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水路茫茫/实力派作家原创精品小说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水路茫茫》写的是一段在战争年代发生的故事,而这样的题材,在今天的儿童文学中已经基本不涉及了。

穷孩子泥团一家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着自己的土地。高天河的血性倔犟,老枪的侠义肝肠、新四军的沉稳果敢、地主安四楼的狡诈阴险、土匪三只眼的冷酷凶残,组合成生动鲜活的人物群像,演绎出惊心动魄的一幕幕活剧……

内容推荐

茫茫水路望不到尽头,茫茫芦荡望不到边际。

战争、饥饿、匪患、病灾,把水乡农民逼入绝境,穷孩子泥团一家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着自己的土地。高天河的血性倔犟,老枪的侠义肝肠、新四军的沉稳果敢、地主安四楼的狡诈阴险、土匪三只眼的冷酷凶残,组合成生动鲜活的人物群像,演绎出惊心动魄的一幕幕活剧。少年泥团在血与火的较量中,如荡中芦苇抽芽、拔节,茁壮成长。

最黑暗的时分,黎明已悄然走近。

最严寒的冬季,花蕊己孕育含苞。

让我们共同触摸那段历史……

试读章节

春头上,泥团家三天揭不开锅了!

猫在落了一层灰的灶台上,留下许多梅花瓣似的脚印,也没找到一点可吃的东西,咪咪的叫声有气无力。泥团的母亲平时总把锅灶擦得一尘不染,现在饿得连路都走不动,也就懒得收拾。泥团看出母亲不想让父亲发愁,但又不忍心让全家人饿得肠子抽筋,只好把说过的话再重复一遍:缸里的粮食早就见底了。父亲愁肠百结,愣住好半天没说话,最终的回答只能是一声深深的叹息,然后忧心忡忡地从屋里走了出去。

泥团不知父亲去哪,离得远远的在身后跟着。

高天河在村里走了一圈,找不到一户借得出粮食的人家,哪家不是勒紧裤带过穷日子,向谁借呢?经过安家大院时停了下来,泥团的心跟着蹦到喉咙里。他知道安家的门并不难进,但那是一个无底洞,进去就很难出来,从春到秋也就三五个月时间,借一斛粮就得还两斛,当年还不清,来年连本带利就变成了四斛。多少人因为拿了安家的高利贷,卖田卖地,卖儿卖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家五年前借的五斛粮食,因无力偿还,现在已变成三十斛,如果再继续借,只能卖地还债。当他看到父亲一只脚刚跨进院门,忽又被火烫着似的退回,心才落了下来。

驴打滚的高利贷,是悬在大湾人头上的一把刀!

高天河刚要往回走,可是想到家里人快被饿死,一时没了主意,一直站在大院的门外。

犹豫。徘徊。

大湾村地处苏北里下河湖荡地带,沟河纵横,渠塘密布,开门就见水,出脚就摇船。这里本来没有人家,多少年前一个逃荒的人,在湖边围起一片水面,用土一层层垫高,种些豆粮杂谷,接着收留了一个从黄河北过来讨饭的女人成了家。后来陆续有人来开荒了,都是讨饭的人。不知经过几代人的繁衍生息,村子一天天变大,现在已有二百多户人家,原来贴得很近的湖荡,早就退到离村庄很远的地方,只留下一条河,不是那种头大尾小的湖叉子,而是可以行几十吨大船的水道,湍急的河水形似一条游动的白龙,故称白龙河。

泥团的祖父一生的追求和最大的奢望,就是能有地种,给子孙后代留下几亩地可泥团的祖父体壮如牛,张开的手掌大得像芭蕉扇,一顿能吃下三斤米的饭,干起活来赶得上一头牛,却没有一块打狗的垡头,只能租种安家的地。一年,泥团祖父的外甥成亲,请他去吃喜酒,身为舅舅不能不去,却又穷得拿不出礼钱,只给了十个铜板。按这里的乡风,舅舅属上等亲理应坐首席。外甥是个生意人,嫌他出的礼钱太少,让他和斟酒的坐一条凳。泥团的祖父没有入席,问外甥为何下他的面子?外甥说十个铜板的舅舅,只能和斟酒的坐一起:泥团的祖父掀翻一桌酒菜,回到家里告诉泥团的父亲,土地不仅能养家糊口,而且是一个人的身价,没地就会被人瞧不起,失去做人的尊严。

泥团的祖父虽有一身力气,但要置下几亩地,谈何容易。

就在这年秋天,安老爷子带着儿子安四楼到场头收租。泥团的祖父叫来几个村邻,把晒在场上的稻子收起来。泥团的祖父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汉子,村里人对他十分敬重,不论做什么喊一声就到。收场时,泥团的祖父和来帮忙的人有说有笑,安老爷子被冷在一旁,心里很不自在。

泥团的祖父叫过斛。

安老爷子想到他到外甥家吃喜酒遭到冷落,便想再当众戏弄他一次,使他日后在村里抬不起头来,抬了抬手说:“慢。”然后指着场头上的石磙说,“你力大过人,我很想见识一下,如果你能把石磙举过头,租种的五亩地就归你所有。”

村邻们知道他心怀不轨,对泥团的祖父说:“安老爷子说的玩话,别当真。”  安老爷子往起一站:“我说过玩话么?”

石磙有五百多斤重,打场时两条壮实的牛也拉它不动。

泥团的祖父遭到捉弄,咽不下这口气,便问:“这话当真?”

安老爷子笑笑:“不假。”

泥团的祖父对村邻们拱了拱手:“安老爷子要和我打赌,请诸位作证。”

安老爷子当场立下规矩:如三次举不起来,绕着场头爬三圈,明年的租粮由三七改为二八分。

村邻们竭力相劝:“石磙太重,赌不得。”

高天河朝父亲跪了下来:“爹,千万不能……”

泥团的祖父推开儿子,再问安老爷子:“说话算数?”

安老爷子料定他举不起来,说:“我一言九鼎,决不食言。”

安四楼心里没底,劝老爷子:“拿地打赌,犯不着。”

安老爷子眼一瞪:“牛身上拔根毛,你怕什么。”

泥团的祖父想到的不光是那块地,还有穷人的志气。但使出浑身的力气,石磙却稳如泰山,纹丝不动。

有人劝:“别伤着身子,算了。”P1-4

序言

这是李有干先生的又一部长篇小说,故事还是与水有关。大河大海,还有像叶脉般的小河和水沟,水晃动在阳光下,在月光下迷离恍惚。水在稻田里,在大大小小的河流里,在池塘里,在人家的家前屋后。风起水动,于是世界上的一切在动。这里人家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皆与水有关。没有水,这里也就没有了故事,没有了生命。《茫茫水路》是一个水故事。里头的人物,无论是主人公泥团还是他的父母、姐姐抑或是老枪等人物,都是水边的产物。他们离不开水,离不开河,离不开船,离不开一座座桥。眼睛为这里的特殊风物所染,心也就注定了是这特别区域里的心,与其他地方的人不一样的心。水不仅仅为这里的人提供鱼虾和稻米,也给予人生的哲学、处事的方式、言语的方式。水净化了这里人的灵魂,荡涤了精神世界的污泥浊水。水是隐喻,是天书,在它与船头相撞发出的泼泼声中,和它在与芦苇的耳鬓厮磨的絮语中,这里的人,听到了天语,悟到了天下奥义,水的奥义。水可方可圆,水有非常好的顺应能力。那些在艰难困境中活着的人,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能力,才终于活了下来。这是智慧,水的智慧。但水同时也给了他们冲决一切黑暗堤坝的决心,一旦汹涌,那将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法阻挡的力量。在《茫茫水路》中,我们见识到了这种力量。

一个写作的人,最明智的做法就是顺应先天的限制,按造化行事。李有干先生写了几十年的作品,基本上就是这样做的。事情做在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下。到处流淌着水的世界,是他永恒的世界。这里的天空和大地,芦苇和莲藕,野鸭和各种水禽,更有那些与其他地方上的人很不一样的人,才是他生命中最宝贵的。这一切才是他的写作资源。至于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时髦题材、现代意味十足的种种风景和世态,他永远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在一处不为心动地观望的。他知道,他的财富在什么地方——就在他的脚下,在他几十年跌宕起伏的生活里。《水路茫茫》同样也是他经验的产物。这份经验就只有这块土地能够提秧。这也许是一种局限,但同时也使他的文字有了鲜明的标志。

《水路茫茫》写的是一段在战争年代发生的故事,而这样的题材,在今天的儿童文学中已经基本不涉及了。今天的儿童文学迷恋的是一个游戏精神布满空间的时代,是时尚,是无边无际的热闹,还有就是无缘无故的忧伤与漫无边际的快乐。这个时代四下里都在声嘶力竭地喊叫着:我要快乐!尽管这个世界已经绞尽脑汁地创造了五花八门的快乐,但依然还是不能满足人们对快乐的需求。“快乐”在今天,是一个高频词,是大词,强调快乐的人才会被指认为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开明的、文明的、先进的、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快乐”不仅是现代生活理念,也是现代教育理念。在这样一种情景之中,儿童文学自然也就不会回望曾经有过的战争,因为战争是不快乐的。战争是悲剧,是悲伤的,残酷的,是由泪和血组成的。泥团是无法快乐的,他的姐妹们、父辈们也是无法快乐的,他们要面临贫穷,面临杀戮,面临偷袭和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的战斗。他们要保卫家园,保卫尊严,而为了这一切,他们要敢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当然也有快乐,那就是在胜利之时。这是历史,按理说,历史是不能忘记的,但在事实上,我们已经再也不愿回忆这样的历史了,因为回忆带来的是不快乐。可是,我们能够忘记历史吗?

其实,一个人也好,一个民族也好,如果一旦忘记历史,陷入无节制的快乐,危机已经像虎狼一样在周遭潜伏着了。

《茫茫水路》让我们的孩子又重新回到战争,回到我们曾有过的既悲惨又悲壮的历史,这对他们理解苦难和快乐的根本含义,是大有好处的。

2010年3月12日于北京橡树湾住宅区

后记

《大芦荡》由上海少儿社出版后,曾经收到过不少读者的来信。而写信的不仅是儿童,也有成年人。基本都是两层意思,一是问我什么地方能买到《大芦荡》,替自己上学的孩子买的。再就问我,是否有写作《大芦荡》续篇的打算,很希望我能写出来。记得2007年在我的作品研讨会上,上海少儿社决定要出版这本书稿的时候,曾经有人预言这本书的出版会有两种评价:一是好久没有看到儿童文学作品如此对苦难的展示和对苦难的抗争,肯定很过瘾;二是有些老派,写法上没有什么创新,还是以前小说的现实主义套路。在接连不断收到读者来信后,平时很少上网的我,看到网上的反馈属前者的看法多,后者的意见少。后来,在和孩子们的接触中了解到,他们还是喜欢《大芦荡》的。我想,除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至少没有成为过时的“老套”,或者说目前儿童文学领域里,这种类型的作品读者还是需要的。

《水路茫茫》的写作动因就在于此,但它不是《大芦荡》的续篇。

如果说,这本书和《大芦荡》有什么联系,那就是小说所写的地域与历史是相通的。

地处苏北里下河地区的盐城,是一个奇特的地域。东边是大海,西边是湖荡。都与水有关,可以说是水做成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着盐城民众特有的文化传承和气质品格。因为远离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便形成了独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外面的世界,无论变革还是战乱,传到盐城都会晚一个季节。我曾经思考过:是不是“天高皇帝远”的缘故呢?其实这“天高皇帝远”的观念是父辈们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的烙印,常常在他们叹息声中听出那被遗弃的凄凉和无奈。因为这个被“遗弃”,杀人越货者,躲灾身难者,会在这里得一席存活之地,因为这个被“遗弃”,日本人可以肆无忌惮地炮击盐城老城门。土匪可以随心所欲杀人放火……也就是说,这个用水做成的地方,是历朝历代统治者远在天边的一块“鸡肋”,是这个国家的神经末梢。

但是,当我记事的时候,这片土地所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不再被“遗弃”。

这就是,陈毅、刘少奇等一大批共产党人在这里重建了新四军军部,一下子使整个苏北里下河地区获得了新生。于是,这里就演绎了至今令盐城人引以自豪的血与火的“红色历史”。后来就有了“陕北有个延安、苏北有个盐城”的说法。我始终认为,盐城是厚道的、是宽容的。虽然贫穷、荒凉,她还是敞开胸怀承载起沉甸甸的时代重任,使共产党人能够将革命进行到底。

我是盐城人,严格意义上的荡里人。

我出生在河、沟、桥密布的村落里,居住在无边无垠的芦荡深处的水网地带。我的童年是在战乱中度过的,住在低矮杂乱、堆满锄犁、鱼网,弥漫着芦苇水气和鱼虾腥味的土墙茅屋里。饥饿,伴随着我一天一天长大。最难熬的日子是青黄不接的春头上,几天吃不上饭,只能和小伙伴们成帮集队到坟场去拔茅针充饥,满眼都是被破芦席裹着的孩子的尸体。那时,我们的胆子也真大,照常拨开尸体拔茅针。这些孩子的死因,基本上都是饿死或病死的。那时,常常流行“天花”,又一说出“水痘子”,实际上,就是瘟疫。一个村里只要有一个孩子染上这种病,全村的孩子都难幸免。我们村每户人家一般都生六七个孩子,最终能存活下来的也就两三个。

而更可怕的是匪患。

有一年,我随父亲摇船去海滩割茅草。船驶入串场河时,天色已晚,突然十几个大汉从天而降,我父亲轻声嘀咕了一句:遇上土匪了。这是我第一次零距离和土匪接触。土匪翻遍了每一块船板,没有搜出一分钱来,只拎出几升麦糁子,就用绳子把父亲捆了起来抛进河里,扬长而去。我以为父亲死定了,不由嚎啕大哭。父亲凭着自己的水性,居然死里逃生。后来,匪首被民主政权处决了,留下一个十多岁的女儿,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四处流浪……我的两个女儿,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出生的,应该说经历过一段艰苦的日子,可是现在问她们,土匪是何物,她们都说不清楚,而她们的下一代,则认为土匪是《西游记》里面的白骨精,牛魔王”……一方面,使我看到几代人有过的苦难,正被一点点的遗忘,为当今的孩子缺少对苦难的了解和认识而忧虑。另一方面,单单责怪孩子们追求享乐忘却过去已成风气是不公正的,或者是过于简单化了,我们应该正视,应该找一找原因才对。我们的过去虽已成为历史,但历史是可以触摸的,我们是否用心去领着孩子们触摸历史了呢?我说不清这其中的道理,但忧虑愈发沉重。我在想,商业化的泛滥,常常把文化和娱乐放在一个容器里。而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娱乐?这是需要认真斟酌的。当代儿童文学似乎过多地关注“情感”,而忽略了“精神”。当然,并不是说情感就不是精神。我理解的“精神”是对当下儿童的健康成长而言,不是那种看似尊重小读者的“轻松阅读”的情感向导。如果说,大家都把娱乐孩子们作为一种满足,是很轻松,很容易做到的。但真正领着孩子们走进已过去的历史隧道里,是不轻松、不容易的事情。我并不是说所有的儿童文学都要这样做,至少应该有这样的作品存在。如果说儿童文学都成为对孩子们的一种“愉悦”,至少是一个缺撼。

我幼年时,每次小镇逢集赶去看热闹,母亲总这样的提醒:不要往人多的地方挤!人多的地方虽然热闹,但容易发生碰撞。我想,文学创作不也如此,如同很多人要去同一个地方,有多条路可以选择,走法不尽相同。阶级斗争天天讲、年年讲的岁月也许一去不复返了,但贫与富之间的不公平、善与恶之间的较量永远不会消失……

我的父辈把土地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一生的追求就是能有地种,给后辈留下几亩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惜土如金,不惜用生命换取土地。《水路茫茫》围绕着土地,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展示了荡里两代人强悍而又血气方刚的气质,面对苦难是那样的从容,那样的无所畏惧。

如果没有我老家那片神奇的土地和许多人物的悲欢离合,就不可能有《水路茫茫》,我把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注入现在的情感写出来,难免没有悲伤,而且有些沉重,但我期盼家长们让孩子暂时丢下繁重的作业,跟着我们回望祖先与我们渐渐远行的背影,领略他们的苦难和坚忍,能懂得,因为苦难,所以坚忍,我就心满意足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水路茫茫/实力派作家原创精品小说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有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650413
开本 32开
页数 3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87.45
丛书名
印张 9.6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1
14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3:5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