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地有多重
内容
试读章节

母亲辞世后,留下的遗物中有一把梳子。郑垧靖便把母亲多年来梳头的这把梳子,天天带在身上。

2009年12月13日,星期天。郑垧靖像往常那样,早上7点钟左右便起床了,洗漱一阵,还用那把梳子梳理了一下自己的头发,然后,才走到床边,弯下腰,把嘴巴贴着妻子杨翠芝的耳朵,说他今天要干的工作很多,让妻子别等他了,他不回家吃饭。在丈夫洗漱声中醒来的杨翠芝,撑起身来,想说什么又没有说,最终只是象征性地说了句:“老郑,早点回家啊!”随之,她听见了关门声,听见了丈夫下楼咚咚咚的脚步声,听见了汽车的发动声和远去的声音。

杨翠芝知道,这句:“老郑,早点回家啊!”自己说了其实也是白说。与郑垧靖结婚16年来,特别是2003年郑垧靖调到平达乡政府工作以来,只要郑垧靖在家,自己几乎每天早上都在说,每次说,表达的只是自己不变的愿望,但每次这愿望都落空了,老郑要么晚归,要么住在了村委会根本就不回家来。她早就习惯了等待,习惯了独自领着女儿生活。有几回,杨翠芝对郑垧靖说,老郑,我们好不容易调到一起工作和生活了,你还是要抽空带着我们散散步,逛逛平达街啊,小小的平达街,没有几个人知道我们是一家人!郑垧靖却总是说,这平达街,巴掌那么大一点,没意思,想逛街,我以后带你们母女去县城,去昆明,去北京,让你们逛个够!

平达乡的确不大。从最东边的怒江到最西边的帕掌河,只有41公里;从最南边的六根河到最北边的三江口(怒江、大水河、苏帕河交汇处),只有27公里。有时,杨翠芝也会这么想,谁让自己爱上并嫁给了这个生龙活虎的男人呢,他身体里仿佛安装着马达,你能让他停顿下来吗?他停顿下来,你又能侍候好一头困兽吗?那就让他扑腾吧,他再扑腾,他也跑不出自己身边这块345.11平方公里的土地,跑不出全乡的10个村委会121个村民小组,他再去得远,最远的地方离自己也不过41公里。但凡这么想的时候,杨翠芝又免不了心生慰藉,甚至还会觉得,在这片四面青山环绕、良田万亩、鹭鸶翔集的乐土上,自己与郑垧靖仿佛一对神仙眷侣,只要自己能一次次地将他等回来,一次次地让自己和女儿用放了盐和茶叶的热水,为他浸泡红肿的脚;一次次为他清洗扑满尘土的迷彩服;在他高兴的时候,能听他吹箫、弹电子琴或引吭高歌,能喝到他泡的普洱茶,能听他讲解黄龙玉……那么,自己也就知足了,哪怕在这儿生活一百年,自己也乐意。

这一天,在郑垧靖生前留下的19本工作笔记中,是最后一页,上面的文字,是绝笔。多少人的绝笔都是遗嘱,超然或悲愤,郑垧靖的“绝笔”,没有回首、总结和叮嘱,没有拔地而起或寂寥空远的喟叹,甚至没有丝毫有关死亡的气息。时态上它是正在进行时,情态上它客观、冷静,谁读了都会觉得,这是万千日子中,一个基层宣传干部习惯性的工作记录。它所在的这一页与前面所有的页相比,没有什么特殊和不同,人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它的后面,还会有无数的页面,那些空白的纸页上,郑垧靖肯定还会写上密密麻麻的工作笔记,所有的文字,也都还会关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问题、方法……也就是说,这一天,真的很普通,它的意外性,在于对许多人来说,它戛然而止,仿佛清波荡漾的平达河突然断流。

这天的工作记录,郑垧靖只是简单扼要地记录了当天他所参加的两个会议的议题和概况。上午,在乡党委会议室,保山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指导检查组听取了平达乡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情况汇报,与会者肯定、分析、找问题、找差距,落实下一阶段工作的重心和方法。下午,作为平达乡党委委员和宣传委员,他参加了由他联系挂钩的河尾村党支部召开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和河尾村党支部上一阶段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评议会,核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农村科技的发展”。根据他的记录,在这个会议上,他将做重点发言,发言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二、传达中共龙陵县委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2009]第26号文件,即《关于召开第三批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的通知》;三、评析河尾村党支部上一阶段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分析检查报告;四、提出第三阶段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一个党员一面旗,希望每一个党员都要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标杆,让河尾村呈现出“以粮为本,一畜牧(养猪)一树(核桃)两叶(茶叶和烟叶)两保健(石斛和草果)”的产业发展格局;五、主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河尾村是典型的农业村,19个村民小组基本上都散布在有“万亩良田”美誉的平达坝子的北部,也就是平达河的河尾。生活在这儿的1175户人家,祖祖辈辈都靠耕作3435亩稻田和2968亩旱地安身立命,问或以茶叶、甘蔗、养猪等传统经济项目,谋取盐巴、布匹、化肥、农具等必需的经济开支。近年来,由于乡党委、政府的力推,人们才开始在四周的青山上种核桃、草果,在田坝里种烤烟、石斛和姬松茸等经济作物。除烤烟种植因以前种植技术不过关,失败过,老百姓心有余悸而效果不太好而外,石斛产业,出现了匡艳芬这样的种植大户;核桃产业因为有李从富这样的致富能手牵头,全村也种下了3100亩;茶叶则逐年增多,达到了2900亩……所以,郑垧靖当然希望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思想引擎,以党员树楷模为突破口,从根本上促使河尾村从千百年的农耕血缘中脱胎出来,破局之后,乘势而上,谋求多种产业结合、粮食与经济共同丰收的好局和大局。那天的会议,全村120名党员,有80人左右参加(其他外出务工)。据河尾村村委会主任陈开能回忆,郑垧靖在谈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时候,针对村委会两个年龄偏大的老党员,指名道姓,希望两个老党员一定要活到老、学到老,把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到老,越讲越激动,声调也越来越高……

P17-21

后记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工作狂人,逐渐地成为全国所有“人民公仆”的典范,郑垧靖短暂的一生,像流星一闪,轰鸣而逝,但他以正气、忠诚和热爱,以超凡的实干精神,奏响了一曲新时期令人振聋发聩的基层宣传干部的生命交响曲。他的死,他的事迹,强力地撞击人心或令人潸然泪下的地方,不是他有着为了老百姓屡经生死考验或挽危局于即倾等类似的赴死经历和顶天立地的形象,而在于他死心塌地地扎根于一片饱经战争剧痛的穷乡僻壤,放下架子,持守信念,主动地、卑微地、默默地,竭尽全力地做着一件接一件的“老百姓的事”。基于此,当他的死讯传开,信仰基督教的傈僳族农民为其祷告、相信生死轮回的百姓为其焚香指路、视他为亲生儿子的老人把他的照片放人家庭档案……

有人说,这是迷信,我想,这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能够得到的最大的荣耀!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乡村里度过的。乡村是我的血缘、衣胞和铸造生命观的原始宗教,我像了解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一样了解那些生活在里面的人,知道他们生存的艰险和梦想的微小,体认过他们的质朴、善良和勤劳,也很充分地领受过他们的狭隘、愚昧无知和“乡村式的狡黠”。这些沉默的大多数,没有话语权,祖祖辈辈最大愿望就是力所能及地捍卫自己的生存权,安身立命,繁衍生息。在我和他们之间,没有沟壑,没有断裂。所以,那么多年过去,生活在昆明,我仍然关心着节令、气候和种植,从来也不会粗陋地认为粮食和蔬菜来自超市或农贸市场,而不是土地。今年春天,云南大旱,水贵如油,云岭大地上处处都是等待雨水播种的农民。我到成都开一个诗会,看见成都阴雨绵绵,内心一阵又一阵地绞痛,但几天的会议,我仍然坚持不洗澡,洗漱的时候,也坚持用一个水盆把用过的水接住,用来冲洗马桶。我的行为受到了几个朋友善意的讥笑,我不为所动。如果我有什么想法的话,那时候,我只希望自己有通天的神通,把成都多余的水,带回云南去,哪怕它们只够一个村庄一天时间的饮用。惟其如此,作为农民的儿子,只要谁真心实意地给农民送上一滴水,只要一个“公仆”能跟农民讲上一席掏心窝子的话,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办上几件小事,我都会向他致敬!

当然,对群山、河流、旷野,以及生灭其间的物种,我历来都充满了敬畏、向往和好奇。至于那些由它们和人类一起共同编剧并上演的史诗般的戏剧,则一直是我文学创作历程中最重要的母题。而这个因素,与我的乡村情结组合在一起,也就成了我奔赴怒江与高黎贡山之间这一片山地,采访并创作《大地有多重》这一本书的根本原因。在我的构想中,这是一次崭新的体验和崭新的写作,一方面,我想了解和尽力还原一个底层殉道者的形象;另一方面,我还想通过这个名叫郑垧靖的人所搭设的工作与生活现场,尽可能地去体认当下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和基层政权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二战遗址和遗痛、怒江、高黎贡山和丰饶的边地文化,也诱引了我的心魄。

快速写作此书的原因很多,概念化的东西也不少,错漏和诸多艺术性上的不足,也就难免了。但在此我还是要对书中提及过的或对我写作此书有帮助的人,一并表示感谢,他们无私的援手,让我备受鼓舞!  作者

2010年7月10日凌晨

目录

楔子∥001

第一章 高黎贡上雪∥009

 一 谒郑垧靖墓∥010

 二 殉职记∥017

 三 光荣与缅怀∥027

第二章 天边的木城∥039

 一 鱼塘垭口上的背影∥040

 二 如梦令∥049

 三 乌木寨的箫声∥058

 四 在路上∥064

第三章 播种声音的人∥071

 一 信仰高于一切∥072

 二 大爱无边的阵地∥081

 三 小人物的大场面∥091

 四 心上的沃土∥107

第四章 仓廪之梦∥119

 一 他在天上种烤烟∥120

 二 大棚里的春天∥138

 三 苍天后土∥150

第五章 热爱∥163

 一 在疯狂的山坡上∥164

 二 有事请拨电话:13577511791∥177

 三 为土地立像∥197

第六章 长歌行∥215

 一 “救护车”∥216

 二 润物细无声∥225

 三 知足者的透支∥238

 四 你永远不会独行∥244

后记/251

序言

这本书的写作,缘起于2009年12月13日下午。在那个结束与开始并存的时间的节点上,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平达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郑垧靖,在河尾村向村干部和农村党员辅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时,突发大面积脑溢血,并于次日凌晨因抢救无效而以身殉职,年仅38岁……

不久之后,我踏上了龙陵县的土地。

这片浴火重生、骨锋凛冽而又泣血为歌的土地,对我来说,一直意味着铁血与悲怆、暴烈和壮美。众所周知,60多年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场上,日本人自认为他们有过的三次“玉碎战”即全军覆没,其中一次就发生在龙陵的松山。那次战役中,日本人凭借修筑于松山之上固若金汤的堡垒和松山之下的怒江天堑,以1300个“死士”,疯狂地阻止中国军队的绝地反攻,其结果除炮兵中尉木下昌已等几人侥幸偷生外,所有“死士”一一化成了他们自己所说的“异国的鬼”。与此同时,在松山西南方向的沃土之上,龙陵会战和平达象达围歼战的血幕也已经拉开,敌我双方战死人数为两万余人,战事之恐怖和惊悚,据中国参战老兵回忆,“和鬼子打仗,就像是和死过了的僵尸打架”,遗下的累累白骨,令人骨惊肉飞,不寒而栗!

一轮甲子之后,重登松山,云飞有声,松涛如吼,犹是英灵与厉鬼的呼号与悲鸣。高处望西南方,炊烟亦疑为狼烟,沃土亦疑为焦炭,风声亦疑为弹啸,丘冈亦疑为荒冢,那战争的焚尸炉,隐形了,但仍然在焚烧着每一颗热爱和平者的心,它对人性和人心的永久性摧残,它对人间正道的惨烈血洗,非时光可以抹去。毫无疑问,那一场战争之于我,也远远没有结束,它仍在残酷地蹂躏着我的灵魂。我甚至有一种永不消失的感觉:我的每一根骨头里都有着取不出来的弹片,血管里的每一滴血,都曾被鬼子兵肮脏的舌头舔食过。奸淫掠夺、滥杀无辜,且将奸与杀推至了灭绝人性的地步,鬼子兵之于这片土地,带给老百姓的不仅仅是耻辱和死亡,也不仅仅是强大自身的警醒和对和平的珍视,他们带来的是比耻辱和死亡更让人难以接受的对耻辱和死亡的恐惧,是对天理和人伦的全方位取缔,是把地狱安放在人间,将他们变成魔鬼给老百姓看,让老百姓死心塌地地相信人间有鬼……

梦魇狰狞,这是一片亟待救赎的土地。

在坐落于县城中央的抗战博物馆中,尽管我看见一堆出土的子弹已经变成了类似于矿渣的“尘土”,但我始终觉得,在这种“尘土”上耕作,一株禾苗的成长,除了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也许还需要耕作者的眼泪、血液和坚忍的意志去滋养,去“喊魂”。在这样的“尘土”上生活,一个人的记忆与梦想,除了遗忘、宽容和振作,也许还需要世界性的反省、群体性的护持和义薄云天者的具体帮扶,为之安身立命,为之筚路蓝缕!有人曾经跟我说,战争的硝烟以及人心之上的阴影已经散去,现在的龙陵人登堂人室,已经是现代化殿堂中的座上宾,坐上汽车,就可以沿着高速公路,迅速地奔向世界的每一个制高点。我不想纠缠于这种表象主义或沙文主义的言辞烟幕之中,我将继续保持这样的观念:只要大树上的弹孔还没愈合,只要耕种的老百姓还会在泥土中挖出一颗颗子弹,只要文史资料上的汉字还在流血,这一片土地就必须拥有一个个像郑垧靖这样的“喊魂”的人。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几十万各族人民,化剑为锄,重理阡陌,整饬家园,乘党和国家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春风,再生山水田园梦,过上了拥有未来的安宁日子。但不可回避的是,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龙陵这片江河割据、众山奔涌的土地,仍然意味着一种远在天边的封闭与贫困。根深蒂固的农耕意识、作为开放前沿亦作为末端的模糊区位、低水平的发展平台、滞后的信息资源和资源的低端化运作能力,以及巨大的创痛之后甘于平安为上的思想等因素的制约,使之“戴着脚镣跳舞”,纵向比较,天翻地覆,日新月异,横向比较,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明显缓慢,饱受战争之苦的广大老百姓,亦正在饱受着贫困的折磨!置身龙陵特别是平达乡的一个多月,我所到之处,目力所及,心力所至,最多的景象仍然是人与土地千古不变的耳鬓厮磨。种粮、种茶、种烟、种山葵、种石斛,或者挖矿、挖玉、栽树或伐木,产业调整和科技示范等一系列新农村建设及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举措,也都是立足于龙陵县的2884平方公里的土地。水无不怒石,山有欲飞峰,我没有看见“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大崛起和大沉落,世界是平的,从高黎贡山3387米的主峰到535米的怒江最低处,不管是鞠躬尽瘁的公仆,还是因为干旱导致无法种植而心急如焚的乡下妇女,他们都有着泥土捏成的灵魂,都坚信这埋葬了一代代祖先的土地中,存放着他们想要的温饱和尊严。那些遥远的思想珠峰、经济珠峰和幸福珠峰等成千上万的狂想主义珠峰,以及通天塔,在他们这儿,只存在于天空之上。

为此,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当郑垧靖的形象,由一个个普通的故事和一个个平凡的细节组合而成,我终于认定:这片土地最需要什么?需要清除弹片和播种希望的人。这儿的老百姓最需要什么?需要像郑垧靖这样以不平凡的精神,舍己忘我地去做一件件别人看来是小事但老百姓看来是大事的平凡之事的一个个“公仆”。在城市里,没有多少人知道,从种稻谷到种烤烟,中间隔着多少座高黎贡山,从种玉米到种山葵,中间流淌着多少条怒江!当然,也不会有太多的人知道,都市里的常识,为什么到了乡间就变成了传说。更要命的是,有多少惠民利民的政策与法规,到了老百姓那儿,常常会成为盲点,老百姓不得不端着金饭碗讨饭!“哀民生之多艰”,多少人想干的是大事,想的均是北宋张横渠所言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殊不知,仅“为生民立命”一项,便有多少平凡事、多少苦差事、多少闹心事,需要一个个殉道般的践行者,为之赴汤蹈火、义无反顾地去做!“为人民服务”五个字,放在世界的天平上,和世界一样重!按照惯常的“楷模”标准,一身迷彩服,一双黄胶鞋,帆布包里永远带着一本《新华字典》和一把钢卷尺,风尘仆仆奔走于田边地头的郑垧靖,他所做的一切,毫无惊天动地之处,也没能掀起一个乡范围内的“大变局”和“大发展”,一点也不“可歌可泣”,一点也不足以使之成为丰碑式的人物。他无非以一种近乎疯狂的工作态度和执行力,教老百姓种植烤烟、山葵和石斛;把党和国家的政策与法规及一系列的农科技术和致富信息,不折不扣地送往千家万户;把平达乡的外宣与内宣工作做得风生水起……可我觉得,这汪洋大海中的一滴水,却有着大海的灵魂;这高天厚土间的一颗微尘,却有着天空和大地的胸襟!千里之堤,起于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惟其平凡,惟其不惹人注目,惟其尽心尽力,惟其赤诚,直至38年的人生历程戛然而止,他才向我们诠释和彰显了一个普通基层宣传干部的政治本色,他才向我们提供了新时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范本,他同时也才以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像龙陵这样饱经战争创痛的边疆国家级贫困县,固然需要顺应时代潮流的大规划、大战略、大发展,但迫在眉睫的,谁都无法绕道走开的,则是最基本的民生与民心问题!

人们告诉我,做一个乡村干部,手中若无权又无钱,那将什么事都做不成。人们还告诉我,老百姓把国家的基层干部分成了四个等级:第一等级,又廉洁又干事的人;第二等级,爱干事但不一定廉洁的人;第三等级,廉洁但不干事的人;第四等级,又不廉洁又不干事的人。我揣摩过,郑垧靖这个乡党委的宣传委员,无权无钱,他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位列哪个等级?而他为什么又令人匪夷所思地做了那么多有益于老百姓的事?“廉洁”的反义词是“腐败”,郑垧靖位卑职微,廉洁与腐败,对他来说,是一种高不可及的“奢侈”,只有在把是否勤政也纳入衡定“廉洁”和“腐败”的标准的情况下,他才可能忝列四个等级中的某个等级,否则他连等级都没有。正如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他是事业单位编制,加之学历不够与年龄限制的原因,连转入公务员系列的机会也没有,提拔重用的机会,也已经丧失。可就是这么一个郑垧靖,无权无钱无级别的郑垧靖,却以自己的方式,重塑了乡村干部的又一崭新形象……

在龙陵采访的那段日子,云南大旱,山地生烟,以“滇西雨屏”闻名的龙陵,也变成了一片焦土。令我震撼并为之动容的是,在采访过程中,只要说起“郑老师”或“郑委员”,很多老百姓泪如泉涌,哽咽难语。有的人还会指指天上毒烈的太阳,又指指身边开裂的耕地,然后说:“如果郑委员没有去世,他肯定在这儿和我们一起挑水抗旱。如果他去了其他村寨,我肯定会打他的电话,他的电话号码是13577511791……”个别老百姓甚至天真地认为,只要郑垧靖在自己身边,再大的旱灾他们也不会害怕!

什么才是人民的公仆?

什么才是基层宣传干部的典范形象?

在新时期,如何才能把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重塑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我想,郑垧靖以最平凡、最质朴、最不起眼的方式,做出了自己最真诚的回答!

内容推荐

《大地有多重》是云南作家雷平阳的一部反映郑垧靖先进事迹的报告文学作品。

全书包括《高黎贡山上雪》、《天边的木城》、《播种声音的人》、《仓廪之梦》、《热爱》、《长歌行》六章。《大地有多重》以滇西大地雄浑的历史古风和火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既充分尊重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又充分应用文学艺术的丰富性,打破时空,交织场景,为读者呈现出一个鲜活生动、真情饱满的心系百姓、心贴百姓、心忧百姓的优秀乡镇干部形象;同时解读了郑垧靖通过艰苦磨练,从一个文质彬彬的“书生”,成长为一个掌握群众工作方法与艺术的优秀基层干部,被农民群众当作“贴心人”、称赞为“最板扎的人”的过程,展示了基层宣传工作丰富迷人的光彩和郑垧靖灿烂的青春人生。在写作手法上,作者大量运用了细节描写,反映出郑垧靖的真、善、美。

编辑推荐

雷平阳的报告文学《大地有多重》追随着郑垧靖的生命足迹,从“天边的木城”一路走来,用一个个具有乡土气息的小故事,用老百姓一句句朴实的话句,逐一回答了郑垧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才是人民的公仆;什么才是基层宣传干部的典型形象;在新时期,如何才能把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重塑在老百姓的心坎上等问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地有多重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雷平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066793
开本 16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7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32
154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0: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