,他在妓院混过,经历过底层不体面的生活,也收获过创作小说后的成功,但最终决定跟着纯洁的姑娘安娜到她的非洲家乡过平静的生活。在非洲度过了18个年头,一切似乎就会在安详幸福的家庭生活中继续延续下去时,威利却又感到内心的躁动和呼唤,甚至和有夫之妇私通,尽管内心深深自责,他却无法抵御要过另一种生活的欲望……

内容推荐

《浮生》是一本半自传性质的小说,讲述的是奈保尔熟悉的生活经历——在英帝国的殖民地生长,而后到了宗主国的中心大都市,接受全新的教育。在这部作品里,奈保尔继续他一贯的主题,对身份感的不断找寻,承认和自我承认,野心和失落。

目录

1 萨默塞特·毛姆的造访

2 第一章

3 第二个转折

试读章节

那作家(威利·詹德兰的爸爸说)到印度来找灵性小说的题材。那是在一九三○年代。土邦学校的校长带他来看我。我那时为了我做的一件事在忏悔,在一所大寺庙的外庭过着行乞的生活。那是一个人多的地方,那也是我选择那里的原因。土邦邦主的官员中,有些是我的敌人,他们想抓我,而我在寺院中比在办公室安全,因为寺院人来人往。这种追迫让我紧张,为了静定,我发了禁语誓。这使当地的人对我有了些敬意,甚至让我有了些名气。有些人会来看禁语中的我,有些人会送我一些礼物。土邦当局必须尊重我的誓约,而当我第一次看到校长跟那个白人小老头来的时候,我以为那是要我破戒的计谋。这让我更坚持。附近的人知道有事情要发生了,站在周围看。我知道他们站在我这一边。我什么也不说。所有的话都是校长和那作家在说。他们谈论我,一边谈一边看我,我则坐着,像个又聋又瞎的人对他们视而不见,群众则看着我们三个。

事情就是这么开始的。我跟那个大人物没有说任何话,现在看来难以置信,但在我第一次见到他时,我不认为我曾听说过他。我所知道的英国文学人物是勃朗宁、雪莱之类的人物,那是我在大学待了将近一年所读到的。其后,为了响应圣雄的号召,我愚蠢地放弃了英国教育,弃自己维生能力于不顾,眼看朋友和敌人飞黄腾达。不过,这是后事,以后有空再跟你讲。

现在,说那作家。你一定要相信,我什么话也没有对他说。但是,一年半以后,那作家出版的一本游记中有两三页写到我。他用了更多的篇幅写那寺院、群众、群众的衣服,他们拿来的椰子、米、面,还有庭院中古老石头上的午后阳光。土邦学校校长告诉他的每件事都在上面,此外还有一些别的东西。显然,校长为了赢取那作家的赞叹而对我的种种割舍说了许多好听的话。另有几行,说不定是一整段,用了他描写石头和阳光的同样手法描写了我皮肤的光滑明净。

我就这样出名了。不是在印度,而是在国外;印度有太多的嫉妒。当战时那作家的著名小说印出来,外国评论家开始把我看成《刀锋》的灵性泉源时,印度人就因妒生恨了。

对我的迫害停止了。那作家——出乎大家意料,是个反帝国主义者——在他第一本有关印度的书(一本旅行札记)中,对土邦邦主、他的属地、他的官员,包括校长,都说了一些赞誉有加的话。于是,大家的态度都变了。他们虚伪地用那作家看我的眼光来看我:一个高种姓的人、土邦税务局的高官,来自为统治者行宗教仪式的家族,放弃了辉煌事业,甘做乞丐,靠最穷的穷人的施舍维生。

要摆脱这种角色殊为困难。有一天,邦主派他的宫廷秘书向我祝福,这很让我发愁。我本希望等城里有其他宗教节庆我就可以乘机消失,去寻找我自己的生活,但在一个重要的宗教庆典时,邦主本人在大太阳下赤膊到来,以一种悔罪者的身份,将一个穿制服的朝臣——这个人,我太清楚了,根本就是个混蛋——带来的椰子与衣服亲手献给我;于是我知道,要想溜走是不可能的了,我便定下来,过着命运所赐给我的这种生活。

我开始吸引国外的访客。他们主要是那位名作家的朋友。他们来自英格兰,来看那作家所看到的东西。他们带着那作家的信来。有时带着土邦高官的信来。有时带着以前来看过我的人的信来。他们有些是作家,在来过几个月或儿个星期之后,会在伦敦的杂志刊出他们的游记。随着这些人的造访与文章,我日渐十分习惯于这种生活。有时我会提到曾经来访过的人,那此时来访的人便会带着满意的神情说:“是啊,我认识他。他是个很好的朋友。”或诸如此类的话。这样,有五个月的时间——从十一月到三月——也就是英国人为了与他们的气候区分而称之为的印度“凉天”,我觉得我变成了一个社会名人,一个在国外的社交圈和八卦网络周围的什么人物。

有时候,你口误却不想更正。你装作那就是你要说的意思。然后呢,往往会开始发现那错误中也有些道理在。比如,有时候,你发现减损了某个人的好名声,也可以说成是远离那样的名声。同样的,由于跟这位英国大作家的相见而被逼上梁山的这种奇特生活,想想也未必不是我梦想了好几年的希望:那种舍离一切、逃脱我自造的紊乱生活、躲藏起来的希望。

我得从头讲起。我们是祭司世家。我们跟某个寺庙有密切关系。我不知道这寺庙是什么时候建的,是哪一个统治者建的或我们多久之前就跟它有关;我们不是那种有这类知识的人。我们这个祭司家族形成了一个社区。我猜,在某段时期,这个社区是兴旺的、繁荣的,受着教徒们的供养。但当穆斯林(伊斯兰教徒)征服了那块土地,我们就穷了。我们的教友不再能供养我们。英国人来了之后,情况更糟。法律是有,但人口大增。寺院社区中的人太多了。这是我祖父告诉我的。社区里的人遵守种种复杂的法规,但能吃的东西太少了。大家开始变得瘦弱,易于病倒。祭司的世家竟遭到如此可怕的命运!我不愿意听我爷爷讲那时候的故事。那是一八九○年代的事。

我爷爷变成了皮包骨;他认为必须离开寺院与社区。他认为他可以到土邦宫殿所在地的大镇,那里有一座著名的寺庙。他竭尽所能地储存,一点点米,一点点面,一点点油,一毛钱,两毛钱。他不告诉任何人。动身的那天,他起得非常早,天还没有亮,就走向火车站的方向。火车站很远。他走了三天。他跟那些非常穷的人一起走,他比他们大部分人都更惨。但有些人看出他是一个快饿死的年轻祭司,就给他吃的,给他住的。他终于走到了火车站。他说,那个时候他是如此惊慌,如此不知所措,因此完全没有注意到外面世界的一切。火车下午来。他记得又吵又乱,然后,入夜了。他以前从没有坐过火车,但他全部的时间却都在向里看。

早上,他们到了大镇。他问路来到那大寺庙,然后留在那哩,绕着寺庙挪动以躲避太阳。到了傍晚,在晚祷之后,分发上供的食物,他也分得了一份。不多,但比他原先能吃到的多。他佯装是香客。没有人问他什么,开始的几天他就是这样过的。但后来有人注意到了他。他被质问,便道出了他的故事。寺庙的人没有把他赶出去。其实就是其中一个慈善的人,建议我爷爷当代书。他准备了简单的纸笔,我爷爷就坐在土邦宫廷附近的人行道上,跟其他代书一同为人写信了。

大部分代书都写英文。他们为人写种种状子,帮他们填各式各样的表格。我爷爷不会英文。他会印地语和他当地的语言。镇上有许多人是从饥荒的地区逃来的,想要告诉家人消息。所以,我爷爷有工作可做,而且没人嫉妒他。别人也受他吸引,因为他穿的是祭司的衣服。不久,他的生活就好转了。他晚上不再在寺院逗留了,他找了间适当的房间,把家人接过来。随着他的代书工作和他在寺院结交的朋友,他认识的人愈来愈多,不久他就在土邦宫廷中谋得了一个职员的位置。

这种职位是安全的。薪水不很高,但没有人会遭解雇,别人都对你挺有礼貌。我爸爸很满意这种生活。他学英语,中学毕了业,不久在政府机关中的职位就高于他的爸爸了。他成了邦主的秘书之一。邦主的秘书很多。他们穿着令人侧目的制服,在那镇上被人视为小神明。我相信我爸爸希望我继续他的路,继续往上爬。我爷爷逃脱寺院社区,我爸爸则似乎重新发现了寺院社区的安全性。

但是,我心里却有造反的小鬼魅。也许是我听爷爷讲了太多次他的故事:他是如何逃家、如何恐惧未来,在那些可怕的日子中只向里看,无法看周遭的世界。我爷爷年纪愈大愈愤慨。他说他寺院社区的人太愚蠢了。他们眼睁睁看着灾难来临却什么也不做。他自己,他说,到了最后关头才逃走,而这乃是为什么当他来到大镇之后不得不在寺庙的院子里躲藏,像个快要饿死的畜生。这可怕的字眼是他亲口说的。他的愤怒影响了我。我开始觉得,我们在邦主和他宫廷周遭的生活也不会长久,那安全感也是虚假的。这让我恐慌,因为我看不出我能有什么方法防止我们的崩溃。

我相信我已经可以采取政治行动了。印度充满了政治。但独立运动在我们的土邦不存在。那是非法的。虽然我们听说过那些大人物的名字,听说过他们了不起的作为,我们却只能远远地看。

这时,我已上大学,计划是我拿文学士学位,然后或许可以取得邦主的奖学金,去念医学或工程。然后,跟土邦学校校长的女儿结婚。这些全都是定好了的。我随它,但觉得事不关己。我在大学愈来愈散漫。我搞不懂文学课程。我搞不懂《卡斯特桥市长》在说什么。我搞不懂那小说里的人物和故事,搞不懂其中的时代背景。莎士比亚好一点。但是,我不知道雪莱、济慈和华兹华斯在说什么。读他们的诗时,我曾想说:“可是,这根本是谎言。人不是这么想的。”教授要我们抄他的笔记。他念,一页一页地念,我们写。我记得的主要就是这件事。由于他想要把他的笔记念得简洁,他从不说“华兹华斯”,而只说“华”。他只说“华”,“华”做这个,“华”写那个。

P2-7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浮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奈保尔
译者 孟祥森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49805
开本 32开
页数 1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4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45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7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6: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