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侯宝林(附光盘江湖江山各半生)
内容
编辑推荐

“文革”前,民间就有“侯宝林难倒了华罗庚”的传说,说侯宝林问华罗庚:“二加三在什么情况下等于四?”华罗庚一时沉默,侯宝林说:“是在数学家喝醉了的情况下呀!”

“文革”中,一群人闯进侯宝林家,要揪斗侯宝林。一开门,只见老侯头戴高帽、颈挂黑牌,迎了出来,全是自备的。一见来人,他把帽尖往上一拉,又高出一尺,有人刚喊“打倒——”,他早已趴在地上,说:“不用打,我自己趴下啦!”揪斗的人笑弯了腰,谁也不去斗他。

“文革”后,马季说:“侯先生是大家公认的相声历史的里程碑,他净化了相声的语言,纯洁了表演,提高了格调,将相声从一门比较低档的艺术搬上了舞台。他热爱这种俗的形式,又赋予它雅的生命——他是相声俗中见雅、化俗为雅的带头人。这是他一生最大的贡献。”

本书记载了侯宝林艰辛的一生,为我们揭开了幽默这层蒙在侯宝林身上的面纱,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传记。

内容推荐

侯宝林是一个“平民主义者”,他身上的平民色彩是混江湖给他留下的可贵纪念,不是油滑不是奸诈,不是奴颜,就是一种亲民者的平和,一种自爱者的从容。他倡议成立的“相声改进小组”没有政府一分钱的投入,却为这门艺术成为新的曲坛霸主奠定了基础。自此,相声从江湖坐上了江山。这天是1月19日,能不能把这天定为“中国相声日”?

现在,相声演员的教育程度高了,素质反而低了,为什么?大师不在,权威和标准没有,是谁的责任?现在相声演员哪个能说出“我一辈子没有吃白饭”、“我一生是为观众的笑而活着”这样简单而又充满真情的话?大师已经远去,只把江山留下。而这个江山没有人去守卫,会重新沦为江湖吗?

本书记载了侯宝林艰辛的一生,为我们揭开了幽默这层蒙在侯宝林身上的面纱,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传记。

目录

代序一:奶与奶瓶 黄永玉

代序二:白等 方成

第一章 没有侯宝林哪来相声

第二章 在民间陶醉,在民间挣扎

第三章 从天桥到鼓楼

第四章 饥饿威胁着的江湖

第五章 毛主席最喜欢听

第六章 奠定相声江山

第七章 让自己活着,让相声活着

第八章 大师的“野心”

第九章 别说“东方卓别林”

附录 侯宝林年表侯鑫

跋:做侯宝林的托儿 濯缨

试读章节

第四章 饥饿威胁着的江湖

侯宝林在鼓楼市场干了一年多,西单商场建起来了,他就到西单商场去唱戏。到西单商场唱戏已经是冬天了,别人都换上了冬衣,侯宝林还是学艺三年挣下的一身单衫。来听戏的老太太们发了慈悲,说:“这孩子多冷啊!没衣服穿!咱们给他凑凑吧!”于是你拿三吊,他拿两吊,凑钱给侯宝林买冬衣。有人说:“我那儿有条夹裤,絮点儿棉花就变成棉裤了。”有人说:“我那儿有件小夹袄。”这人给个围脖,那人给顶帽子,有人给件大褂,以后一到冬天,侯宝林就是这样度过。这是他在人生舞台上的第三次着装亮相!

16岁的侯宝林很爱说相声,偶尔相声场子演出的人少,他就帮着说。一天早晨,雨下得很大。侯宝林口袋里一个钱也没有,没吃东西。他眼巴巴地盼着,可是直到下午4点多钟雨才停了。场子里的板凳都被淋得湿透了。板凳是用链子锁上的,夜里怕人偷。沮丧的侯宝林堆着笑脸跟租场子的人说:“您把这场子打开,我把板凳晾一晾。”

那人恶狠狠地说:“你穷疯了!这暴雨刚……”

侯宝林迫不及待地说:“出太阳啦!”那人哪儿知道侯宝林的心事啊!饿了一天,他总得想办法挣钱填肚子啊!

把场子打开,把水扫一扫,一会儿,就有游客来了。商场四个场子,那天就侯宝林一个人说相声,一直说到晚上。挣了多少钱呢?论枚是1500多枚,合银元是3元多。这是侯宝林说相声第一次挣这么多钱!也是侯宝林平生头一回“发大财”!那天,他父亲也没饭吃,侯宝林给了父亲一半,还剩1元多。

侯宝林多年后回忆说:“从早饿到晚,晚上8点钟才吃了一天的第一顿饭,这顿晚饭可吃饱了。”

侯宝林又唱戏又说相声,为班主所不容,于是他离开西单商场,又回到了天桥,住在天桥小店里,在老江湖里混日子。侯宝林这样回忆那段江湖生活:

有一个冬天早晨,我睁眼一看,风把天都刮黄了。完了!没地方去了,今天也挣不到钱。好在我住小店住熟了,小店生意不好。欠他钱也能住下去。我就躺着不起来。

小店的睡铺有两种:上面是吊铺,一天3大枚;下面是连铺,一天7大枚。连铺睡得舒坦些。我睡的是吊铺。

那天刮了一天的风。我身边一个子儿也没有。人家有活儿干的人都出去了,我一直躺到下午4点多钟,翻来覆去的还不起床,因为起来更饿呀!

我几乎过着流浪生活。北京所有街头说唱的场子,我没有没干过的。……几乎北京所有撂地摊儿的场子,我都去说唱过。

我还在妓院里说过相声,那简直跟要饭的一样。

一进门,先得跟妓院伙计客客气气,说声:“辛苦您,听段相声吧!”然后唱两句:“那汉高祖……”还得乘人家高兴时插缝儿唱,人家正忙时,你可别唱。然后,就挨着门去说:“二爷,您听段相声吧!这段相声您听了准乐,才一角钱,您给我们哥儿俩凑顿饭钱。要不,我俩给您唱段太平歌词。”说完,甭管人家答应不答应,张嘴就唱。那人听完了给一角钱。

有时人家不耐烦,就说:“别唱了,去!去!去!别跟这儿他妈的瞎捣乱!”把你轰走了。有时就说:“不就一角钱吗?去!去!去!”顺手掏出一角,像打发要饭的似的,把你打发走了。

这样的生活,我足足过了好几年。

这好几年是1934年到1939年,侯宝林从17岁长到了22岁。五六年的时间,侯宝林就这样饥一顿饱一顿、寒一天暖一天地过着北京社会最底层的流浪艺人的生活。世态炎凉,与童年和少年时代比,他的体会更加深切。

可是无论怎样也改变不了的是他胸中涌动的向善的理想,不向善,就会被人轻贱,以后也就没有办法再体面地活着。所以,长达六年的时间依旧苦涩,但也磨砺着年轻的侯宝林,无论艺术上,还是意志上、人格上!

侯宝林多年以后说:

挨饿,我是有经验的,你要让我跟人借钱,赊顿饭吃,我宁肯挨饿,不干;坑蒙拐骗的事,更不干。在街头艺人中间流传着这么两句话:“犯恶的不吃,犯法的不做。”真正卖艺的街头艺人就怕犯法。我们得挨饿,但也决不趁火打劫,干犯法的事。

这六年也是国难当头的年月,日军侵华、红军长征、七七事变、西安事变、南京大屠杀、统一战线、国共合作、民族战争,这样一些具有世界意义的事件在接连不断地发生着,中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动荡,多数中国人沦落在水深火热之中。上海底层的一群“包身工”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作家夏衍说:“黑夜,静寂的死一般的长夜……不过,黎明的到来还是没法可推拒的……我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鬼。”

1932年发表了《多事之秋》的丁玲,1936年初冬逃脱了国民党的监禁,怀着浪漫的理想激情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后来她写道:“七月的延安太好了,青春的心燃烧着,要把全中国化成像一个延安。”

这个时候,忧郁的郁达夫在北平写了名篇《故都的秋》: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秋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黑暗的上海,红色的延安,灰淡的北平,这些文字把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这样描绘给了今天的我们。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个年轻的街头流浪艺人,又会引起谁过多的关注呢?在更广泛的文字记载中,年轻的侯宝林仿佛一片秋叶般平常地悬挂在某株百年不变的槐树的枝头,或者飘零在某条堆积着千年尘埃的阴沟。

为了进入相声圈,已经在很多场合说过相声的侯宝林,1938年底,正式拜朱阔泉为师。

2006年,《南方周末》记者袁蕾在报道《拜师就是拿一个身份证》里讲,也算侯门传人、当下最火的郭德纲说:“我拜师就是拿一个身份证,我是正统传人,相声有一个家谱,你的名字会在上面。”郭德纲几次闯荡北京相声圈的经验是:“怎么样都进不去,多一个人就要多分一个演出机会,除非你是我儿子、我亲戚、我徒弟,否则凭什么让你来演?”大部分相声演员不是大腕们的“儿子”,也不是“亲戚”,就只剩下“徒弟”这条路可以走了。

相声的拜师分授业和拜门两种:授业是从头教起,至少要三年零一节才能出师;拜门则是带艺投师,拜师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相声艺人的表演资格,一般一年算毕业。

侯宝林为什么拜师呢?他主要目的和60年后郭德纲拜师的目的相同:重要是拜门。

起源于1821年到1850年间的相声,开山鼻祖叫张三禄。从他算起,不到两百年的时间,传了九代,脉络非常明晰。刘宝瑞弟子殷文硕对八百多位相声艺人的师承关系有翔实考证。下面是从大谱系中摘录的,中心是侯宝林,他的源头、他的流向都很了然。

P47-53

序言

白等

方成

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那时《人民日报》还在王府井大街——我出报社,遇见侯宝林。他拉着我走进旁边的霞公府胡同,悄声问我,我也问他,他说:他的徒弟给他贴大字报呢。说几句就分开了,怕人瞧见。

有一天,报社文艺部几个人聊天,有人说,“造反派”冲进侯宝林家,把他从屋里喊出来。侯宝林走出时,头上戴着一尺长的纸折成的高帽子,一出门,把这帽子拉一下,又高出一截来,帽子上写着他的名字,还用红色打个叉。

“造反派”大吼:“打倒反动权威侯宝林!”

刚一喊,侯宝林就趴在院子里说:“您甭打,我自己趴下啦!”

这些奇特的举动把这群“造反派”逗得大笑,批斗不起来。

大家听了这个故事都笑弯了腰,只有一位严肃地说一句:“这是对革命的抗拒!”大家就不笑了。

“文革”之后我问过侯宝林,是不是真事。他笑着说:“这是群众的创造。”在那无法无天的年代,谁还有兴趣找这麻烦呢!

他倒是向我说过两件事,大概是在“文革”后期,“造反”气焰已显颓微的时候,他在“认罪”时讲过一句:“我罪恶深重,直想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我没问他是在什么场合下说的这句话。

另一次他向我说,在体育场批斗周扬、田汉、阳翰笙、夏衍的时候,他也和他们一同揪到了体育场。他心里想,能和这些高级官员一道挨斗,这种场合难遇,可后来,斗完那几位之后,他正等着喊他名字,斗争会就结束了,没斗他,他说:“嘿,我白等啦!”

后记

做侯宝林的托儿

濯缨

“看到相声这个词,请把你第一时间想到的另外四个词写在下面。”这是一道我在小学时的题。我不假思索地写了这四个词:京韵、长衫、大笑、侯宝林。

我想,这也许就是我在小学生时代心中的相声吧。

三四岁时,我跟着爸爸参加了一个聚会,在会的几乎全是六十岁以上的爷爷奶奶。我酷爱绘画,爸爸就把我领到一位大鼻子上有一副眼镜的爷爷跟前,拿出一张纸,两人拿着纸,在上勾勾画画,我好奇地拿过纸,纸上画了一个人,大鼻子,薄嘴唇,生动可掬。我看得如痴如醉,而纸上这个人是谁呢?我猜不出。

后来才知道,画画的爷爷是著名漫画家方成,而纸上的那个人正是侯宝林。

还记得我听的第一段侯宝林的相声是《普通话与方言》,从这段相声里,我这个在异乡的人,从异乡人嘴里学会了一句老家话。

从那以后,我越来越喜欢听侯宝林的相声了,一有空儿,我就听上一段儿,有时在画画时也要听,时常把直线画成曲线。

后来,学校上音乐课,老师问:“谁听见过吆喝?”教室里一片寂静。这时我炫耀似地举起了手,老师似乎找到了希望一般:“你能说说你是在哪儿听到的吗?”“在侯宝林的相声里。”老师使劲地点了一下头。这时,同学们给我投来了赞赏的眼光,正在我得意之时,老师突然说让我学一下,我很窘。

听侯宝林一些相声段子,不仅是一种娱乐项目,还能使听众增长许多知识,像《戏曲杂谈》、《三棒鼓》、《关公战秦琼》就能让听众了解一些戏曲知识。

我最喜欢的一段儿还是《戏曲杂谈》。用幽默的手法来告诉听众古老戏曲的魅力,使人一点都不乏味。

渐渐的,我的生活也随着侯宝林而改变,在一些事上受的小小挫折,我也学会乐观和坦然了,他的那种自信和幽默在无形中影响着我,我在班里和家人朋友中成为幽默大王,开联欢会总要请我来编相声,请我讲笑话,我总能逗得大家乐不可支。在我得意的同时,我丝毫没忘了侯宝林给我的启示:人要乐观自信。

就这样,我成了一个侯宝林的托儿。

我爱听侯宝林的相声,但我极少知道他的幕后故事,我看了刘红庆先生写的这本《侯宝林:江湖江山各半生》后,我才知道,原来侯宝林的一生如此艰辛,而这一切似乎都掩盖在了他那让人捧腹的言语下了。我觉得《侯宝林:江湖江山各半生》这本书的目的不在研究侯宝林的相声艺术和技巧,而是为我们揭开了幽默这层蒙在侯宝林身上的面纱,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传记。

我看完这本书以后,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这句:“侯宝林说:‘我一生是为你们(听众)而笑活着。’”

感谢刘红庆先生,感谢为这本书面世而工作的所有人,我以侯宝林的托儿的身份感谢。在这个“郭德纲”的时代里,我依旧是一个侯宝林的托儿。

二○○九年六月十五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侯宝林(附光盘江湖江山各半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红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齐鲁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322908
开本 16开
页数 1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5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0
18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5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