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的人格声音》主要阐述了音乐作品与表演之间的关系。作者爱德华·T·科恩通过对大家都十分熟悉的音乐进行或本体分析、或形而上思辨、或借助其他学科理论阐发,由从声乐到器乐的顺序精准地描述了音乐作品与表演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作者借用了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人格”一词,对音乐中的各要素及其功能和形态的解析可以说是矢不虚发。
图书 | 作曲家的人格声音/六点音乐译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作曲家的人格声音》主要阐述了音乐作品与表演之间的关系。作者爱德华·T·科恩通过对大家都十分熟悉的音乐进行或本体分析、或形而上思辨、或借助其他学科理论阐发,由从声乐到器乐的顺序精准地描述了音乐作品与表演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作者借用了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人格”一词,对音乐中的各要素及其功能和形态的解析可以说是矢不虚发。 内容推荐 如果音乐是一种语言,那么发言的是谁? 作为诗歌的《魔王》与作为歌词的《魔王》,意义相同吗? 所有的音乐作品都具有戏剧性吗? 歌剧中的戏剧角色知道自己在歌唱吗? 音乐的语境是什么? …… 带着一连串的问题,《作曲家的人格声音》的作者爱德华·T·科恩引领读者进行了一次奇妙的旅程。作为学术性音乐批评领域中的佼佼者,科恩总是善于发现他人眼中从未出现过的视角。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曲家的人格声音》除了学理上的反思、技术上的分析之外,又将这些讨论与音乐实践紧密相联。读者可以跟随作者的不断反思,享受思考的乐趣,更可以与作者一同将视野延伸至实践性的领域。 目录 译者序 音乐批评与音乐洞察的新视角 第一章 关于《魔王》的一些想法 第二章 人格、首要经验者与戏剧人物 第三章 歌曲的场合:生日及其他 第四章 文本与织体:歌曲与表演 第五章 来自柏辽兹的训导 第六章 参与和认同 第七章 认同的进一步途径 第八章 结语:言说与姿态 索引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作曲家的人格声音/六点音乐译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爱德华·T·科恩 |
译者 | 何弦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178248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7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0 |
出版时间 | 2011-02-01 |
首版时间 | 2011-02-01 |
印刷时间 | 2011-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9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60 |
丛书名 | |
印张 | 1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24 |
宽 | 150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9-209-352号 |
版权提供者 |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